小兒肝豆狀核變性

痴呆 蛋白尿 腹水

基本信息

概述

肝豆狀核變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HLD)是一種遺傳性銅代謝異常的疾病。其特點是銅沉積在肝、腦,腎、角膜等組織,引起一系列臨床症狀,近年來,對本病的遺傳特點、發病機制,病理變化、臨床特點、早期診斷,基因診斷、治療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很大進展。現已證明,本病是完全可以治療的。本病在我國各地均有報導,在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及DNA分析等方面都做了很有成果的工作。

病因

(一)發病原因
肝豆狀核變性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銅代謝異常病,致病基因定位於第13號染色體長臂遠端。
(二)發病機制
1.發病機制
缺陷基因定位於染色體13q14.3,基因產物為P型銅轉運ATP酶,基本的生化病變是銅排泄障礙,引起銅在體內各種組織中沉積,正常人自膳食中攝入的銅每天約為1~5mg,其中約40%由腸道吸收而進入血漿,很快即運送至肝臟,在肝內合成銅藍蛋白(ceruloplasmin),再進入血液循環,正常時血漿銅約95%是以銅藍蛋白的形式存在的,另有少量的銅與白蛋白呈疏鬆結合,銅藍蛋白是一種α-球蛋白,是肝臟銅轉運的主要載體,是合成各種含銅酶的供銅者,細胞色素C氧化酶,過氧化物歧化酶,多巴胺β羥化酶等都含有銅,正常小兒血漿中銅藍蛋白的含量為200~400mg/L(20~40mg/dl),2個月以下嬰兒略低,體內的銅主要是經膽汁由大便排出,尿的排銅甚微,肝豆狀核變性時,銅代謝異常主要表現為:
①膽汁排銅明顯減少,間接法測算患者經膽汁排銅量僅為常人的20%~40%;
②銅與銅藍蛋白的結合率下降,由於血中銅藍蛋白減低是本病的主要表現之一,既往曾認為肝臟合成銅藍蛋白障礙是其基本生化缺陷,進一步研究證明,HLD病人血清中銅藍蛋白前體-脫輔基銅藍蛋白(未結合銅)不低,減少的只是與銅元素結合的全銅藍蛋白,因而,銅與銅藍蛋白的結合力下降,而不是肝臟合成銅藍蛋白能力下降,可能是本病的基本缺陷之一,由於膽汁排銅的障礙,體內銅代謝呈正平衡,肝銅增加,銅逐漸蓄積於肝內,銅由血循環再轉移到體內各種組織中,逐漸沉積在腦,腎,角膜,也可能沉積在血細胞,骨關節等組織中,過量的銅對組織有毒性作用,破壞細胞的線粒體,過氧化物小體,溶酶體等結構,造成細胞損傷,此外,本病時銅代謝異常也可能影響鐵代謝,血漿中鐵結合球蛋白減少。
本病的發病及病程經過與銅在體內的蓄積過程有關,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無症狀期,自生後開始銅在肝臟蓄積直至達到中毒的水平,此期銅主要分布於肝細胞內,與金屬硫蛋白(metalthionein,MT)等蛋白質結合,第二階段為肝損害期,銅在肝臟蓄積超過中毒水平,一部分銅釋放入血循環並在肝外組織器官沉積,肝臟出現細胞變性,壞死,纖維化直至肝硬化,類似於慢性肝炎的過程;少數病人進展較快,可出現類似急性甚至急性重型肝炎的病理改變,並可伴有急性血管內溶血,第三階段為肝外症狀期,銅在肝外組織器官的蓄積達到或超過中毒水平,出現相應症候。
2.病理改變
(1)肝臟:肝硬化,亞急性黃色肝萎縮,電鏡下可見肝細胞內線粒體異常。
(2)腦:病變主要在基底節,殼核尤甚,大腦皮質,丘腦,紅核,黑質,腦橋均可受累。

症狀

小兒肝豆狀核變性的症狀:
鼻衄不自主運動步態異常痴呆蛋白尿反應遲鈍腹水高熱
多發生於10~25歲,可早至3歲或遲至50歲以後發病,首發症狀在小年齡組以肝臟症狀多見,在大年齡組以神經症狀多見,少數病例以精神症狀,急性溶血,骨骼改變,腎臟損害,肌肉痛,皮膚色素沉著為首發症狀。
1.肝損害各年齡均可見,但發病年齡愈小,出現肝損害的可能性愈大,常見症狀是易疲勞,納差,發熱等;以後可漸出現肝區痛,肝大,黃疸,脾大,肝硬化等,這些表現易與其他肝病(如肝炎等)混淆。
2.神經症狀主要是錐體外系症狀,常見表現有動作不協調,震顫,舞蹈,手足徐動,肌張力不全,語言含混,語速緩慢,吞咽困難,流涎,步態異常,共濟失調等,可出現大腦皮質或丘腦受累的症狀,如錐體束征,癲癇發作,肥胖,高血壓等。
3.精神症狀主要有情感淡漠,抑鬱,強哭強笑,動作及行為異常,少數病人有妄想,幻覺及人格改變,當以精神症狀為首發或精神症狀顯著時易誤診為其他精神病。
4.眼部症狀角膜色素環(K-F環)系銅沉積於角膜後彈力層所致,呈金棕色,棕綠色,棕灰色或金黃色,早期需藉助裂隙燈始能發現,角膜K-F環是診斷本病的重要依據。
5.腎臟症狀近端腎小管和腎小球受累可出現腎小管重吸收障礙,出現腎性糖尿,胺基酸尿,蛋白尿,血尿等,或可出現Fanconi綜合徵。
6.其他症狀少數患者可出現血液系統,骨骼系統及皮膚等處的受累,發生急性溶血,出血,骨質疏鬆,骨(軟骨)變性,關節畸形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