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感冒病

小兒感冒病,是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由各種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簡稱上感,俗稱“感冒”,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

簡介

感冒是人人都可能患的常見病。小兒在處於生長發育時期,身體薄弱,機體抵抗力差。若周圍的人有患感冒者,則很容易被感染。

所謂感冒,實際上就是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包括鼻、口、咽、喉等。當流行性感冒病毒侵犯人們的上呼吸道時,就形成了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
流感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病,它的傳染件非常強,在一適宜的環境中,可形成一或大或小的流行。如每年的冬春季節,北方地區都會有區域性流行。流感病毒不耐熱、不耐酸。在56℃以上或酸性環境中很快便會失去致病能力。因此,有人主張在流感流行季節,居室內煮沸一定量的食用醋,讓醋分子允斥室內,使人們吸人一部分醋分子,就可以殺死流感病毒。用種方法預防流感是有一定道理的。
感冒主要是通過飛沫直接傳染。也就是說的呼吸道分泌物當中,有大量的流感病毒,它通過打噴嚏、咳嗽、擤鼻涕把流感病患散播在空氣中,當健康人吸八帶病毒的空氣後,病毒也就侵入了健康人的呼吸道,用不了多久,病毒繁殖,並發揮作用,使健康人變成了流感患者。因此,要想不患感冒,首先要杜絕與流感患者的接觸。在流感流行期間少去公共場所,是十分必要的。
感冒的潛伏期很短,一般在數小時或l—2天內。其發病非常快,多表現為迅速出現高熱,怕冷鼻塞流涕,噴嚏。年齡大一些的兒童,多伴見咽痛、頭痛,周身酸痛等症狀。其咽痛常為乾痛,疼痛較劇,但查看咽部時僅見咽?紅,扁桃體一般不大,也可見到一些濾泡。其發熱一般較高,部分患兒發熱時間可持續7—8天不退用退熱藥後略減2—3小時後,再現高燒。後期可伴見口唇發紅、乾裂起皮等。感冒患者若治療不及時,可並發肺炎、氣管炎心肌炎、腦炎、腮腺炎等。因此說感冒不是大病,但可釀成大害。古人說:“感冒乃百病之源。”就是這個道理。
流感是病毒性疾病。因此,患者的血液中白血球常常不高,或略有減少。一般常在4000~10000/ml之間,當你拿到這樣的化驗單時再結合症狀,體徵,應考慮為病毒性疾病。此類疾病,服用抗生素效果不佳。有人認為:患病就是炎症,有炎症就要用抗生素。這種觀點是有些偏頗的。孰不知炎症可細菌性和病毒性,病毒性的應服用抗病毒製劑或中藥。臨床實踐證明,中藥對病毒性疾病是有較好療效的。
中醫認為感冒是因為人們感受了外邪,如風寒、風熱暑熱等邪氣,侵犯人體而產生的一種疾病,由於風邪是主要邪氣,由此,人們又把感冒稱之為傷風,或傷風感冒。感冒的症狀,一般比較輕淺,在治療中,中醫多主張疏風解表,通過發散祛邪,就可達到治癒的目的。感冒一般分為三型:
風寒感冒:多發生在初冬至冬末初春之時,表現為頭痛、怕冷、無汗、發熱、鼻堵、流清涕,咳嗽一般不重,但喉嚨發癢。此時病人咽部一般不紅,化驗白血球不高。治療時採用疏風散寒之法。

中藥可用

麻黃2g蔥白一段淡豆豉10g
桔梗10g蘇葉6g前胡10g
防風10g荊芥6g
水煎服。
民間有用薑糖水治感冒,或吃一大碗熱湯麵後,捂汗退熱等方法。但要注意此二法只適用於風寒感冒初起。若有熱症,咽紅腫痛,流黃涕,舌紅等,切不可濫用此法。

風熱感冒是臨床最常見的疾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它的症狀是發熱較重,一般不怕冷,有汗,流黃涕,咳嗽,吐黃痰,咽紅腫痛,口渴,大便乾,尿黃。治療時多選用:
金銀花10g連翹10g薄荷10g菊花10g
蘆根20g板藍根10g桑葉10g桑皮10g
水煎服。

防止新生兒感冒

病症:感冒是一種普通的疾病,但由於新生兒抵抗力差,若不及時處理,輕則由於鼻塞引起呼吸和哺乳困難,重則並發肺炎,故對初生兒感冒一定要積極防治。
處理方法:當寶寶有感冒症狀時,一定要注意及時去找醫生,在感冒有鼻塞影響吸吮時,可在餵奶前用0.25%~0.5%麻黃素滴鼻;如伴有發熱,要使用抗菌素。當然這些都得在醫生的診治下使用,不可盲目的給孩子自行“治療”。
育兒金點子:防止新生兒感冒,預防很重要,臥室要空氣流通,禁止患感冒的人接觸小兒,母親如有呼吸道感染時,應少接觸小兒,並在餵奶時戴上口罩。

注意事項

 一.家庭飲食注意事項
1.感冒時飲食以清淡為主。胃口差的可以少量多餐。
2.不要食用生冷、寒涼性食品,如西瓜、黃瓜、雪糕等。水果只適宜在飯後少量食用。
3.大蒜、洋蔥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又具有抗毒殺菌作用,可讓孩子多吃一些。
4.畏寒、顫抖、沒有大量出汗的孩子要注意保暖。出汗時,不能開風扇。
二.家庭治療注意要點
(一).小兒感冒不要隨便使用抗生素。
由於感冒大多為病毒感染所致,抗生素對病毒無效,所以必須使用抗病毒藥。

常用的抗病毒藥有:
1、三氮唑苷,每日每千克體重10~20毫克,分3次服,或按每日每千克體重10~15毫克肌肉注射或靜脈滴注。
2、板藍根沖劑,每次半袋,每日3次,開水沖服。
3、雙嘧達莫(潘生丁),1日2次,1次5~25毫克,口服。以上藥物可酌情選用,效果比較可靠,副作用小。
(二)感冒發熱時切勿急於退熱
得病發熱,在一定限度內是身體的一種生理性防禦反應,能促進抗病能力,既有利於殲滅入侵的病菌,又有利於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冒然使用退熱針藥,在短時間內體溫驟降,機體難以適應,反而會降低抗病力,是病程延誤。但高熱時(39℃以上)應在醫生指導下退熱。退熱的最好辦法是物理降溫,如冷敷、酒精擦浴等。如物理方法不能使體溫下降,可配合使用退熱藥。
常用的退熱藥有:10~20%安乃近滴鼻液,每次1~3滴;撲爾敏片,每天每千克體重0.35毫克,分3-4次口服;小兒退熱栓,每次半粒到1粒,塞入肛門,一日不超過3次,退熱後停用。不要使用APC(複方阿司匹林),因為APC有興奮作用,而嬰幼兒的神經抑制機制尚未健全,高熱時使用,易誘發驚厥,還會因大量出汗引起虛脫,甚至因血液中游離膽紅素堆積而出現黃疸。同時這種藥對消化系統和肝腎功能有損害,有的可能引起瑞氏綜合徵,造成白細胞、血小板降低,尤其是3歲以下的幼兒,一般不主張用這種藥。
三.家庭療法中容易產生的誤區
某些傳染病,如麻疹、百日咳、猩紅熱、乙型腦炎等,初期症狀類似於感冒,要注意觀察鑑別,以防延誤,建議最好先去醫院做相關檢查,再適當注意用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