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五位

小乘五位

小乘五位,佛教術語。一資糧位資糧位者。如人遠行。必遍糧以為路資也。其位有三。一五停心。二別相念。三總相念。若欲出於三界。必以此三種觀法而為資糧也。(五停心者。一多貪眾生不淨觀。

小乘五位

[出天台四教儀] 一資糧位資糧位者。如人遠行。必遍糧以為路資也。其位有三。一五停心。二別相念。三總相念。若欲出於三界。必以此三種觀法而為資糧也。(五停心者。一多貪眾生不淨觀。

小乘五位小乘五位
二多嗔眾生慈悲觀。三多散眾生數息觀。四愚痴眾生因緣觀。五多障眾生念佛觀。別相念總相念者。謂四念處。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若各觀察。則名別相念。若總觀察。則名總想念。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二加行位加行位者。其位有四。一暖位。(如木鑽火。未見火出。先得暖相。以喻加行位人。未見智火。已得暖相。)二頂位。(觀行轉明。如登山頂。悉皆明了。)三忍位。(忍即忍可之義。謂於苦集滅道四諦之法。忍可而樂修也。)四世第一位。(於理雖未能證。而於世間最勝。)謂此四位加功用行。取證道果也。三見道位見道位者。即聲聞初果也。謂斷三界見惑。而見真空之理。故名見道也。(初果。即須陀洹也。)四修道位修道位者。謂修四諦道法。斷欲界思惑。而證第二第三果。故名修道也。(第二果。即斯陀含。第三果。即阿那含也。)五無學位無學位者。即聲聞第四果阿羅漢也。此位斷三界見思惑盡。真理究竟。無法可學。故名無學也。(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又雲無生。)

五位──小乘五位

€€出天台四教儀€€

一、資糧位],資糧位者,如人遠行,必齎糧以為路資也。其位

小乘五位小乘五位
有三:一、五停心,二、別相念,三、總相念。若欲出於三界,必以此三種觀法,而為資糧也。(五停心者,一多貪眾生不淨觀、二多嗔眾生慈悲觀、三多散眾生數息觀、四愚痴眾生因緣觀、五多障眾生念佛觀。別相念、總相念者,謂四念處: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若各觀察,則名別相念;若總觀察,則名總相念。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二、加行位],加行位者,其位有四:一、暖位。(如木鑽火,未見火出,先得暖相,以喻加行位人,未見智火,已得暖相。)二、頂位。(觀行轉明,如登山頂,悉皆明了。)三、忍位。(忍即忍可之義,謂於苦、集、滅、道,四諦之法忍可而樂修也。)四、世第一位。(於理雖未能證,而於世間最勝。)謂此四位加功用行,取證道果也。

三、見道位],見道位者,即聲聞初果也。謂斷三界見惑,而見真空之理,故名見道也。(初果,即須陀洹也。)

四、修道位],修道位者,謂修四諦道法,斷欲界思惑,而證第二、第三果,故名修道也。(第二果即斯陀含,第三果即阿那含也。)

五、無學位],無學位者,即聲聞第四果阿羅漢也。此位斷三界見、思惑盡,真理究竟,無法可學,故名無學也。(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又雲無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