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陀洹

須陀洹

須陀洹(梵語:Srotāpanna,巴利語:Sotapanna),又譯為預流、入流,佛教術語,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階,為沙門四果中的初果。由於修行者的性格不同,分成隨信行與隨法行兩種。隨信行是依四不壞淨修行,而隨法行是能正確了解四諦,依現觀而得法眼淨。雖區分兩種方法,但這是入門之差別,而非證悟的內容不同,因此聖典記載:信根成就,即是慧根,由於參與了聖者的行列,所以稱為預流。

基本信息

果位

須陀洹須陀洹
證須陀洹果者,永不墮三惡道,然而尚須於人、天中往返投生,漸漸修行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七次往返後證四果阿羅漢,方斷盡見思煩惱而永脫輪迴。
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因此即使須陀洹亦離此四相。小乘佛教共有四個果位,分別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須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證得的第一個果位。小乘佛教認為,一個凡夫要修成阿羅漢果,前後要經歷四個位次,也就是四個果位。換句話說,就是斷一分煩惱,證一分真理。
第一果為須陀洹,意為預流果,意思是凡夫通過修行斷盡“見惑”,開始見到佛道,進入聖道之法流。證得須陀洹果以後,永遠不會墮入三惡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只會在須陀洹和三善道(天道、阿修羅道和人道)之間輪迴。
第二果為斯陀含,意為一來,謂凡夫在斷見惑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斷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沒有斷盡,因此還需要在人間天上再受生一次,故名一來。
第三果為阿那含,意為不還,意是在斯陀含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後三品,不再還來欲界受生,故名不還。
第四果為阿羅漢,意為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見惑和思惑,究竟無餘,得不生之聖果,受人天供養。
以上四個果位中,前三果稱“阿羅漢向”,指尚在修行階段,而趨向於阿羅漢果的聖者;也就是說前三果的聖人煩惱尚未斷盡,尚需繼續修行。唯有阿羅漢斷除三界見思二惑,無需再修,無需再學,是四果中的究竟果位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是小乘佛教的究竟果位,但是大乘佛教卻不以為然,認為阿羅漢遠未達到佛教的終極,視阿羅漢為“自了漢”。在大乘的修道位次上,最高果位是佛,其次是菩薩,然後才是羅漢
得到須陀洹果,有三個條件:斷三結,即身見、疑、戒禁取三種煩惱。 斷疑:即斷除了對佛、法、僧、戒律等的一切疑慮,對佛、法、僧等有了堅固不變的信心,不再懷疑,也就是“淨信”即四不壞信。斷戒取見:入流聖者見證了苦集滅道與涅盤的過程,能分辨有益與無益的行為,不再迷信於無益的宗教儀式、禁忌、戒條等。斷我見:在見解上,不再認為五陰為永恆不變的“我”、“真我”、“實我”。不墮法(avinipata-dhamma),確立戒行,不犯惡事,不會得惡果報,墮於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正定聚( sammatta-niyata),又叫正性決定、決定正向於正覺,成為須陀洹之後,再也不會轉為凡夫,必定到達最高的覺悟。 證須陀洹果者,永不墮三惡道,然而尚須於中往返投生,而至二果斯陀含薄貪嗔、三果阿那含梵行立,四果阿羅漢不受後有,無生死之條件而永脫輪迴

北傳佛教闡述

其已斷見思煩惱中八十八品見惑,所具斷德相當於大乘圓教十信菩薩中的初信位菩薩,然而智德則不相等。《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因此即使須陀洹亦離此四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