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強[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

寧強[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
寧強[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寧強,男,1962年生於四川沐川,畢業於四川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現任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2012年7月,入選北京“海聚工程”,被聘為北京市特聘專家。

基本信息

簡介

寧強個人寧強
寧強,男,1962年生於四川沐川,現任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3年本科畢業於四川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專業,獲學士學位;

1983-1990年期間在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從事佛教藝術研究,並擔任院長助理,參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中國美術全集”編纂工作。

1991年赴美留學,1997年畢業於哈佛大學藝術學系,獲博士學位。畢業後在耶魯大學聖地亞哥加州州立大學密西根大學康涅迪格學院從事教學、研究、收藏、展覽等工作。

2006年獲聘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在蘭州大學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併兼任蘭州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2012年起,受聘為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已開設“美術創作論”、“國際藝術市場研究”(全英文授課)“佛教藝術研究”等課程。除教學、科研外,主持籌辦“藝術市場:北京論壇”國際會議,推動首都師範大學成為藝術市場研究的國際一流機構。

寧強教授最新著作《敦煌石窟寺研究》(StudiesintheCave-shrinesofDunhuang),2012年1月由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該書近日榮獲第四屆“中華優秀出版物”提名獎。

2012年7月,入選北京“海聚工程”,被聘為北京市特聘專家。

人生經歷

學無止境主動才有可能

1979年,中央美術學院招生辦的老師收到一封來自四川大學新生的來信,這位學生在來信中提交了自己的高考成績,分數比中央美術學院的錄取分數線高出了許多,在信中,這位小伙子說自己已經被四川大學歷史系錄取,但他想讀美術史研究,問能不能轉學到中央美院。相比而言,當時的中央美院美術史專業規模很小,知名度不高,報名者寥寥無幾,所以分數線也低了不少。面對這個誠懇的小伙子,中央美院的老師回信說,我們很欣賞你的能力,但是目前的體制下,這種可能性不大……

那個小伙子就是寧強,在得知無法轉學的訊息後,他開始在四川大學踏踏實實地讀歷史。現在回想起來,寧強教授覺得雖然轉學的事情沒有辦成,但東方不亮西方亮,在川大的收穫對於他以後人生道路的影響也是十分巨大。在歷史系裡研究的關於考證的課程,尤其是“乾嘉學派”的理論和方法,對於後來他研究藝術品(尤其是書畫)的方式方法,都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更為重要的是,在川大,他遇見了自己第一個“貴人”。

這是一個老人,在川大的博物館裡打雜,每天負責打掃衛生等雜活兒。一般的同學幾乎都沒有留意到這個老人的存在,但年輕的寧強第一次到博物館就注意到這個與眾不同的老人,一開始是處於對老人的尊敬,每次有過幾次簡單的寒暄。但細心的寧強發現,這個老人水深的很。後來才知道老人原來是解放前華西大學的教授,在人類學考古學方面造詣頗深,並因其成就卓著受到美國大使司徒雷登的授勳。結果也正是因此,在那個瘋狂的70年代,他被打成所謂的“特務”,只能在博物館裡面打掃衛生。

面對大學一年級的寧強,小伙子謙遜的求學態度打動了老人,於是把他帶到了家裡。老人家裡擺滿了外文書籍,而且聽的廣播也全是外文,這讓年輕的寧強很是吃驚,勤奮好學的他決定拜師學藝。老人也不客氣,說你要跟我學,可以啊,先列個書單你去看吧。17歲的寧強一看傻了眼,這些書單里有中文的、日文的、英文的,雖然有些書當年找都很難找到,但是老人給寧強的第一印象就是,學術研究的視野應該是國際性的,而且這時候,他才知道了老人姓成,從此他就跟著成老師學習,是成老唯一的“學生”。

後來,美國密西根大學的藝術史系教授來四川大學訪問,專程來看望成老。老師就帶著寧強,讓他認識一下。那時候未滿18歲的寧強第一次接觸到了美國大學的教授——密西根大學的埃德沃斯,而這是當年很多大學生做夢都沒想到的事情。

然而,更為巧合的是,在多年以後,寧強教授任教密西根大學,接替的恰好是埃德沃斯教授的職位,這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在退休之時,又看到了自己當年在中國並沒有太在意的一個小伙子,但他萬萬沒有想到,今天接替他位置的居然就是當年那個未滿18歲的年輕人。

學有所愛興趣是最佳驅動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話在寧強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驗證。臨近大學畢業,寧強給敦煌文物研究所的段文杰所長寫了一封信,表達了自己想參與敦煌藝術研究的意願。

在敦煌,寧強才算是展開了翅膀翱翔的雄鷹。這裡不僅有廣袤的地理空間,還有跨越時空的藝術想像空間,這讓他如魚得水。更為讓他痴迷的是,那些珍貴的壁畫藝術近在咫尺,這對習慣了面對著書本上的理論,只能在印刷物的圖片中“過把癮”的年輕學者而言,這種“面對面的親密接觸”著實是一種強烈的誘惑。

有一天,從美國大使館來了一批參觀客人。年輕的寧強擔任他們的講解員,在他專業而細緻的講解中,一位名叫琳達的女士聽得很入迷。參觀完畢之後,她找到寧強說:“年輕人,我是美中留學交流項目的負責人,你出色的能力足以讓你在美國選擇任何一家大學留學,所有費用由美國政府承擔。這是兩國政府發起的教育項目,所以,你應該為自己感到幸運。”

然而,她萬萬沒有想到,寧強謝絕了她的邀請。當時莫高窟博大精深的藝術吸引力讓這個小伙子充滿激情和力量,遙遠而又未知的美國反而不是重點。琳達女士也是很驚訝,但她認真地說,你是第一個拒絕我的人,不過沒關係,我想這也許是你不了解美國。我回到北京之後會郵寄一些關於美國的資料給你。

一個月後,寧強果然收到了來自美國駐華使館的包裹,一大摞書,關於美國政治、經濟、地理、人文等等。

真正促使他下決心遠渡重洋留學美國的事件,是第一次在敦煌召開國際交流會議。當時一個美國的專家在發言討論時,跟主辦方講中文,演講用英文,轉臉又可以跟日本人用日語交流,遇到法國人時,又用流利的法語,最吃驚的是,跟香港嘉賓對話時,他居然可以用熟練的粵語!這個現象讓寧強很驚訝,也明白了學術研究的國際化視野多么重要。同樣一個選題,日本人有幾個專家提出了什麼觀點,法國人怎么看待的,德國人做過什麼研究,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參照,否則別人已經做過的事情,你不知道,縱使你再費勁九牛二虎之力去研究,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同樣受到影響的,也包括研究所的領導。所以當寧強提出要去美國深造的時候,段所長給了一句分量十足的評語:“寧強是我們敦煌研究所最為優秀的年輕專家。”
有這句話就夠了,於是,寧強進入了哈佛大學,攻讀研究藝術學博士。

學而有為讓知識變成社會能量

寧強主持國際會議與學生合影寧強主持國際會議與學生合影
從哈佛讀完博士以後,寧強教授在美國多所大學有過教學研究的經歷。但是他最牽掛的,還是中國的教育。

寧強教授與首都師範大學的結緣,源於朋友的引薦。一開始,他身邊的親朋好友並不理解他的這個選擇。但是他覺得看待一所大學就跟交往一個朋友是一樣的道理,首師大雖然不是“211”,也不是“985”,但是她跟北京市有著很深的淵源,很多立足於北京層面的學術項目與活動能夠得到迅速的落地執行。更加重要的是,寧強教授認為:“這所大學的領導人有著開明的理念,能夠給予足夠的空間讓你去發揮學術上的優勢,你可以打破常規,引入先進的教學方法而不必擔心任何干擾”,而這也正是他的強項。

上任伊始,寧強教授就給學生們帶來了一個驚喜。他給學生們上一門課——藝術創作,並沒有按照傳統教學方法。常規的教學方法是老師像帶徒弟一樣,談談自己的作品,講講自己為什麼這么設計,以此傳授自己在創作中的經驗和感悟,學生在這種單一的作品欣賞中尋找自己的靈感。這種方式有直觀的體驗,但是缺乏視野上的廣度,也就是說學生會被禁錮在一種創作思路上。

而寧強教授則是破天荒的講起了一個“另類的主題”——什麼是“壞的藝術”。

很多學生一開始不理解,我們學習藝術創作不是要學好的創意嗎?為什麼要講失敗的案例呢?這恰恰是寧強教授的高明之處,他告訴學生,你要學習“好的藝術”,必須知道什麼是“不好的藝術”,找出它們失敗的原因,你才能避免走彎路。而且在這些“失敗的藝術”案例中,我們還要模擬分析創作者的心態和思路,這樣你就能站在他的角度看待作品的設計創意和邏輯思路。通過這些國際上一線藝術家“失敗的案例”的研究,學生可以反推自己認知過程中的不足,及時調整自己的創意策略,這樣才能明白什麼是好的藝術,從而在教學上起到拓寬學生視野,思想上舉一反三的效果。

結果這場震撼的“失敗的藝術”大受歡迎,這種顛覆式的教學方式贏得了學生們的一致好評,同時也得到了同事和院方的理解和支持。

教學要站在國際視野的高度上,治學也同樣如此,這是寧強教授堅持的原則。只有讓學生們深度接觸世界一流藝術大師的作品,才能逐漸培養他們大師級的創作靈感。寧強教授說這並不是自己有意要顛覆什麼,而是希望通過一些新的方法去刺激學生們接受信息的能力,讓他們最大化地提升興趣,進而把興趣轉化為學習的動力,這才是大學教育的核心所在。

與此同時,寧強教授立足以首都師範大學為核心發源地,力求規範中國藝術市場,建立起一個中立客觀又比較全面的信息指數平台。這個平台將引用國際先進的藝術品交易通用規則,從而避免藝術品交易行為中的不當操作,讓鑑定師、評估師、估價師成為跟國際接軌的職業分工,為中國藝術市場的繁榮發展,貢獻積極的力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