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杰[敦煌研究院院長]

段文杰[敦煌研究院院長]

段文杰(1917年8月23日—2011年1月21日),四川省蓬溪縣常樂鎮人。祖籍四川綿陽豐谷鎮。擅國畫。敦煌文物研究所。1945年畢業於重慶國立藝專。歷任敦煌藝術研究美術組組長、敦煌研究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甘肅分會副主席。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著有《敦煌彩塑藝術》、《敦煌壁畫概述》、《敦煌壁畫中的衣冠服飾》等。臨摹敦煌壁畫384幅,在國內外多次展出。撰寫論文數十篇。出版有《段文杰敦煌藝術研究文集》、《段文杰敦煌壁畫臨摹集》等。2011年1月21日在蘭州逝世,享年95歲。

基本信息

簡介

段文杰[敦煌研究院院長] 段文杰[敦煌研究院院長]

段文杰先生是敦煌學研究的領軍學者。在探討敦煌藝術的民族傳統、風格特點、源流演變、藝術成就等方面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有著獨到的見解,有著精深的造詣,取得了顯著成果,成為敦煌藝術研究的集大成者,可謂著作等身,許多著作堪稱敦煌學的扛鼎之作。他曾應邀前往法國、日本、美國、印度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國際敦煌學術研討會,講授敦煌學,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段文杰先生

一生熱愛敦煌,矢志不渝。他紮根大漠60多年,為敦煌文物保護、研究和弘揚事業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奉獻了畢生心血和精力,展現了一位專家、一位學者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為表彰對敦煌文物和藝術保護研究事業的終身貢獻,甘肅省政府和國家文物局2007年8月23日聯合授予著名敦煌學家段文杰“敦煌文物和藝術保護研究終身成就獎”。這是對段文杰60年敦煌生涯的絕佳總結。

事跡

信念 不能讓藝術珍品再損毀

1944年,國畫大師張大千將自己臨摹的敦煌壁畫帶到四川舉辦展覽。正在國立藝專學習的段文杰站在畫前,激動異常。段文杰後來說:“看到張大千先生的臨摹作品後,我著了魔,所以我到了敦煌。”

1945年7月,剛畢業的段文杰來到了魂牽夢縈的敦煌。放下行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向洞窟。在洞窟里,段文杰驚喜萬千:壁畫原作比臨品更美,美得令人震驚。但他同時更加心痛:風化脫落、煙燻火燎、手劃刀刻……自然與人為的傷害令這些絕世的藝術品逐漸凋零。於是,他暗下決心:“不能讓它再支離破碎了,不能讓它再損毀失散了。”正是在這驚喜和痛心之間,段文杰把自己的後半生交給了莫高窟。

堅守 創壁畫個人臨摹史之最

在敦煌期間,段文杰的生活極為艱辛,喝的是宕泉河的鹼水,沒有大米,少有蔬菜,工資不能按時發放,交通也極不便利,徒步去四五十里外的縣城,當天回不來。莫高窟夏天干熱高溫,冬天風卷黃沙。段文杰他們最初的好幾年都住在由馬廄改造成的簡易房間裡。經常吃不飽肚子,段文杰還要每晚提上棍棒到洞窟周圍巡查一番,防止盜賊。

從1946年開始,段文杰共臨摹各洞窟不同時期的壁畫340多幅,面積達140多平方米。這一成績在敦煌莫高窟個人臨摹史上創下了第一。1947年和1948年,段文杰及其同事們對莫高窟洞窟進行了一次全面的編號、測量和內容調查,他們做的洞窟編號被認為是最完整和科學的,至今仍在沿用。

成就 把敦煌學展示給全世界

從1982年起,段文杰開展了頻繁的國際學術交流活動,為我國敦煌學研究開拓道路。1994年敦煌研究院主辦的“敦煌學國際研討會”,有來自16個國家的200多名中外專家學者參加。會上,中國的敦煌學者展示了自己的實力,展示了中國敦煌學繁榮興盛的良好局面。

240萬字的《敦煌學大辭典》於1998年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由季羨林擔任主編、段文杰等任副主編,匯集了全國20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100餘位權威學者,歷時10餘年,數易其稿而成,涵蓋了敦煌學的所有方面。

在全國敦煌學者共同努力下,“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外國”的局面得到根本改變,中國的敦煌學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段文杰讓敦煌學回歸故里的願望已經實現。他說:“敦煌學已經回歸故里,這是中國敦煌學者共同努力的成績,但是敦煌學是國際的學問,歡迎各國學者進行研究,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

魂歸敦煌

新網蘭州電(記者 朱世強)記者從敦煌研究院獲悉,著名敦煌學家段文杰先生離世百天之際,其靈骨與其夫人龍時英女士合葬在了敦煌三危山下、宕泉河邊,“守望”他為之奮鬥終生、魂牽夢繞的莫高窟。

2011年4月30日,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舉行段文杰先生靈骨安葬儀式。段文杰之子段兼善等親屬安放了靈骨,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與段家親屬一起為靈骨培土,並敬獻花籃。

敦煌學的相關知識

敦煌學是指以敦煌遺書、敦煌石窟藝術、敦煌學理論為主,兼及敦煌史地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是研究、發掘、整理和保護中國敦煌地區文物、文獻的綜合性學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