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鑒寺石殿

寂鑒寺石殿

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藏書鎮的天池山。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建。寺平面呈橢圓形,山門兩側依山鑿築有仿木構石屋極樂園與兜率宮,分別為重檐歇山頂和單檐歇山頂。寂鑒寺石殿名為西天寺,南向,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明間後部突出,故石殿平面呈“凸”字形,宋代稱之為“龜頭屋”。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江蘇省
寂鑒寺石殿VI-519

簡介

寂鑒寺石殿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藏書鎮的天池山。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建。寺平面呈橢圓形,山門兩側依山鑿築有仿木構石屋極樂園與兜率宮,
..
分別為重檐歇山頂和單檐歇山頂。兩石屋內佛龕中各刻阿彌陀佛、彌勒佛,均高3米多。寂鑒寺石殿名為西天寺,南向,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明間後部突出,故石殿平面呈“凸”字形,宋代稱之為“龜頭屋”。石殿緊挨山崖,仿木構,無斗拱,單檐歇山頂。寂鑒寺位於蘇州城西12公里處吳縣藏書鎮(善人橋)北天池山。元至正十七年(1357),僧道在創建寂鑒禪庵,後經重修,改為寂鑒寺。石殿、佛龕及造像建於元至正十七年(1357)至二十三年(1363)。寺南山門東西兩側各有石龕一座,分別題為“兜率宮”、“極樂園”,均依山岩建築,面闊1間,仿木結構,歇山頂抱廈式。龕內各以整塊山岩雕刻立佛一尊,東龕為彌勒佛,西龕為阿彌陀佛。像高3.25米,線條粗獷,方面大耳。西龕內嵌有鐫刻建造年代和施主姓名的碑石。寺內石殿題名“西天寺”,北依山岩,平面呈凸字形,單檐歇山,仿木結構,面闊3間,進深2間。東西牆內各雕格扇。側壁嵌碑4方,鐫刻施主姓名、造像作頭和建造年月。頂以6個藻井組成,明間前藻井雕飾雙龍,後藻井作覆斗形,共11層,飾有太極、卷葉蓮、如意頭等。明間石案束腰處精雕變體蓮花。寂鑒寺石殿、佛龕及造像是研究元代建築及石雕藝術的重要實例。2006年6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經歷了六百多年的風霜雨雪,天池山寂鑒寺石殿岌岌可危,緊靠石殿上方的韋陀殿瀕臨倒塌,石殿外部的石雕可能連帶遭到毀滅性破壞——

搶 救

保住完整的元代建築與雕刻藝術位於吳中區木瀆鎮藏書境內的天池山自然景色秀美,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這個美麗的世外桃源中,還有一個“國寶”養在深閨,它就是寂鑒寺內的三座石屋。據考證,三座石屋相繼建於元代至正十七年至二十三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2006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池山看到,三座石屋分別位於山門東西兩側和寺內。東屋稱兜率宮,高約5米,屋後與小山崖相連,單檐五脊歇山頂,下築須彌座,內供彌勒佛像,像高2.55米。西屋稱極樂園,坐北朝南,高約5.8米,龕內供接引佛,像高2.6米。寺內有一座殿堂式的石屋,也稱西天寺,殿闊三間、進深兩間,單檐歇山頂,殿身緊挨山岩,除供人出入的格扇門外,其餘構件都以花崗岩石建成,頂部藻井結構複雜,雕刻華麗。
..

走進西天寺,形態各異的精美浮雕映入眼帘,正中間前進天花板上盤曲著兩條蛟龍,周圍還漂浮著雲朵,形態極其生動;後進天花板外側呈正方形,在正方形的里角,各有一斜拱承托藻井的第二層形成八角形,八角形向里逐層收斂至最上層正中為一圓形,四周飾有太極圖、卷葉蓮花等,高貴華美。殿內佛龕及龕前的案幾均以石鑿而成,正中的石案束腰部及殿前的石缽盂上,雕刻著精緻的變體蓮花圖案。
據介紹,寂鑒寺石殿在江蘇地區是獨一無二的,在全國也很少見,是研究元代建築與雕刻藝術的重要資料,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然而,在經歷了幾百年風霜雨雪後,這個“國寶”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威脅,緊靠石殿上方的韋陀殿年久失修,瀕臨倒塌。天池山風景區總經理任少春說,韋陀殿一旦塌陷必將對石殿外部的石雕造成毀滅性破壞,整個寂鑒寺石殿將不再完整。
去年年底,搶救寂鑒寺石殿的修繕工程開始,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韋陀殿室內地面鋪上了青磚,屋面與屋脊得到了修補加固。日前,整個搶救修繕工程基本完成,古樸的韋陀殿恢復了往日的風采,古老的寂鑒寺石殿終於安全無憂。

開 發

投資400多萬元讓景區重現人文景觀在旅遊業界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具備深厚文化內涵的景點,都富有旺盛的生命力,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淘汰。作為對不可移動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護級別,搶救後的“國寶”寂鑒寺石殿能否為天池山風景區帶來新一輪的發展?吳中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楊玉香說,天池山風景區兼具自然與人文景觀,同時搭載“國寶”特有的人文魅力,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由於2008年前該景區的經營權承包給了一個旅行社,幾乎沒有進行過任何修繕與開發,可以說是一塊“處女地”。去年,公司接手該景區的經營權後立即做了詳細的規劃,於去年年底投資對景區內的古建築進行修繕,同時恢復部分景觀,通過全面的包裝與開發,衝刺4A級景區很有希望。
..

截至目前,吳中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已經斥資400多萬元,對景區環境進行整治,同時,建造了茶室、餐廳等休閒設施,恢復了“桃花澗”與部分人文景觀。據傳,“桃花澗”曾是江南四大才子經常光顧的地方,特別是唐伯虎,特別鍾情此地,並在這裡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桃花庵歌”。恢復後的“桃花澗”景觀內的溝渠全部得到疏浚,補種了桃花、櫻花,並在溝渠中段及下方分別構築了三處小瀑布,一到春天,桃花、櫻花爭相開放,瀑布飛瀉,山泉歡歌,美麗無比。同時,在上山道左側補刻了匡亞明題寫的“天然天色,古奇清幽”的石刻,以及在竹林泉池上文徵明的“仙山煙雨”等名人石刻,向遊客展示了天池山厚重的人文內涵。
為了讓遊客娛樂活動內容更豐富,景區利用施工拆下來的建築材質,將香樟林填平,疏浚溝渠和泉池,構成了一個天然的氧吧,裡面還有海盜船、鞦韆等娛樂設施。
任少春告訴記者,接下來景區還要開發一處新的景觀——南天門,位於天池東側的一處原始天然幽谷,因谷內場景美如宮闕而得名,傳說是太上老君煉丹的地方。南天門古木參天,奇石遍布,右側石壁陡峭,是一個天然的攀岩場所,其東側峰巒缺口處是天池山全景的最佳觀賞處。目前,景區正在做開發“南天門”景觀的準備工作,工作人員在加緊清理谷內的荒草、雜樹,壯觀的奇石異景已經露出雛形。“今年下半年,南天門將向遊客揭開神秘的面紗。”

特點

寂鑒寺位於天池山塢,建築環境十分優雅。元代所造三座石屋一座在寺內,稱“西天寺”,山門外東石屋稱“兜率宮”,與之對稱的西石屋又稱“極樂園”。據文獻及碑刻記載,該三座石屋建於元至正十七年至二十三年(1357-1363年)間。
..

寂鑒寺石殿、石屋的建築處理既保留了梁式的式樣,又具有元代的特點。“龜頭屋”做法,十分罕見,是全國僅存的元代石構仿木建築,在我國建築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寂鑒寺以石殿與摩崖造像為主要內容,石殿、石屋、造像、道路之間不按一般寺廟對稱的布局方法,布局較為自由。石屋內的造像依山崖鑿成,其形式可說是受北魏以來石窟寺的影響,又不失是古代工匠“因地制宜,因材制用”的石刻造像作品成功之範例。石殿內頂部所構築的藻井成組出現,層次豐富,色彩華美,其裝飾與構圖透露出濃厚的喇嘛教氣息。石屋內的造像線條粗獷,氣勢逼人,是研究元代雕刻藝術史的珍貴的實物資料。我國古代石構建築以塔、橋為多,完整的仿木構石殿屋目前已知的極少,江蘇僅知這一處。因此,該石屋殿及佛龕造像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