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衡

宋衡,男,思想家,1890年夏,在俞樾介紹下到武昌謁見湖廣總督張之洞,在上書中反對頑固派“尊王攘夷”之論,批評清流派不明治體。張之洞原是清流人士,見書後遲遲不理,宋衡憤而登黃鶴樓賦詩見志。幸虧王詠霓從中疏通。

幼年多病,體質羸弱。讀書過目不忘,才思敏捷,出語不凡,有神童之譽。侍讀學士孫鏘鳴慕名來訪,選為女婿。十六歲為縣學生員,得到伯岳父孫衣言、岳父孫鏘鳴的悉心教導,並和求志社名士陳虬、許啟疇、金鳴昌、陳黻宸等交往,因此不僅詩文出眾,而且很早就受到永嘉學派經世之學,黃宗羲、顏元等明清之際實學和魏源、馮桂芬等社會改革思想的革陶。長妹阿美童年許配鄭家樓生員鄭憲言,不久未婚夫病亡,阿美守貞八年,日夜啼哭而死,給宋恕很大刺激。老父逝世,惡弟存法利用母親懦弱,立即把全家田契、借券、金銀財物據為己有,依仗拳術拘囚宋恕十七晝夜。在親戚干預下方得逃出牢籠,攜帶妻女遷居瑞安。從此生活艱困,體會到封建制度的不合理,立志要加以改革。
1890年夏,在俞樾介紹下到武昌謁見湖廣總督張之洞,在上書中反對頑固派“尊王攘夷”之論,批評清流派不明治體。張之洞原是清流人士,見書後遲遲不理,宋衡憤而登黃鶴樓賦詩見志。幸虧王詠霓從中疏通,張之洞方才盛陳儀衛接見,並電欽差俄、德、奧、和四國大臣許景澄,派為隨員,結果因病誤期。1891年底,出國未成,留上海過年,決心謁見直隸總督李鴻章,在旅館起草《上李中堂書》並撰寫《卑議》(初稿),全面地提出變法維新的政治綱領。認為挽救祖國危機的上策是“易服改制,一切從西”;因阻力很大,目前只能用變通的辦法參考西方制度進行改革。《卑議》(初稿)共分四篇六十四章,《民瘼篇》十章,揭露平日耳聞目見的社會黑暗面,《變通篇》三十七章對社會、政治制度提出針對性的改革方案。1892年端午節前抵達天津,李鴻章很快就單獨接見,誇獎他是“海內奇才”,讓他擔任水師學堂漢文教習。
甲午戰爭失敗後,離開天津寓居上海,整理了《津談》一書,該書實即《高議》,反對秦漢禮法,托儒家和孔子之古,替《卑議》的變法維新綱領提供理論基礎、“著書專為世界苦人立言”一語也出於該書,是宋恕最重要的著作。此後,在上海接觸了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汪康年葉瀚等大批維新派人物,並和張煥綸孫寶瑄、胡惟志、章炳麟等經常在一起,成為上海維新派的理論核心。孫寶瑄嘆為“曠世之大儒”,並尊之為師,譚嗣同在贈詩里贊為“後王師”。孫寶琦請他起草《光緒皇帝罪己詔》。從1895到1898年,宋衡在上海積極參加變法維新的輿論準備工作,在海寧州崇正講舍,安瀾書院的時務卷中宣揚民主愛國思想,擔任杭州《經世報》的暫時主筆,寫過《記應經世報館攝著論之聘緣始》、《經世報敘》、《辟中原人荒議自敘》……多篇政論。而《卑議》一書經過全面修改,用活字排印出版,對當時社會影響很大。該書站在被壓迫的農民、商販、少數民族、特別是沉淪在社會最下層的廣大婦女(童養媳、娼妓、碑妾)的立場上,對封建專制主義的社會基礎及其理論支柱——程朱理學大肆鞭撻,並且歸納為特有的尊儒(民主)抑法(專制)思想體系,孫寶瑄、陳黻宸林損等學者都受到很大的啟發。
戊戌變法失敗,宋衡思想十分消沉。他寫詩哭譚嗣同等六烈士,懷念逃亡在日本編《清議報》的梁啓超,後離開上海。1901年秋,曾在杭州求是書院任教。1903年東遊日本,詩人本田種竹等七人設筵於東京臨江樓接風,宋恕即席賦詩答謝,賓主極一時之歡,不失為中日文化交流佳話。1905年應山東巡撫楊士驤禮聘,擔任山東學務處議員兼文案,以後還曾代理山東編譯局坐辦。在濟南首尾四年,致力於推進山東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創議,編審了多種教科書,對山東的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回到瑞安以後,身體一直不好,清宣統二年正月甘五日(1910年3月6日)不幸逝世,享年僅四十九歲。他預料一君家天下之制必不能久存於中國,果然不久就爆發辛亥革命,推倒封建王朝。他題的南雁會文書院對聯:“不分新舊惟求益,兼愛自他所謂公”,至今仍然放出真理的燦爛光輝。
宋衡遺留的著作,有《莫非詩也齋六字課言》、《經世報序》、《國粹論》、《書不纏足會後》、《報夏穗卿書》、《記應經世報館攝著論之聘緣始》等,後來由蘇淵雷輯為《宋平子文鈔》一書行世。宋衡晚年曾計畫著《史通》、《續史通》、《續論衡》三書,以“理周末之教緒,排長夜之邪說”。惜書未成而病逝。他的遺著解放後列入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1993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宋恕集》,列入《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 胡適著有《平子芻議》。
他生平與楊文會(仁山)、夏曾佑(穗卿)、譚嗣同(復生)等交遊,友誼甚深。因受楊文會等人的影響,轉而研究佛學,特別於唯識、因明之學頗有心得。章太炎之學佛,則是受了宋的啟發。太炎嘗曰:“平子疏通知遠,學兼內外,治釋,喜《寶積經》。太炎少治經,與平子交遊,始知有釋典。”
宋衡於學問,兼通內外,佛老儒墨,無所不治,對歐美學術亦頗有根柢。他於佛學,推崇唯識因明,而貶抑禪宗。他於赴日本留學時,有《留別杭州求是書院諸生》一詩,慨嘆中國的因明之學,因禪宗興起而告衰亡,幸賴楊仁山居士自日本覓回散佚古疏,始得重振宗風,繼續流傳。詩曰:
竺乾論理宗因喻,希臘三字竟異同。
宋後魔禪亡義學,歐西切講振華風。
大師(註:指楊仁山)幸可扶桑覓,靈境嗟曾禹域通。
石棧連定何日,勉哉先後五丁功。
宋衡有友吳遂,淮軍名將吳長慶之子,官刑部,以氣節名一時,著有《北山樓集》,請宋衡評之,宋衡跋之云:“五言世體,多師陶章;五言律體,多似少陵;七言律體,直逼江西諸祖。”世以為允實評語。《北山樓集》中,有《支那有一士》詩,題曰:“贈宋平子”,從中可見宋衡的志節。詩曰:
支那有一士,弢跡居越東;抗志希純素,篤信秉淵沖。
意曠九洲外,神遊三代中;如傷惓心目,無告哀殘癃。
一天苟不獲,叢疚在厥躬;陳詞就重華,問道訪崆峒。
著書累萬言,吾道未終窮;哲人不偶世,至論無污隆
豈惟躋小康,將以致大同;挾策獻太平,疇能識王通。
抱玉貴善藏,活國傒良工;感子他山意,錯石資磨礱。
已矣吾何悲,矯首咨源蒙。

安徽省廬江縣清代名吏---宋衡

宋衡(1654—1729年),字伊平,號嵩南,安徽廬江縣人。康熙乙丑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歷侍讀學士,主試雲南,督學四川。精研《明史》,修儒家傳注,撰人物傳記,是明史編纂的權威人士。愛護提拔貧苦生員。工詩文,善書法。一生閱歷豐富,不慕榮利,淡泊自守,襟懷曠逸絕俗,故所作詩、書,一如其人,清雅沖和,蕭疏淡遠,純任自然。60歲致仕主持鐘山書院,76歲卒。著有《嘯梅齋集》。且宋衡與方苞是兒女親家。(其子宋嗣炎,系方苞女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