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三體

宋初詩壇,承襲晚唐五代餘風,有所謂宋初三體之說。一以當時的一些達官貴人如徐鉉、李昉等為代表,以白居易為師,詩風平易淺俗,是當時的主流詩歌,此為白體詩。一以稍後的楊億、劉筠、錢惟演為代表,以李商隱為師,辭藻華麗,講究用典,是白體之後的詩壇主流,因詩集《西崑酬唱集》得名,此為西崑體。一以魏野、林逋等隱士為代表,以賈島、姚合為師,多用白描手法寫隱逸生活,詩風清苦,此為晚唐體。宋初三體內容上均離政治、社會較遠,形式上多為近體詩。

基本內容

宋初詩壇,承襲晚唐五代餘風,有所謂宋初三體之說。一以當時的一些達官貴人如徐鉉、李昉等為代表,以白居易為師,詩風平易淺俗,是當時的主流詩歌,此為白體詩。一以稍後的楊億、劉筠、錢惟演為代表,以李商隱為師,辭藻華麗,講究用典,是白體之後的詩壇主流,因詩集《西崑酬唱集》得名

宋初三體宋初三體
,此為西崑體。一以魏野、林逋等隱士為代表,以賈島、姚合為師,多用白描手法寫隱逸生活,詩風清苦,此為晚唐體。宋初三體內容上均離政治、社會較遠,形式上多為近體詩。北宋初期中比較優秀的詩人是王禹偁。他的詩早期學習白居易的閒適詩,因此多平易淺近之作。中晚年由於被貶,詩風也因此大變,改為學習白居易的諷諭詩和杜甫詩歌,因而具有較多的現實內容,表現的情感也比較真實感人。代表作有《對雪》、《感流亡》等。

宋初詩風——一宋初三體

(一)白體(香山體):學白居易,淺切隨意。代表:

1、李昉、徐鉉——學“元白體”,互相唱和。多閒適之作,淺切清雅。吳孟復說:“他們模仿白居易,裝作憂國憂民的樣子,但丟了白反映現實的傳統,因而沒有形成力量,甚至被人傳為笑話。(《唐宋古文八家概述》)

2、王禹偁——學白居易諷喻詩,也學杜甫,成為“白體”中成就最高的。有近600首詩。

王禹偁學杜甫,對杜的評論很有見地,其前,如元稹,重在杜甫的集大成,“盡得古今之體式,而兼人人之所獨專”。而王禹偁則重視杜甫的創新:“子美集開詩世界”。

北宋初期詩歌大多輕佻浮華缺少現實意義,王禹偁極力挽回這種風氣。如詩《對雪》、《村行》。

王禹偁有些詩杜、白詩風兼之;有些長篇,已露宋詩議論化、散文化的端倪。

(一)晚唐體:學賈島、姚合,主要三群詩人:

1、“九僧”,代表是惠崇。學賈姚苦吟,以“風花雪月,小巧呻吟”為特色,離開風、花、雪、月、水、石、山、竹等字,就一句詩也寫不出來。(《六一詩話》)

2、林逋、魏野等隱士——比九僧成就高。林和靖(“梅妻鶴子”)詠梅詩最有名,如《山園小梅》。

3、寇準(寇萊公),晚唐體盟主。

酷愛王右丞、韋蘇州詩,其名作《春日登樓懷歸》中的“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只是韋蘇州“野渡無人舟自橫”擴大而來;《夏日》“離心杳杳思遲遲,深院無人柳自垂”,也是這樣的意境。

(一)西崑體:學李商隱,力圖改變淺切詩風。代表有楊億、劉筠、錢惟演。

館臣編《歷代君臣事跡》(後定名《冊府元龜》),相互唱和。楊億編《西崑酬唱集》,收17位詩人247首詩,其中楊億、劉筠、錢惟演三人占4/5。西崑取崑崙之西有群玉之山是為帝王藏書之府的傳說。

他們學李商隱,主要在形式、用典方面(因李商隱詩中的感情是無法學的),詞采精麗,反對平淡,但又失之浮艷。內容無非詠物、流連光景、詠史懷古,詞語講求。據說當時優人曾在演出時扮演李商隱上場,衣服敗裂。人問怎么如此,答曰“被館中學士撏(XIAN)扯到這個地步。”觀眾大笑。

浮艷和撏(XIAN)扯是此體的大病。西崑成為宋初影響最大的詩派。如楊《淚》。

相關內容

浮艷和撏(XIAN)扯是此體的大病。西崑成為宋初影響最大的詩派。如楊大年《淚》:

錦字梭停掩夜機,白頭吟苦怨新知。

誰聞壠水迴腸後,更聽巴猿拭袂時。

漢殿微涼金屋閉,魏宮清曉玉壺欹。

多情不待悲秋氣,只是傷春鬢已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