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縣

金寨縣

金寨縣位於皖西邊陲、大別山腹地,地處三省七縣二區結合部。西、南兩面與河南省、湖北省毗鄰,209、210省道縱貫南北,臨近312國道;梅山水庫、響洪甸水庫可常年通航。名勝古蹟有天堂寨、馬鬃嶺、金剛台、燕子河大峽谷、金寨天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響山寺、列寧國小舊址、立夏節起義舊址、金寨革命烈士陵園等。金寨縣是安徽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貧困山區縣和旅遊資源大縣,也是中國第二大將軍縣,是著名的革命老區。金寨縣總面積3814平方公里,轄23個鄉鎮、1個經濟開發區、1個現代產業園區,226個行政村,總人口68萬。

基本信息

歷史

金寨縣金寨縣

秦,屬九江郡,為六、潛等縣地。

西漢,分屬揚州刺史部廬江郡和豫州刺史部汝南郡,由潛、六、安風、雩婁等縣分領。

東漢,屬廬江郡的潛、六安、安風、雩婁。部份時期為諸侯國領地。

三國,為魏地,分屬揚州廬江郡和豫州安豐郡,由六、雩婁、松滋等縣分領。

西晉,分屬揚州廬江郡和豫州安豐郡,由潛、六和雩婁、松滋等縣分領,

東晉,分屬廬江、弋陽、西陽、淮南等郡,為潛、蓼、安豐、松滋、雩婁等縣地。

金寨縣金寨縣

南北朝,部份地先後為宋、齊、梁所轄。

宋,先後屬淮南、廬江、汝陰郡及邊城左郡。

齊,為廬江、安豐、汝陰郡地。

梁,為廬江、岳安、北淠郡和安豐郡地。

北魏,屬霍州西邊城郡的開化、雩婁、安豐等縣。麻埠曾為西邊城郡治所在。

東魏,先屬霍州北淠郡,後屬西邊城郡。

北齊、北周均曾領有縣境部份地區。

隋,先為義、揚、光、壽、廬州地,後廢州為郡。境內分屬廬江郡的霍山、淠水,淮南郡的霍邱,弋陽郡的固始、殷城等縣。

唐,先後屬廬、壽、光、義、霍諸州。貞觀改制,屬淮南道壽州、光州。天寶元年後為壽春郡和弋陽郡屬縣分領。

五代十國,先後為吳、南唐、後周領地,分屬壽州的盛唐、霍山、霍邱及光州的固始、殷城等縣。

北宋,先後分屬壽、光二州,為六安、霍邱、固始、商城數縣地,後屬淮南道,不久改稱淮南路,又後屬淮南西路壽春府安豐軍的六安、霍邱二縣及光山軍的固始縣分領。

南宋,屬淮西路,先後為六安軍、安豐軍、光山軍地,分屬六安、霍邱、固始數縣。

元,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分屬淮西江北道廬州路六安、安豐路霍邱、汝寧府光州固始。

明,初屬中都臨濠府,後屬六安州、霍山縣和鳳陽府壽州的霍邱縣,及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汝寧府光州的固始縣地。成化十一年(1475)分置商城縣後,縣西境分屬商城、固始。

清初,屬江南和河南行省。康熙六年(1667)後屬安徽、河南二省,為安徽省廬州府六安州、霍山縣與潁州府的霍邱縣地,及河南省汝寧府光州的固始、商城縣地。

中華民國初年,屬安徽省安慶道的六安、霍山與淮泗道的霍邱及河南省豫南道的固始、商城等縣。

民國18~23年(1929~1934),鄂豫皖邊區設定有鄂豫皖省,轄鄂東北道、豫東南道、皖西北道,道以下有縣、區、鄉蘇維埃政權。境內建立過六霍、霍邱、五星、赤城、赤南等縣級蘇維埃政權,隸屬於鄂豫皖省皖西北道和豫東南道。

民國21年,分屬安徽省的六安、霍山、霍邱與河南省的固始、商城5縣。10月,上述5縣邊區共劃出55個保,設定立煌縣,隸屬於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

民國22年3月,國民政府內政部批准,“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和安徽省政府分別行文,立煌縣改屬安徽省,隸屬於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區(六安)。立煌縣面積初測為3322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積的2.36%。

民國27年11月~28年11月,立煌縣為第三行政督察專員駐地。29年7月,第三行政督察區改為第二行政督察區(六安),隸屬不變。

民國36年9月,建立民主政權,改縣名為金寨縣,後分為金寨(金西)、金東兩縣及金北辦事處三個縣級建制。

民國38年4月,金寨縣人民政府籌建,隸屬於皖北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9月,全境解放。1952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金寨縣隸屬於六安專區。1971年3月,六安專區改稱六安地區,隸屬未變。

地理

位置

金寨縣位於東經115°22′19″~116°11′52″與北緯31°06′41″~31°48′51″之間,地處安徽省西部,大別山主脈北坡。縣境與鄂、豫兩省相鄰,東連六安、霍山,南接英山、羅田,西鄰麻城、商城,北界固始、霍邱。全縣面積經安徽省測繪局測定為3814平方公里。

氣候

金寨縣金剛台金寨縣金剛台

金寨縣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春溫多變、秋高氣爽、梅雨顯著、夏雨集中。由於地形的差異,金寨縣南北的物候相差半月左右。

四季劃分金寨縣四季劃分地點定為縣城梅山鎮和江店區,位於縣境北部,海拔60~400米。春季以柳樹皮微顯青色,田間略顯綠意,為始期指征,候平均氣溫在10℃以上。常年平均日期為3月26日~5月20日,歷時56天。夏季以刺槐盛花為始期指征,候平均氣溫在22℃以上,常年平均日期為5月21日~9月15日,歷時118天。秋季以蟬聲終絕,寒潮始臨為始期指征,候平均氣溫在10~22℃之間,常年平均日期為9月16日~11月20日,歷時66天。冬季以始降枯霜為始期指征,候平均氣溫在10℃以下,常年平均日期為11月21日~次年3月25日,歷時125天。四季中春、秋短,冬、夏長。以全縣言,冬季最長,125~130天;從海拔高度看,在春夏季,海拔每高100米物候期推遲3天。

資源

森林資源

金寨縣金寨縣

全縣森林復蓋率72.75%,林業用地面積441萬畝,擁有用材林196萬畝,縣內竹林面積30萬畝,其中毛竹面積20萬畝,年可產毛竹500萬根。全縣已建立杉木、板栗、油茶、山核桃、竹材、木本中藥材等六大高效林業基地,形成了以板栗、山核桃、靈芝、天麻、西洋參、木耳、葛粉、茶油、松脂等林副產品為主的林業產業鏈條。

礦產資源

金寨縣已探明礦藏40餘處,其中鉬礦儲量15萬噸、鉛鋅儲量18萬噸、水泥灰岩儲量1000萬噸、花崗岩儲量8億立方、鉀石正長岩1600萬噸、高嶺土50多萬噸、高純度稀有礦產白雲石儲量500萬噸、瓷礦石儲量100萬噸、石墨800萬噸、石英100萬噸以上。

電力資源

全縣水電站總裝機27萬千瓦時,年正常發電7億千瓦時,盈餘電力3億千瓦時,省供電部門給金寨的優惠政策是:優先保障金寨自用,富裕部分輸出。

簡介

金寨縣一是紅色厚重的土地。1929年,爆發了著名的立夏節起義和六霍起義,組建了紅32師、33師和紅25軍等11支主力紅軍隊伍,是紅四方面軍的主要發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革命戰爭年代,全縣10萬民眾參軍參戰,誕生了59位開國將軍和147位省部級以上領導幹部,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縣、全國第二大將軍縣,被譽為“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

概述

金寨縣金寨縣

1924年,金寨縣境內就建立了黨的組織。1925年,在黨的領導下農民運動興起;1929年,先後爆發了著名的立夏節起義和六霍起義,成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八月桂花遍地開》也從此地唱遍全國。1932年11月,笫四次反圍剿失利後,國民黨從鄂豫皖三省結合部劃出土地,設立立煌縣。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解放全境,更名為金寨縣。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境內組建了11支成建制的紅軍隊伍,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的主要發源地,也是中國紅軍第一縣。抗日戰爭時期,是中共安徽省工委和鄂豫皖邊區黨委領導抗日救亡運動的中心。解放戰爭時期,是劉鄧大軍建立的重要後方基地。革命戰爭年代,全縣先後有10萬英雄兒女參軍參戰,絕大多數血灑疆場、為國捐軀。解放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的達1萬多人,占安徽省革命烈士總數的五分之一。全國著名的治淮骨幹工程——梅山、響洪甸兩大水庫,始建於20世紀50年代,據有關資料顯示,總蓄水量50億立方米,年發電量2.5億千瓦時,灌溉皖、豫兩省良田900多萬畝。據有關資料顯示,該縣庫區面積1327平方公里,移民人口34.84萬人,建庫時,淹沒10萬畝良田、14萬畝經濟林和三大經濟重鎮(金家寨、流波、麻埠),10萬民眾移居深山。

地理位置

金寨縣北緯31°061′—31°481′,東經115°221′—116°111′之間,為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東連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霍山縣,南臨湖北省英山縣、羅田縣,西與湖北省麻城及河南省商城兩地交界,北與河南省固始縣、安徽省霍邱縣、葉集接壤。境內東西及南北跨度均為80km,面積居安徽省之首。

自然氣候

金寨縣氣候獨特,是全國生態示範區,這裡山高霧濃,雨水充沛,陽光充足,山區峰巒巍峨,樹木蔥蘢,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質肥沃。

​旅遊景區

佛頂寨

金寨縣金寨縣

佛頂寨,位於金寨縣天堂寨鎮泗河村和張畈鄉龍沖村境裡,原為泗河林場範圍之類,位於著名風景區天堂寨的西北部,與天堂寨是姊妹山,與五猴山遙遙相望。海拔1650米,是大別山第三主峰,因山頂上一個碩大的石崖,光禿禿的,如一尊大佛而得名。寨下多處無法解釋的天然奇觀,如:馬踏石(岩石上的一排腳印如戰馬疾馳過留下的腳印),石棺材蓋(和當地葬禮的一種棺木形狀完全一樣),玄天神鼓(天然的巨型石頭堆積而成,站在石頭的一角搖晃,可發出清澈的鼓聲,相傳是古代傳遞有人侵略的信號,也有傳說那是佛頂寨的佛音的傳遞)站在天堂寨看佛頂寨的山頭就像是一尊大佛的頭頂,佛頂山的山名就應運而生了。明朝末年農民造反,由於朝廷追殺,造反的隊伍逃到佛頂山安營紮寨,占山為王,在山上修了防禦工事,並用石頭建了三道寨門,如今依舊矗立著,佛頂寨有諸多的歷史傳說,至今在當地人口中還相傳著佛頂寨是天下糧倉,在古代大荒大災之年,佛頂寨的某處就會自動有稻穀流出來接濟天下百姓,還有傳說,佛頂寨內藏著一對絕世的金猴,在天氣晴朗的時候,整座山仿佛都有金光籠罩,因地勢高峻,遇到雨天,佛頂寨雲霧繚繞,宛如空中樓閣,海市蜃樓。佛頂寨常年降雨量1350mm,平均氣溫16.4℃。現有野生植物1487種,動物634種。景區內有野豬、穿山甲、金錢豹、不衰貓、原麝、大小鯢、豺狼、水獺、長尾雉、珍珠黃羊等珍稀動植物資源,是中國七大基因庫之一,也是華東地區最後一片原始森林,也是唯一一片沒有被開發和污染的神奇土地,當地民風質樸,多以自己耕種為生活。

五猴山

五猴山位於金寨縣張畈鄉境內,呈南北走向,方圓5公里左右,最高峰海拔1088米、最低峰海拔863米。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天氣,看五猴山是有不同的感覺。從西邊看:領頭猴側目南望,盯著佛頂寨,目不轉睛;緊隨其後的胖面猴,仰天長嘯,洋洋得意的樣子;中間的一個,個子稍矮,自感委屈,有些靦腆,不願抬頭;第四個仰首向後,袒露胸抓,警惕著是否有來犯之敵,擔負著保護前後的任務;走在最後面的一個,倒地而臥,憨態可掬,無憂無慮,座享太平之姿態。從南邊看:則是另一番景色,唯見領頭猴傲然聳立,俯瞰天下;似金雞啼鳴,舉首仰望,縱觀藍天白雲,細數宇宙星星;又似一隻開屏的金孔雀,閃動著絢麗的翅膀,向人們蹁躚起舞。

天堂寨

金寨縣金寨縣

位於金寨縣西南角,毗鄰羅田和英山。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13米,系大別山第二高峰,古稱“吳楚東南第一關”。天堂寨是華北、華中、華東三大植物區系交匯點,森林生態系統保存完好,植物群落分布地帶性明顯,森林復被率達96.5%,境內高等植物1881種,脊椎動物近300種,其中蘭果樹、香果樹、領春木、連香樹、天目木姜子、鵝掌楸等40餘種和金錢豹、香獐、黑麂、娃娃魚、小靈貓、白頸長尾雉、白猿等20餘種,為國保珍稀動植物。天堂寨,雲山高聳、森林廣闊、氣候濕潤、泉眼密布,空氣濕度達80.7%,景區內有大小瀑布108道,其中落差達50米以上的18道。天堂寨山石景觀巧奪天工,雲霧繚繞,變幻無窮,白馬峰氣勢磅礴,龍劍峰形如恐龍,聖卦尖神秘莫測,有仙人洞、松濤石、屈原問天等。天堂寨高山草甸海拔1440米,是世界上海拔高度最底的沼澤地。天堂寨腳下的南河村是遠近聞名的長壽村,這裡星羅棋布的古民居、原始古樸的民間風情更讓遊客流連忘返。天堂寨索道乃皖西第一索,總長1500米。目前,景區已初步形成吃住行,游購娛一條龍服務,現已成為人們返樸歸真,親近自然的好地方,是人們休閒、度假、觀光遊覽之勝地,更是愛國教育、科普研究的大課堂。

燕子河大峽谷

燕子河大峽谷與華東最後一片原始森林、國家級森林公園天堂寨風景區相連,全長約3800米。河谷最高峰海拔568米,最低處 海拔約350米,河谷最深處約218米。景區內奇石怪潭、險峰絕壁、陡崖飛瀑、雲霧飄渺、原始原 貌;茂林修竹、清靜幽雅、風光旖旎。春夏鳥語花香,萬紫千紅盡收眼底;青山綠水,五光十色滿人間。秋冬花黃樹赤,層林盡染一片紅;銀裝素裹,冰潔如鏡漫山白。四季景色各異,實為罕 見,堪稱人間仙境。燕子河大峽谷是冰川運動遺留下來的,以"四奇"、"五趣"著稱。有被稱為大別山第一奇坑的"天坑", 坑深達五十餘,坑口直徑達二十餘丈,坑壁奇險無比、陡不可攀,堪稱鬼斧神工;有"疑是銀河落 九天",飛流直下的天地奇瀑"九天仙瀑",垂直落差達150餘米,直掛雲天;有"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恍如人間仙境的絕

壁奇洞"仙人洞";更有"中華第一千年奇柳"之稱的"聽願柳"。除 了"四奇"之外,"趣石"、"趣潭"、"趣灘"、"趣谷"、"趣峽"並稱為燕子河大峽谷的"五趣",有形形色色、萬態千姿的石塊;有碧波蕩漾、清澈透底的潭水;有看似無路,實則

有路的"八卦灘";有演繹淒婉動人故事的"望情谷";更有百轉千回的峽道。真乃“奇趣相生第一谷”。燕子河大峽谷一直人跡罕

至,生態系統保存完整,屬亞熱帶落葉、闊葉混交林,物種資源豐富多 樣,其中就有狗骨冬青、天目杜鵑等一大批珍稀物種。大峽谷空氣清新,夏天天氣涼爽,是一個 避暑的好去處,也是大家回歸大自然的絕佳地方。

八灣古民居

位於金寨縣天堂寨景區,有“青磚、灰瓦、馬頭牆”等徽派建築的風格,但民居依山傍水、著重風水,馬頭牆比皖南民居高一倍。建築主體為三重四進,上房供有清朝年間的當家人頭像。當年,這裡居住黃氏一家一百五十餘口,富甲數縣。現在仍有十幾戶黃氏後裔居住在這裡。

蔣光慈故居

金寨縣金寨縣

坐落在白塔畈鄉白大老街中間,坐東面西。原為土牆草頂店房四間,瓦頂堂屋、廂房各三間,整 個故居呈“凹”字形,店號為“蔣恆興”。蔣光慈在這裡度過了童年、少年,而今為一郝姓農戶居住,雖已改成磚瓦基建,但布局未變,以表達主人對蔣氏故居的尊崇情懷。少年光慈人稱“神童”。民國6年,蔣族續修宗譜,族人不乏文人墨士,卻一致推薦剛滿16歲的少年光慈為宗譜撰序,草屋矮舍走出了一代文壇巨子。

旅遊指南

交通

209、210省道縱貫南北,臨近312國道;國家高速公路G40滬陝高速沿金寨縣北端擦邊而過,G42滬蓉高速自東北向西南斜插而過,經過白塔畈鄉,江店鎮,洪沖鄉,油坊店鄉,槐樹灣鄉,古碑鎮,花石鄉,南溪鎮,果子園鄉,斑竹園鎮,吳家店鎮。前幾年通了動車,更加方便人們的出行。

美食

溝鯰、桂魚、珍珠菜、將軍菜、絞股藍、太公山野生葛粉、香菇、薄殼山核桃、茶葉、黑木耳、靈芝、天麻、西洋參、六安瓜片等。

歷史文化

金寨縣金寨縣

金寨縣,歷史悠久,縣境在五千年前即有人類活動,史河流域一帶已發現了高廟、小磨盤山、黃泥灘、古佛堂等七處遺扯。縣境在堯時為皋陶封地,秦屬九江郡。境內多險關要隘,歷代有兵事,南北朝時常駐重兵。隋初,為府兵戍守地區。唐末,黃巢農民軍曾至縣內狗跡嶺。南宋,金兵南下,元人入侵,縣內主要山寨多為軍事要衝。明代,僅麻埠就爆發兩次反抗封建統治的武裝起義。清初,張福寰、侯應龍等跨縣東南山區抗清。鹹豐、同治年間,太平軍、捻軍在縣境繼續活動達13年。1932年9月,在紅軍第四次反“圍剿”中,國民黨軍衛立煌部進占金家寨,國民黨政府為加強對鄂豫皖邊區的統治,劃安徽、河南和湖北三省交界部分邊區,始設縣治,稱“立煌縣”。1947年9月上旬中國人民解放軍劉伯承、鄧小平所部三縱八旅攻克立煌縣城,建立民主政權,更名為金寨縣。1996年,金寨縣面積3814平方千米,人口62.2萬,轄10鎮18鄉:梅山鎮、青山鎮、江店鎮、古碑鎮、南溪鎮、燕子河鎮、響洪甸鎮、斑竹園鎮、湯家匯鎮、雙河鎮、關廟鄉、洪沖鄉、鐵沖鄉、全軍鄉、張畈鄉、沙河鄉、張沖鄉、長嶺鄉、桃嶺鄉、花石鄉等。縣政府駐梅山鎮。1997年,黃龍鎮更名為雙河鎮。鎮人民政府駐雙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582067人,其中(轄12個鎮、16個鄉):梅山鎮55586人,江店鎮43358人,響洪甸鎮14947人,青山鎮21258人,燕子河鎮23667人,天堂寨鎮15963人,古碑鎮30119人,吳家店鎮25154人,斑竹園鎮19926人,湯家匯鎮30114人,南溪鎮47003人,雙河鎮23458人,白塔畈鄉38647人,張沖鄉11466人,油坊店鄉24219人,長嶺鄉16080人,槐樹灣鄉23347人,花石鄉13049人,沙河鄉12731人,桃嶺鄉24075人,果子園鄉12386人,關廟鄉9993人,銀山畈鄉8533人,洪沖鄉5742人,全軍鄉8800人,張畈鄉7815人,水竹坪鄉4725人,鐵沖鄉9906人。2004年,金寨縣鄉鎮由28個調整為26個(11個鎮、15個鄉):一、撤銷江店鎮、洪沖鄉。二、調整梅山鎮,將江店鎮、洪沖鄉整建制併入梅山鎮。調整後梅山鎮轄11個居委會、42個行政村,面積315.1平方千米,人口11.0896萬。鎮政府駐梅山(原梅山鎮政府駐地)。三、保留南溪、古碑、雙河、湯家匯、青山、斑竹園、燕子河、吳家店、天堂寨、響洪甸10個鎮和白塔畈、油坊店、槐樹灣、桃嶺、長嶺、花石、沙河、果子園、張沖、關廟、鐵沖、銀山畈、全軍、張畈、水竹萍15個鄉。

民間文化

金寨縣民間文藝形式多種多樣,有絲弦鑼鼓、漁鼓、湖北道情和燈會。燈會中有龍燈、獅子燈、河蚌燈、花車、旱船、高蹺、腰鼓、鑼鼓篷、傘燈、平檯燈、花鼓燈、花挑燈、尾燈等各種燈舞。絲弦鑼鼓,流行於古碑、麻埠、燕子河、斑竹園、南溪一帶。主要有弦樂、管樂、打擊樂器。演奏時要20多人,形式靈活多變,邊打邊走,或列為方陣,或就地成對。麻鑼,按行進的節奏和速度,邊敲邊拋向五、六米的上空,接在手上後繼續前行和敲打,表現出熟練技藝。南溪區丁家埠鄉後沖村民眾能演奏絲弦鑼鼓全套36路。漁鼓來源於湖北,流行於斑竹園、吳家店、燕子河、長嶺一帶。由一人或四、五人演唱。根據演唱節奏叩擊鼓面,發出短促、明快“砰砰砰”的聲音,音調鏗鏘,節奏沉穩,著重敘事。唱詞—韻到底,也可中間換韻。一般四句為一樂段,尾句由眾人唱和。大都用“楚語”演唱。湖北道情,來源於鄂北,流行於斑竹園、燕子河、長嶺一帶,一般由2~8人隨唱(男女各半)。女演員手執碟子,表演時不斷翻腕揚臂,動作多變,以竹筷交替敲擊碟邊、碟面和碟底,給人一種明快的節奏感。男演員手執簡板,雙手各握兩塊,以手指和手掌靈活操作,相互撞擊,發出“達達”的聲響,以豐富碟音的聲部,穩定演唱的節奏。湖北道情多用“楚語”演唱,地方特色較濃,唱詞可自由換韻,結構完整。一段中有快板、慢板、數板和道白,容量較大,以表達複雜的感情,曲調委婉、流暢、多變化;節奏跳躍、明快,富於抒情。平檯燈,流行於麻埠、流波一帶,春節期間盛行。燈為立體狀,長寬各2.5~3米,高約3~8米,以山為背景,山上有蒼松翠柏、樓台亭閣、山莊廟宇、小溪竹林、農事耕作、牧童和橋樑等,有的紮成幕戲,以燈燭穿插其中,光彩奪目。最大的平檯燈有3節,中等兩節,最小的1節2.5~3.5米,大的用16人抬,小的用8人抬,隨從執事,手持三、四米長的雞毛帚,隨燈防火。另有燭挑相從,以便隨時更換。平檯燈的寓意是象徵百姓平平安安過新年,政局穩定,國家興旺昌盛,歌舞異平,同時給人以山水園林美的享受。平檯燈扎法手藝精巧,以竹木為主,鐵絲結紮。山的外衣用色紙,甚為壯觀。人與動物用棉花製作,形象逼真。獅子舞,流行全境,在每年春節至元宵節期間出現。兩個人在獅皮內,一前一後相互配合,運用熟練的技巧,作各種動作。小場獅子舞在平場地或街道上,搖頭擺尾沿街跑一遍或追逐繡球。大場獅子舞多在盛大的燈會上出現,集中數十張方桌,搭成塔式,獅子在架疊的桌凳上豎蜻蜓,甩跟頭。花鼓燈,流行全境,歷史久遠。花鼓燈是一種集體歌舞。一般的花鼓燈人員有:2個送燈信、1個打花鼓傘(丑角)、2或4個花鼓娘子站邊場,站中場的是主角唱得較多。燈場上配一套鑼鼓:花鼓、大鑼、馬鑼、二鑼。每唱一首花鼓詞打3次鑼,便於唱的人休息思考,花鼓詞大多是五句或六句,如果唱四句的詩,唱的人要編出末尾一兩句,收尾的唱詞必須與前面的音韻協調。在唱腔上,燕子河以南的前畈、後畈、長嶺等地多唱南腔,拖音長、語音重;燕子河以北的方坪、青山、張沖、油坊店等地多唱北調,收音短,乾脆利落。花挑舞,歷史久遠,流行全縣。此舞用一根竹扁擔挑著兩隻大口小底的圓形竹籃,籃內盛著能夠旋轉的大朵荷花、牡丹等花卉,有4至8人參加,原多為男扮女裝,1950年後,多為女青年扮演。她們頭戴彩色花環、腰系紅綢帶,擔著花籃,以輕盈的舞步,踏著舒緩的鑼鼓節奏,邊唱邊舞。歌唱形式有獨唱、對唱、合唱等。唱詞有新有舊,或觸景生情即興編唱,多是祝願人們吉祥富貴、多福多壽的。尾燈,盛行全縣,是整個燈會最後一個“笑”的節目。此燈由一丑角走在前面,頭戴破草帽,畫八字鬍,反穿羊皮襖,腰系草繩,左手舉著竹桿小燈,右手搖著破蒲扇,領著10~12名青年演員(男女各半)進行表演。他們踏著輕快的鑼鼓點子,旋轉一陣,對白一陣,語言詼諧幽默、妙趣橫生,逗人發笑。

經濟

工業

金寨縣金寨縣

金寨縣歷史上冶煉、造紙、制茶、繅絲、織綢等手工業,較為興旺。黃絲、絲蚊帳、鐵鍋、推光漆器等產品,馳名省內外。

民國20年(1931),蘇維埃政府曾在金家寨設造幣廠,在麻埠設印刷廠,在湯家匯創辦列寧印刷局。

民國27~33年(1938~1944),安徽省建設廳、教育廳、省企業公司及外籍寄居商人在金家寨、麻埠等地辦了一批工廠。民國34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遷出。

1949年,金寨縣工業總產值287萬元(1980年不變價,以下同),其中個體手工業和私營工業分別占92.33%和7.67%。工業產品中,生活資料占71%,生產資料占29%。

1950~1952年,創辦金寨縣第一碾米廠、第二碾米廠、勞改雨傘廠。1953年後,相繼建立復興窯廠、食品廠、鋸木廠、梅山酒廠和公私合營醬園廠。1957年,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工廠(場)12個,職工1916人;個體手工業,按行業組成合作企業43個,職工1949人。當年工業總產值492萬元。

1958年,各行各業辦工業,新辦有農業機械、冶煉、化肥、造紙、農藥、肥皂、土工具機等幾十家工廠。

1962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對工廠進行關、停、並、轉,原上升為國營企業的合作社、組又退回到集體經營,同時國營工廠進行精簡下放職工。截至1965年,縣辦全民所有制工廠,由1958年的38個並減為10個,集體所有制工廠由3000餘個並減為48個,全縣工業企業職工精減至2635人,產值由1959年的3575萬元下降為1138萬元。

1970年後,大辦“五小”(農機、化肥、農藥、水泥、水電)工業。

1978年,全縣工業企業205個,職工4985人,年產值3621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5.11%,與1965年相比,企業數增加2.53倍,職工增長89.19%,產值增長2.18倍。

1978年後,鄉鎮工業興起,時稱社隊工業。1984年,鄉鎮工業產值1123萬元,其中:村及村以下工業產值502萬元。1987年,鄉鎮工業產值增至5216元,其中:區、鄉辦工業占38.55%,村辦工業占11.20%,聯戶工業占25.79%,戶辦工業占24.46%。鄉鎮工業系統全員勞動生產率為2767元,其中:區鄉工業勞動生產率2618元,村辦工業2541元,聯戶工業2942元,戶辦工業2969元。

1984年後,全縣圍繞蠶桑絲綢,茶葉,果品等系列開發新辦了一批工廠。198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1637萬元,其中鄉以上地方工業產值6844萬元。

金寨縣工業是在手工業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隨著生產的發展設備有所更新,80年代新建一批生產設備較先進的骨幹工廠,全縣工業生產機械化程度逐步提高,1949年工業手工生產占91.81%,半機械化生產占8.19%,1985年機械化和半機械化生產占85.4%。工業生產設備的改善,提高了工業勞動生產率,1987年全縣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為3224元,是1949年607元的5.3倍。由於縣地方財政收入不能自給,工廠企業自身發展能力差,改造老企業、發展新工廠的資金要靠信貸支持。1987年底縣經委系統統計,17個國營工業企業中有14個企業累計欠資款總額為2063.82萬元,占其全部固定資產總值2526.6萬元的81.7%。鄉鎮工業企業欠貸款較為普遍,已出現破產企業。

2010年上半年,該縣完成規模工業產值30.3億元、增加值8.75億元,分別增長67.1%和44.0%,新增規模企業14家。

從輕重工業看,重工業繼續領先於輕工業,增長64.5%,高於輕工業增幅18.5個百分點;

從行業看,21大類19增2降,黑色金屬礦採選、飲料製造業、紡織服裝業、化學原料製品業、醫藥製造業、有色金屬治煉、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金屬製品業、通用設備製造業八大行業增幅超過100%以上,僅有體育用品製造業和電氣機械製造業有所下滑,幅度在10%左右;

從主導產業看,縣域6大支柱產業全面增長,完成產值28.7億元,占規模工業的94.6%,

從骨幹企業看,16家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重點骨幹企業完成產值23.5億元,同比增長59.9%,占全縣規模工業產值的77.5%,其中,金安不鏽鋼、供電公司、麗軍針織、鴻福晶體4家企業產值過億元,大別山科技、正大山美、合益食品、宏寶集團、響蓄公司、三利絲綢、達易鞋業7家企業產值超過5000萬元。規模工業綜合效益指數260%,較去年同期提高40個百分點,位居全市各縣區前列。

經濟建設

2013全年實現生產總值83億元,增長2%;財政收入6億元,增長3.1%;農民人均純收入7104元,增長13.5%。

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6億元,增長20%。重大項目快速推進。全年謀劃項目194個、總投資635億元,實施政府性重點投資項目146個、完成投資30.8億元,爭取上級資金13.68億元,增長30.4%,基礎設施、保障性住房、民生和社會事業等項目全面推進。大別山旅遊通道主線全線開工,一中新校區、金寨職業學校加快建設。抽水蓄能電站通過可研,實現“雙線”上報核准檔案。鉬礦開發獲得6%的股權,股權轉讓形成的稅收在金寨繳納,年採選1000萬噸礦石項目通過可研。玉石產業園項目開工建設。招商引資成效明顯。突出大項目、工業項目和總部經濟招商,加強與央企、知名民企對接,引進了供銷集團、中國水務、華潤集團3家央企和陽光集團、金安國紀、亞夏集團3家上市公司,希瑪保齡球、藍博旺機械製造等一批知名民企相繼簽約,大別山林藝、鵬飛鋼構、集源液壓件、精密注塑機等項目加快建設,陸海石油助劑、永興電力等項目建成投產。全年引進項目132個,總投資122.2億元。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出台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36條意見,大力實施工業企業“三年倍增”計畫,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31.5億元,增長30%,獲批2個產業集群專業鎮。預計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23.6億元,新增規模企業22家。農業產業化項目穩步推進,爭取到位資金5340萬元,流轉耕地、林地8.4萬畝,新發展特色產業基地4.5萬畝,建成六安瓜片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園。新增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創建國家級示範合作社1家、省級2家,“金寨板栗”獲得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金寨農產品進入40多個城市1000多家超市和直銷店,金寨茶葉實現自營出口。全年可實現農業總產值30.8億元。旅遊經濟持續升溫,舉辦山水文化節、天貺文化節、茶花之旅首游式,首次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宣傳金寨,在15個城市舉行推介會,全年接待遊客358.2萬人次,創旅遊綜合收入17.5億元。加快發展物流商貿業,推行電子商務,活躍城鄉市場,預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億元、增長15%,進出口總額480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944萬美元、增長9%。

全年新增綠化面積20萬平方米、路燈1495盞。廣泛開展文明單位創建、志願者服務和愛國衛生運動,市民素質不斷提升,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獲得市級衛生縣城稱號。美好鄉村建設加快。整合涉農項目資金1.6億元,重點打造堯塘、朱堂、佛堂坳等10個示範村莊,華潤希望小鎮、響洪甸特色小鎮、小南京安農小鎮等一批美好鄉村加快建設,雙河鎮河西村成為全國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基礎條件較大改善。改造、新建縣鄉道路189公里,加固危橋38座,猴子嶺隧道建成通車,梅古路、丁青路、209省道馬店至青山段、210省道縣界至仙花段全面修復。水利扶貧專項規劃通過水利部批准,加固病險庫31座,治理長江河、竹根河等河道40公里,解決了7萬人飲水安全問題。認真實施移民後扶、一事一議、小農水重點縣項目,整修了一批渠、塘、堰、壩、路。實施供電設施項目53個,完成投資1.1億元,改造中低壓線路414公里。生態建設得到加強。推動省級生態縣創建,對縣城周邊山場實行封山育林,實施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植樹造林4.6萬畝。整治土地4.5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4萬畝,治理小流域面積28.5平方公里。

農業

領導關懷領導關懷

金寨縣中、低山區和丘陵地帶之間海拔高度懸殊大,季節溫差大,區域性小氣候明顯,各宜糧、油、茶、桑、麻等作物的種植,形成山區綜合性農業的特徵。

新中國成立後,消滅了封建土地制度,逐步地建立起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的社會主義農業。人民政府普及農業科技,推廣優良品種,改革耕作制度,獎勵和支持發展農業。農業經濟雖幾經周折但較解放前有突破性的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調整農村經濟政策,經濟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發展了生產力,山區自然優勢開始得到發揮。桑園面積大幅度遞增,桑繭產量直線上升;油料總產量逐年增加;茶葉總產量上升不快,但品種增多,質量提高;麻類受價值規律的影響起落較大;糧食總產量受各種因素制約時增時減;畜牧、水產、中藥材等一直保持增長勢頭。農業存在的問題是:基礎薄弱,技術進步不快,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

農業的全面發展,大農業內部結構發生變化,以1980年不變價換算:1949年農業總收入中,農業(糧、油、茶)占77.3%,林業占4.5%,牧業(含蠶桑)占5.3%,副業(含藥材)占12.7%,漁業占0.2%;1957年,農業占67.1%,林業占4.0%,牧業占14.4%,副業占14.4%,漁業占0.1%;1980年,農業占49.4%,林業占13.9%,牧業占28.1%,副業占8.2%,漁業占0.4%;1987年,農業占43.8%,林業占9.7%,牧業占33.2%,副業占11.5%,漁業占1.8%。

2010年上半年,該縣完成農業總產值10.48億元,同比增長24%,其中除畜牧業受生豬價格影響增長較小外,其它均保持9%以上增幅,但標準化規模養豬增加到9處;名優茶、蠶桑產量下降,但產值都有大幅增加。全縣農民現金收入繼續增加,人均達2339元,同比增長27.7%,其中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分別增長26.3%、31.6%、38.3%和14.7%。

隨著家電下鄉種類不斷擴大,政策補貼及時到位,農民消費熱情高漲,高檔消費品比例大幅提升。

交通

金寨縣金寨縣

金寨縣位於貫穿東西部地區的兩條鐵路、兩條高速交匯地帶。縣城緊鄰合武高速公路道口,距滬陝高速道口15km、離商景高速道口35km,距寧西鐵路、滬漢蓉快速鐵路客運站均在10km左右,距合肥新橋機場不到100km,距合肥150km、南京300km、上海600km、武漢300km,金寨縣正逐步成為東進西出、南來北往的交通樞紐,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文化

民間藝術

戲劇

清末民初,京戲、倒七戲、皮影戲班社在城鄉流動演出,上演傳統劇目,大都是宣揚封建道德的內容。皮影戲班根據民間傳說《黃花天子坐古城》編排成《五女征南》劇目上演。民國20年(1931),金家寨劇團及蘇區各地宣傳隊自編自演革命內容的新戲,如《送郎當紅軍》、《紅軍打商城》等。

抗日戰爭期間,省屬各話劇團體在立煌上演《放下你的鞭子》、《盲啞恨》、《馬百計》、《八百壯士》等獨幕劇;其他劇團上演的還有夏衍編的《一年間》、凌鶴松編的《黑地獄》、老舍編的《面子問題》、宋之的編的《黑字二十八》、陳白塵編的《群魔亂舞》、曹禺編的《雷雨》、田漢編的《呂優之死》、洪深改編契訶夫的《蠢貨》等劇目;京劇團上演的有《梁紅玉》、《情忠報國》等劇。

1950年,為配合清匪反霸,城鄉業餘劇團演出《地主請客》、《活捉汪憲》等。1951年,縣組織抗美援朝宣傳隊在城鎮、農村演出《戳破紙老虎》等戲劇,宣傳抗美援朝。1958年,山歌劇《鬧紅燈》獲省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優秀節目獎。“文化大革命”前17年,戲劇節目多為配合政治運動的內容。“文化大革命”間的10年,傳統劇目被禁,“樣板戲”統治舞台,業餘劇團統稱“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演出“革命大批判”小節目。1978年後,劇團恢復上演傳統劇目。1982年,縣文化館業餘演出隊參加省業餘劇團調演,演出李皓創作的《夜宿翠屏嶺》獲創作獎,1984年,張傳習創作的古裝劇《鐵碑怨》和甄遠東創作的《點狀元》,由縣黃梅戲劇團和皖西廬劇團參加省首屆戲劇節演出,分別獲編劇二等獎和一等獎,1985年,《鐵碑怨》、《點狀元》兩劇由省電視台黃山音像公司聯合錄相放映。

音樂

縣境流傳有民歌、山歌、小調等,既有抒發男女青年的美好愛情,也有揭露舊社會的不平,反映人民民眾反抗壓迫的心聲。立夏節起義後,蘇區宣傳工作者採用舊民歌曲調填入新詞,宣傳革命思想。佛堂坳列寧國小校長羅銀卿用民歌《八段錦》曲譜,創作了《八月桂花遍地開》新歌,在根據地廣泛流傳。此歌已編入《革命歷史民歌表演唱》和大型音樂舞蹈影片《東方紅》。

抗日戰爭爆發後,廣西學生軍宣傳隊、動員委員會工作團、學生街頭宣傳隊,在縣境用歌曲宣傳抗日救國。《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游擊隊歌》、《救國軍歌》等歌聲遍及城鄉。民國27年(1938)“立社”組織大型合唱團舉辦音樂晚會、音樂講座。民國28年合唱團舉辦《黃河大合唱》,民國31年舉辦《生產大合唱》。

1949年後,學校重視音樂課,有專用教材。“文化大革命”中,“語錄歌”、“忠”字歌占據歌壇。1982年,省電台播放由縣文化館蒐集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金寨師範教師廖家驊整理的《大別山民歌聯唱》49首。80年代以來,現代音像設備日漸增多,促進了新歌曲的普及,青年愛唱輕鬆、活潑、富有生活情趣的流行歌曲。

舞蹈

縣境歷來流行各式花燈舞蹈,無固定程式,舞姿因人而異。學校興起後,教學《葡萄仙子》一類舞蹈。蘇區宣傳隊員常用邊歌邊舞形式,加強宣傳效果。民國33年,立煌舉辦體育運動會時,立煌女子中學表演《土風舞》。1949年,老解放區的腰鼓、秧歌、蓮湘(花棍)傳入縣境,學校師生學習、表演。1956年,縣舉辦民間音樂舞蹈會演,青山區演出挖掘整理的《蓮花燈舞》和《十把扇子》傳統節目,參加省地會演。省劇團還把金寨的“道花謎”節目帶到北京演出,受到首都觀眾歡迎。同年,職工、學生一度學跳“交際舞”。1968年,盛行“忠”字舞,男女老少都得學跳,文化主管部門還辦培訓班教練推廣。1980年後,青年喜跳迪斯科,工會、共青團常組織小型舞會。

文物遺址

金寨縣千年古樹群金寨縣千年古樹群

1950年,金寨縣文物工作屬縣文化館。1959年3月,縣文教局組成文物普查小組,縣文化館長徐宗仁任組長,對全縣文物進行普查,歷時近一年,查出文物400餘件、古遺址和革命遺址100多處,第一次發現高廟子等地為新石器時期古遺址。舉辦兩次普查成果展覽,在文化館內設文物陳列室。“文化大革命”期間文物多散失。1979年,縣文物管理所成立。1982~1984年,縣文化局先後組織40餘人對全縣文物進行全面普查和重點複查,計普查:革命遺址285處,古文化遺址11處,古建築39處,古墓葬18處,館藏文物520件。

新中國的搖籃之十大紅軍縣調查

紅軍土地革命戰爭(即十年內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由中國工農革命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其他工農武裝於1928年5月25日後陸續改稱。曾組成第一、二、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粉碎國民黨軍多次“圍剿”。

安徽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