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登海

此後,他更痴迷於考古,又發現了赤城境內春秋戰國時期曾活躍於燕山地區的大民族――山戎族的古老文化遺存,由此開始,他更是醉心於山戎文化的研究。 恐龍足跡化石2001年,赤城縣的孫登海第一個在赤城境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在國內考古界引起反響;如今他又第一個發現春秋戰國時期曾活躍於燕山地區的強大民族――山戎族的古老文化遺存。 孫登海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個陶甑殘片,“這是在南莊子水泉梁發現的,從它可以看出山戎人食物結構的變化。

人物簡介

孫登海,30多年來一直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但業餘考古也頗有心得。2001年2月,他第一個在赤城境內的“落風坡”發現了恐龍足跡化石,受到國內考古界的關注。此後,他更痴迷於考古,又發現了赤城境內春秋戰國時期曾活躍於燕山地區的大民族――山戎族的古老文化遺存,由此開始,他更是醉心於山戎文化的研究。歷時五年,他調查了水泉溝石板墓遺址等61處古人類文化遺址,寫出近30萬字的有關山戎文化專著《誰是這青銅短劍的主人》。
一間15平方米的辦公室里,除一桌一床外,擁擠著三個書櫃,櫃頂上擺滿了歷經歲月磨蝕的陶器,從陳列櫃的玻璃窗上依稀可以看到裡面造型各異的陶器石器;同樣,不大的屋子窗台上也擺滿了造型奇特的石塊;桌上、床上凌亂散落著考古書籍,牆上掛著大幅恐龍足跡化石的圖片,若不是牆上《學校一周工作安排備忘錄》提醒,很有可能會認為這是考古人員工作的地方。其實,這裡是赤城縣職教中心副校長孫登海的辦公室。

恐龍足跡化石

2001年,赤城縣的孫登海第一個在赤城境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在國內考古界引起反響;如今他又第一個發現春秋戰國時期曾活躍於燕山地區的強大民族――山戎族的古老文化遺存。五年時間裡,赤城縣的孫登海系統地考證、研究了當地山戎族的文化特徵、歷史分期、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民風、民俗,試圖全面探尋山戎族人發祥、發展、高潮、毀滅的過程。

發現山戎文化

2001年2月,孫登海在“落風坡”發現恐龍足跡化石後,致信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董枝明教授,4月,董教授一行人專程到赤城進行實地考察,恐龍足跡得到董教授認可,臨行前,董枝明教授還告訴他:“‘落風坡’附近幾十公里範圍內可能還有恐龍足跡化石,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再去找……”董教授的話堅定了孫登海的信心,從此後,一到周末,他都會到山溝里尋找恐龍足跡化石。
  4月22日,孫登海與同事劉老師到野外考古,他們來到南莊子對面的山樑上,尋找了半天,也沒有新的發現,只尋找到一些石器、陶片之類的東西。又轉了很長時間,仍然沒有收穫,二人就勢坐下休息,孫登海順手撿起一瓦片,搓去上面的泥土,沒想到這么一個隨意的動作,他竟然看到撥去泥土的瓦片上明顯有“二龍戲珠”圖案。由於不能判斷瓦片的年代,孫登海便把它拿回去準備細細研究。
  通過上網搜尋,孫登海查到中國龍文化研究專家――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特約研究員龐進的地址,他將瓦片拍了照,並寫信寄給龐進。很快他收到龐進的回信:“……我仔細看了您提供的瓦當照片,結合其他資料,初步判定此件為戰國燕下都時期(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歷史遺物。”
  赤城縣境內到處都有古人留下的石器、窖藏的針首刀幣,是一支什麼樣的古人類部落曾經在此棲息繁衍?很多疑問在他腦海里盤旋。為了搞清楚這些問題,孫登海購買了很多考古方面的書籍,訂閱了一些考古方面的雜誌,他還借閱了張家口、承德15個縣的縣誌,記下十幾萬字的筆記。幾年來,他走遍了赤城境內的山山水水,並多次自費赴赤峰豐寧等地考察,掌握了相當的考古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
  考古的魅力在於從不斷探索與發現中獲取惆悵與喜悅。在不斷的追問中,孫登海試圖解開赤城境內到底有一支什麼樣的古人類部落棲息繁衍。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一個更大的發現開始露出端倪。

著書立說

一次,朋友拿來一把赤城縣雕鄂鎮出土的青銅短劍讓孫登海辨認,只見這柄劍雙圈龍頭劍首,陽刻三條螭龍劍頸,飛翼式劍格,鑄造工藝十分講究。孫登海拿它與承德豐寧出土的山戎族青銅短劍照片進行對照,發現兩把青銅短劍的造型、規格、紋飾完全相同。類似這樣的龍紋青銅短劍在灤平縣、延慶縣山戎遺址都曾出土過,孫登海分析,這應該是同一個民族在同一個時期的文化遺物。
  山戎族?赤城境內也有山戎族?這柄寶劍讓孫登海仿佛看到了隱藏在寶劍後的一個更大的秘密,伴隨著令人心跳的狂喜,孫登海腦海里也迅速搜尋到了關於山戎族的片斷資料:古代北方民族名,又稱北戎匈奴的一支。活動地區在今河北省北部。孫登海想到此前他在赤城境內發現的成片的石板墓,又陸續在民間淘到紅陶罐、紅陶泥碗、青銅短劍等陪葬物品。通過查找資料,並對陪葬物品進行比對,孫登海推斷石板墓是山戎族的墓穴。
  《史記・五帝本紀》載:“堯舜時,北方有山戎……”山戎的活動地點一直在今河北北部、燕山一帶。山戎族如同中國古代少數民族一樣,“以射獵禽獸為生”,“隨畜牧而轉移”,“逐水草而遷徙”,“常為燕、齊之邊患”。從僅有的歷史文獻記載考察,山戎族是春秋戰國時期就存在的民族,大約到戰國晚期,這個民族便在這一地區銷聲匿跡了,至今至少有3000多年的歷史。由於山戎族後來走向消亡,其歷史一直被忽視,文化、民俗等研究也是空白。山戎文化曾被列為中國文化史上500疑案之一,也正是因為這種不確定的魅力,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痴迷研究山戎文化。
  從收集到的陶器、石器、青銅佩飾、青銅短劍等文物的共同特徵,與史料記載對比,孫登海推斷從西周到戰國中晚期,在赤城縣境內有一支古人類部族在活動,青銅短劍是部落文化、文明的標誌,而這支古人類部族便是山戎族!

遠古的山戎族

從恐龍腳印的發現到痴迷考古,從痴迷考古到對山戎族的研究,伴隨著探索的惆悵和發現的喜悅,孫登海在研究山戎族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通過對國內考古資料的學習和聯繫山戎族研究專家,赤城境內曾經有山戎族生活的推斷得到了進一步肯定,而孫登海對山戎文化的研究也受到了中國古代文化史專家張世元的肯定。
  孫登海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個陶甑殘片,“這是在南莊子水泉梁發現的,從它可以看出山戎人食物結構的變化。”陶甑底徑10厘米,底部均勻地分布著若干圓孔。“將甑放在陶鼎上,利用蒸汽上升可以把食物蒸熟,是當時重要的生活器具之一,可蒸熟米飯、薯類。”
  在孫登海看來,水泉梁遺址的陶甑殘片是個有價值的發現,至少說明當時山戎人已經有了一類的糧食,並學會了用甑蒸飯;說明在春秋早期或中期,山戎人已經進入農牧混合的經濟形態,生活上逐漸走出“以涉獵禽獸為生”、“鹹食畜肉”的原始狀態,蔬菜、糧食、肉食是這個時期山戎人的主要食品。
  赤城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埋藏著諸多古人類生活的遺蹟,幾年來,在石板墓遺址陸續出土了一些青銅錐和陶質、石質、骨質的紡輪,用於紡織、服裝製作的工具有了越來越多的發現。2005年10月,孫登海又在小沙梁石板墓遺址發現一枚骨針,長9.7厘米,寬0.8厘米,厚0.3厘米,油脂浸透了骨針,擦試後仍十分光亮,可以看出死者生前反覆使用。“這些發現對於研究山戎人服飾文化具有重要價值,通過這些工具可以推斷當年山戎人服裝的材料,基本上是麻、畜皮、獸皮。”
  幾年下來,孫登海系統地考證、研究了山戎族的文化特徵、歷史分期、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民風、民俗,在他寫就的《誰是這青銅短劍的主人》一書中較為全面地展示了山戎族在赤城縣境內從發祥、發展、高潮到毀滅的過程,系統地介紹了山戎族的信仰和崇拜、生活習俗、殯葬習俗、婚姻習俗等山戎文化的個性特點,極大地豐富了一直是空白的山戎族文化、民俗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