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足跡化石

恐龍足跡化石

恐龍足跡作為恐龍研究的一個新分支,是由恐龍腳丫兒“踏”出來的化石,它有著恐龍骨骼化石無法替代的作用。骨骼化石保存了恐龍生前身後一些支離破碎的信息,足跡化石保存的卻是恐龍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彩一瞬。這些足跡不僅能反映恐龍日常的生活習性,行為方式,還能解釋恐龍與其環境的關係,這些都是古生物學家夢寐以求的寶貴信息。(文章有時將“恐龍足跡化石”簡稱為“恐龍足跡”)。

簡介

龍足跡是恐龍在溫度、粘度、顆粒度非常適中的地表行走時留下的足跡。它是化石的一種,也可以看成是留在岩層中的一種沉積構造。動物在一生中要走許許多多的路,如果每一步的腳印都能保存下來,的確相當多。有人推算過:一匹馱貨物的馬一天之內至少要走六千步,如果每走一步四個都留下腳印的話,這匹馬一天至少要有兩萬四千個腳印。按這種方法推算,一條恐龍一生要留下多少腳印啊!但事實上已發現的恐龍腳印化石並不是很多,甚至是稀少的。這是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動物的腳恐龍足跡印是不能保存下來的。在乾硬的地面上,動物走過以後只能留下淺淺的印痕,隨之便消失了。假若地面過軟,含水量較高,流動性較大,腳印會很快被周圍流動的泥沙埋沒。只有當泥沙的溫度適當時,腳印才能被保留下來。更重要的是,印有腳印的層面要適時地被外來的沉積物所覆蓋,過早或過晚都不能形成足跡化石。
恐龍足跡恐龍足跡
所以腳印化石是大自然用天然的錄像機為動物活動錄下的“特寫鏡頭”,是自然歷史的腳印。恐龍足跡可分為正型與負型兩種:正型指下凹的足跡,即恐龍踩下的腳印本身,保存在岩層正面;負型指凸出的足跡,它保存在岩層的底面。恐龍踩出的腳印如果未被覆蓋,天長日久變成岩石後,就成了正型腳印。如果腳印立即被由水帶來的沉積物所掩埋,形成岩石後,如果保存凹形足跡的下部岩層比較軟,它們就容易被風化掉,於是在其上層岩層的底面上便留下的凸出的足跡。這個凸出的印痕,可以看成是恐龍腳的鑄模,是腳的軟體組織化石。當前世界上研究恐龍足跡的專家基本上分為兩大學派。一派認為恐龍足跡並不是恐龍主體的一部分,也不是恐龍的遺物(如蛋化石、糞化石),它只是恐龍走路時留下的腳印的痕跡。所以它只有地質學上的意義,如鑑定地層是否逆轉,鑑定恐龍足跡形成時的地質時代,以及提供古地理學、古生態學方面的信息。另一派則強調恐龍足跡在生物學上的意義。因為恐龍足跡能清晰地反映出造跡恐龍腳的構造,能區分是哪一大類恐龍留下的。通過足跡,人們可以知道造跡恐龍是怎樣行走的—有的恐龍是跖行的或半跖行的,有的是趾行的。成群的足跡能反映恐龍群居、遷徙的情況,有時也能反映肉食性恐龍與素食性恐龍之間的爭鬥情況,以及恐龍之間的關係等。更令人興奮的是,通過對恐龍足跡的測量,能按一種計算公式測算出造跡恐龍的奔走速度。而骨骼化石是不可能提供這些信息的。所以恐龍足跡不僅在地質學上很有意義,在生物學上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是近年來恐龍足跡熱興起的原因之一。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恐龍足跡發現於美國的科羅拉多州,時代為侏羅紀晚期,是由美國的恐龍足跡專家伯德發現的,那是一個蜥腳類恐龍留下的足跡,這個足跡大得驚人,完全可以讓一個六歲的小孩在裡面洗澡。最小的恐龍足跡是由一位業餘恐龍愛好者在加拿大的新斯舍省侏羅紀早期地層中發現的,整個足跡還不到2.54厘米長。估計造跡恐龍也不過像現生的麻雀那么大。

發展歷史

從千足蟲到袋鼠,地球上的動物或多或少都會留下足跡。足跡是重要的生命痕跡,很多時候,人們對事物的判斷它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上世紀80年代出現的現場分析法,就是著重於解讀現場的痕跡證據,可以從腳印的長度及深度,判斷出一個人的身高、體重、速度,是否殘障,有無背負重物等,從手印還可以推斷出一個人的工作性質及習性癖好。
恐龍足跡恐龍足跡
2007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發掘現場發現了唐代地面上密布著駱駝留下的足跡。這批1300多年前駝隊留下的足跡,證明了洛陽城在隋唐時期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作用。恐龍獨霸地球達1.6億年,該留下多少足跡啊。確實,如果能將動物一生中的足跡都保存下來,將是一個天文數字。據估算,一匹載重的馬一天之內至少要走6000步,如果四蹄每走一步都留下足跡的話,這匹馬一天至少要留下2.4萬個。按這種方法推算,一條恐龍一生要留下多少足跡?然而事實上,人類發現的恐龍足跡並不多。因為在一般情況下,足跡很難保存下來。比如,在乾硬的地面上,恐龍走過後只能留下淺淺的印痕,很快便消失了,而在過軟的地面上,恐龍足跡會很快被周圍流動的泥沙埋沒。只有在泥沙的溫度、粘度、顆粒度都合適的地面,恐龍足跡才能被保留下來。而且,這些足跡要及時地被外來物所覆蓋,過早或過晚都不能形成足跡化石。與單獨的足跡相比,有著連貫順序的“行跡”能提供更多的信息。世界上最著名的恐龍足跡要數美國紐約自然史博物館的伯德(RolandT.Bird)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國家恐龍公園的發現——12個迷惑龍(雷龍)並肩前進,後面一條食肉恐龍窮追不捨。這些罕見的恐龍追逐足跡化石目前陳列在紐約自然史博物館,成為最吸引眼球的展品。加拿大皇家科學院的薩瓊特(W.A.S.Sarjeant)也有過著名的發現:加拿大一處足跡化石點,約有20~30個恐龍分成兩排平行前進。在某一個點上,似乎有一個恐龍摔倒了,緊接著另一個也摔倒在地,不久又有一個倒下了。但很快這3個恐龍恢復了平衡,又開始協調一致地前進了。 這真是一組奇特的印痕,薩瓊特猜測可能是素食性恐龍為防備肉食性恐龍進攻而進行的“演習”,是一場模擬的“自衛戰”。

研究意義

蓮花卡利爾足跡化石蓮花卡利爾足跡化石
古生物學家在發現恐龍足跡時,最希望能了解這到底是哪一種恐龍留下的,最理想的情況是恐龍足跡能和恐龍化石在相距較近的同一層位被發現。
恐龍足跡化石恐龍足跡化石
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發現恐龍足跡之處極少有相關的骨骼化石保存下來,反之亦然。這可能是由於兩者形成的條件不同。一般來說,足跡的形成需要較長時間的地表暴露,得以乾燥自身以便日後成形,但是這對於恐龍屍體的保存卻極為不利,長期暴露於地表,會使恐龍屍體被食腐動物或自然條件所破壞。因此,難以根據足跡來判斷其主人到底屬於哪種具體的恐龍,只能將它們分為遺蹟科、屬和種。能清楚了解的是,不同大類的恐龍其足部骨骼結構有著很大的差異,這些獨有的特徵總會反映到足跡的形狀上。常見的鳥腳類足跡包括異樣龍足跡、禽龍足跡和鴨嘴龍足跡等。恐龍由蜥臀目和鳥臀目構成。鳥腳類是鳥臀目中最早分化出來的類群,用兩足或4足行走,後腳有4趾,第1趾短小,後3趾著地行走,形態近似鳥腳。這類恐龍足跡所包含的禽龍、鴨嘴龍足跡都呈山字形,具有爪跡,可見趾墊。而將禽龍、鴨嘴龍足跡區分開的關鍵在於弄清它們所在的地質年代,前者多分布於早白堊世,後者多分布於晚白堊世。而老瀛山所在的夾關組地層(距今約1.17億年~8500萬年)是晚白堊世的最早期。經過與多種鴨嘴龍類足跡的對比,將這176個足跡歸入卡利爾足跡(Caririchnium),卡利爾足跡最初發現於巴西的魚河群地層,得名於卡利爾盆地。綦江的卡利爾足跡,從前足跡、跖骨印痕和趾間夾角等要素看,都區別於此前的三種卡利爾足跡,所以定了一個新種,取名“蓮花”,以紀念發現化石的蓮花保寨。有趣的是,可以從恐龍足跡的大小來推斷恐龍個體大小。蓮花卡利爾足跡的造跡恐龍成年體長約6~7米,亞成年第一階段長約4~5米,第二階段長約2~3米。此外,恐龍足跡還能提供諸多骨骼化石無法證實的信息,如恐龍的運動速度。據測算,蓮花卡利爾足跡的造跡恐龍最高速為1.6米/秒,最低速為0.9米/秒,顯示它們處於慢行狀態。此外,古生物學家從化石發現,很多鴨嘴龍類幼年體的前後肢比例低於成年體,由此推測,鴨嘴龍類幼年個體可能用後足行走。隨著體型、體重的逐漸增加,才逐漸變為4足行走。蓮花卡利爾足跡的研究結果支持了這一觀點,並進一步發現,當鴨嘴龍類發育至4米的亞成年個體時,可能出現其行走模式的分水嶺——體長大於4米的亞成年個體通常用4足行走,而體長小於4米的亞成年個體通常用後足行走。這個發現證明了鴨嘴龍類是大族群群體活動,彼此間社會相關性很高,從幼年到成年的系列足跡,顯示了鴨嘴龍在成長和體重增加過程中腳的形態變化,宛如大自然的攝像機給鴨嘴龍腳的成長攝下的特寫鏡頭。除了蓮花卡利爾足跡,綦江恐龍足跡群還給人們帶來了另外數種新屬種的足跡,可以驚喜地發現,在四川盆地這片盛產侏羅紀恐龍的大地下,還可能蘊藏著一個前所未見的白堊紀恐龍王國

主要研究

研究恐龍腳印化石時要觀察它的形狀。這首先是看它是幾個趾(指)的,一般恐龍腳印有單趾型、雙趾型、三趾型、四趾型、和五趾型。從已發現的恐龍腳印來看,
美國發現數千恐龍足跡美國發現數千恐龍足跡
三趾型的最多,約占70%左右,二趾型的較少,一般為恐爪留下的足跡。其次要看它的趾(指)的大小。?在通常情況下,第Ⅲ趾(指)最大,第Ⅱ趾(指)及第Ⅳ趾較小,Ⅰ趾(指)及第Ⅴ趾(指)則更小。通常科學家都用一個簡單的趾(指)式來表現,或按照由內側向外側的順序來表示爬行動物每一趾(指)的趾(指)節數。例如,爬行動物最初階段的趾(指)式:前足為2、3、4、5、3;後足為2、3、4、5、4。彎曲的腳印凸的一面向著外側。恐龍腳印很少有彎曲狀或S形的,有時呈兩邊平行的U字形,有時也有“V”形的,而且每人趾(指)的頂端是尖的。在某種情況下,腳印上會有一系列隆起的塊狀的結節,這是困為它的腳趾上有軟的肉墊的緣故。在描述腳印化石時,科學家常常會使用一些術語,如墊、墊間縫、跖趾墊、趾長、全長、步長等。墊是指腳印凸出或下凹的部分。墊間縫是指負型足跡中兩個墊之間的下凹部分或正型足跡中兩個墊之間隆起的脊。我們在野外或室內看到恐龍足跡時,總是要了解趾長,這是指從跖趾墊的中部到趾尖間的距離。如果想知道足跡的全長,就是測量從足跡的跟部到第Ⅲ趾趾尖間的距離。趾與趾間的夾角是區別恐龍足跡的重要數據,也必須予以測量。恐龍一步所走的距離,即足跡學上的步長,也稱單步或步幅,是指相對應的兩隻腳走路時的距離,換句話說,它是右前腳(或右後腳)至左前腳(或左後腳)印跡上對應點的距離。同一隻腳運動一次前後印跡的對應點間的距離,稱為復步,也叫步距。人們希望找到的並不是單個恐龍足跡,而是兩個以上一系列的足跡。同一條恐龍留下的兩個以上一系列連續的足跡,在足跡學上叫行跡。在觀察恐龍足跡時,比較難的是區分這一足跡是恐龍左腳留下的還是右腳留下的。一般從四個方面來區分,即趾間距、趾長、方面和位置。在三趾的足跡中,從趾間距上看,以中間的Ⅲ為準,Ⅱ趾與Ⅲ趾間的距離最近;從趾長看,Ⅱ趾向內彎曲,Ⅳ趾居中;從方向上看,Ⅲ趾向前伸出,Ⅱ趾向內彎曲,Ⅳ趾向外彎;從位置上看,Ⅲ趾靠前,Ⅱ趾次之,Ⅳ趾靠後。要知道,在一趾的足跡中,除中間的Ⅲ趾,左右腳的Ⅱ趾和Ⅳ趾的位置恰好相反。因而,綜合分析上述四個方面的因素,便可判斷出是左腳或右腳留下的足跡。但有時Ⅱ、Ⅳ趾等長或趾間角差別較小,不易區分Ⅱ、Ⅳ趾,這就要看一下有沒有恐龍走路時留下的滑跡。恐龍直立時重心在兩條腳之間,走路時間前向外伸腳,所以滑跡向Ⅳ趾。如果足跡中有拇趾的印跡,更容易判斷是左腳或右腳留下的。

足跡區分

對於四足動物來說,有一個數據相當重要,那就是從兩個相鄰的後腳印的連線中點到兩個相鄰的前腳印連線中點的距離。這個距離實際上是動物活著對坐骨窩到肩窩的距離,也就是動物軀幹的長度。人們在發現恐龍腳印時,常常希望及時了解這是哪一種恐龍留下的。如果恐龍骨骼與腳印是同一層位發現的,而且相距甚近,就比較容易得出結論:腳印是它旁邊的恐龍留下的。1878年,在比利時的伯爾尼薩特煤礦發現了大批禽龍化石骨架,同時也找到了一系列腳印,經專家印證,確認這些腳印就是禽龍留下的。後來英國、挪威及中國等國家又陸續發現了禽龍的腳印。1960年,一個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考察隊來到了挪威的斯匹次卑爾根島,這裡距北極點大約有一千一百多公里。在一個懸崖上,他們發現了一行恐龍腳印。科學家們在昏暗的光線下將十三個腳印繪了草圖。第二年,他們又來到這個化石點,克服艱難困苦,終於把腳印做成了模型。經鑑定,專家們確認它們是禽龍足跡。1995年6月30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大學的古生物博物館,看到了這批禽龍的腳印模型。在一般情況下,恐龍足跡專家難以根據腳印判斷這是哪種恐龍的,所以在研究恐龍遺蹟時,將它們分為遺蹟科、屬和種。但是也應該看到,不同類群的恐龍的足部骨骼結構總要反映到腳印的形狀上,因此我們仍然可以由此判斷造跡恐龍是吃肉的還是素食的,是大型肉食類還是小型肉食類(如虛骨龍類)。根據恐龍腳印的輪廓及形狀還可以區分似鳥龍類、蜥腳類、禽龍類、鴨嘴龍類、劍龍類、角龍類等。這裡不妨舉例說明之。大型肉食性恐龍的前腳通常都是三趾的,但在一些進步的類型中,外側趾退化,前腳只有兩個趾。如霸王龍的前腳就只有兩趾。這類恐龍的前腳比後腳小得多,有些種類前腳的各趾都互相平行。它們的後腳各趾都較粗壯,一般有三個向前伸出的大趾(即Ⅱ、Ⅲ、Ⅳ趾)。在許多種類中還可見到Ⅰ趾,不過不得多,而且與其他三個趾相對應。從足跡上看,大型的肉食類恐龍的足跡都具有三趾或四趾,
恐龍腳骨化石恐龍腳骨化石
足跡的形狀都是長度大於寬度,而且Ⅱ、Ⅲ、Ⅳ趾向外散開,左右對稱,形成錐形。小型肉食性恐龍如虛骨龍類的前足比後足短,前足的長度只有後足一半。它們一般是兩足行走的,復步與足長的比例為7:1至8:1。後足足跡也是三趾型或四趾型,與大型獸腳類的足跡相似,區別在於長度的一般較短,通常不會超過20厘米,最短的只有2厘米,足跡的長度也大於寬度。三個主要趾的夾角比較小。似鳥龍類的前腳長度是後腳一半,一般三個主要趾長度相等,只有一點分叉或近似平行。前腳上爪的彎由程度要比後腳大。它們的後腳細而長,很像今天鴕鳥的腳。似鳥龍類是兩足行走的動物,發現的足跡較少。在已發現的單個腳印中,Ⅲ趾要比其餘兩趾長得多。最引人注目的是蜥腳類恐龍的足跡。想了解這類恐龍足跡的形狀,必須先熟悉它們足部骨骼的構造。蜥腳類的前腳有五個靠在一起的柱狀掌骨,例如阿普吐龍的掌骨短而粗,腕骨則較高而成柱狀,一般情況下掌骨急劇傾斜。每一根掌骨都由一二個粗短的趾骨來支撐。這類恐龍前腳的內側趾上,經常有一個向前向內彎曲的爪。蜥腳類的後腳在構造上區別很大,一般有五個腳趾,跖骨比掌骨粗短。後腳的趾骨沒有大的退化,所以顯得大而突出。在不同的種屬的蜥腳類中,後腳上爪的數目也不相同,如阿普吐龍在Ⅰ、Ⅱ、Ⅲ、Ⅳ趾上的爪,重龍只在Ⅰ、Ⅱ趾上有爪。總之,蜥腳類恐龍的腳很像大象的腳,曲型的腳印比較容易識別。單個蜥腳類恐龍的足跡像臉盆那么大,那么深,周圍是沉積物形成的突出的脊狀邊緣。有的蜥腳類的行跡特別窄,由後腳留下的行跡的最大寬度往往是後腳足跡寬度的2.5~3倍。保存不好的前腳單個腳印,一般是卵圓形或半圓形的,像個小土坑。保存好的後腳足跡在外觀上是卵圓形的,腳印前緣還有一系列由爪留下的V字形印跡。所有由後腳留下的足跡都是長度略大於寬度。蜥腳類恐龍的前腳腳印與後腳腳印區別很大,前者常呈半圓形或馬蹄狀,大小只有後者的一半,看不到清楚的趾跡,也見不到巨大的拇趾爪跡。有一些蜥腳類恐龍前後腳的印跡的深度上差不多,但有的前腳印跡顯得較淺。前腳的復步是前腳腳印長度的8~15倍。關於前後腳足跡的相對位置,一般地說,後腳足跡在後,前腳足跡在前,但有時也可能平行或完全重疊。在蜥腳類恐龍的足跡,這可能是由於蜥腳類恐龍走路時把尾巴舉了起來,也可能當時它們在水中走路,尾巴浮在水面上。原蜥腳類恐龍前腳五指,後腳也是五趾,但後腳只有四個功能趾。前腳的足跡不如後腳那么深。就目前所知,全世界只有中國四川彭縣發現了兩個連續的原蜥腳類腳印,即彭縣足跡。小型鳥腳類的前腳為五指,後腳也是五趾,但在足跡上只表現出四個功能趾。保存好的足跡可見到“L”型或寬闊的“V”型爪跡。這類恐龍一般兩足行走,但有時了發現用四足行走的。1983年,筆者與李建軍、甄百鳴研究了中國四川省岳池發現的三十八個岳池嘉陵足跡。其中,有一個是前腳的足跡,可以清楚地看到有四個指。在這批足跡中還有中國第一次發現的恐龍尾跡。禽龍屬於大型鳥腳類,這類恐龍前腳為五指,後腳為四趾或三趾,Ⅰ趾變化最大。它們的足跡都較窄,足跡長度稍大於寬度,有時也相等。鴨嘴龍類的前腳為四指,沒有Ⅰ指,後腳三趾。它們的足跡形態與禽龍相似。但它們生存的時代比禽龍晚,即生活在白堊紀晚期。過去有些書中曾提出,鴨嘴龍的指間有蹼,經這些年的仔細研究,才明白實際上這是覆蓋在前腳上的皮膚,好像是與指連在一起的,與現生鴨子的蹼不一樣。劍龍的前腳四指,後腳三趾,用四足行走。目前尚未真正發現過劍龍的足跡。有的新聞媒體說在澳大利亞曾發現過劍龍足跡,後又被人偷走了,但這未經科學家證實。甲龍類和角龍類的前腳五指,後腳四趾,前足小於後足。目前還未發現過角龍足跡的確切材料。澳大利亞的托尼·蘇爾邦在研究幾大類型恐龍足跡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事實表明,恐龍足跡研究已成了恐龍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現狀

截止到1996年6月底,中國已正式描述了二十九個屬、三十五個種的恐龍足跡。原來楊鍾健鑑定的四川廣元足跡,經國內外恐龍足跡專家反覆研究,現已公認它屬於假鱷類足跡,故更名為四川蛙步足跡。此外在中國還發現了兩個鳥類的足跡,即在四川峨眉發現的中國水生鳥足跡和安徽水生鳥足跡。這是近年來中國在足跡學研究領域的新成果。
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恐龍足跡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恐龍足跡
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恐龍足跡中國正式公布的發現恐龍足跡的只有七個省,但實際上在河南、四川、雲南、遼寧、山東、河北、湖南、陝西、西藏、江蘇、內蒙古、廣東、浙江等十三個省、自治區都發現了恐龍足跡。例如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恐龍足跡1979年,恐龍蛋專家趙資奎教授在他寫的有關恐龍蛋的論文中披露,在河南省內鄉縣發現的一窩恐龍蛋化石中,竟然保留著一個恐龍腳印,這個腳印剛好踩在三個恐龍蛋上。從腳印的形態上看,應為恐龍左側後腳的印痕。通常,恐龍下完蛋後會立即用砂土把蛋埋起來。由於這一窩內的其他蛋都保存完好,因此專家們估計是恐龍用左後腳耙土覆蓋時,不慎踩在自己下的蛋上面,從而形成了這個與蛋化石共存的奇特的腳印化石。這樣的標本的確是稀世珍寶。這窩恐龍蛋及腳印的時代為白堊紀。因而這個腳印也是中國第一次報導的白堊紀地層中發現的恐龍腳印。同一年,在內蒙古伊克昭盟的查布地區也發現了二十八個恐龍腳印。到1984年,在該地區又發現了一千多個恐龍腳印。這些腳印有的顯然是肉食類恐龍留下的,有一部分屬於張北足跡。它們形態不同,大小不一,有的長達62厘米,有的卻只是2厘米。可喜的是,其中有長達1.4米的尾跡,這是非常珍貴的標本。目前,這批足跡化石都保存在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裡。世界上目前最大的恐龍足跡,出現在中國甘肅省永靖縣境內。2001年,在永靖縣境內的黃河河畔,甘肅省地質工作者經過近半年的挖掘,挖出了一百多個清晰可見的恐龍化石。這些化石都產出在一個山坡的砂岩層面上,可分辨的一共有十組。足印保存得十分完整,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每組腳印的走向。其中最大的一組足印長1.5米、寬1.2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恐龍足印。中國發現最多的恐龍足跡是早在1940年由日本人矢部等人發表的斯氏熱河足跡,一共有四千多個腳印。經德國的豪伯爾·庫恩、中國的楊鍾健以及筆者及李建軍、饒成剛等人多次研究,最後更名為斯氏蹺腳龍足中國多年來未發現過蜥腳類恐龍留下的腳印,即便是四川省曾出土過許多蜥腳類恐龍骨架,仍未找到過它們的足跡。直到1993年,雲南地礦局環境地質研究所陳述雲、黃曉鍾兩位地質學家才首次報導在雲南楚雄蒼嶺鎮發現了蜥腳類恐龍腳印。在180平方米的化石產區內就發現了一百九十個腳印。這批腳印分別被命名為蒼嶺楚雄足印與甄氏楚雄足印。這是中國第一次報導的蜥腳類足跡,也是第一次發現蜥腳類的複合足跡,即四足行走的恐龍左或右前腳腳印與左或右腳腳印重疊後所形成的足跡。這種足跡中的前腳印往往因為被後腳印破壞而變得不完整。當左或右前腳的腳印在不同程度上重疊時,在複合足跡的前部一般會有牙狀的構造,在楚雄發現的兩種標本上均可見到這種構造。與外國發現恐龍足跡最多的國家美國、英國、法國、巴西等相比,中國發現的恐龍足跡在以下兩方面各具物色。其一是在恐龍足跡造跡的歷史年代上,國外發現的大多數是三迭紀晚期的恐龍足跡,而中國迄今發現時代最早的恐龍足跡是四川彭縣發現的三迭紀晚期的磁峰彭縣足印,其餘的大多為侏羅紀和白堊紀各個時期的。其二是在所發現的足跡的造跡恐龍類群上,中國發現的大多是肉食性的獸腳類恐龍的足跡,鳥腳類恐龍的足跡只發現了三種,而國外鳥腳類恐龍的足跡發現得很多。因而在野外多注意尋找這類恐龍足跡,便成了擺在中國恐龍專家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