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下都

燕下都

燕下都地處河北省易縣縣城東南的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間,即今天的高陌鄉及周邊一帶,1961年3月,燕下都成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燕下都燕下都

燕下都遺址是戰國時期燕國的都城遺址。城址呈長方形,東西長約8公里,南北寬達4公里,是戰國都城中面積最大的一座。城址中部有一道隔牆,將城分為東、西二城。東城分為宮殿區、手工業作坊區、居民區、墓葬區、古河道區五個部分,文化遺存相當豐富,保存較好。西城為一防禦性的附城,遺存較少。城址內除出土有銅器、鐵器、陶器、石器等生產、生活用具外,還發現有許多獸首陶水管、筒瓦、板瓦等建築構件。

史書記載

《史記·燕世家》記載,周武王滅商紂以後,封召公於北燕,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燕國的都城在“”,稱上都,在今北京一帶。到了戰國時代,北方的燕國強盛起來,爭霸中原,號稱七雄之一。燕國為應付南方各國,在今河北易縣建立了一軍事重鎮,稱為“下都”。

概述

燕下都地理位置
戰國時期燕國都城,位於中國北部河北省的易縣。 燕下都在今易縣城東南,界於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間。西倚太行山,南臨易水,東部迤連於河北平原,地勢險要,居高臨下,便於防守。
年 代公元前4世紀~公元前226年。

發掘年代:

1929年
燕下都遺址燕下都遺址

意 義:

燕下都遺址的發現,究明了戰國時期燕國都城城市建築的布局。悠久的歷史,壯麗的河山,孕育出了燦爛的燕文化,而燕下都正是這一文化的中心。我們只有收斂起走馬觀花的浮躁,跨越時空用心諦聽,才能感受到燕文化的魅力。
燕昭王在燕國內亂紛爭、國勢疲弱的形勢下,“千金買駿骨”,築黃金台,招攬天下賢士,燕國始有昭王中興,有能力與諸侯分庭抗禮;荊軻自知以一人之力行刺秦王乃以卵擊石之事,但仍視死如歸。於是,禮賢敬能與慷慨悲歌便構成了燕文化的主要特徵。走進易水如同走進了一卷史冊,前人的俠義精神感染了後輩,後輩又把對前輩的尊崇、追思化作對生者的惜愛救助,崇德濟善、珍視和平漸漸成了燕人的集體意識,一個顯著特徵便是大批燕人廣辟杏林,精研懸壺之術,湧現出不少國手醫師。
近幾年,高陌鄉等地在河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大了保護和開發燕文化的力度;為古城牆遺址加築防風防雨的設施,重新修繕荊軻塔,並依據典籍的描述在燕子塔對面重建黃金台,黃金台附置燕文化展廳,內有青銅器、陶器、貨幣、兵器等分類,一有遊客來臨,即有黃金台的樂隊以古燕禮樂相迎。此外,戰國城、荊軻公園的建設也將相繼進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