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戴:讀dài。有如下解釋:增益;加在頭上或用頭頂著;插上、架上或套上;尊奉,推崇,擁護;古國名;姓。

基本信息

漢字釋義

戴
戴dài

加在頭、面、頸、手等處:戴帽子。

披星戴月。戴圓履方。不共戴天。 尊奉,推崇,擁護:戴仰。愛戴。擁戴。感恩戴德。 姓。 摘

筆畫數:17; 部首:戈; 筆順編號:12125121122134534

戴dài【名】

(形聲字。本義:增益)

本義英譯:〖gain〗

戴
漢字演變

古國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民權縣東〖Dai State〗

宋人、蔡人、衛人伐戴。——《春秋》

戴dài【動】

加在頭、頸、面、肩上、胸上〖wear;puton〗

戴,覆也。——《爾雅》

抱戴。——《孝經·援神契》。注:“在上曰戴。”

戴勝降於桑。——《禮記·月令》

垂髮戴白。——《後漢書·鄧禹傳》。注:“戴白,父母也。”

頒白者(老人)不負戴於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無?戴其蒼,地履其黃。——清·梁啓超《飲冰室合集》

戴朱纓寶飾之帽。——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聞喜宴獨不戴花。——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又如:戴笠(戴斗笠);戴頭識臉(有身分,有面子;很有派頭);戴巾的(指士大夫階級);戴假髮;戴耳環;戴金戒指;戴盆(將盆覆戴在頭上);披星戴月(頂著星星和月亮);戴白(滿頭都是斑白的髮絲。形容人老);

她洗了手套,發現它們戴不上了。

擁護,從各方面給予支持〖support〗

庶民不忍,欣戴武王。——《國語·周語上》

又如:愛戴;戴情(感激他人的誠意);戴仰(擁戴仰望);擁戴(擁護推戴) 敬奉,尊奉〖respect〗。如:戴日(敬奉太陽);戴德(感戴恩德)

戴大帽子 dàidàmàozi 〖stigmatize〗比喻給人加上誇大了的罪名

有些醫務人員怕戴“走白專道路”的大帽子。

戴高帽 dàigāomào 〖make compliment;flatter;eulogize〗比喻對人說恭維話

戴綠帽子 dàilǜmàozi 〖the husband whose wife has another love outside marriage〗

比喻妻子有外遇的丈夫。

戴帽子 dàimàozi 〖stigmatize;callsb.badnames〗強加給人罪名

戴盆望天 dàipén-wàngtiān 〖work blindly;try to discover the mystery of the sky by covering the head with a tub〗頭戴盆子而想看天上。比喻行動跟目的相反,願望無法實現(語出司馬遷《報任安書》)

戴盆望天,不見星辰。——《易林·小過之蠱》

戴頭識臉 dàitóu-shíliǎn 〖dignity;face〗體面;有面子

戴月披星 dàiyuè-pīxīng 〖toil night and day〗形容不分晝夜地在野外奔波

這期間戴月披星,禁寒受冷。——元·無名氏《鄭月蓮秋夜雲窗夢》 亦作“披星戴月”

戴孝 dàixiào 〖be in mourning〗同“帶孝”

戴罪立功 dàizuì-lìgōng 〖make amends for one’s wrongdoing;atone for one’s crime by doing good deeds〗指身背罪名而立功,以圖減輕罪名 戴罪立功,以贖前衍

其他相關

1、.黃帝乃戴姓之鼻祖。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後裔,以謚好為氏。據《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封商朝 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後被謚為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孫遂以諡號“戴”為氏,是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左傳》所載,春秋時有戴國,為姬姓諸侯國,在今河南民權縣東,一說在河南蘭考縣 。隱公十年(前713年)亡於鄭國,一說亡於宋國。其族人遂以國名“戴”為氏。
3、據《鼠璞》載,殷氏有改戴姓的。武王滅商後,不少殷遺族以國為氏,稱殷氏,其後就有改姓戴的。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先秦時期,戴氏主要在其發祥地豫東一帶發展繁衍。到了漢代,戴氏開始有遷居豫南、江浙、山東等地的。三國至南北朝時,戴氏又有遷居安徽、湖北者。如西漢時的戴遵為慎陽(今河南正陽縣北)人,戴崇為沛(今江蘇沛縣)人。又如東漢時的戴就為上虞(今屬浙江)人,戴宏、戴封均為剛(今山東寧陽縣北)人。唐初,戴氏開始入閩。據《元和姓纂》所列當時戴氏聚居點有濟北(今山東長清縣西南)、譙國(今安徽亳州)、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魏郡斥丘(近河北成安)河東桑泉(今山西臨晉)等。清代初年時,廣東焦嶺縣一支戴氏後裔遷往台灣屏東,其後分布於高雄、桃園、新竹等地。清代以後,還有福建戴氏陸續遷往台灣,此後,又有戴氏族人遷往海外。

歷史名人

戴名世:安徽桐城人,清代史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許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觸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殺,為清朝四大文字獄之一。
戴震:安徽休寧人,思想家,學者。他博聞強記,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旁轉之例,創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及陰、陽、入對轉的理論,對經學、語言學有重大貢獻,為一代考據大師。後人編有《戴氏遺書》。
戴進:著名畫家,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境界深遠妙處,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運筆頓挫有力,設色純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體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稱。
戴復古:南宋詩人,字式之,號石屏,台州黃岩(今屬浙江)人。他長期浪遊江湖,曾向陸遊學詩,也受晚唐詩的影響,語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責當時統治者苟且偷安,表達了收復中原的願望。也能詞,風格雄放。有《石屏詩集》、《石屏詞》。
戴逵:東晉學者、畫家、雕塑家,譙郡銍縣(今安徽宿縣)人。他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著有《釋疑論》。他曾為會稽山靈寶寺作木雕無量佛及脅侍菩薩,又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所畫人物、山水也別具一格。
戴德戴聖:被稱為今文禮學的“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者。戴聖是戴德之侄,西漢時梁(今河南商丘)人,家族顯赫。他們同學《禮》於后蒼,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分別編成《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
還有唐詩人戴叔倫、畫家戴嵩、元文學家戴表元、詩人戴良、畫家戴本孝戴熙、文學家戴第元、當代風雲人物戴季陶等人。

據傳,《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拼音是dai的漢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