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大元帥府

孫中山大元帥府

孫中山大元帥府是廣州市旅遊局推出的“珠江沿岸文化史跡游”和“先烈路近代革命史跡游”的主要遊覽景點之一,同時也是廣東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占地面積為8020平方米,由南北兩座主體大樓、東、西廣場和門樓等組成;兩座主體大樓為三層劵拱的西式建築,南樓設“帥府百年”復原陳列,北樓有“孫中山在廣州三次建立革命政權”的基本史料陳列和專題陳列。現已經對外開放。

(圖)孫中山大元帥府孫中山大元帥府

孫中山大元帥府是廣州市旅遊局推出的“珠江沿岸文化史跡游”和“先烈路近代革命史跡游”的主要遊覽景點之一,同時也是廣東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占地面積為8020平方米,由南北兩座主體大樓、東、西廣場和門樓等組成;兩座主體大樓為三層劵拱的西式建築,南樓設“帥府百年”復原陳列,北樓有“孫中山在廣州三次建立革命政權”的基本史料陳列和專題陳列。現已經對外開放。

基本簡介

(圖)孫中山大元帥府孫中山大元帥府

孫中山大元帥府是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元帥府舊址為依託建立的遺址性紀念館。

大元帥府舊址坐落在廣州市海珠區紡織路東沙街18號,1917-1925年間孫中山曾兩次在這裡建立大元帥府,領導中國民主革命

大元帥府總占地面積為8020平方米,由南北兩座主體大樓、東、西廣場和正門等組成。兩座主體大樓為三層券拱的殖民地式建築廣東省農業機械公司1964年進駐大元帥府舊址後,在保護範圍內修建了三幢居民宿舍樓,其中正門處的六層居民宿舍樓,直接騎壓了大元帥府的原門樓,但殘存的門柱和基石仍清晰可見。西邊兩幢八層宿舍樓則為大元帥府廚房、衛兵房等所在地。廣州市人民政府2001年決定投入1500萬搬遷六層居民宿舍樓,並復建大元帥府門樓。

兩座主體大樓為三層劵拱的西式建築,南樓設“帥府百年”復原陳列,北樓有“孫中山在廣州三次建立革命政權”的基本史料陳列和專題陳列。

大元帥府舊址主體建築的維修復原,原址籌建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已於2001年底對社會開放。

歷史沿革

(圖)孫中山大元帥府孫中山大元帥府

孫中山大元帥府因孫中山1917-1925年間兩次在這裡建立大元帥府而得名。

孫中山大元帥府前身為廣東士敏土(cement)廠,始建於清光緒33年(1907年),生產規模僅次於天津開平水泥廠,是當時我國第二大水泥廠。

1917年7月,孫中山率領部分海軍南下,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開展護法運動

1918年5月,由於受盤踞在廣東的桂系軍閥及政學系的破壞和干擾,孫中山辭海陸軍大元帥職離開廣州,護法運動以失敗而告終。1923年2月孫中山重返廣州,建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

大本營成立初期先後平定了沈鴻英叛亂和東江叛亂,進一步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這一時期孫中山的思想和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在共產國際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改組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開展國民革命。1924年11月孫中山應邀北上商談國是,於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1925年7月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正式成立,大本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孫中山逝世後,這裡又作為國父文化教育館兩廣分館、國父紀念館等。廣州解放後,該處先後成為部隊和省有關部門的辦公用房,1964-1998年成為廣東省農業機械供應公司辦公、居住用房。1998年10月,大元帥府舊址被移交給廣州市文物管理部門,籌建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

(圖)孫中山大元帥府孫中山大元帥府

1983年8月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6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省內各級政協部門及文化單位不斷提交各種提案,呼籲加強對大元帥府的保護和修復,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1999年,廣州市投資3200萬元對舊址進行清理、拆除和維修,並以大元帥府舊址為依託,建起了大元帥府紀念館。2000年前後,廣州又投資近1500萬元,對大元帥府進行修復和裝飾,恢復了其靚麗的外觀。今年1月,大元帥府的“帥府華暉”被評為“海珠十景”之首。

建館手札

(圖)孫中山大元帥府孫中山大元帥府

1981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廣州市第五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案:請儘早維修座落本市河南的當年孫中山先生大元帥府舊址案。

1983年,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被廣州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廣州市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廣州市第六屆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提案:請從速修復開放孫中山先生在廣州的大元帥府大本營舊址。

1992年,使用大元帥府舊址的廣東農業機械供應公司作了為恢復“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搬遷廣東農業機械供應公司申請立項的報告。同年,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關於市人大代表建議將孫中山大元帥府改作孫中山紀念館作為批覆。

1996年11月,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8年10月19日,接收大元帥府舊址,完成舊址內首期60餘戶居民搬遷工作,籌備建館。

1999—2000年,維修大元帥府南樓、北樓及周邊環境整治。

2001年7月,完成南樓 “百年帥府”復原陳列展覽,並實行首期開放

2001年12月,完成北樓“孫中山三次在廣州建立政權”史料陳列展覽,並實行第二期開放。

2002年,開始第二期70餘戶居民搬遷工作及大元帥府舊址大門樓復原工程。

展覽介紹

(圖)孫中山大元帥府孫中山大元帥府

1.南北樓:


南北兩座主體大樓為磚、木、石、鋼、混凝土混合結構,雖近百年的滄桑,但仍堅固如初。這兩幢樓是三層卷拱的殖民地式建築,但上面節竹式排水管、百葉門窗、花瓶護欄騎樓等等的設計,充分表現它還具有嶺南風格的建築特色,可見南樓和北樓都是中外建築藝術的結晶。

2.“百年帥府”復原陳列展覽:

“百年帥府”復原陳列展覽的內容包括:
三樓的會議室、孫中山辦公室、臥室、盥洗室、餐廳、小客房、無線電報室;
二樓的總參議室、參謀處、秘書處、大元帥府公報編輯發行室;
一樓的參軍處、衛隊宿舍、武器庫、收發室、金庫、醫官室、值星副官室、通謁室。
我們通過復原大元帥府的各個處室和房間的原貌,重現了孫中山先生以及其他歷史人物在大元帥府當年的辦公和生活情景。

3.“孫中山三次在廣州建立政權”史料陳列:

“孫中山三次在廣州建立政權”史料陳列展覽,通過大量文字、圖片、實物,結合音像等多媒體效果,充分展示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建立三次政權的方方面面。主要內容有:
第一陳列廳:北洋軍閥的統治、護法艦隊、軍政府的成立等;(第一次政權)
第二陳列廳:護法運動過程及其失敗;(第一次政權)
第三陳列廳:重建中華民國政府、討伐桂系軍閥等。(第二次政權)
第四陳列廳:陳炯明叛變、多媒體影視場景合成景觀“宋慶齡廣州脫險記”、20世紀20年代的廣州城市建設等。(第二次政權)
第五陳列廳:恢復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組織機構、促進國共合作等。(第三次政權)
第六陳列廳:孫中山北上和逝世,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人對孫中山歷史地位的評價等。(第三次政權、結束語)

4.南北樓走廊常設展覽:
南北樓走廊常設展覽——“廣州舊影展”,展出了一批廣州老照片,不少照片還是第一次展出。看著這些老照片,必會讓你回味無窮。

5.專題陳列廳:
2002年已經展出完畢的展覽有:中山艦出水文物特展
2002年正在展出的展覽是:集雅藏珍——中國歷代陶瓷展

2002年籌劃展出的展覽是:辛亥革命文物大展、宋慶齡故居圖片展、張學良趙四小姐故居圖片展

歷史地位

(圖)孫中山大元帥府孫中山大元帥

孫中山於1917年和1923年兩次在這裡建立革命政權而聞名天下。

大元帥府的西洋式建築群始建於清光緒33年(1907年),由德國設計師設計,原為廣東士敏土廠的廠房。1917年7月,孫中山來到廣州,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任海陸軍大元帥,開展護法運動,當時徵用這裡作為大元帥府。1923年2月,孫中山重返廣州進行革命活動,同樣也在這裡建立陸海軍大元帥府。

作為孫中山進行民主革命的大本營,孫中山的許多重大革命決策都是在大元帥府作出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紀念意義

參觀指南

(圖)孫中山大元帥府孫中山大元帥府位置

開放時間:上午9:00—下午5:00,逢周一閉館。
入場費:單人票¥6,團體票¥5,學生票¥3。

聯繫人:顏永樹、曾舒慧

網址:http://www.gzwh.gov.cn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本館地址:廣州市海珠區紡織路東沙街18號 郵編:510220

公交線路:8、26、121、131、248(濱江路站);65、129、285(江灣橋南站)

地理位置
位於廣州市海珠區紡織路東沙街18號。東為仲愷農業技術學院,西為中海名都,北為江灣大橋,南為江灣花園

有關歷史

(圖)孫中山大元帥府孫中山夫婦

孫中山在廣州建立三次政權簡介:

1917年7月,孫中山率領部分海軍南下,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設大元帥府於廣東廣東士敏土廠,並要求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開展武裝護法運動。但後來由於受到盤踞在廣東的桂系軍閥的破壞和干擾,護法運動以失敗而告終。1918年5月,孫中山辭去海陸軍大元帥職離開廣州。

1920年底陳炯明率粵軍從福建回師取得廣東後,孫中山回到廣州。1921年5月5日,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設總統府於觀音山麓。在孫中山的領導下,中華民國政府進行了征討桂系軍閥、北伐等軍事活動。但在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發動武裝叛亂,圍攻總統府(已毀,現在原址建起中山紀念堂)。孫中山幸免於難,但在8月被迫再次離開廣東。第二次護法運動又以失敗告終。

1923年2月孫中山重返廣州,建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就任大元帥,帥府大本營再次設於廣東士敏土廠。大本營成立初期先後平定了沈鴻英叛亂和東江叛亂,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廣東革命根據地。在這一時期,孫中山的思想和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改組國民黨、促成國共合作、開展國民革命。1924年11月孫中山應馮玉祥的邀請北上商談國是,於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1925年7月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正式成立,大本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