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軍大元帥府

陸海軍大元帥府

大元帥府位於廣州市海珠區紡織路東沙街18號,因孫中山1917和1923年兩次在這裡建立革命政權而得名。大元帥府前身為始建於清光緒33年(1907年)的廣東士敏土(cement)廠,也就是廣東水泥廠。

簡介

1923年2月21日,孫中山由上海回到廣州,準備重建廣東革命根據地。當天在東郊設立陸海軍大元帥府,任命蔣介石為大元帥府參謀長。

孫中山於1923年2月在廣州主持設立的最高軍政機關。廣州中華民國政府因1922年6月陳炯明發動軍事政變而中斷。1923年1月陳炯明被逐出廣州﹐其部屬退據惠州及東江﹑潮梅地區。孫中山2月從上海回到廣州後建立革命政權﹐再任陸海軍大元帥﹐統率各軍。3月1日正式成立大元帥府﹐任命譚延闓﹑程潛﹑廖仲愷﹑鄧澤如﹑伍朝樞分別為內務﹑軍政﹑財政﹑建設﹑外交各部部長。朱培德為參軍長﹑胡漢民為總參議。所轄軍隊分東路討賊軍﹑西路討賊軍﹑中央直轄軍﹐並有艦艇數十艘。當時國共合作處於從醞釀到實現的階段﹐孫中山放棄“護法”的旗幟﹐不再恢復非常大總統﹐也不再召集非常國會﹐政權決策機構的職能﹐逐漸由經過改組的中國國民黨中央機構來承擔。

1924年7月孫中山建議成立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對革命政權進行指導。大元帥府的轄區﹐主要是廣州及其周圍地區﹐即廣東境內從西江﹑北江到珠江約占全省面積三分之一的地區。在這個轄區內﹐粵﹑桂﹑滇﹑湘﹑贛﹑川等各軍曾各霸一方﹐各自擴充其實力﹐爭奪地盤﹐壟斷稅收﹐使軍令﹑政令不能統一。1924年10月後﹐在黃埔軍陸海軍大元帥府校教導團的基礎上逐步建立了革命軍隊。由於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的努力﹐廣州地區工農革命運動蓬勃發展。大元帥府依靠黃埔軍校學生軍和工農革命武裝為主力﹐鎮壓了商團叛亂。繼而進行第一次東征(見國民革命軍東征)﹐擊敗陳炯明反動軍隊。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東征軍回師廣州﹐平定了滇桂軍首領楊希閔﹑劉震寰的叛亂﹐使廣州革命政權得到鞏固。同年6月中旬﹐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改組大元帥府為國民政府

歷史

大元帥府位於廣州市海珠區紡織路東沙街18號,因孫中山1917和1923年兩次在這裡建立革命政權而得名。大元帥府前身為始建於清光緒33年(1907年)的廣東士敏土(cement)廠,也就是廣東水泥廠。廣東水泥廠是當時我國第二大水泥廠,其生產規模僅次於天津開平水泥廠。1917年7月,孫中山來到廣州,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

陸海軍大元帥府
任海陸軍大元帥,開展護法運動的時候,徵用這裡作為大元帥府;1923年2月,孫中山重返廣州進行革命活動,同樣也在這裡建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孫中山逝世後,這裡曾作為國父文化教育館兩廣分館、國父紀念館等。廣州解放後,該處先後成為部隊和省有關部門的辦公用房,在1964年後成為廣東省農業機械供應公司辦公和居住用房。1998年10月,大元帥府的舊址被移交給廣州市文物管理部門,籌建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
大元帥府在1983年8月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6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政權簡介

1917年7月,孫中山率領部分海軍南下,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設大元帥府於廣東廣東士敏土廠,並要求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開展武裝護法運動。但後來由於受到盤踞在廣東的桂系軍閥的破壞和干擾,護法運動以失敗而告終。1918年5月,孫中山辭去海陸軍大元帥職離開廣州。
1920年底陳炯明率粵軍從福建回師取得廣東後,孫中山回到廣州。1921年5月5日,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設總統府於觀音山麓。在孫中山的領導下,中華民國政府進行了征討桂系軍閥、北伐等軍事活動。但在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發動武裝叛亂,圍攻總統府(已毀,現在原址建起中山紀念堂)。孫中山倖免

陸海軍大元帥府陸海軍大元帥府
於難,但在8月被迫再次離開廣東。第二次護法運動又以失敗告終。
1923年2月孫中山重返廣州,建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就任大元帥,帥府大本營再次設於廣東士敏土廠。大本營成立初期先後平定了沈鴻英叛亂和東江叛亂,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廣東革命根據地。在這一時期,孫中山的思想和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改組國民黨、促成國共合作、開展國民革命。1924年11月孫中山應馮玉祥的邀請北上商談國是,於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1925年7月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正式成立,大本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