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系

桂系

桂系是指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先後以廣西為統治基地,以廣西籍軍政人物為主要代表的軍閥統治集團。按代表人物來分,可以分為以陸榮廷為代表的舊桂系,以及以李宗仁、白崇禧為代表的新桂系。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桂系 桂系

桂系,是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以廣西省及當地人為中心結成的一個軍政派系。依時間和代表人物可以分以下兩派:

以陸榮廷等為代表的舊桂系,以李宗仁、白崇禧等為代表的新桂系。

舊桂系是西南地區軍政集團派系之一,以陸榮廷為首的桂軍集團。控制廣東、廣西、湖南三省。主要人物有陳炳明、譚浩明、莫榮新、沈鴻英等。

辛亥革命後,陸榮廷先後任廣西副都督、都督。1913年又兼任民政長,將省會由桂林遷往南寧,打著“桂人治桂”旗號,獨攬廣西軍政大權。 1916年3月乘護國戰爭之機,宣告廣西獨立,並向湖南進軍。7月派兵入廣東,繼而任廣東督軍。次年陸被北洋政府任命為兩廣巡閱使,其部屬譚浩明、 陳炳明分別任廣西和廣東督軍。從此操縱兩廣軍政大權,把桂軍擴充到五萬人,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一派軍事勢力。舊桂軍將領劉震寰曾率部參加驅逐陳炯明,留駐廣東境內,並把持了一部分軍政和稅收大權。1925年同滇軍首領楊希閔發動推翻廣州革命政府的叛亂,6月中旬被廣東革命軍隊消滅。此後,以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等為首的桂軍長期統治廣西,並以這裡為據點與蔣介石等爭奪統治權,被稱為“新桂系”,屬於國民黨統治時期的派系之一。

歷史沿革

白崇禧 白崇禧

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原清政府廣西提督陸榮廷,宣布廣西獨立,投向革命,實際上卻逐步排斥同盟會人員而逐漸走向軍閥統治。其勢力在史學界通常稱之為舊桂系。

1915年, 舊桂系參與護國戰爭,並在護國戰爭之後,控制兩廣。兩廣成為陸榮廷的勢力範圍。

1917年7月6日,孫中山與廖仲愷、朱執信等南下廣州,利用兩廣自主的局面,聯合滇桂軍閥。隨後,兩廣和西南軍閥參加了護法戰爭。期間,兩廣和西南軍閥逐漸排擠孫中山,並導致第一次護法戰爭失敗。

1920年,舊桂系欲消滅孫中山指揮下處於潮汕的粵軍。第一次粵桂戰爭,又稱“兩廣戰爭”爆發,雙方激戰至1921年6月,桂軍失敗,陸榮廷被迫宣布下野。舊桂系勢力受到重大打擊。1921年,“第二次粵桂戰爭”爆發,粵軍攻入廣西,摧毀了舊桂系的政權。

1924年初,陸榮廷與沈鴻英發生激戰,李宗仁趁機發兵攻打陸榮廷,將陸榮廷的勢力消滅。隨後,李宗仁與沈鴻英爭奪廣西的控制權,同時擊退了企圖進入廣西的滇軍唐繼堯部。戰鬥至1925年,李宗仁消滅沈鴻英的勢力,統一廣西。此後,以李宗仁、白崇禧為代表的桂系勢力控制了廣西全境,其勢力又被史學界稱為“新桂系”,以區別於陸榮廷的“舊桂系”。

新桂系統一廣西後,與廣東的孫中山先生的國民政府聯合,桂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於1927年派出鍾祖培率領第七軍建制一個旅的部隊,北上支援受到北洋軍閥攻擊的湖南軍閥唐生智,促成了北伐的進行。

1926年7月,北伐開始,桂系第七軍作為主力部隊北上湖南,湖北。經過汀泗橋、賀勝橋戰役後,北伐軍主力,主要是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七軍,消滅了北洋軍閥吳佩孚主力,圍困武昌。9月,因為戰局變化,第七軍進入江西戰場作戰。經過德安戰役等幾場戰鬥,擊破軍閥孫傳芳的主力部隊,為國民政府控制江西奠定了基礎。

到1927年初,第七軍轉戰江南,攻下安慶,江南、兩湖已經基本為國民政府所有。鑒於第七軍的戰功,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被民間和官方宣傳稱為“鋼七軍”。

1927年4月12日,新桂系聯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同時亦在廣西進行“清黨”,處決大批共產黨員,國民黨內部的左翼人士和工農民眾,此舉使新桂系與共產黨結下政治仇恨。

8月,新桂系成功通過逼迫蔣介石下野,達成南京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的合流,史稱“寧漢合流”。隨後,第七軍又在龍潭戰役中擊敗來犯的孫傳芳部隊。

9月,新桂系與唐生智為爭奪政治權力爆發了“李唐之戰”,又稱“寧漢戰爭”。唐生智被擊敗,其部隊被新桂系改編。新桂系勢力從廣西擴展到兩湖,並且由於與粵系首領李濟深的聯合,使得新桂系勢力還進入廣東。

1927年12月16日,黃紹閎率桂系部隊在梧州誓師討粵,兩廣戰爭爆發。

1928年1月上旬, 粵、桂兩派軍隊在東江紫金東北地區的潭落圩,激戰3晝夜, 繆培南部一師長被打死,黃鎮球負重傷,所部退入贛南。桂系軍隊勝利,兩廣戰爭結束。

1928年初,蔣介石趁“李唐之戰”造成的影響,得以復出。新桂系的發展受到挫折。

1928年4月,李宗仁被國民政府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兼武漢政治分會主席。第四集團軍由新桂系嫡系部隊和改編的原唐生智兩湖部隊所組成,共轄十六個軍又六個獨立師。共有兵力約二十萬,勢力範圍為兩廣,兩湖。

1928年中,國民黨內部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四大派別聯合北伐,史稱“二次北伐”,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全國。新桂系勢力隨著“二次北伐”擴展至河南和河北。

1929年,蔣介石與新桂系因爭奪國民政府領導權爆發了“蔣桂戰爭”。河北新桂系部隊原為唐生智舊部,蔣介石利用唐生智的影響力將河北的新桂系部隊瓦解,白崇禧隻身逃離河北。在湖北,蔣介石利用新桂系內部矛盾,成功控制了原新桂系人物李明瑞,俞作柏倒戈。最後,蔣介石發動各方政治勢力和大小軍閥圍攻廣西,新桂系被擊敗。李宗仁、白崇禧等新桂系人物逃往國外,新桂系部隊損失慘重。

蔣介石隨後任命原新桂系人物俞作柏、李明瑞主政廣西,但因為二人政治面貌為左翼,並且親共,還在廣西引入鄧小平、陳豪人等共產黨人進行活動。李宗仁、白崇禧等人趁廣西一片混亂的局勢返回廣西,並且掌握了一部分武裝。蔣介石又命粵軍進攻廣西,但新桂系聯絡張發奎部搶先進攻廣東,“桂張攻粵之戰”爆發,雙方激戰。後因蔣介石扣押粵系首領胡漢民,與粵系發生矛盾,粵桂息兵。

黃紹竑 黃紹竑

1930年,新桂系開始進攻左右江根據地,將紅七軍、紅八軍擊敗。紅八軍被迫編

入紅七軍,番號取消。紅七軍隨後也離開廣西,前往中央蘇區。此後,廣西境內之共產黨活動逐漸陷入低迷,除了在滇桂,滇黔,粵桂邊境保留有一定的游擊武裝外,廣西已無共產黨勢力。隨後,新桂系參加了“中原大戰”,但是新桂系、馮玉祥、閻錫山三大派別在此戰中都被蔣介石擊敗。蔣介石自此戰後,徹底削弱了國民黨內部其他軍事派別,基本上獲得了國民政府內的中央名義,其的嫡系部隊又被稱為“中央軍”。但是,在中原大戰中的失敗並沒有動搖新桂系重新取得廣西的控制權。但是,新桂系第二號人物黃紹竑脫離了新桂系,在允諾不出賣新桂系團體以及取得李宗仁,白崇禧的諒解之下,投向蔣介石。新桂系“李白黃”三人體系瓦解。此後,新桂系內部的黃旭初逐漸取得原黃紹竑的地位,是為“後李白黃”體制。

自1932年至1936年,新桂系經營了廣西,短暫的消除了廣西境內的匪患,並且完善了民團制度,民團制度一方面使廣西治安有大幅度好轉,亦能最大幅度的徵集後備兵員支持新桂系軍隊作戰。新桂系的治理使得廣西從邊遠落後省份逐漸近代化,其主要政策有“三自”和“三寓”政策。 殘酷掃蕩廣西境內的,以共產黨為首的左派政治勢力和少數民族。

新桂系在“剿共”作戰中,既不允許紅軍入境,亦不允許蔣介石的中央軍和其他軍系部隊入境。新桂系除在湘江戰役中,出動部隊側擊紅軍少共國際師。新桂系部隊還將尾隨紅軍,進入廣西的中央軍一部繳械,在得到蔣介石不進入廣西的承諾後,才將這批部隊人槍交還。

1936年,新桂系聯合粵系的陳濟棠,發動了“兩廣事變”。海峽兩岸史學界對兩廣事變有不同的評價。有說法認為兩廣軍閥此舉無非是借抗日之名義,反抗蔣介石。但亦有說法認為,兩廣軍閥的首領都是“民族主義者”,其在九一八事變以來的歷次日軍侵華事件中,並無妥協投敵之言論和行為,並且多次聲明要抗戰到底,可以認為兩廣事變是愛國行為。

亦有資料指出當時兩廣軍閥都接受了日本的軍事物資援助,用於增強軍力,反抗蔣介石。但並無確切史料證明兩廣軍閥在接受日本軍事物資援助的同時,曾經與日本達成過任何損害中國主權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協定。

“兩廣事變”中,陳濟棠粵系因部下余漢謀等人被蔣介石收買倒戈而失敗。蔣介石並調動部隊準備進攻廣西,新桂系則利用民團制度動員20萬兵力準備應戰。後在全國人民強烈呼籲停止內斗,以及各方政治勢力的斡鏇下,新桂系與蔣介石達成協定:新桂系擁戴蔣介石為領袖,並在全面抗戰開始之時,出兵抗日。而蔣介石允諾不再動搖新桂系在廣西之統治地位。“兩廣事變”得以和平解決。

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新桂系部隊立即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十一集團軍、第二十一集團軍北上抗戰。新桂系部隊在華東參加了松滬抗戰、淮河戰役等等。在松滬抗戰中,因首次與現代化的日本軍隊作戰,新桂系部隊損失很重,被迫轉移到蘇北休整。李宗仁出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負責淮河流域,山東南部的軍政事宜。隨後,新桂系部隊在蘇北參加了淮河戰役,

抗日戰爭中其中李宗仁、白崇禧參與指揮了徐州戰役、武漢會戰、隨棗戰役、桂南會戰、豫湘桂戰役等等。新桂系部隊之第三十一軍參加了台兒莊會戰的外圍作戰。在台兒莊會戰中,李宗仁親臨前線督戰,並嚴令中央軍湯恩伯軍團南下側擊日軍,對台兒莊會戰國民革命軍的勝利有直接貢獻。

新桂系部隊長期留駐安徽的大別山區,實質上控制了安徽省。

在桂南會戰中,新桂系部隊和廣西地方民團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1945年的豫湘桂戰役中,在桂平等地與日軍爆發激烈戰鬥。在隨後的桂林防守戰中,桂系守軍與廣西民團與日軍發生了激烈的戰鬥,日軍使用了毒氣,其中發生了七星岩 (桂林)八百壯士擊斃三倍來犯日軍,最後全員殉國的壯烈事跡。桂林被攻占後,幾乎全城被毀壞。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在安徽的新桂系部隊與共產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發生了戰鬥。尤其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部隊進行“千里躍進大別山”戰略進攻後,國民政府調集中央軍與滇軍,新桂系,粵軍等部隊與解放軍進行了多次戰鬥。由於解放軍避開戰鬥力較強的中央軍和新桂系部隊,不停的打擊戰鬥力較弱的粵軍,滇軍,使得國民政府對大別山地區的進攻多次失利。隨著解放軍勢力的不斷增強和華東,中原戰場上國民革命軍的逐漸失勢,新桂系部隊逐漸退出安徽省。

1947年,李宗仁獲選為中華民國副總統。隨後,白崇禧被任命為華中剿總司令,控制了近30萬部隊。

1948年冬,三大戰役之後,蔣介石的中央軍系受到嚴重打擊。蔣下野,李以中華民國代總統的身份與與共產黨展開談判,此時,中共已基本控制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中共調集了一百多萬兵力部署於自武漢至上海的長江北岸,準備渡江進攻。最終國共談判未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國民政府的長江防線崩潰。在隨後的半年時間內,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了江南地區。

隨後,新桂系部隊還對國軍將領陳明仁投向共產黨的部隊進行了攻擊和收編,使陳明仁的部隊損失近五萬多人。隨後,在湘南青樹坪,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一個軍因冒進,遭到新桂系三個主力軍的圍攻,損失13000多人。

1949年10月,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抓住一個偶然的戰機,發動了衡寶戰役。此戰消滅新桂系主力部隊第七軍和其他部隊約五萬人。白崇禧指揮新桂系部隊退入廣西。隨後第四野戰軍以長距離迂迴追擊作戰,聯合第二野戰軍,第一野戰軍在世系、貴州等地對新桂系部隊進行大包圍。 最後攻入廣西,將新桂系十餘萬部隊消滅。新桂系首領李宗仁在衡寶戰役後,對時局徹底失望,加之蔣介石復出,於是避居美國;白崇禧則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廣西後,前往台灣;黃紹竑參加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並參加了中共召開的“政協”,投向中共;黃旭初則前往香港,接受了國民政府的任職,組織國共兩黨之外的“第三勢力”進行活動,但並無成效。新桂系軍閥至此最終失敗並逐漸消亡。

隨後,新桂系還組織了多次在廣西境內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活動,並持續到五十年代中期,但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其中,新桂系在北伐時期的著名人物鍾祖培,組織了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暴動,並且率反抗武裝攻入恭城縣城,對恭城造成嚴重破壞。在暴動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平定後,鍾祖培被判處死刑並公開槍決。在各地的反抗活動逐漸被平定的同時,新桂系留在廣西的勢力基本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剷除。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廣西之後,約有五萬新桂系部隊退入東南亞越緬泰邊境。後來這些部隊逐漸被遷往台灣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直接控制,不再是新桂系軍閥的部隊。

李宗仁長期僑居美國,後在程思遠等人的安排下,於1965年7月18日“葉落歸根”返回中國大陸,但並未參與政治活動,只是在中國大陸進行參觀訪問,隨後因病於1969年逝世。白崇禧在遷往台灣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內部擔任虛職,1966年12月2日死亡,死因尚存爭議。有說法認為其是急病死亡,亦有說法認為白崇禧為蔣介石以特工手法致死。而黃紹竑於反右開始後受到迫害,於1966年8月31日自殺,但於1982年被“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恢復名譽。黃旭初則於1975年11月19日病死於香港。

主要人物

舊系人物

陸榮廷、陳炳焜、劉日福、譚浩明、莫榮新、沈鴻英、林俊廷、陸福祥、馬濟、韓彩風、林虎。

新系人物

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黃旭初、李品仙、夏威、廖磊、葉琪、張任民、馬曉軍、伍廷颺、胡宗鐸、鍾祖培、呂煥炎、俞作柏、李明瑞、郭鳳崗、李朝芳、尹承綱、李建侯、李石愚、陶鈞、張義純、徐祖詒、劉斐、楊騰輝、梁朝璣、莫樹傑、韋雲淞、周祖晃、覃連芳、黃鎮國、王贊斌、徐啟明、楊俊昌、程樹芬、賀維珍、張淦、鍾紀、蘇祖馨、張光瑋、何宣、黎行恕、劉任、漆道征、粟廷勛、黃夢年、凌壓西、李本一、莫德宏、鄭滄溶、譚何易、闞維雍、顏僧武、海競強、王景宋、許高揚、馮璜、羅活等。

新桂系人物

李宗仁 白崇禧 黃紹竑 黃旭初 馬曉軍郭德潔葉琪 胡宗鐸 夏威夏國璋鍾毅周元李品仙 鍾祖培 賀維珍 蘇祖馨韋雲淞黎行恕張淦陳濟恆闞維雍陳雄呂煥炎伍廷颺王公度 覃連芳 顏僧武 李本一莫德宏張文鴻徐啟明 譚何易 鍾紀 張湘澤 程思遠 張光瑋凌壓西馮璜周祖晃海競強

評價影響

廣西歷史上一直處於邊遠落後之地,科教文衛建設都十分落後。然而廣西人一直擁有英勇善戰,保家衛國不怕犧牲優良傳統,明末兵部尚書袁崇煥曾說過,給我五千狼兵(指廣西人軍隊)三年收復遼東,近代自太平天國金田起義以來更加是影響著國家民族的精神,彭德懷元帥 對桂軍的評價是:黔軍滇軍兩隻羊,湘軍就是一頭狼;廣西猴子是桂軍,猛如老虎惡如狼。整個抗日過程中廣西是唯一沒有出現偽軍的地區,台兒莊就是廣西部隊的主力打贏的,這種敢於反抗,熱愛家園,忠於國家的精神是桂系得以壯大以至統治半邊中國的原因。

舊桂系勢力主要人物出身封建官僚,政治經濟素質相對較低,加之統治廣西時間較短,除了爭奪地盤之外,所起影響極其有限。

新桂系主要人物出身近代軍校,受過孫中山的民主思想影響,軍事、政治、經濟素質相對較高。海峽兩岸史學界都對新桂系促成兩廣統一,促成國民政府北伐以及在北伐戰爭中的戰功、抗日戰爭的模範作用給予肯定評價。 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學界認為新桂系應對北伐大革命的失敗,即四一二政變負主要責任,而且殺害了部分以共產黨為首的左派政治勢力,所以長期對新桂系作為一股軍閥勢力進行批判。中華民國史學界則認為新桂系作為軍閥,多次爭奪國民政府的領導權,應該對國共內戰中國民政府的失敗負一定責任。

新桂系勢力提出“三自”、“三寓”政策,開辦廣西大學,招攬人才。使廣西的政治、經濟、科技、工業、教育、文化、衛生、交通、航運等各方面相繼近代化,得到長足的發展,提出的“聯省自治”是中國地區自治思想的啟蒙與開端,這些功績都得到海峽兩岸史學界的肯定。

相關圖書

當事者說

李宗仁,李宗仁回憶錄

黃紹竑,五十回憶

黃紹竑,黃紹竑先生抗戰言論集

廣西文史研究館,黃紹竑回憶錄

白崇禧,白崇禧回憶錄

白崇禧,白崇禧先生最 近言論集

黃旭初,黃旭初先生演講集

程思遠,白崇禧傳

書籍

李培生,桂系據粵之由來及其經過

黃嘉謨,白崇禧將軍北伐史料

賈廷詩,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

李秀文,我與李宗仁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新桂系紀實

拉里,中國政壇上的桂系

羅平漢,王續添,桂系軍閥

陳新建,新桂系與中共關係史

莫濟傑,陳福霖,李炳東,新桂系史

羅飛鵬,李宗仁與白崇禧

張國平,白崇禧將軍傳

申曉雲,李宗仁與桂系

申曉雲,桂系元戎—李宗仁

文學作品

黃繼樹,桂系演義

桂系文史資料

浣紗洗劍 新浪部落格

桂系圖片視頻

真龍廣西 新浪部落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