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系軍政集團

桂系軍政集團

中國歷史上以廣西為根據地的軍閥勢力,有新舊桂系之分,舊桂系以原清政府廣西提督陸榮廷為首,新桂系以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為首,又稱“桂系三雄”。

集團簡介

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原清政府廣西提督陸榮廷,宣布廣西獨立,投向革命,實質逐漸排斥了同盟會人員而逐漸走向軍閥統治。其勢力在史學界通常稱之為舊桂系。

1913年, 舊桂系參與護國戰爭,並在護國戰爭之後,控制兩廣。兩廣成為陸榮廷的勢力範圍。  1917年7月6日,孫中山與廖仲愷、朱執信等南下廣州,利用兩廣自主的局面,聯合滇桂軍閥,宣布維護《臨時約法》, 反對北洋皖系軍閥。8月25日,一批國會議員前往廣州,召開“非常國會”,通過《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成立護法軍政府,孫中山為大元帥。

隨後,兩廣和西南軍閥參加了護法戰爭。期間,兩廣和西南軍閥逐漸排擠孫中山,並導致第一次護法戰爭失敗。

1920年,舊桂系欲消滅孫中山指揮下處於潮汕的粵軍。第一次粵桂戰爭,又稱“兩廣戰爭”爆發,雙方激戰至1921年6月,桂軍失敗,陸榮廷被迫宣布下野。舊桂系勢力受到重大打擊。1921年,“第二次粵桂戰爭”爆發,粵軍攻入廣西,摧毀了舊桂系的政權。

隨後,廣西陷入三大勢力:陸榮廷、沈鴻英、李宗仁的混戰局面。1924年初,陸榮廷與沈鴻英發生激戰,李宗仁趁機發兵攻打陸榮廷,將陸榮廷的勢力消滅。隨後,李宗仁與沈鴻英爭奪廣西的控制權,同時擊退了企圖進入廣西的滇軍唐繼堯部。戰鬥至1925年,李宗仁消滅沈鴻英的勢力,統一廣西。此後,以李宗仁、白崇禧為代表的桂系勢力控制了廣西全境,其勢力又被史學界稱為“新桂系”,以區別於陸榮廷的“舊桂系”。

新桂系統一廣西後,與廣東的國民政府聯合,桂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於1927,派出鍾祖培率領第七軍建制一個旅的部隊,北上支援受到北洋軍閥攻擊的湖南軍閥唐生智,促成了北伐的進行。

1926年7月,北伐開始,桂系第七軍作為主力部隊北上湖南,湖北。經過汀泗橋、賀勝橋戰役後,北伐軍主力,主要是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七軍,消滅了北洋軍閥吳佩孚主力,圍困武昌。9月,因為戰局變化,第七軍進入江西戰場作戰。經過德安戰役等幾場戰鬥,擊破軍閥孫傳芳的主力部隊,為國民政府控制江西奠定了基礎。

到1927年初,第七軍轉戰江南,攻下安慶,江南、兩湖已經基本為國民政府所有。鑒於第七軍的戰功,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被民間和官方宣傳稱為“鋼七軍”,同時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亦因戰功被民間和官方宣傳稱為“鐵四軍”。

1927年4月12日,新桂系聯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大肆處決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內部左翼人士。同時亦在廣西進行“清黨”,處決大批共產黨員,國民黨內部的左翼人士和工農民眾,此舉使新桂系與共產黨結下政治仇恨。武漢汪精衛方面仍然繼續孫中山的聯共政策,宣布開除蔣介石國民黨黨籍及一切職務。導致南京和武漢出現兩個“國民政府”,史稱“寧漢分裂”,但很快汪精衛政府亦進行了“分共”,共產黨至此在全中國被迫轉入地下活動。

8月,新桂系成功通過逼迫蔣介石下野,達成南京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的合流,史稱“寧漢合流”。隨後,第七軍又在龍潭戰役中擊敗來犯的孫傳芳部隊。龍潭之戰導致孫傳芳的軍隊損失殆盡,孫傳芳從此淡出中國政壇。

9月,新桂系與唐生智為爭奪政治權力爆發了“李唐之戰”,又稱“寧漢戰爭”。唐生智被擊敗,其部隊被新桂系改編。新桂系勢力從廣西擴展到兩湖,並且由於與粵系首領李濟深的聯合,使得新桂系勢力還進入廣東。

1928年初,蔣介石趁“李唐之戰”造成的影響,得以復出。新桂系的發展受到挫折。  1928年4月,李宗仁被國民政府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兼武漢政治分會主席。第四集團軍由新桂系嫡系部隊和改編的原唐生智兩湖部隊所組成,共轄十六個軍又六個獨立師。共有兵力約二十萬,勢力範圍為兩廣,兩湖。

1928年中,國民黨內部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四大派別聯合北伐,史稱“二次北伐”,出兵40萬進攻以東北軍閥張作霖為首的北方各軍閥,張作霖則帶領北方大小軍閥出兵60萬迎戰。戰鬥至6月,國民革命軍攻占河南,河北。6月4日,因張作霖敗相已露,日本軍國主義決定更換其在東北之代理人,關東軍將張作霖炸死。張作霖之子張學良不顧日本之壓力,宣布東北服從國民政府,史稱“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全國。新桂系勢力隨著“二次北伐”擴展至河南和河北。  1929年,蔣介石與新桂系因爭奪國民政府領導權爆發了“蔣桂戰爭”。河北新桂系部隊原為唐生智舊部,蔣介石利用唐生智的影響力將河北的新桂系部隊瓦解,白崇禧隻身逃離河北。在湖北,蔣介石利用新桂系內部矛盾,成功控制了原新桂系人物李明瑞,俞作柏倒戈。最後,蔣介石發動各方政治勢力和大小軍閥圍攻廣西,新桂系被擊敗。李宗仁、白崇禧等新桂系人物逃往國外,新桂系部隊損失慘重。

蔣介石隨後任命原新桂系人物俞作柏、李明瑞主政廣西,但因為二人政治面貌為左翼,並且親共,還在廣西引入鄧小平、陳豪人等共產黨人進行活動。蔣介石隨即於1929年10月將二人的部隊擊敗。俞作柏避居香港,鄧小平到上海匯報,而李明瑞則和陳豪人、張雲逸、俞作豫等人潛伏下來,並趁機在百色和龍州舉行了起義,史稱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建立了左右江根據地和紅七軍與紅八軍。李宗仁、白崇禧等人趁廣西一片混亂的局勢返回廣西,並且掌握了一部分武裝。蔣介石又命粵軍進攻廣西,但新桂系聯絡張發奎部搶先進攻廣東,“桂張攻粵之戰”爆發,雙方激戰。後因蔣介石扣押粵系首領胡漢民,與粵系發生矛盾,粵桂息兵。  1930年,新桂系開始進攻左右江根據地,將紅七軍、紅八軍擊敗。紅八軍被迫編入紅七軍,番號取消。紅七軍隨後也離開廣西,前往中央蘇區。此後,廣西境內之共產黨活動逐漸陷入低迷,除了在滇桂,滇黔,粵桂邊境保留有一定的游擊武裝外,廣西已無共產黨勢力。隨後,新桂系參加了“中原大戰”,但是新桂系、馮玉祥、閻錫山三大派別在此戰中都被蔣介石擊敗。蔣介石自此戰後,徹底削弱了國民黨內部其他軍事派別,獲得國民政府之實權,蔣介石的勢力成為當時中國境內的頭號軍閥。此後,蔣介石基本上獲得了國民政府內的中央名義,其的嫡系部隊又被稱為“中央軍”。但是,在中原大戰中的失敗並沒有動搖新桂系重新取得廣西的控制權。但是,新桂系第三號人物黃紹竑脫離了新桂系,在允諾不出賣新桂系團體以及取得李宗仁,白崇禧的諒解之下,投向蔣介石。新桂系“李白黃”三人體系瓦解。黃紹竑接受了蔣介石的任職,但是,並沒有積極的為蔣介石工作,實際上賦閒。此後,新桂系內部的黃旭初逐漸取得原黃紹竑的地位,是為“後李白黃”體制。  自1932年至1936年,新桂系經營了廣西,短暫的消除了廣西境內的匪患,並且完善了民團制度,民團制度一方面使廣西治安有大幅度好轉,亦能最大幅度的徵集後備兵員支持新桂系軍隊作戰。新桂系的治理使得廣西從邊遠落後省份逐漸近代化,其主要政策有“三自”和“三寓”政策。 但同時新桂系還通過販賣鴉片來增加收入。也殘酷壓迫廣西境內的,以共產黨為首的左派政治勢力和少數民族。新桂系在“金秀瑤變”中,殺害大批瑤族居民。新桂系同時對廣西左右江地區支持中共的壯族和苗族居民進行了殘酷的迫害。  新桂系在“剿共”作戰中,拒不與蔣介石的中央軍合作,對中共紅軍則採取“禮送出境”的戰略,目的是持續控制廣西,既不允許紅軍入境,亦不允許蔣介石的中央軍和其他軍系部隊入境。新桂系除在湘江戰役中,出動部隊側擊紅軍少共國際師外,在整個長征過程中未與紅軍爆發大的戰鬥。新桂系部隊還將尾隨紅軍,進入廣西的中央軍一部繳械,在得到蔣介石不進入廣西的承諾後,才將這批部隊人槍交還。新桂系還在紅軍過境後拍攝了一部名為“三千俘虜”的記錄片,以現實新桂系的戰功,但現有史料證明,“三千俘虜”所表現出的紅軍俘虜實質上是跟隨紅軍的老弱婦孺,只有數百人,其餘鏡頭為新桂系士兵裝扮出演,以作為政治宣傳。

1936年,新桂系聯合粵系的陳濟棠,發動了“兩廣事變”。海峽兩岸史學界對兩廣事變有不同的評價。有說法認為兩廣軍閥此舉無非是借抗日之名義,反抗蔣介石。但亦有說法認為,兩廣軍閥的首領都是“民族主義者”,其在九一八事變以來的歷次日軍侵華事件中,並無妥協投敵之言論和行為,並且多次聲明要抗戰到底,可以認為兩廣事變是愛國行為。

亦有資料指出當時兩廣軍閥都接受了日本的軍事物資援助,用於增強軍力,反抗蔣介石。但並無確切史料證明兩廣軍閥在接受日本軍事物資援助的同時,曾經與日本達成過任何損害中國主權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協定。

“兩廣事變”中,陳濟棠粵系因部下余漢謀等人被蔣介石收買倒戈而失敗。蔣介石並調動部隊準備進攻廣西,新桂系則利用民團制度動員20萬兵力準備應戰。後在全國人民強烈呼籲停止內斗,以及各方政治勢力的斡鏇下,新桂系與蔣介石達成協定:新桂系擁戴蔣介石為領袖,並在全面抗戰開始之時,出兵抗日。而蔣介石允諾不在動搖新桂系在廣西之統治地位。“兩廣事變”得以和平解決。

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新桂系部隊立即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十一集團軍、第二十一集團軍北上抗戰。新桂系部隊在華東參加了松滬抗戰、淮河戰役等等。在松滬抗戰中,因首次與現代化的日本軍隊作戰,新桂系部隊損失很重,被迫轉移到蘇北休整。李宗仁出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負責淮河流域,山東南部的軍政事宜。隨後,新桂系部隊在蘇北參加了淮河戰役,但有史料表明李宗仁為保存新桂系實力,主要的硬仗都由其第五戰區管轄下的原江蘇,山東地方部隊和西北軍進行,新桂系部隊並未與日軍作正面的大規模作戰。  抗日戰爭中其中李宗仁、白崇禧參與指揮了徐州戰役、武漢會戰、隨棗戰役、桂南會戰、豫湘桂戰役等等。新桂系部隊之第三十一軍參加了台兒莊會戰的外圍作戰。在台兒莊會戰中,李宗仁親臨前線督戰,並嚴令中央軍湯恩伯軍團南下側擊日軍,對台兒莊會戰國民革命軍的勝利有直接貢獻。

新桂系部隊長期留駐安徽的大別山區,實質上控制了安徽省,在敵後進行游擊作戰。但新桂系部隊在抗戰後期的立煌戰役中被日軍攻入安徽省政府所在地立煌鎮(今安徽金寨),受到一定的損失。  在桂南會戰中,新桂系部隊和廣西地方民團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1945年的豫湘桂戰役中,由於新桂系內部保存實力的戰略思想,加之廣西空虛,未能對日軍的入侵做出有效反擊。僅在桂平等地與日軍爆發激烈戰鬥。在隨後的桂林防守戰中,桂系守軍與廣西民團與日軍發生了激烈的戰鬥,日軍使用了毒氣,其中發生了七星岩 (桂林)八百壯士擊斃三倍來犯日軍,最後全員殉國的壯烈事跡。桂林被攻占後,幾乎全城被毀壞。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在安徽的新桂系部隊與共產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發生了戰鬥。尤其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部隊進行“千里躍進大別山”戰略進攻後,國民政府調集中央軍與滇軍,新桂系,粵軍等部隊與解放軍進行了多次戰鬥。由於解放軍避開戰鬥力較強的中央軍和新桂系部隊,不停的打擊戰鬥力較弱的粵軍,滇軍,使得國民政府對大別山地區的進攻多次失利。隨著解放軍勢力的不斷增強和華東,中原戰場上國民革命軍的逐漸失勢,新桂系部隊逐漸退出安徽省。

1947年,李宗仁獲選為中華民國副總統。隨後,白崇禧被任命為華中剿總司令,控制了近30萬部隊。新桂系勢力再次膨脹。

1948年冬,三大戰役之後,蔣介石的中央軍系受到嚴重打擊。新桂系成為國民黨內部軍事實力最強大者,李宗仁趁機逼蔣下野,以中華民國代總統的身份與與共產黨展開談判,此時,中共已基本控制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中共調集了一百多萬兵力部署於自武漢至上海的長江北岸,準備渡江進攻。最終國共談判未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國民政府的長江防線崩潰。在隨後的半年時間內,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了江南地區。

隨後,由於白崇禧的指揮得當,在湖北、湖南,解放軍都無法捕捉新桂系部隊的主力進行決戰。新桂系部隊還對國軍將領陳明仁投向共產黨的部隊進行了攻擊和收編,使陳明仁的部隊損失近五萬多人。隨後,在湘南青樹坪,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一個師因冒進,遭到新桂系三個主力軍的圍攻,損失3000多人。

1949年10月,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抓住一個偶然的戰機,發動了衡寶戰役。此戰消滅新桂系主力部隊第七軍和其他部隊約五萬人。白崇禧指揮新桂系部隊退入廣西。隨後第四野戰軍以長距離迂迴追擊作戰,聯合第二野戰軍,第一野戰軍在雷州半島,貴州等地對新桂系部隊進行大包圍。 最後攻入廣西,將新桂系十餘萬部隊消滅。新桂系首領李宗仁在衡寶戰役後,對時局徹底失望,加之蔣介石復出,於是避居美國;白崇禧則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廣西之前,前往台灣;黃紹竑參加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並參加了中共召開的“政協”,投向中共;黃旭初則前往香港,接受了國民政府的任職,組織國共兩黨之外的“第三勢力”進行活動,但並無成效。新桂系軍閥至此最終失敗並逐漸消亡。

隨後,新桂系還組織了多次在廣西境內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活動,並持續到五十年代中期,但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其中,新桂系在北伐時期的著名人物鍾祖培,組織了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暴動,並且率反抗武裝攻入恭城縣城,對恭城造成嚴重破壞。在暴動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平定後,鍾祖培被判處死刑並公開槍決。在各地的反抗活動逐漸被平定的同時,新桂系留在廣西的勢力基本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剷除。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廣西之後,約有五萬新桂系部隊退入東南亞越緬泰邊境。後來這些部隊逐漸被遷往台灣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直接控制,不再是新桂系軍閥的部隊。

李宗仁長期僑居美國,後在程思遠等人的安排下,於1965年7月18日“葉落歸根”返回中國大陸,但並未參與政治活動,只是在中國大陸進行參觀訪問,隨後因病於1969年逝世。白崇禧在遷往台灣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內部擔任虛職,1966年12月2日死亡,死因尚存爭議。有說法認為其是急病死亡,亦有說法認為白崇禧為蔣介石以特工手法致死,或是與張姓護士過夜發生“馬上殺”。而黃紹竑於反右開始後受到迫害,於1966年8月31日自殺,但於1982年被“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恢復名譽。黃旭初則於1975年11月19日病死於香港。

與蔣爭鬥

桂系集團與蔣介石集團的爭鬥,是爭權奪利之爭。在20多年的明爭暗鬥中,新桂系集團的首腦李宗仁、黃紹、白崇禧等一批重要骨幹曾因被蔣打敗而流亡境外,但他們不甘心失敗,與蔣爭鬥之心未泯,後來竟奇蹟般地復起,並繼續與蔣介石集團不斷較量,最後在祖國大陸解放前夕該集團的首腦李宗仁還取代了蔣介石成為中華民國的“代總統”。幾十年來,蔣介石一直把新桂系集團的李宗仁等視為“慶父”,下決心非將他們除掉不可,但最後蔣卻敗在“慶父”手下,至此,新桂系集團與蔣介石集團這場馬拉松式的爭鬥,終於在新桂系集團高奏凱歌聲中結束了。

一是成立“廣西省政府主席辦公室”。該辦公室是新桂系集團的特務組織,是為了鞏固新桂系集團對廣西的統治而成立的,具體任務是掌管全省的秘密偵察工作;其次是對國民黨中央駐在廣西的特務組織活動情況及國民黨中央派駐廣西的機關人員活動情況進行偵察了解;第三是對新桂系內部那些反對當局的異己分子進行偵察和迫害;第四是掌握全省的密告信,進行各種特務活動。在廣西大學等一些高等院校,均派有特務潛伏在學校內,利用公開身份作掩護,進行特務活動。在中國小校、工會及一些民眾團體組織內,則秘密吸收一些思想反動的人充當情報員,為該組織蒐集情報。由於新桂系集團有了這個特務組織的效命,蔣介石的藍衣社等特務組織成員不敢在廣西公開進行特務活動。

二是強化各級政權組織。新桂系集團領導人李宗仁、白崇禧等對省內各級政權建設十分重視,特別是縣以下政權組織建設,抓的更緊。20世紀30年代初,就公布了廣西各縣、區、鄉(鎮)、村(街),甲的編制大綱,規定戶設戶長,10戶為甲,甲設甲長;10甲為村(街),設村(街)長管理村政;10村為鄉(鎮),設鄉(鎮)長主持政務;10鄉(鎮)為區,設區長主持全區工作(不足20個鄉(鎮)的縣不設區)。全省經過多次調整,設99個縣1市1設治局。區、鄉(鎮)、村(街)實行三位一體制,即村(街)長兼國民基礎學校校長、民團後備隊隊長;鄉(鎮)長兼任中心國民基礎學校校長、民團後備大隊大隊長;區長兼任民團聯隊長;縣長兼任民團司令。在“行新政,用新人”的要求下,各級地方官員都經培訓或考核後符合條件者才予錄用。縣長一級官員以及縣級辦事部門官員,有的還通過舉行招考辦法,錄取後經過一段時間實習認為合格的才予正式委任。由於縣、鄉、村各級負責人均系經過集訓、考核認為合格的青年知識分子擔任,使各級政權能貫徹新桂系集團的各項政令和有關措施,有力地鞏固了新桂系集團在廣西的統治地位,加重了與蔣介石集團抗爭的籌碼。

三是重視發展教育事業。新桂系集團統一廣西後,即將廟堂改為學校,興辦教育事業,到1931年即提出全省學齡兒童要受初小四年義務教育,後又擴展到成人教育。1933年9月,公布了《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六年計畫大綱》,《大綱》要求:1936年7月以前,全省各村(街)國民基礎學校普遍設立,1937年7月以前全省各鄉(鎮)中心國民基礎學校普遍設立。推行“一所三用”(即校舍與村、鄉公所、民團後備隊(大隊)隊部合用)及“三位一體”(即校長由村、鄉(鎮)長、民團後備隊隊長兼任)的政策。

在中等教育方面,1934年2月頒發《廣西國民中學辦法大綱》,《大綱》規定,縣設國民中學,學制4年,分前期、後期,各期兩年。1946年後國民中學分別改為初級中學、師範學校和職業學校。高等教育方面,1927年即由黃紹在梧州創辦了廣西第一所大學---廣西大學,馬君武博士為校長,1928年10月開學,先後成立理學院、工學院、農學院和植物研究所,為廣西培養了不少人才。1932年夏,又在桂林創辦廣西師範專科學校。1934年7月在南寧創辦了廣西西醫學院,學制6年。新桂系集團由於抓緊了教育工作,培養了不少各方面的人才,較好地緩解了在反蔣爭鬥中人才奇缺的矛盾。

四是舉辦各種幹部學校,培訓各級幹部。新桂系集團領導人李宗仁等為了培養造就一批忠於該“團體”的黨、政、軍幹部,大力舉辦了各種幹部學校或訓練班、所,經過學校、班、所培訓畢業的學生,經審核合格者則分配在廣西的黨、政、軍部門任職,從而有力地鞏固了該集團在廣西的統治地位,增強了抗蔣實力。其所辦的幹部學校主要有:第一,成立“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一分校”。該校於1926年在南寧成立,歷任校長為俞作柏、呂竟存、胡朝俊、白崇禧、薛岳、夏威、李品仙等人,其中以白崇禧任期最長。

“分校”訓練內容,分為軍事訓練和政治訓練兩部分。軍事訓練主要是戰術學、軍制學、兵器學、築城學、交通學、地形學、野外勤務等;政治訓練主要是三民主義、建國大綱、建國方略、中國國民黨黨史、帝國主義對華侵略史等。“分校”先後畢業學員數千人,新桂系集團部隊中的下級軍官,多數畢業於這所學校。經過這所學校培訓出來的軍官,軍政素質都有提高,都願為新桂系集團的李宗仁、白崇禧效命,這是使新桂系集團部隊能長期保持一定戰鬥力的重要因素。第二,創辦民團幹部學校。為了培養訓練民團成為一支重要武裝力量,1933年2月,李宗仁、白崇禧在各區民團指揮部所在地設立了一個幹部訓練大隊,編訓鄉(鎮)長、村(街)長,也招收農村中的知識青年,進行軍事、政治訓練,每期訓練6個月,結業的知識青年分派各地充任鄉(鎮)、村(街)長兼民團大、中隊長或鄉(鎮)大隊副。第三,學校設軍訓機構,對學生進行軍訓。新桂系集團對民團的常備隊、後備隊、預備隊團兵經過軍事訓練後,掌握了一定的軍事知識技能,平時在鄉為農,戰時應徵入伍即可投入戰鬥,全省當時有團兵300萬人,要把300萬團兵編成部隊,需要10萬名幹部,這大批幹部光靠軍校培養是困難的,惟一的出路就是在國中以上的大專院校普遍實行軍事訓練,藉以培養軍事幹部人才。第四,創辦“廣西地方建設幹部學校”。新桂系集團領導人為了加強各級政權的幹部較好地執行其政令法規,提高辦事效率,適應與蔣介石鬥爭形勢的需要,於是又創辦一所“廣西地方建設幹部學校”。省政府主席黃旭初兼任校長,委託著名教育家楊東蓴具體負責實施。廣西省政府規定:“幹校”的培養目標為“適應戰時政治需要,訓練基層幹部人才,充實廣西基層政治機構,推行地方自治,促進社會事業,動員民眾抗戰。”具體地說,“幹校”是培養鄉(鎮)長一級基層幹部。訓練內容共四項,即政治訓練、軍事訓練、工作訓練、生活訓練。時間比例為七分政治、三分軍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