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里甲鄉

子里甲鄉

子里甲鄉位於雲南省怒江福貢縣南部,東以碧羅雪山山脈脈主山脈為界,與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毗連;西以高黎貢山山脈脈主山脊為界,與緬甸聯邦接壤;南接本縣匹河怒族鄉;北連本縣架科底鄉。到鄉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子里甲鄉地圖子里甲鄉地圖

子里甲鄉地處東經98度41分——99度02分,北緯26度28分——27度32分之間,屬滇西北橫斷山脈縱谷區。位於福貢縣南部,東臨蘭坪縣,南連匹河怒族鄉,西與緬甸接壤,北與架科底鄉交界。1986年,碧江撤縣,匹河、子里甲、架科底三個鄉併入福貢縣。鄉政府駐地距離縣城上帕23公里,距離州政府(六庫)112公里。境內最高海拔4300米,最低海拔1120米,鄉內年平均氣溫17度,年平均降水量約1380毫米,年無霜期270天,森林覆蓋率為48%。

子里甲鄉轄亞谷、臘母甲、金秀谷、俄科羅、子里甲等5個村民委員會,有38個自然村,61個村民小組。全鄉國土面積351平方公里,年平均氣溫16.9℃,年降水量1480.5毫米,適宜種植玉米水稻小春等農作物。子里甲鄉屬於貧困鄉,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 全鄉民族:主要是僳僳族,大約占70%,怒族20%,其他占10%。全鄉大多數農村民眾信奉基督教。

歷史沿革

子里甲鄉一角子里甲鄉一角

“子里甲”系怒語,意為大櫻桃樹坪。“子”即大,“里”是櫻桃樹,“甲”即小平地。因該地有一片大櫻桃樹且地勢稍平而名。
1932年設碧江設治局嘉禾鄉
1950年改設碧江縣二區
1959 年設前進公社
1961年復設二區
1969年設子里甲公社
1981年將本公社所轄的阿打、達大科、南安建三個大隊劃歸架科底公社管轄,將架科底公社裡吾底大隊的臘畝甲等自然村及金秀谷大隊劃歸子里甲公社
1984年設子里甲區
1986年碧江縣建制撤銷,子里甲區劃歸屬福貢縣
1988年設福貢縣子里甲鄉。

區劃人口

子里甲鄉概貌子里甲鄉概貌

福貢縣轄1個鎮、6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上帕鎮匹河怒族鄉、子里甲鄉、架科底鄉鹿馬登鄉石月亮鄉馬吉鄉。子里甲鄉總人口9178人,其中男性4988人,占 54.34%,女性4190人,占45.66%;其中傈僳族有8288人,占總人口的90.3%,怒族有883人,占總人口的9.62%,獨龍族有7人,占總人口的0.07%。

子里甲鄉下轄俄科羅、子里甲亞谷、金秀谷、臘母甲5個村民委員會,30個自然村,61個村民小組。全鄉境內東西寬20.7公里,南北長17公里,土地總面積351平方公里。2005年末,全鄉總人口2139戶9188人,其中農業人口2015戶8836人,點總人口的96%。鄉境內居住有傈僳族、怒、白、漢、納西等7個民族,以傈僳族為主體民族,點總人口的86.3%。

經濟概貌

生態林子里甲鄉生態林

子里甲鄉2005年實有耕面積12216畝,其中旱地11367畝,占總耕地面積的93%,水田849畝,占總耕地面積的7%,屬坡地多,平地少,旱地多,水田省的耕地類型,人均擁有耕地面積1.3畝。主要糧豆作物有水稻、玉米、豆類、以鈴薯等。

子里甲鄉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5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15萬元,占總收入的36.71%;畜牧業收入320萬元,占總收入的37.2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593頭,肉牛509頭,肉羊2827頭、雞 15522隻);林業收入48萬元,占總收入的5.59%;第二、三產業收入130萬元,占總收入的15.15%;其他收入 45萬元,占總收入的5.24%。農民人均純收入 80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 等為主。全鄉外出務工收入 70.57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329 人(占勞動力的7.08%),在省內務工 160 人,到省外務工 169 人。

基礎設施

辦公樓子里甲鄉辦公樓

子里甲鄉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鄉有17個自然村、1310戶通自來水;有14個自然村、1243戶通電;有28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423戶(其中有有線電視),(分別占農戶總數的62.55%、59.36%和4.01%、67.95%);有33個自然村已通電話,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0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40戶(分別占總數的19.43%和16.23%)。全鄉共擁有拖拉機9輛,機車20輛。全鄉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556.9畝,有效灌溉率為4.87%。

子里甲鄉建有國小 26所,校舍建築面積 8076平方米,擁有教師 68 人,臨時代課教師24人。距離遠福中學 4.5 公里,距離匹河民族中學 26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253 人,其中小學生917 人,中學生 336 人。

自2002年福貢縣子里甲鄉被確定為省政府辦公廳對口幫扶鄉鎮以來,省政府辦公廳竭盡所能地在扶貧濟困、產業扶持、基礎設施建設、資助貧困學生、籌建希望國小等方面幫助子里甲鄉出主意謀發展,籌措資金解決民生問題,攻堅克難,使長期困擾該鄉的上學難、吃水難、基礎設施落後、民眾生產生活困難等問題逐步得到解決,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漸漸得到改善;實施的每一個項目使民眾受益,農民也從中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使他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實實在在的變化,有力地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自然資源

子里甲鄉桑樹子里甲鄉桑樹

子里甲鄉有耕地總面積11421.3畝(其中:水田836畝,旱地10585.3畝),人均耕地1.3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30503.9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863.4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33畝,主要種植油桐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3381.75畝,其中養殖面積0.2畝;草地65630畝;荒山荒地19667畝,其他面積1399.5畝。有豐富的水能、非金屬大理石)、礦或金屬礦(鐵、鉛鋅)、森林資源、草山資源、土地資源等資源。

子里甲鄉的主要產業為養殖業,主要是自產自銷。子里甲鄉正在發展草果、漆樹、核桃、油桐及藥用植物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畜牧業產業。

民俗文化

木板房子里甲鄉傈僳族木板房

福貢縣共居住著怒族民眾3299戶1.3894萬人,主要分布在匹河怒族鄉、上帕鎮、子里甲鄉、鹿馬登鄉、石月亮鄉等5個鄉鎮。子里甲鄉境內居住有傈僳族、怒、白、漢、納西等7個民族,以傈僳族為主體民族,點總人口的86.3%。怒族聚居地區由於受自然、地理、交通等因素制約,社會發育層次低,基礎設施薄弱。

怒族:文獻記載,貢山怒族婦女著敞襟寬胸袖齊踝的麻布袍,年青姑娘則另加條圍裙。女裝的前後擺在接口處綴有方形鑲邊布,頭披一塊麻布至頸項,兩耳用精製的竹管貫穿。男子穿敞襟寬胸袖長膝的麻布袍,胸系布帶或繩子;蓄長發、裹麻布綁腿,赤足,喜佩長刀、箭包、弩弓。隨著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怒族服飾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除老年人仍保持自己本民族的特點外,男女青年的衣著多數與漢裝相同,僅在節慶日穿著傳統民族服裝。現在怒族婦女服飾與以前大有區別,現在上身著各色長袖內衣,外穿無袖扛肩,腰扎鮮艷的長布,下身著從市場購買的白色或黑色褲。上衣大多是市場購買布料及線自己加工而成的,也有從民族服飾加工店購買。顏色多為白、紅、黃、綠、藍等,布料有輕、重、薄、厚之分,按季節氣候選穿。
傈僳族:穿在身上的英雄史詩。婦女頭上帶著白色間紅的珠串,脖子上圍著珠璉,左肩斜掛著大串的珠子。長長的“百褶裙”下有紅色條紋。這有很多傳說:以前戰爭頻繁,男子出去打仗,留下婦女從事生產,男人們不能回到家園,很牽掛家人,就把在戰爭中得到的獎賞用布包起捎給家人。年復一年,獎旗獎品越來越多,於是婦女們就把丈夫捎回來的不同顏色的布一塊塊拼接起來,製成長裙和包頭帕,並且把獎章釘在頭帕、衣裙的胸襟上和領口上,剩下的穿成串掛在脖子上。這樣的裙子和用獎章做成裝飾的方式就一代代傳承下來,用來告誡後人先輩們用獻血保衛了家園,捍衛了民族尊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