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服飾

怒族服飾

怒族是雲南省怒江地區特有的古老民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怒江州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福貢縣和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是生活在怒江本土最早的土著民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由於紡織技術傳入怒族地區較早,因此怒族婦女用麻線紡織製作的怒毯很早以前就在怒江地區頗富盛名。由於怒族婦女善於織麻布,因而怒族男女服裝多由麻布製成。怒族人最有特色的服飾叫“約多”。這種由怒族婦女編織的“約多”,工藝水平很高,男子們白天可以當衣穿,晚上可以當被蓋;婦女們做成圍裙系在腰間,既耐寒又耐髒,深受人們喜愛。

怒族服飾怒族服飾

怒族男女均喜歡穿用麻布織的衣服,成年男子喜歡在腰間佩掛砍刀,肩背弓弩及獸皮箭包。福貢一帶怒族已婚婦女喜歡在衣裙加上許多花邊,在頭部和胸部佩帶珊瑚瑪瑙貝殼珠料等裝飾品,耳帶銅環,貢山的怒族則只佩胸飾。怒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文化藝術。1957年初,發現了怒族古代繪畫——洞穴壁畫和崖畫。洞穴壁畫畫在碧江縣一岩洞的洞穴壁上,上有七幅圖畫,畫中圖形清晰可辨,如太陽、魚鳥、牛馬等,以紅色顏料作畫,筆畫簡煉,線條粗獷、形象生動。在一些石壁上也有這類崖壁畫。據學者們推測,此畫屬史前的原始繪畫藝術,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怒族介紹

怒族詩歌大部分為即興編唱,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族特點,其曲調有一定格律,內容廣泛,形式完整,以琵琶、笛子、口弦、葫蘆笙等伴奏。流傳較廣的有《祭獵神調》和《瘟神歌》。此外,還有反映農業生產的收包穀調,反映男女愛情的求婚調《婚禮歌》和表示悼念死者的哀嘆調等。在民間傳說中,流傳較廣的有《大力士阿洪》、《茂英充》等,描述了怒族的先民與大自然頑強鬥爭的故事。《瞎子求醫》、《神仙草》等歌頌真、善、美,鞭撻殘忍和邪惡,充分反映了怒族人民善良、互助、知恩必報的美德和對邪惡勢力的憎恨。 怒族現有人口2.7萬人,雲南有2.6萬,包括4個支系:怒蘇、阿龍、阿怒、和擾柔。主要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貢、貢山及蘭坪縣的兔峨鄉。此外,迪慶州的維西縣也有少量分布。由於長期與傈僳族相處,怒族人普遍會說傈僳語。貢山、福貢兩縣的怒族,是當地最早的土著居民,自稱“阿龍”和“阿怒”,在古代就與獨龍族有親屬關係。原碧江縣的怒族自稱“怒蘇”,被認為是唐代“廬鹿蠻”的生裔。這兩部分來源不同的怒族先民,長期居住在怒江兩岸海拔1500-2000米的山腰台地上,互相交往通婚,逐漸形成為一個民族。怒族有自已的語言,怒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怒族人無自已的文字,解放後使用漢語。

怒族服飾怒族服飾

從怒族地區蒐集到的許多新石器遺物和有關傳說來看,怒族在十六世紀以前可能還處於新石器的晚期階段,當時除使用石鋤外,還使用木鋤和竹鋤。十六、十七世紀除用石鋤為工具的農業生產外,採集和狩獵還占很大比重。

怒族是一個喜愛歌舞的民族,其舞蹈內容十分豐富,大部分為模擬動物的活動形象,如猴舞、雞舞、喜鵲舞、鳥王舞等,也有表現生活場景和反映生產活動的,如鍋莊舞洗衣舞秋收舞割麥舞等,此外還有琵琶舞腳跟舞等。舞蹈動作粗獷豪放,敏捷有力,節奏鮮明。無論喜慶和哀怒,怒族人民都能用歌舞來表達真摯的思想感情。如在婚禮宴會上,老年人唱的《婚禮歌》,先從人類起源唱起,分為《創世》《談情》、《牧羊》、《剪毛》、《迎親》等章節。  怒族男女均喜歡穿用麻布織的衣服,成年男子喜歡在腰間佩掛砍刀,肩背弓弩及獸皮箭包。福貢一帶怒族已婚婦女喜歡在衣裙加上許多花邊,在頭部和胸部佩帶珊瑚、瑪瑙、貝殼,珠料等裝飾品,耳帶銅環,貢山的怒族則只佩胸飾。

怒族服飾的分類

怒族服飾怒族服飾
事實上,由於支系不同,居住地鄰近民族的影響不同,中國雲南境內的怒族服飾可大致歸為若柔模式、阿龍模式、阿怒及怒蘇模式,一般以最後一種——阿怒及怒蘇模式為族際區別的代表服飾。
1 若柔人服飾接近於白族、漢族裝束。成年男子打包頭,上身穿對襟衣,下身穿普通褲;女子也打包頭,頭飾較少,上身穿前襟短後襟長的粗藍土布上衣,下身穿普通褲。
2 阿龍人的服飾顯然受到了藏族、納西族的影響。婦女帶頭巾,系頭巾的帶子要用若干種彩色毛線編成,並結成發圈套在頭上;身穿麻布長衫,胸前多珠玉佩飾;下身著長褲,再自腰處圍上一塊長齊腳踝的怒毯,這怒毯頗似藏族的氆氌,不過花格是豎條形的,有的婦女還喜歡圍上一條納西族式的黑色多折圍裙。阿龍男人的服飾穿戴則與其他地方的怒族男子相似。
3 阿怒及怒蘇男子上身穿麻布長衫,腰系藤條或麻繩,下身褲長只到膝下,小腿上穿一副用細蔑片編成的腳籠,以防山林行走、田間勞作時被草木蟲蛇傷害,如今大多數人用更舒適的麻布綁腿取代了腳籠。婦女的裝束要複雜一些:上身穿白色長袖衣,外罩一件深紅色、黑色或深藍色鑲花邊的夾襖,下身穿一條深色的大擺長裙;頭戴用珊瑚、小銅鈴、貝殼、銅幣等串製成的發箍;胸前掛一串串珠鏈和一個大大的貝殼,傳統上,這個大貝殼應是男友所贈,因而女子佩掛的珠鏈和貝殼也往往成為其榮耀的宣言。
怒族男子服飾
怒族男子的服飾風格古樸素雅,與傈僳族相似,男子蓄髮多蓄長發,披髮齊耳,用青布或白布包頭。傳統服飾為交領麻布長衣,內穿對襟緊身汗衫,外穿敞襟寬胸長衫,長衫無鈕扣,穿時衣襟向右掩,福貢地區女子穿右襟短衣,麻布長裙,頭飾用珊瑚珠、瑪瑙、料珠、銀幣和海貝製成,她們將貝殼磨成圓片,用獸皮連成發箍,並在額前垂掛珊瑚珠及小銀墜,耳戴大銅環。貢山女子用白布帕裹大包頭,不穿裙,僅用兩塊條紋麻布圍在腰間,類似裙裝。及膝長褲,穿時前襟上提,系寬大腰帶,紮成袋狀,以便裝物。色彩以白色為基調,間著黑色線條,戴墜紅飄帶的白包頭,下著短褲,大部分男人左耳佩帶一串珊瑚,成年男子喜歡在腰間佩掛怒刀,肩挎弩弓及獸皮箭包,腳打竹篾製作的綁腿,顯得英武剽悍。

怒族女子服飾
怒族男女服飾多為麻布質地,婦女一般穿敞襟寬胸、衣長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後擺的

怒族服飾怒族服飾

接口處,綴一塊紅色的鑲邊布。年輕少女喜歡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條圍裙,並在衣服邊上繡上各色花邊。
怒族婦女穿麻布做成的右衽短裝,下裝為麻布長裙,喜在衣裙上鑲墜花邊,在胸前佩帶彩色珠子串成的項圈,有的婦女用珊瑚、瑪瑙、貝殼、銀幣等串成漂亮的頭飾或胸飾,耳戴垂肩的大銅環。頭戴用彩珠連串的珠珠帽,怒語稱“盧批靠”,胸前掛彩色串珠,怒語稱“夏委”和用海貝製作的一塊圓形裝飾品“勒唄”,裝飾品的多少貴賤象徵佩戴者的身份和經濟狀況,喜戴銅耳環,婦女喜挎自己縫製刺繡的怒包裝飾並盛物。年青姑娘喜歡在裙外系有彩色花邊的圍腰,已婚婦女的衣裙上都繡有花邊。貢山一帶婦女不穿裙,而是在褲外用兩塊彩條麻。喜用精緻的竹管穿耳,體現其獨到審美。
怒族人最有特色的服飾叫“約多”。這種由怒族婦女編織的“約多”,工藝水平很高,男子們白天可以當衣穿,晚上可以當被蓋;婦女們做成圍裙系在腰間,既耐寒又耐髒,深受人們喜愛。 怒族婦女從小就要學習捻羊毛線、織羊毛襪子,姑娘長大後,要把自己織的羊毛襪子送給心上人,小伙子若收下羊毛襪子,就表示接受了姑娘的愛情。所以,看一個怒族小伙子有沒有對象,只要看他腳下穿沒穿上羊毛襪子就行了。

歷史和現狀

清代麗江府志載,怒族男女皆披髮,並用紅藤勒在額前束髮,上身穿麻布短衣,下身則男子穿褲、女子著裙,無論男女老少都打光腳。到清朝末期,怒族男女著裝有了更多各自的款式區別,開始接受棉布製衣,飾物漸漸多了起來,女子勒在額前的紅藤也被紅色料珠串成的頭箍所取代了。到民國中期後,今日怒族的傳統服飾樣貌已基本形成。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怒族人民經濟生活的不斷改善,怒族服飾的變化包含著社會的文明與進步,現在製作怒族服飾的用料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婦女服飾已用金絲絨等高檔布料製作,色彩更加豐富,華麗美觀已成為怒族服飾的基本特徵。

資料來源

http://blog.cersp.com/userlog8/95998/archives/2007/348890.shtml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