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縣

如皋縣

如皋縣隸屬於江蘇南通市,地處長江角洲北翼,與張家港市隔江相望。市內23個鎮、2個開發區,皆有公路貫通。境內現有204國道貫穿南北,寧通高速公路、317和316省道橫跨東西,建設中的沿海高速公路開通指日可待,從市區由204國道或316、317省道上寧通高速公路車程約20分鐘,通過江陰長江大橋可以在2小時內到達蘇州、無錫、常州,蘇通長江大橋建成後2小時內可以到達上海。

基本信息

如皋縣文字

面積:面積1477平方公里。
人口:145.28萬
政府駐地:
郵編:
區號:
民族:
地理坐標:

概況

如皋地處長江角洲北翼,與張家港市隔江相望。市內23個鎮、2個開發區,皆有公路貫通。境內現有204國道貫穿南北,寧通高速公路、317和316省道橫跨東西,建設中的沿海高速公路開通指日可待,從市區由204國道或316、317省道上寧通高速公路車程約20分鐘,通過江陰長江大橋可以在2小時內到達蘇州、無錫、常州,蘇通長江大橋建成後2小時內可以到達上海。新長鐵路傍城而過,最近的鐵路運輸站在如城,可達南通、新沂。境內擁有通揚運河。如海運河、如泰運河等主要河流縱橫全境,總長180.8公里,內河航運十分便利。長江岸線全長48公里,其中在又來沙有可直接利用的深水岸線長5公里,深水貼岸,微沖不淤,可通航5萬噸級“三超巨輪”,可建1—5萬噸級泊位14座,5千噸級泊位10座,建成港口已停泊6萬噸級巨輪,另外在長青沙到泓北沙之間有可供開發利用的岸線資源12公里,是十分難得的江河海貫通的物流中心。市內有如皋機場,距城30分鐘車程,市區距南通機場僅30公里,該機場可直航北京廣州廈門

地圖

 

行政區劃

如皋縣如皋縣
如皋沿江地區位於市域最南端,擁有長江岸線 48公里,其中深水岸線17.2公里。寧通高速公路以南擁有1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25個行政村, 8萬餘人。江中有長青沙、泓北沙、友誼沙三個綠色寶島。由於沿江地區所獨有的區位和資源優勢,發展的空間和前景十分廣闊,潛力巨大。2003年以來,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江蘇省沿江經濟發展戰略,要把沿江地區建成全國先進生產力發展最旺盛的地區。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朝、南通市委書記羅一民、市長丁大衛等領導同志親臨如皋市沿江地區視察,提出如皋要搶抓全省沿江大開發、大開放的歷史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要求。

如皋市在江蘇省率先編制了沿江開發總體規劃,並於 2003年6月18日由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牽頭組織國家有關部委,省、南通相關部門以及知名高校的領導和專家進行了評審。如皋市人大常委會已於2003年8月4日正式批准了這一規劃。

歷史沿革

長綠如皋 如皋花木盆景的栽培始於宋代,興於明清。數百年來的技藝傳承,形成了風格獨具的“如派”盆景,其“雲頭雨足美人腰”的別致造型在中國盆景七大流派中獨樹一幟。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如皋先後有6000多盆盆景在國際國內比賽中榮獲大獎。中南海、釣魚台、毛主席紀念堂等重要場所都能見到“如派”盆景的綽約風姿。多年來,如皋每年都有近10萬盆盆景銷往日本、義大利、荷蘭、法國、德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花木盆景出口基地。目前,如皋花木盆景種植面積近14萬畝,栽培品種2000多個,具有年產8000多萬株綠化苗木、300多萬盆盆景的生產能力。在如皋農業主導產業中,花木盆景已成為當之無愧的龍頭產業。即將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如皋)花木盆景藝術節,將在前兩屆的基礎上,廣交花木盆景界朋友,深入探討花木盆景藝術,促進合作與交流,同時廣招中外客商,投資如皋花木盆景生產這一朝陽產業,做強做大這一農業龍頭產業,共同分享投資花木盆景的碩果。

如皋縣如皋縣

長壽如皋 據最新統計,如皋145萬人中百歲老人高達209位,總數位居全國縣(市)之首,占比高出國際標準近一倍。此外,90歲以上的老人有4000多人,80歲以上的老人有40000多人。尤其令人稱奇的是,世界上聞名的長壽之鄉不是在高寒地帶,就是偏僻山區,而地處江海平原的如皋,不僅是我國沿海地帶惟一的長壽之鄉,也是處於工業相對發達地區的長壽之鄉。如皋人長壽得益於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得益於健康平和的良好心態,得益於優美怡人的人居環境,更得益於深厚的人文積澱和豐富的美食文化。如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既有留下才子佳人千古佳話的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水繪園,也有被譽為中華寺廟一絕的千年古剎定慧寺;既有引人遐思的古城風光,也有讓人流連的濱江風景。如皋以“游古城、謁古剎、訪名園、賞盆景、品佳肴、拜壽星”為主體的“長壽之旅”已成為華東地區的一條旅遊熱線。如皋的美食文化自成一體,長壽食品馳名中外。“綠沙王”優質西瓜、“千重浪”優質粳米是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的綠色食品;“如皋”香腸、肉鬆,“銀燕”香腸、“玉兔”肉鬆、“三香齋”白蒲茶乾、“水明樓”黃酒等9個產品獲國家農業名牌產品稱號;肉製品、果蔬罐頭、蘿蔔、茶乾等系列長壽食品暢銷國內外10多個大中城市。獨特的長壽資源不但惠澤著145萬如皋人民,而且為投資者帶來了無限商機。
如皋縣如皋縣
如皋,又名雉皋、雉水。夏時隸揚州之域,周時為海陽地。春秋時為吳國鄖地,吳亡歸越;戰國時屬楚,稱九夷海陽。秦時歸九江郡,漢代曾為吳王劉濞封地,名海陵,因地並海而高得名。東晉義熙七年(公元411年)正式置縣。隋時廢,併入海寧縣,唐武德年間,寧海縣復名為海陵縣,如皋仍為其屬地。宋元明之際,隸屬泰州,宋時如皋定為中下縣,元至元二十一年升為上等縣。清雍正二年升通州為直隸縣,如皋劃歸通州管轄。1940年新四軍東進,將縣境沿今通揚運河一分為二,以東為如東縣,以西為如西縣。後為日軍占據,1945年9月新四軍收復如皋縣城,如西縣政府奉命接管,復名如皋縣。1991年6月1日,經民政部批准撤縣設市,現轄23鎮532個行政村(居委會),人口145.28萬,面積1477平方公里。

交通線路

 

特產

 

蒲黃酒

白蒲黃酒系乾型黃酒,選用標一粳米為原料,配以麥麯酒藥為糖化發酵劑,採用傳統工藝釀製而成。 白蒲黃酒色澤橙黃、清晰透明、醇香濃郁,含有17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是低度營養型飲料酒。該酒營養豐富,適量常飲,有舒筋活血、健身強心、延年益壽的功效;亦是理想的調料,有去雜增香調味的作用;還可用作中藥輔料,以增強療效。

如皋黃雞

如皋黃雞是經過長期選育而成的地方良種。因其“黃嘴、黃腳、黃羽毛”,民眾習稱為“三黃雞”。早在清嘉慶甲子年(公元1840年)修編的《如皋縣誌》中就有記載:“雞,家之常畜”,品種有“花雞、獐雞”等。“獐雞”即指雞羽如獐毛顏色的黃雞。這說明如皋人民早就把黃雞作為“家之常畜”。其實如皋黃雞並非渾身一片黃色,它在頸、翅、尾處仍夾有明顯的黑色羽毛,形成其獨有的特徵。該種雞頭小、象蛇頭,眼圓大、單冠直立,耳垂鮮花;捋開羽毛看,其皮膚亦為黃色;胸肌、腿肌較發達,因其羽毛緊貼,體形顯得清秀。

如皋黃雞屬於卵肉兼用型。體型中等偏小,行動活潑,善於覓食;適應性強,耐粗放飼養。產蛋量多,一般產蛋180隻左右。該種雞皮薄肉嫩,味道鮮美。烹飪可紅燒、冷切、清燉、原悶以及炒、燒、溜、炸、烤等多種方法,正合一席食用,故又有“一席雞”之稱。至今,上海宴席上仍有“活殺三黃雞”的名菜。

建國以來,如皋黃雞的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1976年建立了如皋黃雞原種場以後,加強了提純復壯等科研工作,經過十年四個世代的家系優育,使該種雞外貌特徵更趨一致,優良性得到進一步提高。現雞群分布不斷擴大,飼養量成倍增長,為如皋養雞業的當家品種。每年生產鮮蛋數千萬千克,提供商品雞數百萬隻,暢銷港澳地區及穗、滬、寧、蘇、錫、常等江南大中城市,民間盛傳“百萬雄雞過長江”的說法。

東串豬

東串豬為如皋養豬業的當家品種。據清乾隆庚午年(公元1750年)編修的《如皋農民就很重視豬種的選育。“東串豬”就是在長期培育中形成的地方良種。該種豬原產於如皋西部及泰興東部的高沙土地區,現已成為全國各種豬之一。

東串豬周身黑毛,軀體較長,胸部寬廣,背腰平直,四肢高立,粗壯堅強,臀部傾斜,頭部耳大下垂。頭型分為兩種:“馬臉型”頭臉長直,嘴簡短而粗,插口深,形似馬臉,主要分布在如皋東部地區;“獅頭型”頭臉短而寬,臉微凹,且多皺紋,耳大,形似獅頭,主要分布在如皋西部地區。

東串豬母豬性成熟較早,繁殖率高,初產在9頭以上,經產約12-14頭,產後泌乳量高,哺育能力強,仔豬發育均勻。東串豬性情溫馴,耐粗飼,生長快,育肥期一般日增重0.38-0.41千克,7-8個月每頭重80-100千克。東串豬肉質較好,營養豐富,瘦肉率可達44-45%。自50年代開始,推廣用克夏種豬作父本,70年代採用蘇大白種豬作父本,一代雜交豬生長更快,肉質更為佳美,是灌制如皋香腸、香肚,加工如皋肉鬆、火腿等名特產品的優質豬源。

黃芽菜

如皋種植黃芽菜至少已有240年以上的歷史,其主要產地在白蒲鎮周圍,白蒲黃芽菜著名品種有“六十日”、“菊花心”、“瓦蓋頭”、“大包頭”、“小包頭”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白皮包心,頂葉對抱,包心堅實,黃化程度高。煮則湯若奶汁,炒則嫩脆鮮美,且耐貯藏,為冬令常備蔬菜。

建國以來,白蒲黃芽菜的生產得到迅速發展。1960年曾拍有紀錄影片。此後,名聲大振。近年來,白蒲地區已建成黃芽菜生產基地,每年提供商品菜上萬噸,除供應本市及鄰縣(市)外,還遠銷滬、皖、浙、湘、閩等省市。

◎ 林梓潮糕

◎ 白蘿蔔

◎ 如皋肉鬆
◎ 如皋香腸

◎ 水繪園

◎ 如皋花木盆景

如皋工藝絲毯

◎ 董糖

◎ 如皋火腿

白蒲“三香齋”茶乾

景點

水繪園(人民公園/博物館)

如皋縣如皋縣

水繪園位於如皋城內東北隅,為蘇北古典名園之一。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為如皋冒氏九世祖冒一貫別墅。後為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辟疆及其愛姬董小宛棲隱處。

園中構有亭台樓閣10餘處,後一度荒落殆盡,僅存一洗缽池。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邑人汪之珩於洗缽池西側建一舫式水閣,其迴廊、庭院臨池漏窗,定名為水明樓,取自杜甫“殘夜水明樓”句,寓憑弔冒氏緬懷古水繪園之意。

現水繪園包括水明樓、雨香庵兩處建築群。雨香庵在水明樓西側,原為宋代曾文昭公讀書處一隱玉齋故址,清初重建,更名“雨香庵”。東臨“洗缽池”,宋尊宿曾洗缽於此,故名。水繪園內陳列有冒辟疆、董小宛畫像,歷代名人書畫、青銅器、陶瓷器、玉器,漆器及鐵器等文物,供遊客鑑賞。全年接待遊客10萬餘人次。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園林專家陳從周教授來游水繪,曾即興一首:“如皋好,信步冒家橋,流水幾灣縈客夢,樓台隔院似聞簫,往事溯前朝。”

中國盆景園/綠園 環城西路1號 電話:0513-7650589

位於市政府西側如皋城西南角,是一座以如派盆景為主體,集中展示中國盆景八大流派精品的現代園林,為全國大型盆景園之一。該盆景園以中國盆景發展源流和當代各大流派兩條主線,模擬不同流派的生植環境,形成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繫的不同景區。其中,多盆如派盆景多次榮獲國際國內花卉展覽會金獎。園內假山瀑布、亭台樓閣、小橋流水、古盆根雕、名人雕像錯落有致,滿園花團錦簇,香氣襲人、千姿百態、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定慧寺 曙光路17號 0513-7514717

如皋縣如皋縣

如皋定慧寺始建於隋開皇十一年,迄今一千四百餘年,現存主體建築系明萬曆年間再建,為蘇北馳名古剎。

十年動亂,寺內金像、藏經、法器、文物毀於一旦,中國共產黨十 一屆三中全會後,於一九八三年十一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復開放。目前,金像重現,殿宇生輝,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寶殿、一進三堂,右有觀音樓、祖堂、影堂;左有華嚴樓、念佛樓、客堂、齋堂、前有重建鐘樓、鼓樓。“山門北向、碧水環寺、丹樓繞殿”,具有獨特的構築風格。

雕塑大師詹振輝先生的生前傑作,毗廬主佛及全堂佛像,被中國壁畫大師袁運甫教授譽為

如皋縣如皋縣
“當代中國佛像之冠”。美國紐約光明寺住持壽治老和尚由緬甸請回白玉臥佛 ,法身長十二尺,重六點五頓,為國內罕見。

寺內珍藏各種版本藏經,新鑄寶鼎,重製大鐘,法鼓等。

古剎鐘聲撼召善男信女,這裡每年都有大批的港、澳、台同胞,以及日本、新加坡等東南亞善男信女來此朝聖,或舉辦各種佛事活動,而功德林素餐館,又以獨特風味的素餐遠近聞名。

范公苑 海陽中路南門橋北側 電話:0513-7618503

如皋縣如皋縣

靈威觀 公園東河邊 電話:0513-7520568

如皋縣如皋縣

道教是中國漢民族固有的宗教。如皋的道教始於唐宋,盛於明清。如皋隸屬泰州府進,全縣有道觀30多所,靈威觀為道之首,享譽大江南北。今天,靈威觀為如皋唯一倖存的道觀,與句容茅山道觀道、蘇州玄妙觀並列為江蘇省三大道觀。

傳說本方道長漢代樂子長。唐高宗賜譽他為“道家祖 師”。武當山三位道長玉公、信公、靜公遂到如皋建祖師觀。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道士丁志倫擴修祖師觀,祖師觀遂成規模。宋政和年間,提舉蘇均到觀中拜謁真武大帝,適逢雷鳴電閃,忽見一條金蛇從殿間繞出。他大吃一驚,以為是龍虎山張天師在此顯示靈威。這件事傳到趄廷,崇信道教、有“道君皇帝”之稱的宋徽宗聞,即賜“靈威”匾額。從此,祖師觀易名為靈威觀。

靈威觀前臨內城河(現今已被填平為新生路),後接花園巷,東倚安定巷,西通古舊河巷,整個地形前方後長,形似北斗星座。舊時,它的背後是華王廟,西面是廣福財福廟、火星廟,東面與關帝廟、都天廟、城隍廟相顧。

靈威觀自宋代以來,多次修繕,逐步發展到清朝後期始臻完善,計有殿堂14座,寮房、齋堂、庫房、醫室、藥房、棺棧、賑粥廠等200餘間。全觀布局嚴整,錯落有致。

觀門兩重,外罩木柵,內為石鼓大門。門前有石獅一對,雄踞左右。正門上畫著神奇的太極圖。門內正中樑上懸掛“敕建靈威觀”金匾。東西兩廂供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尊彩塑。
法寶禪寺 白蒲鎮 0513-8576508

如皋縣如皋縣

法寶寺位於白蒲鎮西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法寶寺原位於南街,建於唐太和四年。在宋代修建中,掘得一白龜,獻於朝廷,趙偵皇帝賜名為“法寶寺”。寺內象形建築在國內實屬罕見。解放初,該寺改建為白蒲中學,大雄寶殿保存完好。1998年經如皋市政府批准易地遷建,保持了原有風貌,成為滬、通、皋旅遊環線景點之一。

郭園觀音淨院 郭園鎮 電話:0513-7919454

如皋縣如皋縣

九華地藏寺 九華鎮 電話:0513-7577157

丁埝觀音山寺 丁埝鎮 電話:0513-8561747

如皋縣如皋縣

工藝絲毯博物館 環城南路 電話:0513-7652800

歷史名人

 

現代戰爭史上的神話——蘇中“七戰七捷”

抗日戰爭勝利後,一貫堅持反共、獨裁立場的蔣介石國民黨政府,為了欺騙國際和國內輿論,同時為發動內戰爭取準備的時間,便玩弄“和平談判”的政治伎倆,力邀毛澤東去重慶“共同商量”“目前各種重要問題”,並與中共代表簽署了包含承認“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同意“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建立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同意結束國民黨的“訓政”,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承認人民的某些民主權利等內容的“雙十協定”。但“雙十協定”簽字的墨跡未乾,蔣介石就發布了進攻解放區的密令,企圖完全占領長江以南地區,奪取華北戰略要地和交通線,分割和壓縮解放區,打開進入東北的通道,進而占領整個東北。
面對國民黨軍對我解放區的頻頻入侵,解放區軍民遵照中共中央“有理有利有節”的指示精神,對來犯的國民黨軍予以自衛還擊。
1946年1月10日,國民黨政府代表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籤字。但在《停戰令》生效的第二天清晨,駐守南通的國民黨軍就對蘇中解放區南線前沿的如皋白蒲鎮的守衛部隊——華中第一軍分區特務三團發動突然襲擊,於次日侵占了白蒲鎮,製造了震驚全國的“白蒲事件”。
“白蒲事件”發生後,北平軍調部決定在徐州執行小組下再設立一個由美方代表、國民黨代表和中共代表組成的淮陰小組,負責調處“白蒲事件”。由於國民黨毫無和平誠意,美方代表又表面上保持中立,而實際上處處偏袒國民黨,使得歷時約4個月的調處工作無果而終。
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悍然撕毀停戰協定,大舉進攻我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
位於華北解放區東南前哨、與蔣管區心臟寧滬地區隔江對峙的蘇中根據地,也成為國民黨軍的主要進攻目標之一。
蘇中地區人稠地富,擁有900萬人口,占華中總人口的2/5,且沿江地區商業繁盛,占華中總稅收的1/2。這些都是支援戰爭的巨大資源,一旦淪入敵手,即為敵所用。而且蘇中地域鄰近京滬,如果不戰而棄,政治影響亦十分不利。因此,中共中央採納了粟裕將軍的建議,決定“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至外線”。
7月中旬,盤踞在南通的國民黨第一綏靖區的李默庵指揮5個整編師共15個旅12萬人,大舉進犯蘇中解放區。
華中野戰軍奮起迎戰,打響了舉世聞名的蘇中戰役。
蘇中戰役從7月13日打響,至8月31日勝利結束,歷時1個半月。華中野戰軍以3萬多人的兵力抗擊12萬多人的國民黨軍,七戰七捷,首創一個戰役殲敵5.6萬餘人的紀錄,殲敵總數為華中野戰軍參戰兵力的1.76倍,打出了人民軍隊的神威,創造了中國和世界戰爭史上的神話。這一勝利,對於扭轉整個華中解放區南線戰局的形勢,實現中央軍委的戰略計畫,並對爾後戰局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政治上、軍事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人民解放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蘇中“七戰七捷”名揚中外,作為這一戰役的策劃者和指揮者粟裕將軍,受到了蘇中軍民的熱烈擁護和頌揚:“毛主席當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勝。”這首民謠被改編為歌曲、故事,在蘇中地區和華東野戰軍中流傳很久,直到今天,蘇中地區的老年人和參加過戰鬥的老戰士,仍能熟練地說唱。
如皋是蘇中戰役的主戰場,7戰之中有3戰奏凱於如皋境內,其中丁堰林梓戰鬥、如黃路戰鬥被毛澤東作為戰例寫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一文。在蘇中戰役的如皋境內3戰期間,如皋地方武裝和民兵積極配合主力部隊作戰。據不完全統計,共與國民黨軍接戰286次,其中狙擊戰147次、困擾戰94次、襲擊戰29次、遭遇戰11次、伏擊戰5次,並攻克新壩、九華山、絲魚港江邊據點,完成破拆(南)通如(皋)、如(皋)新(生港)、如(皋)黃(橋)等公路線。在如此頻繁的戰鬥中,共斃俘國民黨軍970名,並繳獲大量武器裝備。此間,為了滿足戰爭需要,如皋人民民眾貢獻糧食50萬公斤,出征擔架1萬餘副、民工6.8萬餘人,從火線轉移傷員6200餘人,並有1081名青年應徵加入華中野戰軍。如皋人民為贏得蘇中戰役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當時,蘇中隨軍記者在《皋南戰役目擊記》中如此評價如皋人民:“……人民對於軍隊與自己的關係,以及自己與戰爭的關係,都是看得如此的清楚。他們知道這個戰爭是‘為我們窮人翻身’的人民解放戰爭,因此他們絲毫也沒有把自己列在戰爭圈外,他們十分自然地與自己的隊伍新四軍站在一起。無疑的,這正是我們所以取得勝利的根據所在。”

如皋異彩紛呈的藝苑奇葩

春秋戰國以來,歷經封建王朝的興亡更迭,瀕江控海的如皋所遇大的戰亂不多。勤勞、勇敢、智慧的如皋人民用自己的雙手,建設著美麗的魚米之鄉,造就了一代代名賢。這塊豐饒的土地,吸引了浙商、徽商、贛商、晉商等一大批外地客商前來投資興業,也吸引了一群群騷人墨客、俊才賢士僑寓講學、著書立說。南北各族人民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繁榮了如皋的經濟,也促進了如皋文化藝術的進一步發展。自成體系、名揚全國的如皋篆刻;獨樹一幟、巧奪天工的如皋風箏;色彩斑斕、美不勝收的如皋貼絨;聲情並茂、譽滿華夏的戲劇歌舞;惟妙惟肖、折桂京華的如皋木偶;琳琅滿目、爭奇鬥妍的如皋燈彩;精美絕倫、馳名中外的絲毯壁掛;深鑿淺琢、工藝雙絕的如皋雕刻,成為我國民間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朵奇葩。
東皋印派
東皋印派產生的歷史背景 中國印章篆刻藝術起源於商周。秦王朝的統一,對印章的發展影響巨大,為漢代印章藝術高峰的出現奠定了基礎。魏晉六朝中,一度衰落。隋、唐、宋、元時,印學日趨興盛。明清以後,流派紛呈,競相爭艷。蘇州的文彭繼往開來,創建了我國印學史上第一個篆刻流派“三橋派”。他的大弟子何震,既能集大成,,又敢於創新,建立了“雪漁派”,使篆刻藝術得以中興。他們的印風也傳播到人文薈萃的古邑如皋。明萬曆年間,通州文學家、書法家、篆刻家邵潛僑居如皋。他精心研究文學、倡導六書和金石篆刻。如皋的文人學士、篆刻愛好者,皆投其門下。而且,揚州、通州、大江南北精於此業者,接踵而至。在如皋互相切蹉,積極實踐,形成了如皋印派,又稱東皋印派或雉皋印派。
東皋印派一反一味依附名師、拘泥成規的不良習氣,以秦漢印章藝術為宗,又揚“三橋派”、“雪漁派”以及後來的徽派、浙派之長,形成了“結構緊密、構思巧妙、刀法細膩、一絲不苟、調和勻稱”的獨特風格。李琪在為《東皋印人傳》題寫的跋中這樣描寫如皋篆刻的盛況:“家祝秦漢,戶屍斯籀。”比較誇張地說,幾乎家家有人喜愛秦漢印章,戶戶有人崇敬篆刻。清嘉慶進士、兩江總督陶澍,在《東皋印人傳》序言中寫道:“國朝(清朝)200年來,摹印名家者可以指數,而大半皆得之雉皋。”他認為,如皋印章篆刻人才集中,名震華夏,“豈非古法之所流傳,……亦如宋斤魯削,業固善於所聚也”。意思是像古時候宋國的斧子、魯國的削刀那樣,相同的行業本來就善於聚集在一起。可見,當時如皋印章篆刻人數之多、風氣之盛、藝術之精、影響之大,而且代有傳人,在中國印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如皋印派及其代表人物和主要業績也收入了由現代書畫篆刻家、西冷印社副社長韓天衡先生主編的《中國篆刻大辭典》。
東皋印派的開創人 東皋印派的開創人有:黃經、許容。
黃經(1619-1669) 原名經世,後改名經。字維之,一字山松,號濟叔,如皋西南鄉黃家莊人。
黃經出生在書香門弟,在父兄影響下,在邵潛先生的悉心指導下,刻苦學習,工於詩律、書畫、金石。當時,篆刻界依傍門戶,因襲類比,師承之風日盛,他們只知其師,不溯本求源。而黃經一反時弊,師宗秦漢,取法高古,博採眾長,自成一體。
篆刻史認為,黃經是如皋一地篆刻的重要印人,“還是位開派印家”(蕭高洪篆刻史話》)。
當代篆刻名家仲貞子先生於20多年前從《東皋印存》殘頁中覓得黃經所刻白文巨印,全文是“彝鼎圖書自典重。”鑑賞再三,覺得篆法、章法、刀法俱臻上乘。全印金石之氣外耀,書卷之氣內涵,不是學養深厚的人難以達到這種境界。
許容(約1635-1696後) 字實夫,號默公,別號遇道人,如皋如城人。許容成諸生後,師事邵潛,得六書秘旨,工於篆刻,精心鑽研,刻意創新。篆刻印章,多用漢朝印法,功力深厚,刀法老練,字畫整齊,印面有靜感。或師明人,布局故作鬆散,韻味無窮。善刻竹木印,且通詩能畫,與林皋、吳先聲等齊名,為一時名家,是如皋印派的創立人。印學高手程穆倩、邵潛、戴本孝等寓居如皋時,都為之推波助瀾。以後的喬林、許之男、姜恭壽以及途經如皋的鄭燮(板橋)、金農、李方膺、羅聘、黃慎等都承其衣缽。

紅十四軍英雄譜

1930年4月3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正式成立,它標誌著通海如泰的武裝鬥爭進入新階段。經黨中央和江蘇省委批准,任命何坤為軍長,李逾時為政委,薛衡竟為參謀長,余乃誠為政治部主任,下轄兩個支隊。紅十四軍戰鬥在江海平原上,時間雖然不長,卻譜寫了一曲響徹雲天的英雄之歌

何坤(公元1898-1930年),原名德晟,字克信,湖南永興人。1925年,他入黃埔軍校預科學習,加入“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受到周恩來的關懷,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預料畢業後,分配到南寧分校深造。“四一二”後,他參加過廣州起義,因彈盡在黃沙火車站被俘。他以平時練就的武功於當夜撬開監所屋頂的椽子,率領大部分難友越獄成功。由於跳樓時,挫傷了踝骨,他潛回永興休養了一段時期。接著,他北上武漢尋找黨組織,接上關係後,便在武漢、上海、南京一帶開展工作。

1930年2月,他受黨的派遣,以紅十四軍軍長兼通海特委委員的身份,化名李維森,同張愛萍等來到如皋東燕莊。他仿照江西紅軍的組織建制、軍事訓練、政治工作,對部隊進行整訓。接著整訓如泰地區赤衛隊,選拔精幹人員組成赤衛軍,以配合主力紅軍,機動靈活地打擊敵人。為了擴大紅軍的影響,他親率紅軍第二支隊首戰靖江縣長安市,再戰如皋盧家莊,處決了惡霸地主盧松庭。

1930年4月16日,根據中共通海特委和軍部的決定,何坤親率第二支部及赤衛軍,攻打如皋西南的重要戰略據點老戶莊。在這次戰役中壯烈犧牲。

李逾時(公元1906-1931年),原名振華,邳縣柴莊人。1926年冬,他在徐州省立第十中學讀書時,投筆戎,考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5月參加地討伐夏斗寅叛亂的戰鬥。“七一五”後,回邳縣開展工作,先後擔任中共邳縣獨立支部書記、東海縣委書記、徐(州)、海(州)、蚌(埠)特委委員、東海中心縣委書記等職;組織和發動東海縣黃包車工人罷工、贛榆縣雲台山農民反山霸鬥爭,還創建了武裝隊伍。

1929年7月省委調他到通海地區工作。11月,他和劉瑞龍參加中共江蘇省第二次代表大會,專門向中央和省委領導匯報了通海地區的工作和游擊運動情況。中央代表李立三、周恩來和項英對此很感興趣,決定在通海如泰地區建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他當即草擬了紅十四軍的編組計畫。同年冬,紅十軍軍部成立,他任政委。

1930年2月,李逾時主持召開通海區內各縣縣委書記聯席會議,傳達了中共江蘇省第二次代表大會的精神,討論了通海如泰地區的政治形勢和工作路線,研究了開展游擊戰爭和紅軍游擊隊的編組等問題。3月,中共通海特委成立,他任特委書記。何坤犧牲後,省委任命他為紅十四軍軍長兼政委。6月,他和省委派來的張世傑著手整編部隊,使部隊戰鬥力得到提高。6月14日,他領導紅十四粉碎了“蘇北剿共總指揮部”發動的所謂“八路圍剿”;接著發動紅軍協助地方黨組織在部分鄉村建立蘇維埃政權,開展燒田契分土地的鬥爭。革命形勢趨向好轉,但地逾時過高地估計了紅軍力量,錯誤地發動、指揮了黃橋“八三”總暴動,紅軍傷亡甚大。總暴動失利後,國民黨軍隊加緊對紅十四軍包圍“督剿”。10月初紅十四軍被迫宣布解散。李逾時奉命回省委工作,第二天6月,他前往徐海蚌地區巡視工作時,不幸在鎮江火車站被捕,受盡敵人的嚴刑拷打,於9月19日,在鎮江北固山英勇就義。

創辦實業造福桑梓的先輩

近代,如皋湧現出一批實業救國的先輩。他們留下的業績為如皋人民不斷進取的一種推動力。沙元炳(公元1864-1927年),字健庵,生於如皋一個世代書香仕宦之家。他天資聰慧,勤於攻讀,1891年鄉試中舉,次年會試取為貢士,1894年殿試成進士。連中三元的他,深得帝師翁同和的賞識,經翁推薦,入庶館深造,授翰林院編修。正當他準備一展抱負時,發生了震驚全國的“戊戌政變”。面對維新志士的鮮血,他以雙親年高為由,辭官回鄉,改書齋“四印堂”為“志熙堂”,

如皋縣 如皋縣
從此致力於興辦實業,造福桑梓。沙元炳作為一名維新派,主張“啟迪民智,禦侮圖強,洗雪國恥,振我華夏”。他認為救國必須振興教育,培養具有“事事之實”的專門人才。為此,他決心從興辦師范堂入手,首先解決師資問題。其時適逢清廷廢舉、興學校。他同張藩等籌劃創辦如皋師範學堂,還邀請張謇等到如皋商討有關事宜。經他四處奔走,延聘教師,籌措經費,勘探校址,規劃校舍,於1903年9月,正式開學授課。如皋師範學堂是全國公立師範學堂中最早創辦的一所。此後他還創辦了如皋師範學堂附屬高等國小、如皋私立乙種商業學校等。他在“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下,追隨張謇創辦實業。他向南通的大生紗廠、廣生油廠、新生麵粉廠、資生鐵廠投資;還向上海的長江大達輪船公司、通揚內河輪船公司以及沿海各墾牧公司投資。在如皋,他於1895年集資創辦廣豐醃臘制腿公司,聘請蘭溪師傅來如皋主持醃臘加工,所制火腿與金華火腿齊名,遠銷美洲。此後,他還集資創辦皋明電燈公司、如皋公立醫院、鼎豐碾坊、裕如錢莊和廣生德中藥鋪等。辛亥革命爆發後,他被推舉為如皋縣民政長。1913年又當選為江蘇省議會議長,他堅辭不就。其後,他擔任過如皋縣水利會會長,清丈局局長和款產處主任等職,並主持總纂《如皋縣誌》,有《志熙堂詩文集》傳世。沙元榘(公元1880-1962年),字士度,如皋人,清末稟生,南通師範學堂首屆畢業生。他一生獻身教育事業,是一位教育家。1907崐-1926年,他先後擔任勸學所所長兼縣視學、民政署學務課長、縣公署第三科科長、教育局局長等職。在這20年內,全縣共創設學校155所,社會教育事業也有很大的發展。他創辦了公園和公共體育場。1915年舉辦的學生聯合運動會,開如皋體育運動之先河。他還在集鎮創辦通俗教育講演所、閱報社;出版《如皋白話崐報》、《如皋通俗報》、《如皋周報》。當時江蘇省政府認為如皋的教育事業為全省60縣的楷模,稱讚他對教育“規劃有方”、“辦事切實、細緻”。1932-1935年,他再度出任教育局長。任職期間,他強化了教育局的人事陣容,延聘教育界有聲望的人才,加強了視導力量,改革了考核制度,特別是保證了教育經費探險時發放,深得廣大教師的擁戴。沙元榘生活檢朴,平易近人,有民族氣節。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的時候,他支持5個子女先後參加革命,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政策,但任蘇皖邊區參政會參議員、如皋縣參政員。“白蒲事件”發生後,他不顧近70歲高齡作為如皋人民的首代表赴南通向軍調處執行小組呼籲和平。全國解放後,他被聘為江蘇省和上海市文史館館員,並繼續擔任如皋縣各界代表會議特邀民主人士代表。

理學先驅

胡瑗(公元993-1053年),字翼之,泰州如皋人,是宋代理學的先驅,又是名播海內外的教育家。因祖籍陝西安定堡,一生從事教育,對我國封建教育有過很大影響,世稱“安定先生”。 他的父親胡訥,任過寧海軍節度推官,離任後因“家貧”舉家遷居如皋南門外胡家莊。胡瑗便誕生於該地,後移居城內嚴家灣。

胡瑗受父親的影響很深,立志成為一代聖賢。20歲時他遊學於泰山,10年間沒有回過家鄉,每得家書,只要看到信封上有“平安”兩字,就隨手投擲山澗,以免撩起鄉思,不能靜心苦讀。後與同窗孫復、石介成為一代宗師,並稱“宋初三先生”。但以胡瑗所授學生最盛,教育方法最為完備,形成“沈潛、篤實、醇厚、和易”的學風,成為宋代理學的先驅。

公元1034年,他在蘇州講學,受到社會的好評。次年,蘇州郡學建立,知事范仲淹禮聘他任教。他以“使誠明者達,昏愚者勵,而頑傲者革”為宗旨,倡明教化,獎掖英才。由是蘇州郡學名揚海內,被各地奉為楷模。

公元1042年湖州知事滕宗諒聘請他為州學教授,遠道來學者常有幾百人。他不為傳統教育程式所囿,大膽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主張用“明體達用之學”教授學生,要求學生“窮經以博古,治事以通今”。為此,他依照學生願和才能,實行分科教學,創設“經義”和“治事”二齋,開我國教育分科教學之先河,造就了不少人才。

胡瑗的教育思想引起了宋王朝的重視。1044年朝廷令各州縣興學,並在京城創建太學,派專員去湖州“取先生之法,以為太學法,至今著為令”。1052年,他被調進京師擔任光祿寺丞、國子臨直講,並主持太學。這時的胡瑗已飲譽天下,各地的學子云集京師。他因材施教,把學生“依類分別群居,進行講習”,有的專攻經學,有的研習軍事,有的喜愛文學,有的重視節操義氣……培養了不少有用人才。而當時吏部錄用的官員,有近半數出於胡氏門下。

公元1059年胡瑗在杭州病故,葬於烏程何山之原。他一生著作等身,計有《尚書全解》28卷、《春秋要義》20卷,共14種;現存僅有《周易口義》《皇_新樂圖記》等。

點燃火種的革命先驅

在中國共產黨創立時期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如皋有不少熱血青年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而點燃了江海平原的革命火種。吳亞魯(公元1898-1939年),名肅,如皋潮橋鎮(今屬如皋縣)人。他從如皋師範學校畢業後在金沙任過短期教師,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與黨的早期領導人鄧中夏、惲代英結識。他如饑似渴地閱讀《新青年》等進步書刊,努力追求救國求民的革命真理,逐漸成為一名社會主義者。1922年5月,他當選為社會主義青年團南京地方執行委員會的主要負責人。8月,他在如皋城創建了南通地區最早的進步團體“平民社”。11月又創辦報刊《平民聲》,作為反帝反封建的宣傳陣地。年底,他在南京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南通地區最早的一位共產黨員。他還和如皋縣教育局聯合舉辦過平民教育促進會和國小教師暑假講習會。1925年夏,在掘港召開的平民社年會上,他講了社會主義運動史。在他的指引下,一批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而由他介紹入黨的,有他的弟弟吳亞蘇、外甥叢允中等。他從南京畢業後,奉命到上海大學學習。1923年應徐州江蘇省立第三女子師範的聘請,到該校任教,並負責徐州地區黨的工作。此後,他參加過省港大罷工,領導過鄭州豫豐紗廠的罷工,還參加了南昌起義,隨後在福建和山東省委負責宣傳工作。1937年,他來到湖南,次年初由新四軍長沙辦事處派往平江嘉義留守通訊處,任秘書主任,黨內職務為湘鄂贛特委委員、秘書長。1939年6月,在“平江慘案”中壯烈犧牲。王盈朝(公元1904-1976年),如皋馬塘鎮人。1921年考入南通師範學校。1924年與徐家瑾、叢允中等組織進步學生團體“晨光社”。五卅運動爆發後,他被選為南通學聯代表,與徐家瑾等積極領導了南通地區反帝民眾運動。11月,經惲代英介紹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夏天,中共南通師範支部成立,他擔任書記。1926年,王盈朝畢業後回如皋,任下漫灶國小校長。他與何家莊國小教員葉胥朝、江園國小教員陳希軒取得聯繫,並吸收他們入黨。他以學校為陣地,舉辦平民夜校,籌建農民協會,參加農民協會的會員達萬餘人。他注意從農民協會中吸收骨幹分子入黨,於11月成立中共下漫灶支部,他擔任書記。1927年7月,南通地區第一個縣委——中共如皋縣委員會成立,王盈朝為書記。次年4月,在省農委書記王若飛部署下,如皋縣委成立了以王盈朝、顧仲起、杭果人等3人為主席團的暴動委員會。接著王盈朝參加如泰縣委聯席會議,決定5月1日兩縣農民同時暴動。4月30日,他趕往朝西莊,在孫嚴墩國小成立“如皋縣農民起義總指揮部”。這樣,一場震撼大江南北的如泰農民“五一”暴動開始了。暴動失敗後,他去上海向省委作過匯報。後來在白色恐怖下,與黨失去聯繫,流落外省市10多年,到1950年才重新參加工作。

相關圖片

如皋縣如皋縣如皋縣
如皋縣如皋縣如皋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