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寶禪寺

法寶禪寺

法寶禪寺,原名聖教寺,位於江蘇省如臯市白蒲鎮,始建於唐太和四年(西元八三○年),後不幸遭火。到宋至和元年(一○五四年)在原址重建,規模恢巨集,被列為維揚八大叢林之一。相傳奠基時從地下掘得白龜一隻,獻於朝廷,皇帝賜名「法寶禪寺」。

基本信息

簡介

法寶禪寺法寶禪寺
法寶禪寺,原名聖教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法寶禪寺原址在白蒲鎮南,今江蘇省如臯市白蒲中學校園內。經歷了千年的風雨滄桑,至一九四九年解放時只剩下了大雄寶殿和藏經樓。一九九八年八月,古老的殿宇從蒲中遷至鎮西北開發區公路東側。經過數年艱苦遷建,寺院主體工程已全面竣工。寺前十多米高的石牌樓,聳立在「象鼻灣」的頂端,牌樓的上方正反兩面書寫著「法寶禪寺」和「回頭是岸」八個渾厚有力的大字,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燦爛,令人注目。

殿宇巍峨,飛檐翹角,氣勢雄偉,十分壯觀。「大雄寶殿」四字匾額是原中國佛協會長趙朴初題寫的。殿內新塑八米多高的釋迦牟尼佛像,安坐在蓮花座上,兩側文殊、普賢二菩薩分乘青獅、白象。殿堂新塑的十八羅漢,金光熠熠,形態各異。大殿後新塑了海島觀音。觀音大士周圍一百三十八尊彩色佛像,飄然而降,乘風破浪,令人肅然。大殿四周欄桿,有數十對漢白玉石獅,目光炯炯,活靈活現。大殿正前方,建有釋迦牟尼太子沐浴池。

寺院格制

法寶禪寺法寶禪寺
法寶禪寺的建築風格獨特,在一般寺廟中較為少見。全寺建築布局似「象」形,象鼻灣的兩側為象耳,二○○三年春開鑿了兩大潭放生池,面積約一千二百平方米。池內放養了魚、蝦、龜、鱉;池塘四周栽種了數百株鮮艷的月季、牡丹、芍藥等花。池中央有「照心亭」,亭邊曲橋連岸,是遊人香客夏日乘涼消暑的好去處。放生池東建有趙州式的石拱橋,名「萬安橋」,它是白蒲鎮古「萬安橋」的縮影。橋欄刻有蒲塘十景和名人詩句。橋的兩端安置了原「萬安橋」的兩對石獅,石柱上鐫刻著中國古代富有哲理的名句--「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

寺院現狀

法寶禪寺

一九四九年下半年,如東縣人代會為改變白蒲地區中等教育落後的狀況,決定在白蒲鎮辦一所中學定名為“蘇北如東中學白蒲分校”。校址位於現白蒲鎮市河路56號,系解放前殘存的法寶禪寺及城隍廟故址。

原來寺廟殘存的舊屋有大雄定殿及藏經樓各一座,齋房三間,城隍廟大殿一座及娘娘房三間,占地約二十餘畝,屋舍多破壞不堪。學校就是後來的江蘇省白蒲高級中學,現在已成為江蘇省四星級高中,全國示範高中。
一九九八年八月,古老的殿宇從蒲中遷至鎮西北開發區公路東側。經過數年艱苦遷建,寺院主體工程已全面竣工。寺前十多米高的石牌樓,聳立在「象鼻灣」的頂端,牌樓的上方正反兩面書寫著「法寶禪寺」和「回頭是岸」八個渾厚有力的大字,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燦爛,令人注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