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砂紅陶甗

夾砂紅陶甗

夾砂紅陶甗,高27.7厘米,口徑16.5厘米,藏於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基本信息

名稱

夾砂紅陶甗 中文名稱: 夾砂紅陶甗
英文名稱: Red pottery yan mixed with sand

介紹

規格: 高27.7厘米 口徑16.5厘米
出處: 走進珍寶世界:中國古代飲食具
年代:新石器時代

類型

質地類型: 陶器
功用類型: 飲食具
欄目關鍵字: 炊食具 茹毛飲血與原始熟食的結束—新石器時代 飲食具
收藏地: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主題詞或關鍵字: 大汶口文化
輔助分類項: 飲食具

概況

上古時期的複合烹飪器出土于山東腹地諸城縣前寨遺址的這件陶甗,是上古時期的複合烹飪器。它的上部形似深腹盆但無底,下部形似深腹鼎而束口,上下兩部分中空相通,且均形體渾圓,三條扁鑿狀的長足外撇而立,頓顯穩重之態。在淺紅色的器物表面上,分布著稀疏而淺的斜籃紋,若隱若現,但足部的三塊深藍色暈斑卻醒目異常。
原始的蒸鍋甗是中國古代炊器中較為獨特的一種。漢代及以後的學者將其解釋為無底的甑和無耳空足的鬲的複合結構。它實際上就是一套蒸鍋,併兼有了灶和鍋的雙重功能。其使用方法是:在三足撐起的空間內放柴燒火,形同不擋風的灶,下部盛水煮飯而上部放置米類乾食,依靠下部沸水形成的蒸汽上浮將上部乾食蒸熟。口沿部位還可以加蓋盆以防蒸汽外泄而提高熱能。上下兩節的結合部一般要放置竹蓆,即今天所說的箅子,需蒸的食品就放在箅子的上面。陶甗只流行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商周以後多為銅質,且形體與結構也發生了變化。漢以後甗作為炊具逐漸被淘汰,所以今天已極少使用這個字眼了。
陶器裝飾的主要紋樣--籃紋籃紋是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陶器裝飾的主要紋樣之一,在製作陶器時,用纏有荊條、竹篾的拍子不斷拍打陶器,從而在其表面形成了類似籃子編織紋一樣的紋飾,故稱之為籃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