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上

央上

央上,是一個村莊的名字,距今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碼頭鎮,距離大碼頭鎮政府所在地2.5公里,距離廣饒縣城約22公里。

基本信息

央上央上莊

簡介

央上,是一個村莊的名字,距今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碼頭鎮,距離大碼頭鎮政府所在地2.5公里,距離廣饒縣城約22公里。歷史上一直屬於山東壽光縣(今壽光市),後劃歸廣饒縣管轄,全村9600多口人,百分之八十五姓徐。據考證,明洪武四年(1371年),徐氏三兄弟(龍、鳳、豹)由河北棗強縣來到壽光距淀湖,一(龍)居湖東李家塢村,一(鳳)居湖西一處一土堆上安家落戶,一(豹)遷青州後無考(“豹”詳名待考)。此地原是清水泊落水凸出的地面,四面環水,遂取水中“央”最“上”之意,故名“央上”。現在央上徐姓是徐鳳的後代,排13-?世。(壽光李家塢村徐氏家譜記載,明朝初年遷來為兄弟四人:龍、鳳、虎、豹。虎、豹遷於淄博青州一帶後無考。)
央上所在之地,傳說為后羿射日之地。
央上村歷史上是壽光著名的距淀湖,到上個世紀70年代,央上村周圍仍蘆葦遍地,現農田當中依然可以挖掘到菱角蓮子等物。因蘆葦資源豐富,央上村老老少少幾乎都會編制葦席,上個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初,這個村的葦席銷售幾乎遍布全國各地。現在這個村是山東省的重要棉花產地和省內最大的棉花物流基地。
現央上姓氏等共26姓,其中徐姓約占85%。

央上徐氏考(據河北棗強縣徐小寨村徐氏族譜)

(圖)央上央上
(據河北棗強縣徐小寨村徐氏族譜)
明代初年,吾始祖徐子善之曾孫徐恆等,隨大批移民自江南桃鹽村匯集於山西洪洞縣,從洪洞縣向各地分發,徐恆等徐姓50人(這50人徐小寨村家譜記載祖籍為江南桃鹽村,其他家譜記載祖籍為江蘇崑山)被分發到河北棗強縣,再等待“棗強分丁局”的分發。不久,徐恆等徐姓5人被留居棗強縣,其餘45人(過德州路死一人)被分發到山東省。去山東的45人中有居住山東臨朐縣者,有居住山東汶上縣者,有居住山東壽光縣一湖邊者。唯住壽光縣者是我徐小寨村徐氏近族——徐子益之曾孫(名無考)。
根據徐小寨家譜記載,央上莊徐氏遷自棗強之說是正確的,但不是洪桐縣人,也不是棗強人,祖籍是江南桃鹽村。我央上莊徐氏與棗強縣徐小寨村徐氏是同姓同宗。(今壽光李家塢村徐氏為徐龍後代。另李家塢及央上始遷祖兄弟四人龍鳳虎豹,虎豹遷益都一帶後無考。)
根據上述資料,央上徐氏可能來自蘇州市桃源村(桃鹽村可能為發音問題)。

央上歷史沿革

1945年之前央上莊隸屬壽光六區(泊右鄉);1945年10月劃歸廣饒縣四區;1946年5月改泊西區;1948年10月稱泊西區央上鄉;1951年1月改十一區央上鄉;1958年5月歸馬頭鄉;9月改東風六社;1964年3月歸馬頭公社;1984年7月改大碼頭鄉至今。
1945年之前央上一個大自然村分四個段:東南段(今央二村)、西南段(今央三村、央四村)、西北段(今央一村)、東北段(今央五村)。段以下設閭,25戶為一閭;閭以下設鄰,5戶為一鄰。

央上莊劃分

(圖)央上莊劃分央上莊劃分

央上一村

本村位於鄉政府駐地以東3公里,本村總戶數635戶,總人口1850人,全村占地面積4800餘畝,耕地4600畝,林地50畝,淡水20畝。該村是山東抗日革命根據地之一,中共清河地委曾駐該村,領導了清河地區的抗日鬥爭。縣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清河地委舊址”就在該村。中共清河地委舊址也稱央上會議舊址,位於廣饒縣大碼頭鄉央一村與央五村交界處,街北一胡同內,是一座北向南的院落,院落基本呈正方形,東西寬22米,南北長17、6米,總面積484平方米。原有北屋五間,東屋、西屋和南屋各三間,為磚瓦建築,四周有院牆。

央上二村

位於大碼頭鄉政府駐地以東四華里,現有住戶526戶,1753口人,耕地面積3500畝。

央上三村

位於鄉政府駐地以東2公里處,該村現有人口1321人,戶數413戶。共有耕地2915畝。

央上四村

該村位於大碼頭鄉政府駐地以東2公里處,西鄰敬老院。明洪武年間延續為央上四村(央四村)。該村總戶數376戶,總人口1290人。擁有耕地面積4000畝,村莊占地375畝,村內有耕地4000畝,林地20畝。非流動人口鄉內36人,鄉外31人,省外4人。

央上五村

位於鄉政府駐地以東2公里處,央上村的西北角,俗稱西北央。該村現有人口2030人,戶數610戶。共有耕地4500畝,林地100畝。

央上部分人物

徐本謙

徐本謙(1907-1977)字振華,央上一村人。民國20年(1931年)入廣饒師範學習,“九一八”事變後,他與呂東甲等進步學生走向了宣傳抗日救國的道路,揭露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罪行。“七七”事變後,又回家開展抗日救國活動,先後任本村村長和廣饒四區區中隊副隊長等職。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調任泊西區任副區長,解放戰爭開始,他帶領支前民工轉戰孟良崮萊蕪等戰場,為解放戰爭做出了貢獻。1948年調任廣饒從事文教工作,1977年11月28日病逝。

徐瑞符

徐瑞符(1886-1948),字輯五,央一村人。民國6年(1917年)去羊角溝鹽灘當店員。“七七”事變後返鄉,於1938年投身抗日救國行列。後經馬保三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於燕簡齋(廣壽二邊行政委員會主任)一起,聯合有志青年組成抗日救國會。1942年組織調任到了()永安鎮工作,並被選為清河地區參議。民國34年(1945年)被選為墾利縣參議長,1946年他不顧重病在身,率領民工治理黃河,對泛潢區進行了徹底治理,確保了地方平安。1948年7月16日病逝。渤海區黨委追認他為烈士

徐國欣

徐國欣,男,央上三村人,1945年入伍,1947年入黨,1949年初為了更好地配合全國解放戰爭,回響黨的號召,隨軍南下,接管了福建某地新區的工作,為維護建國前夕的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該同志曾任29軍後勤部副部長,離休後住福州市西門後縣山福建省軍區第四干休所。

徐蓮坡

徐蓮坡(1870-1947),原名徐建明,字鏡堂,號蓮坡。央上村人。清末到民國年間較有名氣的畫家,尤以畫葡萄著名,畫法獨特,擅長用手指畫,用舌頭添畫,時稱葡萄畫家。當時國民政府所出版有《蓮坡畫集》,現存於濰坊市博物館。

徐田村

徐田村(化名宋煥章),於一九一四年古歷三月初七,生於廣饒大碼頭鄉央上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九歲入學,十八歲下學務農。自幼性格倔強,剛正不阿,疾惡如仇。1933年,年僅十九歲的徐田村,就參加了由徐郎齋組織的一次反霸鬥爭。由於統治階級腐敗昏庸,央上一帶土匪猖獗,央上村的有志之士,發動全村集資購買槍枝,以防匪患,共集小麥三十二萬斤。由土豪劣紳徐明德經辦,而他僅用十二萬斤小麥買回三十支槍,從中貪污小麥二十萬斤,此舉引起公憤。作為三十八名代表之一的徐田村積極參與和組織,向官方起訴,官司從壽光打到省城濟南,但最終由於被告買通官府,這場正義與邪惡的鬥爭被無限期拖延而不了了之。此案的結局使他明白了一條真理,要戰勝惡勢力,必須推翻反動的統治階級。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中國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徐田村和任傳武於1938年一起組織建立了“學堂”,義務教學,對學生進行救國教育,但由於兵荒馬亂,於1939年冬學堂被迫解散。1940年春,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徐田村組織學生參加了“青抗先”,開展了反對漢奸、偽軍和反掃蕩活動。1940年夏加入了廣饒縣動委會,隨縣工作團到廣北開展工作,任農救會長、廣八區委員,在反霸鬥爭和大參軍中,作出了很大的成績,民眾送他綽號為“開荒牛”。此時,為更好的開展工作,他化名為宋煥章。1941年,徐田村受縣委派遣,深入匪穴,做匪首趙洪文的轉化工作,在他的努力下,趙部四十餘人棄暗投明,接受了共產黨八路軍的領導,改編七區中隊。同年1月12日,徐田村與區委其他同志,在石碑村的四區區公所被駐廣城的日偽軍和偽李青山部共三百餘人包圍,文教幹部王佩鑫同志當場被殺害,區長劉炳衡等六位同志被俘。徐田村冒著危險帶領兩名婦女幹部在村民王大娘的幫助下,逃離危險。1945年春,徐田村帶隊到廣四區工作,常住央上村為革命做了大量的重要工作。發展壯大了黨組織,到1946年,黨員發展到60多名,並建立了黨總支;健全了各民眾團體,並開展了鬥爭,積極支援前線“討張戰役”;參加了行政區劃調整;組織了大參軍運動,共組織140多名民眾參軍,編為“央上連”,開往部隊後編入十四團。
徐田村同志,自1940年參加革命工作以來,歷任縣各救會、農救會長,南四區區委書記,牛莊區區委書記,上海嘉定縣縣委書記(地區級),於1971年1月29日病逝於上海,享年五十八歲。

徐宏亮

徐宏亮,1954年8月出生。1972年入伍,任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副主任、主任,總裝備部副參謀長,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徐宏亮現已調往北京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司令部副參謀長,少將軍銜。

徐曉斯

徐曉斯,央上五村人,山東省德州市人武部部長。

徐桐馨

徐桐馨,原軍後勤部長。

央上人文風物(摘編)

央上葦席

源於明朝,建國後發展成工副業。央上葦席篾花小、紋理密,是鋪床蓋物的理想用品,大量銷往全國各地,曾出口朝鮮的仁川,現已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手工粗布

採用本地產優質棉花為原料,由家庭婦女手工織成,吸潮透氣,無污染,是典型的環保健康產品。現有床單、枕套、涼蓆、蓋毯、睡衣、襯衣、座套、布藝飾品等。

央上蘑菇

以本地優質棉殼為原料,經高溫消毒和現代化方法種植,品種多,量大質優,成魯北地區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有平菇、銀耳、金針菇、白靈菇、草菇、靈芝等。

央上鐮刀

也中央鐮。該鄉葦草、蒲革資源豐富,人們多以編蒲織葦為生,割葦收蒲的鐮刀既要鋒利,又要耐用。央上村的鐵匠們經過多年的實踐,打制出型直而短,刃鋒利且耐用的鐮刀,正面打一“央”字,解放前後名傳山東,尤其是魯北和膠東等地,想要打制“央鐮”必須提前訂製。不過隨著現代機器化的普及,“央鐮”只能作為歷史進入博物館了。

虎頭雞

又叫松雞,是碼頭名吃之一,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據傳是在明朝嘉靖年間,有一大將軍遠徵到此,熱情好客的碼頭人民便宰雞待客,由於大將軍不吃清燉雞,而當地當時又無其他菜餚,有一村民便把雞和面用油炸出放水燉出招待,將軍試吃含口即化,內質鬆軟,肉骨分離,美味無比,大加讚賞,問何菜,因其處形不規則極似虎頭,廚師便隨口說是虎頭雞,將軍便把這一獨特的吃法帶入濟南府,從此這一吃法便發揚光大,成為魯菜品系之一,現在我鄉逢年過節招待賓朋仍拿虎頭雞為主菜待客。

中共清河地委(央上會議)舊址

座落在央莊中心,為磚瓦建築。1939年9月至1941年4月間,我黨我軍高級將領徐向前、許世友、楊國夫、馬寶三、李仁鳳、石磊等在此領導和指揮了抗日武裝鬥爭,是電視劇《海嘯》故事的背景,現已成紅色教育基地。

央上會議

中共清河地委舊址也稱央上會議舊址,位於廣饒縣大碼頭鄉央一村與央五村交界處,街北一胡同內,是一座北向南的院落,院落基本呈正方形,東西寬22米,南北長17、6米,總面積484平方米。原有北屋五間,東屋、西屋和南屋各三間,為磚瓦建築,四周有院牆。據史料(在革命勝地延安的地圖上,清河地委的代表地央上)記載和老同志的回憶。昔日大碼頭鄉地處廣饒壽光兩縣的交界處,在抗日戰爭時期成為抗日根據地之一。從民國28年(1939年)10月到民國30年(1941年)8月清河地委便設於此。1939年12月,徐向前、朱瑞等領導同志提出:一要在壽光的清水泊地區建立根據地;二要向小清河到黃河入海口的荒原地帶建立後方,打通冀魯豫邊區的聯繫。楊國夫、景曉村、劉其人、馬保三、李人風、石磊等領導同志在央上徐本經家召開傳達了這一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會議,領導和指揮了廣大軍民的抗日武裝鬥爭,建立了鞏固的黃河口根據地,這次會議史稱“央上會議”,這裡便成了清河地委的辦公機關。1981年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市境內唯一一處保留下來的抗日革命根據地舊址,是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