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泊戰役

清水泊戰役

清水泊戰役,又稱“血戰清水泊”。自1940年起,羅榮桓、許世友、楊國夫等我軍高級將領指揮了清河地區多次戰役,為山東省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清水泊戰鬥就是清河軍區抗戰史上一次最激烈、最殘酷的戰鬥。八路軍以兩個連的兵力,抗擊了日寇7000之眾,斃敵200餘人,顯示了清河軍區人民戰勝日寇的信心與決心。

基本信息

清水泊戰役戰役
【簡介】

清水泊戰役,又叫血戰清水泊。中共清河地委舊址地處山東東營廣饒縣大碼頭鄉央上莊(當時屬於壽光縣,1945年後因革命需要劃歸廣饒縣)。時至今日,這裡房屋雖然顯得有些破落,但人們依稀能夠從磚縫瓦角尋找到當年在這裡戰鬥的影跡。當年,羅榮桓許世友楊國夫等我軍高級將領指揮了清河地區多次戰役,為山東省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清水泊戰鬥就是清河軍區抗戰史上一次最激烈、最殘酷的戰鬥八路軍以兩個連的兵力,抗擊了日寇7000之眾,斃敵200餘人,顯示了清河軍區人民戰勝日寇的信心與決心。

【戰役詳情】

抗日烽火初燃清河平原

盧溝橋事變後,日寇鐵蹄踏入中原大地。歷史不會忘記,1938年1月3日,日本侵略軍1000餘人從南辛店沿辛廣公路直撲廣饒縣城,國民黨潰軍劉明臣率部倉皇逃離,日軍迅速占領縣城。駐城十餘天后,又撤離縣城揮師華北,繼續侵略。
時隔一年後的1939年1月24日,日軍侵略軍2000餘人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氣勢洶洶地再次進駐廣饒縣城。當時盤踞廣饒城的偽十六旅李寰秋部聞風喪膽,棄城而去,廣饒人民再次陷入更大災難的深淵。為控制占領區,日軍天天派重兵千餘人到博興壽光臨淄等地四處“掃蕩”。為適應抗日戰鬥形勢的需要,10月,益(都)壽(光)臨(淄)廣(饒)四邊縣委建立,山縱副總指揮王建安被再次派到三支隊,傳達山東分局、山東縱隊《關於三支隊重大戰備轉移問題的決議》,並幫助整編部隊,督促向清水泊進軍,並決定楊國夫任三支隊司令員。
1940年1月底,山東縱隊副指揮王建安第三次來到三支隊駐地--央上村,傳達了上級決定:“清河特委和三支隊必須迅速改變根據地局限於小清河南至黃河兩岸的廣闊平原發展,打通與冀魯邊區的聯繫,以擴大和建立鞏固的抗日根據地。”為長期堅持平原游擊戰爭,組織成立了清河軍政委員會,景曉村徐斌洲、楊國夫為主要成員。抗日烽火迅速在清河平原上燃起,三支隊先後組織了鮑家、東王文、紀家疃等多場戰鬥,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激烈的清水泊戰鬥

鬥爭的實踐使清河平原的民眾認識到堅持游擊戰爭,除利用清紗帳和村莊的掩護外,改造平原地形和地貌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為此,抗日民主政府發出號召,發動民眾大挖抗日溝運動。男女老少齊上陣,挖出了溝溝相通、村村相連的雛形抗日交通溝網。具備了寬度能雙人迂迴、深度超過人頭高、便於射擊等多項功能,成為抗日打鬼子的“地下長城”。先後配合自“百團大戰”算起來接連不停有8個月多的反封鎖鬥爭,平毀碉堡35座,破壞周邊地區公路120餘里,割電線2400公斤,打亂了日軍的作戰計畫。
受到重創的日軍像一條瘋狂的野狗向我抗日軍民進行反撲,對清河地區的統治更加殘酷,推行其“治安強化運動”和“軍事、政治、經濟總體戰”,實行野蠻的“囚籠”、“蠶食”政策,製造了小碼頭慘案劉集慘案等,妄圖以血腥的鎮壓撲滅抗日烈火。1942年10月15日(農曆九月初六),日寇糾集日偽軍7000餘人,在日寇第六混成旅團長蹯井的指揮下,對清水泊地區進行大規模“掃蕩”,實行“分進合擊”、“鐵壁合圍”,妄圖將清河軍區主力消滅在清水泊。

日寇分四路向清水泊合圍

第一路:青島之敵,於14日夜到達壽光城,再分三股北上。於15日拂曉侵入馬莊、南北台頭一線,從東南面合圍清水泊。第二路:青島日寇另一部,糾集了濰縣日偽軍,於14日夜分駐道口、羊角溝,從東面和東北面合圍清水泊。第三路:利津的日偽軍300餘人,14日拂曉糾集三里莊成建基部,從北面合圍清水泊。第四路:張店的日寇第六混成旅團1000餘人,從西面合圍清水泊。當時在清水泊的八路軍清河部隊有:清東獨立團4個連、軍區直屬團一個營,時駐常家莊、宋家莊、北河一帶;軍區直屬團兩個特務連;廣壽二大隊和直屬團一個連。15日上午,日偽軍從四面八方圍攏上來,清東獨立團團部及其主力3個連立即向西南方向轉移。上午11時,在李家塢陷入敵人重圍,部隊憑藉蘆葦、溝壕與敵人短兵相接,連續打退敵人數次圍攻。直到下午2時許,八路軍重新調整火力分兩路突圍:一路由清東獨立團政委岳拙園親自指揮一、五兩個連,向西南方向突圍,部隊衝出村不遠又陷入重圍,岳拙園政委負重傷,這時團組織股長張湘高喊:“黨、團員跟我來”,率部隊沖向敵群。一連指導員賈墨林高喊:“共產黨員同志們,上刺刀沖啊!”二排長郭俊亭、戰士馬振環等立即組成突擊隊,與五連指導員一起前赴後繼,與敵人短兵相接,英勇搏鬥。炮聲、槍聲、手榴彈爆炸聲,戰士們的喊殺聲響成一片。當時,由於短兵相接,八路軍戰士和敵人滾打死拼,硝煙瀰漫天空,鮮血染紅了湖面。
團部炊事員老王同志,一看自己的同志和敵人滾打成一塊,索性把炊具扔下,手持菜刀沖向敵群,一連砍倒4個敵人,自己也多處受傷,最後壯烈犧牲。
曾在東王文和鬼子戰鬥大顯身手的一連,打得更是兇猛頑強。子彈打光了就用手榴彈,手榴彈打光了就拼刺刀,許多戰士左右衝鋒,銳不可擋,最後和敵人共同戰死在血泊中,全連大部犧牲在清水泊的大窪中。
團部通訊排長常方田是有名的神槍射擊手,用從日寇手中繳獲來的“三八”式步槍,一鼓作氣打倒了十餘個敵人,負傷後繼續射擊,掩護同志多次突圍,直至光榮犧牲。
八路軍指戰員率軍左右衝鋒,打到下午4時許,八路軍傷亡很大,部隊陷入雙層封鎖包圍圈,被圍困在清水泊中心地帶。指戰員計畫以蘆葦作掩護,堅持到夜間再突圍,但敵人企圖搶在日落前消滅八路軍。在一陣密集炮火後,敵人又集中兵力,瘋狂地從四面八方撲向清水泊。
八路軍戰士人人視死如歸,寧肯戰死在沙場,決不當俘虜。戰鬥命令一下,戰士們應聲沖向前去,端起刺刀再次沖入敵群。直屬團四營教導員王光廷帶著一個連被圍困在蘆葦叢中。戰士們在他的指揮下,端著明晃晃的刺錐,高喊著“是中國人讓開路,我們殺的是日本鬼子。”喊聲震天,漢奸嚇得四處躲閃,很快八路軍便殺出了一條血路,衝出重圍。王光廷在這次突圍中壯烈犧牲。廣壽二邊大隊和政府機關在向清水泊內轉移中與敵相遇,副主任燕銘書與敵搏鬥中,打死兩名敵人後犧牲。
隨著夜幕降臨,戰場上的槍炮聲、喊殺聲漸漸地沉寂下來。這時,敵人又搶在天色黑下來之前又組織了一次反覆搜尋。日寇不管戰士死還是未死,一一用刺刀穿過。時至夜半,少數戰士才摸出重圍。清東獨立團長董酉炳、副團長陳乙齋帶的一個連,趁著夜晚朝東北方向從敵人間隙中突圍。
這次反“掃蕩”雖給敵人以重大殺傷,但清東獨立團也遭受了重大損失。政委岳拙園和政治部主任王林身受重傷。王林同志負傷後,帶傷於夜間頑強摸出清水泊,避於寇家塢一農民家中。政委岳拙園因傷勢過重不能行動,利用草叢隱蔽了兩天以後,警衛員才把他找到,轉移到小清河北軍區醫院搶救治療。
清水泊戰鬥,是清河軍區抗戰史上一次最激烈、最殘酷的戰鬥。八路軍傷亡雖然很慘重,但以兩個連的兵力,抗擊了日寇7000之眾,顯示了中國人民戰勝日寇的信心與決心。清水泊戰鬥共斃敵200餘人,敵酋蟠井受重傷。另外,日寇對逃難的當地民眾進行瘋狂掃射,僅死於湖中的就有200餘人,連同其他遇難者,總數多達400餘人。鮮血染紅了湖水,其慘景令人目不忍睹。
經過清水泊血戰後,日軍大部分撤走,只留下偽軍暫編一師二旅四團陳雲渠部與廣饒李青山、臨淄王硯田部偽軍4000餘人,在清水泊地區增設了20多據點,沿小清河設立嚴密封鎖線,沿侯鎮至羊角溝挖了封鎮壕,妄圖徹底摧毀清水泊抗日根據地。但清河軍區的戰士和人民毫不懼怕,頑強抵抗。他們擦乾了身上的血跡,掩埋了戰友的屍體,以頑強的鬥志同敵人繼續作著不懈的鬥爭,迎來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清水泊精神激勵人們前行

1941年至1943年是清河平原抗日游擊戰爭最艱苦的階段,當地民眾紛紛支持當地抗日鬥爭,投入到抗日洪流中來。央上村民眾徐本經對共產黨、八路軍代表李人鳳帶領宣傳隊的到來不僅從物質上大力支持,同時還主動搬出自己居住的四合院(現中央清河地委舊址),讓宣傳隊長期活動使用,吃住全在徐本經家。之後,四合院又一度成為楊國夫司令的清水泊抗日根據地軍事指揮機關。建立清河區軍政委員會後,這裡又成為清河區黨政軍機關駐地。
1940年,徐本經積極支持八路軍抗日,帶頭賣了十四大畝(折合市畝50多畝)土地換回二十枝大槍,捐獻給抗日隊伍,同時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帶領央上莊村民積極抗戰、踴躍支前。在做軍鞋、參軍參戰等方面,他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在回響政府減租減息運動中,他更是以身示範,使央上村的減租減息運用開展得轟轟烈烈。1946年,恢復生產支援前線,他又積極回響政府號召,成立泊西區合作社,並擔任經理。
後來,時任清東獨立團政治部主任的王林和司令員楊國夫,多次撰文回憶這段難以忘懷的歷史,並編輯出版了《戰鬥在渤海平原》、《戰鬥在清河平原上》等著作對這段歷史進行記述。
1999年,央五村離休幹部徐鵬叢回到家鄉,出資1萬多元,為村里41名烈士建立了央上莊革命烈士紀念碑。他還四處尋找昔日的戰友,查閱資料,書寫回憶錄,給英雄立傳。他寫出了50萬字的回憶錄,銘記了革命的艱辛歷程,提醒人們時刻牢記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
清水泊戰役雖然早已經煙銷雲散,但人們始終沒有忘記曾經在這裡發生的戰鬥。老一輩革命志士頑強的鬥志,將激勵著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繼續前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