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藍苜蓿

天藍苜蓿

天藍苜蓿Medicago lupulina L.屬豆科苜蓿屬植物,性甘、微澀,平。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洗淨曬乾。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舒筋活絡的功用。用於黃疸型肝炎,便血,痔瘡出血,白血病,坐骨神經痛,風濕骨痛,腰肌勞損。外用治蛇咬傷。

基本信息

天藍苜蓿 【別名】接筋草【昆明】
【簡介】豆科苜蓿屬植物天藍苜蓿Medicago lupulina L.,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洗淨曬乾。
【性味與歸經】甘、微澀,平。
【功能與主治】清熱利濕,涼血止血,舒筋活絡。用於黃疸型肝炎,便血,痔瘡出血,白血病,坐骨神經痛,風濕骨痛,腰肌勞損。外用治蛇咬傷。
【用法與用量】0.5~1兩;外用適量,鮮草搗爛外敷。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一或二年生草本,高5-45(60)厘米。莖細弱,上升、伏臥或斜上,稀近直立,通常多分枝,被細柔毛或腺毛,稀近無毛。羽狀複葉,具3小葉;托葉卵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下部與葉柄合生,先端長漸尖,基部邊緣常有牙齒;小葉廣倒卵形、倒卵形或倒卵狀楔形,長7-16毫米,寬4-14毫米,兩面有伏毛,有時亦有腺毛。總狀花序腋生,超出葉,花很小,10-20餘朵,密生於總花梗上端;花梗比萼短,密生毛:萼鍾狀,被密毛,與花冠等長或短於花冠,萼齒5,線狀披針形或線狀錐形,比萼筒長,花冠黃色,長1.7-2毫米,旗瓣圓形,頂端微凹,基部具短爪,翼瓣比旗瓣顯著短,龍骨瓣與翼瓣近等長或比翼瓣稍長;花柱彎曲稍成鉤狀。莢果腎形,成熟時近黑色,長1.8-2.8毫米,寬1.3-1.9毫米,表面具縱紋,有多細胞腺毛,並有時混生細柔毛,稀無毛,內含1粒種子。花期7-8(9)月,果期8-10月。
生於濕草地及稍濕草地,常見於河岸及路旁,微鹼性地亦見有生長。分市於我國黑龍江省、吉林省、華北、西北及西南,日本蒙古俄羅斯及其他一些歐洲國家亦有分布。
為優良牧草。全草可治毒蛇咬傷及蜂螫。

天藍苜蓿

【別名】接筋草【昆明】
【來源】豆科苜蓿屬植物天藍苜蓿Medicago lupulina L.,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洗淨曬乾。
【性味歸經】甘、微澀,平。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涼血止血,舒筋活絡。用於黃疸型肝炎,便血,痔瘡出血,白血病,坐骨神經痛,風濕骨痛,腰肌勞損。外用治蛇咬傷。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草搗爛外敷。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