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史

天文學史

天文學的一個分支,也是自然科學史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研究人類認識宇宙的歷史,探索天文學發生和發展的規律。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的天文學史書籍中國的天文學史書籍

天文學史是天文學的一個特別的分支,同時又是自然科學史的組成部分,它從整體上研究人類認識宇宙的歷史,探索天文學發生髮展的規律。

天文學的歷史非常久遠,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一門科學,而且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精密科學。天文學的萌生和發展一是源於先民漁獵和農耕社會關於判斷方向、觀象授時、制定曆法等等的需要,二是源於先人關於星象與人事神秘關係的占星術。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在戰國、秦漢時期就已經形成了以曆法和天象觀測為主體的天學體系,在二十四史中有專門的《歷志》《律曆志》及《天文志》記載這些資料,它們對現代天文學也有重要參考價值。

近現代天文學思想的最早源頭是古希臘,古希臘人的演繹推理方法和對事物的追根究底態度使他們對宇宙有了深刻而精密的認識,這種認識被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全盤接受。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天文學與星占學是不分的,像著名的天文學家托勒密、第谷、克卜勒等,也是大星占家。占星需要觀測、推算天體的位置,這對天文學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從哥白尼建立日心說、伽利略使用望遠鏡、牛頓創立了微積分解析天體的運動開始,天文學跨入近代,天文科學開始與占星術分道揚鑣。赫歇耳把觀測視野從太陽系擴展到恆星,分光技術使人類可以了解遙遠天體的組成,今天,天文學及其相關技術已經發展到我們可以直探百億光年外的類星體、可以飛近太陽系行星拍照的水平。

因為天文學史是自然科學史的組成部分,所以它是一門特殊的史學。天文學史研究在中國有悠久的傳統,二十四史相關志中就有大量天文學發展史的描述,西方到18世紀,已有題為《天文學史》的著作問世。而現代,天文學史早已成為一門成熟的學科,有分學科、地域、斷代等多種研究途徑。了解天文學史,對我們認識人類思維發展規律、指導前沿研究、利用古代資料和歷史信息、豐富史學研究都有重要意義。

歷史沿革  

天文學史的研究在中國有悠久的傳統。二十四史中的天文志和律曆志都有敘述天文學發展史的部分。中國歷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對中國天文學的發展都作過許多研究。唐代的《大衍曆議》和元代的《授時曆議》都從曆法的角度對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演進作過詳細的論述。這一傳統到了清代得到更大的發展。清人錢大昕、李銳和顧觀光等人在天文史料的整理研究方面都曾作出重要貢獻。阮元主編的《疇人傳》

《疇人傳》《疇人傳》
蒐集了中國天文學家和數學家的不少史料,為後人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方便。從五四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時期,朱文鑫等人對天文學史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一支專業的天文學史隊伍開始形成。許多天文機構都有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員。三十年來,中國天文學史研究已取得很多成就。

近代天文學興起以後,從十八世紀到二十世紀初的兩個多世紀中,西歐國家對天文學史作了廣泛的研究。法國出版了好些多卷本的天文學史著作。其中較著名的有貝里的《天文學史》兩卷,部頭最大的是杜恩的《世界體系》,從柏拉圖到哥白尼共寫成十大卷。二十世紀以來,歐美各國對從古希臘到十九世紀歐洲的天文學史進行了比較充分的研究。近幾十年來,一些亞非國家的天文學史,早期美洲的天文學史,現代天文學史和考古天文學等都受到越來越多的注意。現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內設有天文學史組,幾乎每年都舉行國際性學術會議。蘇、英、美等國都出版了天文學史的專門刊物。

對象和分科  

在全世界範圍,把整個人類認識宇宙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的,是世界天文學史。研究各個地區、民族和國家的天文學發展的則是有關地區、民鏇和國家的天文學史。世界天文學史和各地區、民族或國家的天文學史又可以按時代劃分成更細的分支。如:考古天文學(即史前天文學)、古代天文學史、中世紀天文學史、近代天文學史和現代天文學史。當然,各個地區、民族或國家的發展各有自己的特點,上述按時代的劃分也並不千篇一律。例如,埃及古代天文學美索不達米亞天文學希臘古代天文學等都有光輝的歷史;阿拉伯天文學在中世紀曾大放異彩;在三至九世紀,瑪雅人也創造了自己的天文曆法(見瑪雅天文學);而中國和印度則一直到近代以前都不斷有輝煌的創造和發明(見中國天文學史中國古代曆法印度古代天文學印度古代曆法)。總結各國、各地區、各民族在天文學上的貢獻,尋找其特點,闡明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天文學史的一項重要任務。

隨著天文學研究內容的日益豐富,分支學科越來越多,天文學史的分科也越來越細。射電天文學史、天體演化學史、宇宙論史、月球研究史、海王星發現史等目前都有專著出版。

在人類認識宇宙的過程中,人是認識的主體。對天文學家、天文學派和天文機構的研究,是天文學史的基本工作。分析歷史上人們發展天文事業的組織方法、科學研究方法和培養人才的方法,分析有成就的天文學家的實踐活動、思維過程、治學態度、治學方法和哲學觀點,總吉他們的經驗教訓,對於今天的科研工作無疑具有借鑑的意義。

人類認識宇宙有賴於觀測手段的改進。望遠鏡的發明、分光儀的使用、射電技術的成功、人造衛星的發射,都給天文學帶來劃時代的變革。因此研究天文儀器和技術設備的歷史,也是天文學史的重要課題。

在人類歷史的早期,天文學知識往往是伴隨著占星術而來的。占星術是一種迷信。但是,它需要觀測、推算星辰的運動,因此對古代天文學的發展曾有過不可忽視的影響。要探明天文學的發展規律,就必須對這種影響進行科學的研究和分析。

研究方法

研究天文學史必須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運用天文學和歷史學的知識,對文獻資料進行科學分析,還要對不斷發現的天文學遺物和文獻進行實地考察,對有些記載進行模擬、復原、核算和重複觀測,並要隨時注意考古發現的新材料。只有這樣,才能還歷史以本來面貌。

研究意義  

①天文學史的研究可以從認識宇宙方面闡明人類思維發展的規律,有助於人們掌握正確的宇宙觀和方法論,也有助於更全面、更深刻地認識宇宙,從而可以豐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認識論。②天文學史的研究可以總結經驗,探明天文學研究的規律,使當前和今後的天文學研究工作有所借鑑。對於一個具體的天文學研究課題,探討它的歷史也常常可以得到重要的歷史信息。有些天文學課題的研究,如超新星爆發、地球自轉速率的變化、太陽黑子等活動,十分需要長期的觀測資料。在這方面,天文學史的研究可以作出許多貢獻。③天文學史的研究成果豐富了文化史的內容,有助於歷史學的研究。尤其是因為時間的量度是由天體的運動決定的,所以,歷史上的許多年代問題往往需要用天文方法來考,如中國歷史上武王伐紂的時間、屈原的生年的確定和中西曆的換算,都需要天文學史工作者的幫助。④天文學史有重要的宣傳教育意義,對於天文學教育或愛國主義教育都能提供生動有力的材料。研究各國天文學知識互相交流的歷史,可以增進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⑤研究世界的近代、現代天文學史,總結近代尤其是二十世紀以來天文學發展的經驗教訓,吸取各國成功的經驗,對於中國今天發展天文科學事業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中國天文學史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幾千年來積累了大量寶貴的天文資料,受到各國天文學家的注意。就文獻數量來說,天文學僅次於農學醫學,可與數學並列,是構成中國古代最發達的四門自然科學之一。

中國古代天文學萌芽於原始社會,到戰國秦漢時期形成了以曆法和天象觀測為中心的完整的體系。

曆法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主要部分。在二十四史中有專門的篇章,記載歷代曆法的資料,稱為“歷志”或“律曆志”。中國古代的曆法相當於印度的悉檀多(Si-ddhanta)或阿拉伯的積尺(Zij),它不單純是計算朔望、二十四節氣和安置閏月等編排日曆的工作,還包括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計算等一系列方位天文的課題,類似編算現在的天文年曆。跟歐洲不同,中國、印度和阿拉伯各國的古代天文學都是以曆法作為主要內容。在另一方面,中國又跟印度和阿拉伯不同,後者長於行星位置的計算,而中國則長於日月運行的計算。
天象觀測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另一項主要內容。二十四史中專門記載這類資料的部分叫作“天文志”。其中包括天象觀測的方法、儀器和記錄。主要的觀測儀器──渾儀(見渾儀和渾象),同希臘用的黃道式裝置不同,中國用的一直是赤道式裝置。記錄觀測數據的度數,在明末以前中國一直是分圓周為□度,而受巴比倫影響的各國則用360°。兩千多年來,中國保存下來的有關日食、月食、月掩星、太陽黑子、流星、彗星、新星等豐富的記錄,是現代天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元代的《授時曆》為標誌(見郭守敬),中國古代天文學發展到最高峰。明代有二百年的停滯。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社會對天文學產生新的要求。正在這時,歐洲一些耶穌會士來到中國。他們為了迎合中國人的這一要求,採取學術傳教的策略,把一些不破壞其宗教信條的歐洲科學技術知識介紹給中國。這樣,中國天文學就開始同西方天文學融合。1859年,李善蘭和偉烈亞力合譯英國J.F.赫歇耳的《談天》,中國人得以窺見近代天文學的全貌。但由於當時中國已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現代化的天文台和觀測手段,都不可能建立和創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儀器設備、台站建設、幹部培養等工作,才列入國家計畫,得到較大的發展。

天文學分支學科一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