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地質

月球地質

月球地質(geology of the Moon),研究月球的月表特徵、物質組成、地質構造、物理場、內部結構、演化歷史、月球成因與地月系的起源,是70年代誕生的一門新興學科。

簡介

月球地質 月球地質

月球地質,也稱作月球地質學,是研究月球的物質組成、表面特性、力場、內部結構和地質構造以及形成和演化的學科。

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通過地球上的望遠鏡觀測,研究了月球正面(對向地球的半球)的地理特徵,編繪出了各種月面圖。太空探測開始以來,宇宙飛船對月球進行了多次近距離的飛行和著陸考察,並帶回380多千克月球樣品,獲得了豐富的月質綜合資料,從而編繪出了全月球的月質圖和構造圖。月面地形構造有高地(即 月陸)和月海。它們上面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月坑( 環形山),還有山脈和斷裂體系。通過探測,人們初步認識了月面地層演化史。月岩中已發現近60種礦物,其中只有6種地球上尚未發現的。月表有幾米厚的月塵(或月壤)。月岩和月塵中含有地球的全部 化學元素,並且有 胺基酸核酸等多種有機物,但未發現生命物質跡象。月球內部可分為 月殼月幔月核結構,月球沒有大氣和全月球性磁場,但局部月岩有微弱剩磁。

背景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衛星,自1610年伽利略首次用望遠鏡觀測月球以來,逐步揭示了月球正面的地貌特徵,並編制了各種月面圖,建立了月球各地質單元的相對年齡,通過反照率與反射光譜測量對月表物質成分有了粗略認識。

1957~1968年,由於大氣外觀測技術的發展和一系列空間探測器對月球的觀測,對月球的整體加深了認識,編制了月球地形圖、地質圖和構造圖。

1969年以來阿波羅相繼六次登月和Нуда三次登月,取回380多公斤樣品進行地面精細研究,對月球表土與岩石的化學組成與礦物成分、火山與岩漿活動、撞擊成坑與斷裂體系、內部結構與演化取得了整體性的深入認識,奠定了月球地質學發展的基礎。20世紀未,月球地質學作為一門重要學科已經形成。

研究領域

(l)月球的“地貌”;

(2)月壤和月岩的礦物。化學成分與成因;

(3)月球的地質構造;

(4)月表岩層的相對年齡;

(5)月球岩漿活動的規律;

(6)月樣的同位素年齡測定、同位素演化及月球演化的時間序列;

(7)月球物質的核變異及月球在宇宙空間的輻射歷史;

(8)月球內部構造;

(9)月球的成因與演化過程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