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瀧六線魚

大瀧六線魚

大瀧六線魚(學名:Hexagrammos otakii)為六線魚科六線魚屬的魚類。分布於朝鮮、日本以及中國東海、黃海、渤海等海域,系冷溫性近海底層魚類。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大瀧六線魚大瀧六線魚
魚種類別: 六線魚科
分布與習性: 大瀧六線魚主要分布於中國北方沿海,黃海、東海雖有分布,但資源很少。在日本,朝鮮半島南部黃海也有分布。大瀧六線魚的食性很廣,以底棲生物為主,也攝食小蝦、小魚。早春清明節後,常結集成群,在淺海礁石附近和岸邊活動覓食,只到小雪過後天寒地凍,才游到深水岩洞裡過冬。
體重:一般體重500g,最大的個別體達4kg。
釣場: 岩礁底質海域、防波堤壩、有水草的海灣。
釣法: 投竿遠投底釣法、船釣串釣底釣法。
餌料: 沙蠶、小活蝦、鮮蝦肉、小魚、小蟹。
釣期: 4-11月。 旺季:6-9 月。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似紡錘形,背緣弧度較小,背側中部略凹入。頭較小,項背及眼後緣上角各有1向後伸出的羽狀皮瓣,吻端尖突。口較小,前位,微斜裂。上頜略長於下頜。兩頜有絨毛狀齒,外行齒稍大。眼中大,側上位;眼間隔寬平。鼻孔每側1個。下頜下方及前鰓蓋邊緣有10個粘液孔。前鰓蓋骨和蓋骨無棘。鰓孔寬大。尾柄較粗,長為高的1.3—1.6倍。背鰭1個,基底很長,始於胸鰭起點稍前背上,由19—20根鰭棘和23根鰭條組成,鰭棘部與鰭條部間有1淺凹。胸鰭較大,側下位,橢圓形。腹鰭較窄長,位於胸鰭基部後下方,有1棘。臀鰭與背鰭鰭條部近同形相對,條稍短。尾鰭截形,中部稍凹。體被小櫛鱗。有側線5條,第4條側線很短,始於胸鰭基部下方,向後止於腹鰭尖端前上方。體色因生活環境不同差異較大,有黃綠色、黃褐色、暗褐色及紫褐色,體側有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的灰褐色較大雲斑,腹面灰白色。背鰭有灰褐色雲斑,淺凹處棘上方具1黑色圓斑。胸鰭黃綠色。腹鰭乳白色或灰黑色。臀鰭淺綠色,有許多黑色斜紋。尾鰭灰褐色或黃褐色。羽狀皮瓣黑色。雄性當性成熟時有鮮艷的婚姻色。體長一般為15—25厘米。常年棲息於沿岸水深50米之內的島嶼和岩礁附近水域底層。

繁殖

雌魚產卵後,雄魚護卵,在護卵至仔魚孵出期間親魚不攝食。主要食物為小型魚類、甲殼類、多毛類。雄性1齡,雌性2齡,均可達性成熟。生殖期10—11月。分布於黃海、渤海,黃海數量較多。

營養成分

大瀧六線魚的含水率為73.85%,低於其他幾種魚類;蛋白質含量為18.50%,略低於真綢牙鮃日本六線魚,與鱸魚、石斑魚相近,高於其他5種魚類;脂肪含量為4.80%,低於紅鰭笛鯛而高於其他9種魚類。

相關新聞

2012年

2012年8月21日,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宣布,從福島第一核電站半徑20公里海域捕獲的大瀧六線魚體內,檢測出相當於每千克魚2.58萬貝克勒爾的放射性,創下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以來的最高紀錄。這是日本政府確定的一般食品標準值(每千克100貝克勒爾)的258倍,食用1千克這種魚,相當於遭到約0.4毫希沃特的體內輻射。

2013年

大瀧六線魚大瀧六線魚
2013年3月15日,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宣布,從福島第一核電站港灣內捕撈的大瀧六線魚體內檢測出每千克74萬貝克勒爾的放射性銫,創迄今為止該地區發現的魚類體內放射性銫濃度的最高值。這相當於日本政府規定的一般食品標準值(每千克100貝克勒爾)的7400倍。
這條大瀧六線魚是2月21日從福島第一核電站1至4號機組的取水口附近捕撈的,全長38厘米,重564克,是東京電力公司在捕撈銷毀港灣內魚類時發現的。食用1公斤這種魚,遭受的內部輻射量約為11毫希沃特,相當於照射了11至22次X射線胸部透視。
東京電力公司在港灣入口處的海底(水深約10米)設定了高約2米的漁網,以阻止生活在堆積有污染泥土的海底附近的魚類游到港灣外。目前,在福島縣近海,除了對北太平洋巨型章魚的試驗性捕撈外,其他魚類的捕撈已停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