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忽里勒台

大忽里勒台,我國歷史時期人物,元朝人。

大忽里勒台:帝國的誕生及其制度
1206年的春天,鐵木真在斡難河源,立九腳白旄纛(鐵木真的父親也速該的軍旗),召開大忽里勒台。這次忽里勒台由歸順鐵木真的所有牧民參加,他們共同推舉鐵木真為“成吉思合汗”,意為“至高無上的大汗”。自此,以九腳白旄纛為國旗、“大汗”為元首、“蒙古”為國名的“大蒙古國建立起來了,史稱“蒙古汗國”或“蒙古帝國”。
自840年回鶻汗國被推翻後,整個草原一直處於無政府的狀態之中。當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草原“氈帳百姓”的最高汗之後,他驕傲地宣布:草原上古老的帝國權力依次由匈奴、柔然鮮卑突厥、靴延陀、回鶻占有之後,永久地掌握在蒙古人手中。之前草原上所有的部族——突厥人、回鶻人、蒙古人都合併於這個新的蒙古帝國之中。此後,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克烈部、乃蠻部、孛兒只斤部都將以蒙古的名稱為人所知,而成吉思汗則成為未來所有“氈帳百姓”的共同的祖先。縱觀草原數千年的歷史,先後有冒頓單于匈奴)、檀石槐(鮮卑)、木桿可汗(前突厥)、真珠毗伽可汗(薛延陀)、默啜可汗後突厥)、骨咄祿毗伽可汗(回鶻)、耶律阿保機契丹)等一時英傑曾經統一草原各部、建立龐大的帝國;但他們所造就的統一和帝國帶來的影響,就其深度廣度來說都無法與成吉思汗相比。
蒙古帝國,雖然因為大忽里勒台的宣告而莊嚴成立,然而帝國統一的鞏固並不因這一聲宣告而馬上實現。自從840年回鶻汗國被推翻以來,草原各部落對於國家的觀念已經漸漸淡薄,氏族觀念卻深入人心。對於他們來說,最高的政府也許就是部落聯盟議事會,最好的政權組織形式也許就是家族-氏族-部落。新的國家必然有新的理念,如何掃除舊日的部落格局,建立新的政權,也許是帝國面臨的最大問題。
帝國新政權採取的形式,後人稱之為“千戶制度”,它是一種具有蒙古特色的封建領主制,又被稱作“領戶分封制”。這一制度率先實行於1204年。成吉思汗把蒙古部原有的部眾和後來征服的其他各部,不管奴隸、屬民、平民,
還是貴族,統一編制在十戶、百戶、千戶和萬戶之中,依次由十夫長、百夫長、
千夫長和萬夫長統領。
這是一種軍民合一的分封制度,中心環節在千戶。千戶上承萬戶,下統百戶、十戶,地位至關重要。成吉思汗把全部“氈帳百姓”分為95千戶。千戶的首領千夫長,又稱千戶長,簡稱千戶。他們的人選安排是經過慎重考慮的。第一千戶長乃是“賢者”蒙力克,他是大汗父親也速該的託孤忠臣,曾經勸阻大汗趕赴桑昆的“鴻門宴”、他的兒子闊闊出是蒙古部的大薩滿,曾以他掌控的“神權”為帝國的建立和大汗的當選奠定輿論宗教的基礎。第二千戶長乃是博兒術,他是大汗的第一個那可兒,從幫助大汗追尋竊馬賊開始到帝國建立,赤膽忠心一直不變,是大汗的頭號忠臣。博兒術此人非常謙虛,從不居功自傲,深得大汗的信任和眾人的好評。第三千戶長木華黎,這位被俘的泰赤烏惕人,自從歸於鐵木真麾下,戰功赫赫無人可比,是大汗的頭號功臣。95名千戶長多數是大汗的功臣貴戚。他們擔任這個職位,一方面體現了大汗對功臣的賞賜,另一方面更說明了千戶位置的重要。千戶作為一個軍事行政單位,統轄的民戶數量並非確指一千戶,許多千戶遠遠超出這一數字。
千戶之上的萬戶長本身也是千戶,有自己的固定領戶。他們之所以稱為萬戶長,並非實指完全領有屬下萬戶,而指代替大汗統轄萬戶之眾,職能偏重於軍事方面。萬戶只有三位:左手萬戶木華黎,管轄東至大興安嶺方面的諸千戶;
右手萬戶博兒術,統轄西至阿爾泰山的諸千戶;中軍萬戶納牙阿
中軍萬戶納牙阿和父親、兄弟三人原是成吉思汗的死敵、泰赤烏惕部首領塔兒忽台的僕人,後塔兒忽台戰敗,他們三人投靠成吉思汗。但此時面臨一個選擇,他們三人作為僕人,實際上已把塔兒忽台置於俘虜的境地。如果他們帶著塔兒忽台前去投誠,必然得到成吉思汗豐厚的獎賞,如果放走塔兒忽台空手前去,很容易引起成吉思汗的懷疑,不僅不得收容,說不定有殺身之禍。但三父子決意放過舊主人,空
手前去投奔成吉思汗。當事實的真相揭露之後,納牙阿父子三人,得到成吉思汗的讚賞。關於納牙阿,還有另一個廣為流傳的趣聞。當乃蠻軍為蒙古騎兵戰敗後,原本跟隨乃蠻的兀兒思蔑兒乞部長答應亦兒兀孫;投靠時為陣地長官的納牙阿,並願意把自己美麗的女兒忽蘭獻給成吉思汗。忽蘭是一個美麗的女子,擁有男人無法抵抗的魔力。當她被納牙阿送到成吉思汗面前時,大汗立刻命人把納牙阿和忽蘭父女抓了起來,打算定罪。納牙阿和忽蘭父女大喊冤枉。於是成吉思汗命他們閉嘴,然後扭頭問忽蘭:“聽說你們父女兩個在納牙阿的大帳里住了三天三夜,可有此事?”面對大汗的質問,美麗的忽蘭平靜地說:“確有此事!”大汗又說:“既然如此,判你們一個懷有私情、不忠於我的罪,還有何冤枉?”忽蘭深深施了一禮,微笑著對答道:“我們前往這裡的路上有不少亂兵。那個時候剛好遇到納牙阿,他說他是可汗跟前的大官,可以帶領吾父來將婢子獻上。於是我們就先暫時在納牙阿的營帳停留了三天,以躲避那些亂兵,否則事情就不可預測了。今天請您先暫時放過納牙阿,如果可汗您臨幸婢子,自然知道婢子尚保全著父母所給的身子,這是不能隨便誣陷的啊!”納牙阿也以死發誓他與忽蘭絕對沒有私情。等到成吉思汗真的臨幸忽蘭,發現她果真還是處女之身,於是免去納牙阿之罪,並溫言安慰,對他越發信任。此次受封萬戶便是明證。
以千戶為中心的領戶分封制,將蒙古各部的人口都編入嚴密的組織系統之中,由成吉思汗任命的千戶長直接管理。在為千戶指定領戶的同時,大汗也賜予他們相應的牧場,並且規定任何十戶、百戶或者千戶的牧民,不得轉移到另一單位去,也不得到其他單位尋求庇護。如果違反這一命令遷移者將立即處死,對收容者也嚴懲不貸,即使王室宗親也不例外。於是以千戶為中心的組織形式開始與一定的區域相結合,逐漸取代往日以部落為單位的社會結構。
千戶長等領主在他們的領地之內,負責分配牧場、徵收賦稅、差派徭役、組織軍隊。換言之,他們是各自領地最高的軍事和民政長官,而且這一權力是世襲的。如同所有的封建領主一樣,千戶長對於國家最重要的義務是從征。正常情況下,國家以千戶為單位徵發軍隊,凡15歲到70歲之間的男子,無論多寡一概從軍,而且要自備戰馬、武器、車輛等,甚至部分乾糧。千戶長不僅負責具體的徵發、組織工作,還要親自帶領本部人馬參加作戰。由此,以千戶為中心,蒙古國家形成了一套軍事民政合一的制度。
千戶制度固然可以化部落為國家,但它提供的架構,於行政而言,更多的是在地方層面;于軍事而言,它提供的部隊不過是預備役。但是,新建的帝國
需要一個強大的中央政權和支撐它的強大武力,作為領導各方的中樞怯薛軍就充當了這樣的角色。怯薛意為大汗的護衛軍,即俗稱的近衛軍或者禁軍。但和一般的皇家近衛軍相比,它有著很大的不同。首先是來源怯薛軍由成吉思汗的那可兒,也就是皇帝的親隨演變而來,最早只有日班護衛70人和夜班護衛80人。隨著成吉思汗征戰規模的擴大,怯薛軍也隨之擴大,機構也日益完善。1206年的大忽里勒台,怯薛軍擴大為1萬人,其中宿衛(即夜班護衛)1000人,箭筒士1000人,散班(即日班護衛)8000人,擴充的人員,主要來自貴族(千戶等)和家世清白的平民子弟。
宿衛值夜班,箭筒士和散班值日班,分成四隊,三天一換,總稱四怯薛。其中尤以宿衛責任最重,夜間禁止人們在汗帳前行走,違者可立即逮捕治罪。有急事必須通過宿衛稟報後方可入內。宿衛事務禁止任何人打聽。由於身負保護大汗的重任,怯薛成員享有許多特權,地位在千戶之上。怯薛長放外任,可得一品大官。一般怯薛成員做官也非常容易,只要怯薛長推薦,大汗可直接任命,不必經過宰相控制的中樞。因此各級官員爭以怯薛出身為貴。
由此看來,怯薛不僅是負責大汗安全的護衛部隊,更是國家機關的儲才庫。是以成吉思汗常告誡子孫,要“好生抬舉”他們。同樣的原因,成吉思汗對於四大怯薛長的人選格外重視,首任的為長期跟隨他、戰功赫赫的“四傑”:博羅忽、博兒術、木華黎赤老溫。他還規定,怯薛長的職位由這四人的子孫“世領”。果然,直到元朝滅亡,怯薛長的職位都是由這四大家族的人占據
怯薛的第一要務當然是保護大汗,此外還幫助大汗處理日常事務,同時為國家提供官員、為軍隊提供統帥。怯薛制度和千戶制度一樣,是帝國的根本所在。另外,由於怯薛主要是由各級領主的“子嗣”中強行選拔,因此這些成員本身具有“質子”的作用,可以防止地方領主的背叛;另一方面,怯薛軍本身高貴的身份,可以安撫各級領主,使他們更忠誠地為大汗服務。所以,通過各級領主的“子嗣”加入怯薛,怯薛制度就和千戶制度緊密地結合起來,成為蒙古帝國統治最堅實的基礎。
法律乃是各種政權的另一項重要保證,對於蒙古帝國同樣如此。在1206年的大忽里勒台上,成吉思汗將過去頒布的各種法令匯集成文,以《札撒》的名義流傳天下。這些法令本身比較簡單,對於現在來講意義也許不大,但是由於成吉思汗本身執法甚嚴,所以這些簡單的法律通過大汗任命的斷事官通行整個蒙古。《札撒》作為蒙古帝國的根本大法,長期為成吉思汗的繼承人所遵循。據說它保存在為首的宗王手裡,每逢國家大事,眾王會集,它就被拿出來,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