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清真大寺

大同清真大寺

該寺建築古樸,結構嚴謹,中軸線上有正門、十字穿心樓閣、石橋、禮拜殿,主體建築由四組殿堂相連而成,在中線兩側還有沐浴室,從寺門到禮拜寺形成一個下坡。整個建築既有中國古代傳統木構建築的特色,又有阿拉伯風格。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大同清真大寺
李大宏、李大鈞
(作者為中國回族學會會員)
在中國古都大同城西南隅九樓巷內,有一座中國古典建築風格與阿拉伯經

典建築藝術相得益彰、巧妙糅合的殿堂式建築群,整體建築構思精妙、富麗堂皇,處處散發著古老和文明的芳香。它不僅是大同歷史傳承中文明與進步的象徵,更是大同海納百川、民族融合的真實寫照,這就是遐爾聞名承載著豐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大同清真大寺。大同清真大寺是我國唯一一座在正史《二十四史》中有載的清真寺。大寺內明嘉靖丙午(1546年)隕石碑刻,也是現知全國獨一無二的一塊刻在隕石上的阿漢文碑刻。

大同清
真大寺在我國多部史志和寺內眾多碑記上都記載著它悠久的歷史。有關它的創建年代,有文字記載的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種說法:
一、唐貞觀二年(628),見於大同清真大寺清乾隆七年重刻唐貞觀二年《敕建清真寺碑記》。
二、元泰定元年(1324),見於《元史·泰定帝本紀》。
三、明永樂中期(1403~1424),見於大同清真大寺明天啟二年《重修禮拜寺碑記有銘》。
上述三種說法,各有其成立的根據及理由。目前多傾向於後一種。這主要是因為一些文物專家據現有資料對大同清真大寺建築年代考察論證的結論,多認為是明清年間的建築遺構,加之有碑記佐證,專家加史家,遂成主要論點。僅次於支持明永樂中期說的是前一種唐貞觀二年說,大同清真大寺歷代10餘塊碑記中有3塊如是說。近年來一些專家學者多方考證,認為大同是中國伊斯蘭教最早傳入地之一,唐初建立清真寺是有可能的。元泰定元年說支持率最低,雖然皇帝"君無戲言",但現今老百姓沒有見到實際的元代寺院。
大同清真大寺整個寺院從大門開始,先後設有四道不同形狀的寺門,沿大寺中軸線,有次序、有節奏地順延展開。在各個寺門中間設定了多進院落,形成一組完整的空間序列。每一個院落都有自己獨特的功能要求和藝術特色,循序漸進,層層引深,共同表達了一個完整的建築藝術風格。
高大宏偉的正門是1936年穆斯林集資改造的。大門現為磚石結構,水泥抹面。門上不同部位都鑲嵌著精美的阿文及漢文藝術石雕,在大同地區的多處清真寺中,確有如石雕所稱"千古獨雄,萬世獨尊"之勢。原來古老的寺門沒有現在這樣高大,但樣式古老,造型別致,全部為磚石結構。穆斯林進入禮拜寺時,須從兩側進入後,再轉入正門進入寺院。
第一進院落從大門至頭道牌坊,其中大門石條台階高於主院約1.5米,為全院最高處。走下多級台階,院內磚石地榪由東向西呈下坡狀延伸。第二進院落從頭道牌坊至省心樓,再走下幾級台階,院內磚石地面略呈坡度。前兩進院落都不很寬闊,為大門至主院的過渡地帶。兩進院落中間的木牌坊,既美化了周圍環境,又突出了寺院氛圍。從省心樓下的門洞或兩側的旁門進入,再下兩級台階,就是清真大寺主院。眼前豁然開朗,頓覺寬敞明快。亭台樓閣,錯落有致。大殿左右前方,有兩株參天古樹,一株為古槐,一株為京杏,樹齡估計都在數百年以上。大樹左右兩側為星月造型的華表。主院西部約1間房見寬部分為高起的台地,平均高於主院最低處50厘米左右,為大殿前階的過渡。整個院落古樹參天,華表精美,一派江南園林風光。清真大寺主院低於九樓巷街面1米多,據專家考證說,越是年代久遠的寺院就越具有這一地形特徵。
由明代大同總鎮馬芳及麻貴等開鑿於萬曆己丑(1589)年的泮池及同年建築的泮橋,是清真大寺主院內的中心建築,其主要作用為存貯和滲漏寺院雨水,作為消防和防洪設施。但寺院內有了小橋流水,卻極大地美化了整個寺院。泮橋為三孔石橋,東西凌駕於泮池之上。泮橋中部,木製牌坊南北橫空出世。橋下波光粼粼,橋上圍欄曲折,仿佛置身於風景秀麗的園林之中。石橋欄桿原為大同地區火山岩料石(俗稱青石)做成,近年來寺管會對其進行了修繕,更換為漢白玉橋欄。
禮拜大殿是清真大寺的主體建築,平面呈凸字形,為大木起脊式結構,由殿前抱廈、大殿殿身、後窯殿三部分組成。這三部分各有起脊的屋頂,既攀連在一起,又各自風格獨特,形成一座完整統一又起伏靈活的大殿建築。這種布局充分顯示出中國傳統建築注重總體藝術形象的特點。整個大殿為五開間三進深,大殿殿身最大長寬為27.86米X21米,使用面積475平方米。建築面積近700平方米,大殿設定為東西朝向,是完全按照伊斯蘭教朝拜克爾白天房的方向設計的。
殿前抱廈為明三開間,前排由紅色廊柱支撐,一整間的進深,既是殿內外空間的過渡,又是穆斯林禮拜脫履穿鞋之處。大殿殿門寬敞高大,抱廈兩山後面左右各建有一間敞廳設為碑廊,立有十餘塊明、清各個時期的漢字碑文。大殿屋面全部為桶瓦蓋頂,原來大殿前檐的瓦當是專門為清真寺燒制的,上面用阿拉伯文刻寫著"爾勒哈木杜林倆西"(我感謝真主)。
大殿殿身為五開間的寬敞大廳,古色古香的格扇門窗,圖案瑰麗的天花頂板。內部裝修成功地把阿拉伯裝飾風格與中國古典裝飾手法融會貫通,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築裝飾。大殿前梁為連續五孔磚石圓券廊柱,巧妙地運用了無梁結構,既是殿室之間的美化,又起到承重支撐作用。五孔圓券廊柱形成五孔拱門,中間的拱門最大,兩側四孔略小一些。拱券所用的石料,全部經過雙面雕花,圖案豐富,結構嚴謹,經過彩繪後尤其壯觀,突出了伊斯蘭教的裝飾特點。據專家考證,這種石砌無梁結構多為宋元時期的建築風格。大殿第二間進深的結構不同於前部,系採用前圓後方的異型木柱支撐,就連放置木柱的石礎也做成前鼓後方。在兩組木柱與兩側牆體之間,為三座雙面木刻雕花拱門,也是中間的門稍大些,兩側偏小些。木雕圖案精美,別具特色。屋頂由大木框架構成,在殿內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建築結構美觀大方、經久耐用。頂部大樑上通體彩繪,真可謂雕樑畫棟,五彩繽紛。大殿右側前方,立有木製敏拜爾(宣教台)一座。
最具特色的是大殿西端的後窯殿,頂端為八角形實壁園頂亭,巍然聳起,直插雲端,其頂端距地面垂直高度近30米,為整個寺院的制高點。遠遠望去,園頂上雙色琉璃瓦閃閃發亮,高聳入雲的園瓷頂光彩奪目,加強了主要建築的高大姿態和巍峨氣勢。後窯殿殿身從五開間縮為三開間,進深一間,大殿看上去驟然收攏,集中了視線,收到了禮拜堂應有的效果。殿身最前方為米合拉布(聖龕),位置突出於正殿前端,牆壁正面的圓形匾額上書寫有大幅經字。
省心樓是清真大寺內較為顯眼的建築之一。從大門穿過石鋪甬道,迎面突起一座中國傳統閣樓式的建築,就是清真大寺的省心樓。樓下為磚石拱券式四通門,正門特別做成外拱內方,便於鑲嵌門戶。上部木閣樓雕樑畫棟,多層斗拱托起重檐歇山式大木屋頂,上部飾以黃色琉璃瓦,極具風采,蔚為壯觀。高高的二層樓閣突起於寺院之中,平靜之中形成了明顯反差。省心樓又名邦克樓,主要為呼叫穆斯林禮拜之用,站於高聳的樓閣之上,可以聲聞四隅,與古城的鐘樓、鼓樓等建築頗為類似。
主院南北兩廂各為5間配殿,為了對稱,北側按正房設定,南側按涼房設定。根據需要,兩側配殿內設有接待室、辦公室、阿訇議事廳、講堂、滿拉學習室及臨時食堂等等,為寺內人員工作和學習的地方。院內整個建築構思巧妙,功能齊全,構成了完整形制、美觀大方的四合院建築群。
寺內前院兩側配房為男沐浴室及太平間等。沐浴室內根據伊斯蘭教大淨和小淨的要求,分別設有大淨沐浴間和小淨沐浴間,均為單間沐浴室。在沐浴室中間還設有盥洗池,供穆斯林洗漱之用。寺內沐浴室原來還有自備水井,排水管道及滲水井等污水處理設施。
大寺後側旁院的大同清真女寺,是一座中國古典民族風格和阿拉伯風格相結合的四合院式建築,整個院落整齊美觀,協調統一,特別是建築風格與清真大寺保持了一致,使整個建築群渾然一體,天衣無縫。清真女寺全院南北長37.5米(11丈2尺7寸),東西寬18.5米(5丈5尺7寸),總面積達694平方米,分為前後兩個大院,是一座規模較大的清真女寺。前院主要建築有大院門樓,為西向;東西住房各2間,使用面積和大同四合院的東西配房基本相同;南講堂3間,為明四暗三的布置,使用面積不算很大;東北方向是3間女沐浴室,室內全部用木檻隔開為單人沐浴間。後院豁然開朗,正面是清真女寺的主要建築禮拜大殿,位於後院的最北端,殿前是寬敞的院落,鋪設四方青磚地面,中間留有花壇。大殿按正房設定,明為5開間,實際是整個空間的寬敞大廳,使用面積約90平方米,按禮拜朝向跪列可同時容納近200人。踏上台階,就是大殿正門,進入大殿,內部裝修是阿拉伯裝飾風格和中國古典裝飾手法融合成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築裝飾。禮拜大殿的地面整體鋪設木地板,頂蓬為木製天花板,正西方的"米赫拉布",以阿拉伯文"都阿"(經字畫)作為裝飾。大殿後面還留有1米多寬的滴水空地,有利於環境保護。
大同大西街改造後,大同清真女寺實際成為單進院落,大殿也改建為磚混結構。
嚴格的說,大同清真女寺是一座獨立的寺院,但由於緊挨清真大寺,在兩寺中間有一通道,這樣就使得女寺形象上成為大寺的旁院或一部分。另外,為便於大同回族民族宗教事務的統一管理,大同清真大寺管委會在建制上統一管理大同清真大寺和大同清真女寺。
還須提及的是,歷史上大同清真大寺占地面積較大,整個寺院包含現在的回民國小校園、九樓巷路東跨院和清真大寺3個院落,總面積1萬餘平方米。其中東跨院主要為清真大寺阿衡、滿拉起居室。國小校院內的房舍原為歷代"大同阿文大學堂"的舊址。
除此而外,大同清真大寺還有一些寺產寺業,主要為部分臨街鋪面和一些居民住宅,集中在鐘樓、九樓巷、院巷、縣角、大北街一帶,除一部分歷年房改產權變易外,其餘多為回族家庭租賃居住。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開始對大同清真大寺進行大規模的擴建和修繕。先後添置瞭望月樓、配殿、大寺西門等重要主體建築。目前,煥發出古貌新姿的大同清真大寺建築面積已超過一萬多平方米,重現了古都大同又一道亮麗的歷史文化景觀。
另外,大同清真大寺內還有許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的附屬文物,其中主要有:
1、主院兩側碑亭("文化大革命"已毀)及大殿兩翼、女寺門後置放的明朝至民國年間的14通碑記(現缺1通)。
2、大殿門前置於放的元代隕石,上面分別刻有歷代名人題詞及著名阿衡提寫的《古蘭經》經文10餘處。其中漢文題刻主要有篆書"聳翠"二字、明嘉靖丙午(1546)孟冬立等字樣。總之,題記刻在隕石上,這在國內伊斯蘭教碑刻中僅見一例,它和海南島三亞地區的珊瑚礁碑刻一樣,都是罕見的伊斯蘭石刻門類。另它的天然不規則形制,又和河南焦作造店清真寺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刻石獅座題刻、甘肅康樂縣馬家集清真老寺1944年立饅頭狀體石刻一起,構成了中國伊斯蘭教碑刻中的少見的特形體類型。
3、大殿門頭、大寺門首、二門門頭、大寺牌坊、廂房門頭歷代匾額。其中大殿門頭為阿文經字匾,二門門頭為清嘉慶年穆斯林捐資匾、大寺牌坊有清末慈禧題寫的"聖教"匾。
4、康熙聖諭牌。立於寺內大殿門前,高約7尺,寬約5尺,四面四條盤龍,中間書寫康熙聖諭。
5、大殿內燈飾:主要有可調掛蠟藝術銅吊燈,為清末文物、硬木宮燈,為明代文物等。
6、香牛皮門帘。為清朝道光年間文物。
7、歷代瓷器:據說有明代遺留下來的清真寺共用食具青花瓷碗、瓷盤等,以及清代、民國年間青瓷。
8、歷代《古蘭經》手抄本、刻印本及清真寺藏書。
以上明代硬木宮燈、明清代青花瓷器、清康熙聖諭牌、清朝中期香牛皮門帘、慈禧題寫的"聖教"匾、《古蘭經》本等毀於"文化大革命"。
與大同清真大寺相關聯的其它重要歷史文化古蹟——"大人墳"
大同"大人墳"是大同伊斯蘭教中地位僅次於大同清真寺的歷史文化古蹟。
大人墳原址在大同城西門外,緊鄰大同城西城牆。這裡是一座布滿了歷代回族先人的公墓,24位賢人的陵墓就在這一公墓北中部的一個高台之上。高台高出周邊地表約5米多,乃沙塵多年堆積而成。有人根據這種沙塵堆積年輪的分析,認為此高台的初成時間"最早在遼代初期,最晚在元代後期"。24位賢人的陵園有磚砌圍牆相圍。圍牆南側正中,建有一古色古香的宮門。宮門兼作碑亭,兩側牆面上鑲嵌著石碑,上面有用阿漢文紀念志銘。圍牆南側約200米的地方有看墳場人居住的小院。陵園由甬道、磚地、墓台、拱北(石墓蓋)、紀念物等建築組成。墓台之上,24座墓葬分兩行整齊排列。墓頂沒有封土,只在墓台上每個墓葬的位置處放置一具以大同火山岩(俗稱青石)雕鑿的拱北(石墓蓋)。石墓蓋呈窄條狀,底層大、頂層略小,24個形狀不盡相同,然都不同大同本身棺材式樣。石墓蓋長120-140厘米,寬50-70厘米,高50-70厘米,刻有圖案花紋,前端有阿漢文字。陵園之內,原來石碑林立。1946年解放軍圍攻大同時,大量石碑被閻錫山軍盜去作防禦工事。而鑲嵌在宮門壁內記錄24位賢人事跡的碑記則被移入大同清真寺記憶體放,不幸後來失於文革。
1952年,為配合城市建設,大同穆斯林積極支持政府的決策,對"大人墳"回民墓葬群進行了集體遷葬。遷葬前,對"大人墳"進行了保護性發掘。據當年參與發掘工作的人員回憶,"大人墳"屬於土室墓葬,為複式墓穴(俗稱穿堂),形制和大同回族現行土葬的墓室基本一樣。拆開墓台,發掘人員按2-3米的常規深度挖掘,但不見墓室和遺骨。後經在場的冢工老匠現場查驗,發現發掘處還有熟土,故決定再往下挖。挖至7米深時,終於找到墓室。墓室基本保持了原狀,沒有發現有被盜的痕跡。墓穴深於常規墓穴,並非埋葬深度超常,而是地表堆高所致。
據回憶,墓穴開挖後散發出陣陣濃香,久久不散。發掘出來的墓主骨架,經在場人員目測,確認其長度高於現代人,也大於墓地內其他回族先人。清理出的骨節均呈金黃色,骨骼的一些部位發亮,主要骨骼無意間相互碰擊,發出了清脆的聲音。經現場勘查,所有遺骨當中,只發現一具有外傷痕跡的顱骨,其他骨殖均未發現損傷,也沒有發現骨質疏鬆的跡象。有一位屍骨的腹部孕含一具嬰兒骨骼,為母體內不足月未曾分娩的嬰兒。嬰兒與母體兩具骨骼輪廓清晰,證明此人為女性,且年紀在育齡期內。仔細清理,墓穴內未發現任何隨葬品、文字說明及其他遺物,僅有個別織物殘片,證為墓主遺體上殘留的"卡凡"。遺骨出土後裝入新的"卡凡",裝車起運時仍香氣逼人。鑒於當年建設急於用地,沒有來得及驗證墓主身份及墓葬年代,也沒有及時查驗他們的性別及骨骼的各類醫學參數。只有細心的白世宏鄉老和費忠阿洪將原墓地的詳細情況繪製成《大同市回民舊式公墓圖》存世。
其創始年代在元泰定元年(1324年)較為可靠,既有歷史記載,又與我國北方伊斯蘭教發展歷史相吻合。該寺建築古樸,結構嚴謹,中軸線上有正門、十字穿心樓閣、石橋、禮拜殿,主體建築由四組殿堂相連而成,在中線兩側還有沐浴室,從寺門到禮拜寺形成一個下坡。整個建築既有中國古代傳統木構建築的特色,又有阿拉伯風格。現存建築多為明清遺物,畔池、後拱橋、隕石台、牌坊、碑樓等為明萬曆年間大同總鎮馬崇齊修建,頗具伊斯蘭色彩的方形宣禮塔為明天啟元年(1621年)當地穆斯林集資修建,其它建築在清代多有重建修復。

建築特點

現主體建築禮拜大殿由四組殿堂組成,前為卷棚式抱廈,主體為歇山頂和硬山頂兩組殿宇,最後為卷棚頂和圓攢尖頂混合式賽殿,建築面積490平方米,外觀飛櫓翹角,雄壯華麗,為典型的明清時期清真寺大殿建築風格,門楣懸掛以“麥斯吉德”和“台思迷”為內容的阿拉伯文匾額.另有配房、沐浴室等,全寺建築總面積400O平方米,工程結構在和諧對稱之上有獨到之處,工藝精湛,歷史上曾是大同市一大名勝。寺內現存有1尊大明紫銅香爐等文物,臥益夫寺產有市內街道鋪面1座7間、民用院5座39間,租金收入供寺內開銷。大同市現有穆斯林7300餘人,均為回族.

宗教內涵

清真寺坐西向東,門額用漢文雕鑿,原有一方“犀牛望月”的圖案,兩邊鑲有對稱的六塊阿拉伯文石匾,上書《古蘭經》中穆罕默德的遺教。現已不存。“清真”是伊斯蘭教義中“潔淨無染”,“真事獨一”的意思。而伊斯蘭則是服從真主的一切命令的意思。伊斯蘭教徒信仰唯一的主宰“安拉”,中國穆斯林(也叫穆民)稱“真主”。“安拉”獨一無二,可謂“清真”,故我國稱伊斯蘭教寺院為“清真寺”,又名“禮拜寺”。 大同清真寺占地二十餘畝,面積呈長方形。從寺門到禮拜殿形成一個下坡。整個寺院布局合理,結構嚴謹,清淨肅穆。寺內的建築物廣泛吸收了具有阿拉伯和中國古典文化特點的建築風格,把二者巧妙地揉合在一起,是一座中國和阿拉伯文化相結合的典型建築。
禮拜大殿是清真大寺的中心,也是寺中最宏偉高大的建築。其它一切建築皆圍繞大殿設立。大殿正門原有木匾兩塊,一塊是用阿拉伯文書寫;“禮拜殿是安拉的天房”;另一塊是清康熙皇帝御賜的“金匾”,上寫“穆民永樂”。此匾現已不存。

建築格局

禮拜大殿面積達二十餘間,大殿正中央,面對麥加方向的一堵牆壁稱為“米赫拉布”——壁龕,牆的中心位置設有標記,是教長站立的地方。最初,標記是在地上插一枝標槍,後來人們在牆上畫一穹形壁,上刻有古蘭經經文,形象生動,典雅清新。西北牆設有主持宗教儀式的演講台,這是伊斯蘭教禮拜殿特有的陳設。殿內中間有三個穹形門,是典型的阿拉伯建築式樣。大殿穹頂為磚瓦結構,不用一根木樑。大殿殿頂中央是一座八角形的“八卦橡頂”,是傳統的木結構形式。外形象一座實壁圓亭,上鋪琉璃瓦,在陽光之下,金光耀眼,古樸宏麗,給人以肅穆之感。大殿頂部還有類似中國寺院的“藻井裝飾”,其中又揉合了佛教文化。整個禮拜殿內除了圓形裝飾性阿拉伯文外,別無它物。這是伊斯蘭寺院不同於佛寺、道觀、基督教的又一獨特之處。大殿內既沒有塑像,也沒有畫像和其他裝飾圖案。這是因為伊斯蘭教信仰:“萬物非主、惟有安拉,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的緣故。安拉無形象、無如何、無比擬,無時不在,無所不在,沒有具體形象。穆罕默德是伊斯蘭教的創始人,他說;“我同大家一樣,是人而不是神”。所以,所有的清真大寺都沒有穆罕默德的形象。正殿隔牆書寫著伊斯蘭教經文和穆罕默德語錄。整個大廳鋪滿了羊毛細氈,供穆斯林禮拜時使用。人們進殿時,必須把鞋脫在門外,方可進入。大殿坐西向東,是因為穆斯林做禮拜時,人們必須面向麥加方向。麥加在沙烏地阿拉伯,位於中國西方,大殿的門朝東,人們背著門,正好面向西方。大殿前,是一個空廳,南北兩廂放置著十幾塊中國古式石碑,詳細記載著清真大寺的歷史及歷代捐銀維修狀況。其中以清代、民國石碑居多,這些碑刻,是珍貴的古代和近代文字資料。

其他設施

除大殿外,還有石橋、滲水池、省心樓、南北講堂、浴室等建築,均被認為是明末清初時所建。清真寺設浴室,也是不同於任何其它寺院的又一獨特之處。伊斯蘭教講五功(念、禮、齋、課、朝),禮拜是五功之一。禮拜前按教規,祈禱者應洗手、洗臉、洗腳、洗全身,稱“大淨”、“小淨”。浴室結構和洗浴的方法也很別致,每人一格,以一把特大銅壺充放溫水淋浴。

大同市著名旅遊景點

概況大同古稱平城、雲中,包括四區七縣,人口約260多萬。其地處大同盆地,晉、冀、蒙交界,內長城蜿蜒其南,外長城橫臥其北,東連太行,西臨黃河。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形成許多天然關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北方之重鎮。
在大同的歷史上,曾創造了許多燦爛的文化藝術,留下了眾多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蹟。氣魄雄偉的雲崗石窟,是世界文明的藝術寶庫,上下華嚴寺、善化寺、恆山懸空寺、九龍壁殿宇嵯峨,金碧輝煌。大同雖然地處塞上,其自然風光既不同於南國水鄉的花紅波綠,也不同於白山黑水的瓊枝玉樹。但她那獨特的天高雲闊的塞北風光,雄偉壯麗的重關疊嶂,古樸奇偉的巨剎危樓,也足以使人壯情抒懷,流連忘返。“人天北柱”的北嶽恆山,巍峨疊嶂的七峰山,臥龍望水的采涼山,奇景無限,大同的自然景觀豐富多彩。
景 點 趙武靈王墓 | 寶寧寺| 鎮子梁水庫遊樂場 | 跑馬梁 | 白登山 | 比丘尼曇媚造像記 | 封和要墓志銘 | 恆山壯觀碑 | 司馬金龍墓表墓誌 | 文徵明太湖詩碑 | 元淑墓誌 | 朱熹易繫辭碑 |冊田水庫 | 大同市博物館 | 大同火山群 | 鼓樓 | 觀音堂 | 華嚴寺 | 七峰山 | 采涼山| 塞外長城 | 善化寺 | 雲崗石窟 | 大同清真大寺 | 代王府九龍壁 | 北魏馮太后墓 | 觀音堂三龍壁 | 懷仁旺火 | 皇后之鄉 | 明代藩九墓 | 平城遺址 | 祁皇后墓 | 清李殿林墓 | 清任勇烈墓 | 司馬金龍墓 | 天竺廟五龍壁 | 文嬴湖 | 縣文廟五龍壁 | 縣文廟一龍壁 | 興國寺五龍壁 | 恆山 | 慈雲寺 | 大安寺 | 歸潛堂 | 覺山寺 | 龍山 | 懸空寺 | 應縣木塔 | 石柱山 | 水神堂 | 湯頭溫泉 | 文殊寺 | 永鎮寺 | 雲林寺 | 善化寺 | 珠海寺 | 麻莊漢墓群 | 靈丘古道 | 平型關 | 清栗毓美墓 | 清王萬邦墓 | 唐晉王李克用墓 | 陽高縣古城堡漢墓群 | 桃花山景區 | 曲回寺石佛冢 | 方山永固陵 | 雲崗國家森林公園 | 青檀自然保護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