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民俗

二月二,龍抬頭,是大同的主要民俗之一。

大同民俗:

大同風俗之一——婚俗 古代的婚姻,青年男女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結合在一起,其婚姻禮節也是相當繁雜的。正如《大同縣誌》所述:“媒妁通言兩家父母,既許諾,然後送庚帖合婚、卜日、下聘,名曰:換帖,即古問名,納彩禮也;迎娶有日,行納幣禮,名曰:下茶;即以請期書附之,名曰:通書,即古納吉、納徵。請期禮也;迎娶之前一日,婿家備肉、面納於女家,俗謂其肉曰:離娘肉,面曰:離娘面,名曰:催妝;女家即以所資妝奩納於婿家;及期,婿家備肩輿,擇女眷中嫻禮者二人以迎女,名曰:娶親。女家也擇女眷中嫻禮者二人輿至婿門,名曰:送親;紳士家行親迎禮,庶人多不親迎,僅以女眷攝之,婿則俟於門外而已;既迎入於中堂,外設香案行禮,婿拜,女不拜,名曰:拜天地,行合卺禮如古制;次日,新夫婦同拜先祖及父母及長族親,名曰:拜堂,即古廟見舅姑禮也;是日,女家具酒饌送於婿家,即古饋舅姑禮也;婿見婦之父母,有於三日行者,有三五日後卜吉行者,女也隨婿省親,名曰:回門;至彌月也如之,女住一月乃還,名曰:住對月。此則俗禮也。” 解放以後,隨著時代變遷,大同地區的結婚禮節也比以前簡化多了,但為了取結婚吉利,迎親時,新郎一般要戴紅花。儐相由新郎的姐夫或者好友擔任,新郎要給新娘帶去一根紅布褲帶,名曰:“喜結良緣”;帶去一個瓶子,瓶中插一棵蔥,名曰:“生根立後”;還要帶五根肋骨的豬肉一塊,叫做“離娘肉”,名曰:“五方吉慶”。新娘上車時,女方家中定要送給新郎家中一盤餃子,上面蓋著紙剪的大紅喜字,名曰:“合家歡樂”;與此同時,女方家中要將“離娘肉”劈出幾根肋骨來交給新郎帶回,表示婚後夫妻和睦,名曰:“筋骨不離”。新郎與新娘在舉行婚禮時,院中懸掛五星紅旗。 其結婚典禮程式是:(司儀一人唱禮)

一、結婚典禮開始;

二、新郎、新娘和來賓入席就位;

三、向新郎、新娘獻花撒彩;

四、鳴炮、奏樂;

五、證婚人講話(宣讀結婚證書);

六、主婚人講話(家長向來賓致謝);

七、介紹人講話;

八、來賓講話;

九、新郎、新娘向主婚人、證婚人、介紹人以及來賓行三 鞠躬禮;

十、新郎、新娘互相行一鞠躬禮;

十一、新郎、新娘介紹戀愛經過;

十二、臨時動議:凡是參加婚禮的人,都可向新郎、新娘提出各種玩笑難題,多屬“娶妻生子”之類的玩笑,新郎、新娘無論多么難堪,也不能發脾氣;

十三、禮成;

十四、賓客入席就餐,新郎、新娘分別逐一向來賓恭敬喜酒。 婚聯: 張燈結彩辦喜事、龍飛鳳舞喜盈門 春光練出鴛鴦譜、月夜香斟琥珀杯 詩題紅葉同心句、酒飲黃花合卺杯 舉案齊眉稱樂事、雀屏中目證良緣 喜事喜筵斟喜酒、新成新屋迎新人 新屋喜新居綿延福海、佳期迎佳婦美滿姻緣 合卺且行夫婦禮、調琴喜奏鳳凰音 出水紅蓮開並蒂、向陽彩鳳喜雙飛 橫聯: 關睢雅化、鸞鳳合鳴、百年之好、喜結良緣、福壽鴛鴦、五世其昌、舉案齊眉

★大同風俗★之二——喪俗 古代大同的喪俗,禮儀相當繁瑣。

一般可以分為小斂、大斂、燒紙、送燈、辭靈、出殯、復三等程式。正如《大同縣誌》所述:“親始歿,擗踴哭泣無數,小斂畢,訃於戚友,大功以上皆以麻括髮,名曰:散頭;家人裂布裹首,三日成服齊哀,以下各服其服,始大斂;殯於中堂,朝夕奠;每飯必祀。是日,親戚、僚友,悉以楮紙弔慰,名曰:燒紙;是夜,哭訃於城隍廟,名曰:送燈;七日親友賻奠,名曰:盛函,又曰:開弔;尤必延禮生行家奠;庶民之貧者多有七日、九日葬者,其富者也有經年而後葬者,非禮也。惟紳士家及庶民之知禮者,於百日內卜日治葬。葬期之前數日,訃期於親友之,當會葬者。前三日親友賻奠,名曰:辭靈;延禮生如開弔,及葬也如之,凡置靈座、設魂帛、立銘旌、繪容像、造明器、作神主、告遷柩、設遣奠、祀土神皆如制。但庶人崇尚佛事,既葬三日,主人祭於墓,名曰:復三,又回:圓墓。其紳士家亦有間三、五日即哭於墓者。” 解放以後,隨著時代變遷,喪俗大為簡化,尤其是1966年大同市建起火葬場後,土葬已逐漸淘汰,一般人員只採用召開追悼會的形式,親朋好友前往致哀,然後將死者送到火葬場火化。這種文明簡樸的葬禮形式,已逐漸為民間普遍接受。 其追悼會程式是:(司儀一人唱禮)

一、追悼會開始,全體肅立;

二、獻花圈、獻悼詞;

三、奏哀樂; 四、默哀(靜默三分鐘);

五、致悼詞; 六、向亡人行三鞠躬禮;

七、焚花圈、焚悼詞;

八、禮成。

喪葬輓聯 駕鶴西歸、音容猶在、壽老歸真、德望常昭、勤勞一世、流芳千古、沉痛哀悼、壯志未酬、凋芳落秀 在世克己奉公 終身辛勤勞動 臨終瞻念革命 一世淳樸為民 高風傳鄉里 一世精神歸華表 亮節照後人 滿堂血淚飛雲天 傳噩耗悲歌動地 想見音容空有淚 繼遺志鐵誓震天 欲聞教誨杏無聲 壽終德望尚在 一夜秋風狂摧祖竹 身去音容猶存 三更涼露淚灑孫蘭 抱孫昔日恩如海 深恩未報慚為子 承服今朝痛徹心 飲泣難消愧作人 半子情深 大廈悲傾梁大壞 遊仙跡香 濃雲驚把泰山迷 懿範堪夸 此去九泉空景仰 靈輛在駕 殊深半子痛哀思

★大同風俗★之三——出生俗 大同地區,在嬰兒出生後,其外祖父和外祖母必須給新生嬰兒贈送衣服、被褥、枕頭、鞋襪等禮物。在孩子生下12天時,親友中的婦女,要來看望孩子的母親,名曰:打聽。要給產婦帶來些紅糖、掛麵、蛋糕等禮物,表示慰問。產婦家中也須設便飯招待客人。在產期內,忌諱外人進產房,尤其是忌諱外家男性進產家門,為了防止有人冒然闖進,特在門上掛個紅布條,表示家中有產婦,禁止外人入內。在滿月之前,要由嬰兒之父母或者其它長輩給嬰兒起一個名字,一開始要有個“乳名”,也稱“小名”,叫起來不連姓,過幾天再起個名字,也稱“官名”,叫起來與姓相連,以後報戶口、上學皆用此名。 嬰兒生下一個月,父母要給過“滿月”,一百天則要過“百日”,一周年還要過生日。

過“滿月”、“百日”和生日的時候,父母的親朋好友都要帶來禮品表示慶賀,同時也要設酒宴招待客人。 如今,獨生子女為數最多,嬰兒過“滿月”、“百日”和生日都很隆重,有的還要大宴賓客,待到孩子長到12歲時,更是要慶賀一番,謂之“圓鎖”。 出生賀詞 千里家駒、天賜石麟、丹桂生香、麒麟呈祥、喜得千金、明珠入掌、禧慶弄璋、螽斯衍慶、祥微弄瓦、燕翼貽謀、瓜瓞延祥、喜添含飴 ★大同風俗★之四——名俗 每個孩子一生下來,父母都要給起個名字。大同地區給孩子起名字也有個風俗習慣,每位家長或父母都要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念、審美觀點、興趣愛好、期望景仰……等給孩子起名字,其標準要求是:讀起來好聽,叫起來響亮,寫起來好看,回味起來寓意深遠。能夠達到這四條標準的要求,則為好名字。凡是好名字,一定都是自己喜歡,家人喜歡,更會博得別人喜歡。 那么,如何才能夠達到以上的四條標準要求呢?筆者帶著這一難題,走訪了一些前輩、名流、專家、學者,綜合起來,大致有以下五點規律:

一、按家譜起名: 大同地區遠在隋唐時期,儒家思想已有發展,一些名門望族逐步產生,他們為了炫耀自己家族威望,使之世襲相傳,希望流芳百世,便著有家譜。書寫家譜中,一般按照輩數記錄祖輩的名字、官職、宦績……等,每輩都可續記。這種續寫家譜之風氣,到明清時期更加盛行,不但名門望族有,就連一般小康之家也有,尤其在農村,更為普遍。每當孩子一生下來,先查其父屬哪一輩?再查與小孩同輩的名字叫啥?小孩挨著兄弟姐妹的名字聯繫起來應該叫啥?便定為名字了。這種按資排輩起名字最講究的家族,要屬儒家孔、孟、曾、顏四大望族(即:孔丘、孟何、曾參、顏回四家)。根據《史記》記載:漢高祖劉邦於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自淮南還,過魯,以太牢(豬、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以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北周太祖郭威、宋真宗趙恆、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為了表示尊重儒學,都到曲阜祭祀過孔子,尤其是乾隆皇帝曾經先後八次朝孔,並於乾隆九年賜給孔府三十個字: 希言公彥承,弘聞楨尚衍。 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 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1920年,孔子第76代衍孫孔令貽又續20個字: 建道敦安定,橘修肇益常。 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自從乾隆皇帝賜字以後,不但孔府族人按此起名,而且孟府、曾府、顏府也都相隨而來,均按此五十個字起名。自春秋以後,這四家子孫繁衍很多,遍布國內國外,大同地區也為數不少,他們在他鄉異地相逢,只要一提名道姓,便知是哪一輩,敘罷輩分,定了稱呼,便有酒宴招待,問明情況,如果經濟困難,還要互相資助。

二、按期望起名: 每個孩子一生下來,父母都對孩子的性格、氣質、作為、事業等有個期望,有的期望功名利祿,有的期望榮華富貴,有的期望忠孝節義,有的期望仁智禮義信……等等,起名字時,就用這些辭彙;對女孩子則是期望她溫柔賢惠、如花似玉一般,因此起名時多用花、草、蘭、珍、英、玲、枝、梅、娥、鳳、欽、琴、霞、菊、桃、仙……等辭彙。

三、按地點起名: 父母的祖籍地、孩子的出生地、出生時間、父母的結婚地點以及值得紀念的時間、地點都可以作為名字。比如某位解放軍首長的兒子生在挺進太行山戰鬥中,為了紀念太行山戰鬥歲月,表達對太行山人民的無限深情,他便給孩子起了一個十分響亮的名字——太行;有個孩子出生時間是1960年,正是國困家貧之際,父母為了讓他牢記在心,便給起個名字叫陸零;有個孩子父親籍貫是陝西,母親籍貫是山西,則給孩子起名叫秦晉;又有個家長生第一個女孩叫玲玲,生第二個孩子時,很希望養個男孩,誰知偏偏生了個女孩,這位家長就希望以後於萬別再生女孩了,於是給這個女孩起名“止玲”,為了培養這個女孩有出息,將來放出花一樣的芳香,又將禁止的止字上面加個草字頭,恰好是個芷字,按字意來講,是個開著小白花,放出芳香的白芷。這件事情乍聽起來覺得有趣好笑,但從另一方面講,也反映了起名字的一種思路。

四、以巧遇起名: 孩子出生前後,父母做過什麼好夢,出門時遇見什麼事和物,有哪些值得紀念的,都是起名素材。比如有個孩子的母親在臨產時,夢見一條蛇,則給孩子起名夢龍;有個孩子父親夢過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則給孩子起名大樹;有的父母夢見黃金,則給孩子起名生金;無論夢見的事和物有多么不好,但為了取個吉祥,圖個吉利,都把它圓成一個好兆頭,並用“凶夢換吉夢”這句話來安慰自己。

五、按敬仰景物起名: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審美觀點,敬仰一定的景物,比如動物類有虎、豹、牛、龍、馬等;植物類有松、柏、林、花、楊。柳等;山水類有山、海、江、峰、石、水等;礦藏類有金、銀、鐵、錫、玉等;顏色類有紅、黃、藍、白等;甚至自然現象類的光、亮、明、日、月等。按照這些景物起名字,效果也不錯,尤其是近年來,獨生於多,起名字可以不必考慮其兄弟姐妹的排列,隨著社會的變遷,家族觀念的逐漸淡泊,更用不著考慮堂叔伯兄弟姐妹名字的排列,孩子的父母可以隨心所欲地給孩子起個滿意的名字。

★大同風俗★之五——旺俗 大同地區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它與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發生各種聯繫。因此,煤的作用遠在古代就已滲透到風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當地的一種風俗習慣。 每逢春節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裡面放柴,上面寫個大紅字條“旺氣沖天”。

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後,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禦寒,又壯觀。大人孩子們圍起一圈,有的做遊戲,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來烤火,以圖“旺氣沖天”。孩子們也可以走街串巷觀察評論火堆大小,誰家的火堆大,著的旺,誰家的旺氣也大。正如清朝《大同縣誌》所述:“元旦,家家鑿炭伐薪壘壘高起,狀若小浮圖。及時發之,名曰旺火,即省城達達火也。” 如今,生旺火之風俗習慣,在大同又有發展。不但在過年時生,就連平日辦婚喪大事或者重大節日時都生,有的是在冬季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圖吉利。若論旺火規模之宏大,造型之講究,當以懷仁旺火為最。它有四大特點:

一、選煤精良。在元宵節前預選優質原煤,用機械或者人工挖掘出來,再精心切割成整齊方塊;

二、造型美觀。必須聘請高明師傅將旺火壘成底小、肚大、頂尖、內空的寶瓶形狀,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燃燒淨盡而旺火不塌;

三、逐年增高。為了達到一年勝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壘砌旺火時,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體增高的尺寸大小,則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

四、規模龐大。每年懷仁縣城內街道都要壘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噸煤壘成,高達三丈,可謂規模龐大。 每逢元宵佳節華燈初上,這些旺火全部吐出長長火舌,直舔大地蒼穹,紅光耀眼,燦爛輝煌,恰似一條條吞雲吐火的飛龍,邀游在錦繡人寰之中,給人們帶來了“吉祥如意”、“發家致富”的預兆。因此,方圓百里的人潮都要趕來觀看旺火,有的人還圍著最大的旺火正轉三圈,反轉三圈,以圖全家平安吉利,心想事成。這些繁華景象曾經轟動國外,一些港澳僑胞、國際友人也都接踵前來大飽眼福,為此載于吉尼斯世界紀錄,為大同旅遊區增添了新的色彩……

同人說起大同,人們很快就想到了煤,還有雲岡石窟。這些自然久負盛名,有對大同再多認識的還參觀過上下華嚴寺、九龍壁、鼓樓等。但做為一個生活在這裡三十多年的大同人,我只想說說自己對大同的感受。

上國小年年過六一的時候,都要去雲岡石窟的,沒看出什麼門頭決道來,早已習慣了它的雄壯,偉岸。至於煤,生活的地方就出這個黑乎乎的碳,每天燒火都要先搗碎碳,對它的存在總有些視而不見。

大同地處山西北端,七縣四區星羅分部。在我認識里區別大同人是以發音來做為標準的。

大同的人說話有個特點,捲舌不捲舌都是發不捲舌的音,前鼻音後鼻音不分。不過大同縣的人雖然也說的是大同的那種土話音,但他們是分捲舌不捲舌的,還特彆強調。你要是在大同買一件什麼東西,人家跟你說:四塊錢。你可要打聽清楚了,一定要很必要的加上肢體語言,用手比劃:是四?還是十?因為大同的通普話發出來的四和十的音是一樣的。

大同縣傍著離市區不遠,可以種些瓜果蔬菜貼補家用,日子倒也過得。而遠離市區的陽高、天鎮就不行了,那裡土地貧瘠,農民的生活很是清貧,節約到了克刻的地步。

吃著莜麵山藥蛋長大的左雲人,說話時習慣帶著一個重音。左雲的男人臉上總是帶著憨厚的笑,話很少,默默地承受著一切。左雲的女人倒顯得能說會道了。我一直佩服左雲的女人,能把莜麵翻出那么多花樣來吃:推的窩窩,搓的魚魚,捏的餃餃,包著餡餡,擀的飩飩,攪的拿糕,壓的餄酪……如果不是地地道道生於此長於此的左雲人,是很難做得來的。

渾源縣有著名的北嶽恆山,名勝奇景懸空寺,還有好吃的小媳婦涼粉,渾源也是出美女的地方,秀色可餐啊。渾源人口語習慣帶個:囔缸。就是那個的意思。

在我的心目中懷仁也是大同的一部分,雖說現在懷仁歸了朔州。懷仁的人確實懷“仁”,男人重感情,性格穩重、仁厚,女人寬容、勤勞,任勞任怨。懷仁的名吃“糖乾爐”也是一絕啊。

大同城南生活的人習慣稱自己為“川的人”。川的人地處於市周,土地也肥沃,還可以傍城增加點別的收入,自有一種特別的文花底蘊。川的人雖然也是屬於郊區的,但川的人習慣於把自己跟郊區人區分開來。川的人喜歡蓋一處整齊寬展的院落,院落中壘著花池,裡面種著美人蕉,玫瑰花。他們不會向郊區的人種上蔥之類的菜,他們有菜地。川的人也很節儉,當你走進院落,迎你的是一位穿著打補丁衣服的婦人,你不要吃驚,她就是這院子的女主人。

郊區的男人普遍表現出來的是滿不在乎,花錢滿不在乎,吃飯滿不在乎,交朋友滿不乎,但他們又不乏情趣,通常說的是:回家逗老婆戲孩子去。把老婆和孩子放一塊,也說明了他們的大男子主義。郊區的女人特別能幹,她們屋裡屋外樣樣拾掇的井井有條,雖然男人把她們跟孩子放在一個水平線上,但她們的骨子裡卻是巾幗不讓鬚眉的。

老大同人喜歡搗古,你要是問個路吧,他們就四大街,七小巷,七十二條綿綿巷。張嘴就是東街、西街、南街、北街。這裡的“街”發的是“解”的音。上世紀最紅的百貨大樓在他們心中也是根深蒂固了,百貨大樓也不叫百貨大樓叫紅旗商場。

大同的男人是很豪爽的,喝酒拿鋼化杯,白的喝過再喝啤的。什麼時候說:“還沒喝好!服務員!再拿酒來!”那就是已經喝大了。大同的男人很帥,很瀟灑,他們習慣以吐痰為快,你要是瞪他一眼,他會很酷地說:“不吐不快,一吐為快。”

大同美女也多。走在大街上,你就忙著回頭吧,高挑的,小巧的,白俏黑襲人的,打扮時尚的,素潔大方的……冷不丁差一點撞上眼前的美女,你正驚慌不知所措的時候,美女輕啟朱唇,嬌笑低語一聲:“陳色!”你那個美呀,大概能美上十天半個月吧。

大同人婚喪嫁娶、圓鎖、開業一切慶典都要吃一種食品,那就是油炸糕。糕,寓意為:高升旺長,節節高,高官厚祿。反正是跟高有連繫的一切美好願望吧。糕是最為講究的一種食物。如果你來大同,主人待你的主食是糕,你也許會吃不慣,但你一定要知道,只有主人覺得你是貴賓、貴客才會給你做油炸糕吃。

糕做起來是很複雜的,首先把黍子皮剝了,再磨成面,用涼水和成塊壘狀,均勻地鋪在籠屜上蒸,蒸熟後用手猜(查了半天字典沒有找到和這個土話發音相匹配的字)。猜糕是最難的活兒,我至今也學不會,太燙了。好的猜糕手只是用涼水涼一下手,手上並不帶多少水,做出來的糕很勁道。然後,在猜好的糕表面抹點胡麻油,一會兒就起了一層小油泡泡。這叫素糕。有的人就喜歡吃素糕,就著炒雞蛋或是肉湯湯,咕嚕咕嚕地下了肚。素糕揪成小塊,包上餡,上鍋炸。那叫油炸糕。糕餡也是有許多花樣的,雞蛋韭菜餡,黃豆芽胡蘿蔔餡,玫瑰豆沙餡等等。做豆沙餡也是很繁瑣的,要用那種特選的紅小豆,大火進,溫火熬,做出來的餡要求看上去紅紅的、吃上去綿綿的。現在方便了,上超市買一袋豆沙餡,省掉很多工序。還可以包上糖,或者炸片片,炸出鍋後上面撒白糖。桌子上早已擺了一盤紅紅綠綠的壓桌菜:綠豆芽拌粉條,怎么樣,饞了吧?

二月二,龍抬頭,是大同的主要民俗之一。

大同舊時農曆二月初二,清早,各戶按當年治水龍錢的數目放置到茶壺內,所謂治水龍錢數目是指農曆正月第一個辰日為初幾,即是幾龍治水;再就是以治水龍錢數來預測年景的好壞。各戶提壺去井中汲水,打滿水後邊走邊灑,到家門口停,將剩餘的水和錢一起倒入水瓮,這就叫“引龍錢”。中午各家各戶吃麵條或土豆粉條,稱為“挑龍尾”。這日,男女老少,修剪頭髮,名為“龍抬頭”。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家戶戶用上自來水,像“引龍錢”這一項活動就失去了它的功能。記憶里母親多在這一日,買一塊白豆腐,剝一棵正月栽的間年蔥,豆腐一頭插蔥,一頭插枚硬幣,把其當做是龍,放置於水瓮或是水池邊,引水進家。

現在傳統的二月二風俗,還是以推頭,修剪頭髮最火爆,這日理髮店多迎客進門,出來個個容光煥發,大有一切從頭開始的感覺。不過多是男人推頭的多,女人臭美,沒幾個舍的修剪的。

二月二,總有種年的結束,來年開始的感覺,在心理上總覺過了二月二年就過完了。不過生活步伐的加快,春節的淡薄,傳統和民俗在人們的心目中已不是那么重要。
出處:民俗詞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