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化

外國文化指古希臘文化,在古希臘的地理範圍,除了現在的希臘半島外,還包括整個愛琴海區域和北面的馬其頓和色雷斯、亞平寧半島和小亞細亞等地。公元前5、6世紀,特別是希波戰爭以後,經濟生活高度繁榮,產生了光輝燦爛的希臘文化,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古希臘人在文學、戲劇、雕塑、建築、哲學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這一文明遺產在古希臘滅亡後,被古羅馬人破壞性的延續下去,從而成為整個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古希臘
 古希臘的地理範圍,除了現在的希臘半島外,還包括整個愛琴海區域和北面的馬其頓色雷斯、亞平寧半島和小亞細亞等地。公元前5、6世紀,特別是希波戰爭以後,經濟生活高度繁榮,產生了光輝燦爛的希臘文化,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古希臘人在文學、戲劇、雕塑、建築、哲學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這一文明遺產在古希臘滅亡後,被古羅馬人破壞性的延續下去,從而成為整個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古希臘歷史

1. 古希臘文明的興起

早在古希臘文明興起之前約800年,愛琴海地區就孕育了燦爛的克里特文明邁錫尼文明。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另一支希臘人(多利亞人)的入侵毀滅了邁錫尼文明,此後300年,希臘完全陷入沉寂狀態,封閉又貧窮,希臘歷史進入所謂“黑暗時代”。因為對這一時期的了解主要來自《荷馬史詩》,所以又稱“荷馬時代”。在荷馬時代末期,鐵器得到推廣,取代了青銅器;海上貿易也重新發達,新的城邦國家紛紛建立。希臘人使用腓尼基字母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並於前776年召開了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召開也標誌著古希臘文明進入了興盛時期。前750年左右,隨著人口增長,希臘人開始向外殖民。在此後的250年間,新的希臘城邦遍及包括小亞細亞和北非在內的地中海沿岸。在諸城邦中,勢力最大的是斯巴達和雅典

2. 希波戰爭

在希臘城邦向地中海沿岸擴展的同時,西亞的波斯帝國也在擴張,強大的波斯帝國征服了小亞細亞半島

上的艾奧尼亞希臘諸邦。前499年,小亞細亞半島上的米利都等希臘城邦發動起義,得到雅典的支持。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在鎮壓起義後,就準備進攻雅典。前490年,波斯大軍渡海西侵,但在馬拉松戰役中被人數居於劣勢的雅典重裝步兵擊敗。希臘人贏得了第一次希波戰爭的勝利。
前480年,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率50萬大軍再次進攻希臘。希臘各城邦也結成同盟,共御強敵。希臘聯軍的陸軍以斯巴達人為主力,海軍則以雅典艦隊為主。希臘陸軍在溫泉關阻擊波斯陸軍,雖然兵敗,但為希臘海軍的集結贏得了時間。波斯人攻入了雅典,將全城焚毀,但希臘海軍在薩拉米海戰中一舉擊潰波斯海軍,波斯人面臨補給被切斷的危險,不得不撤退。希臘人乘勝追擊,解放了小亞細亞的希臘諸邦。第二次希波戰爭以希臘的勝利告終。3. 伯羅奔尼撒戰爭

希波戰爭以後,雅典成為希臘的霸主。雅典海軍是希臘各城邦中最強大的軍事力量,雅典的民主制也在伯利克里執政時期達到黃金時代。希波戰爭中,希臘各城邦建立了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戰後逐漸成為雅典實現其霸權的工具。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不滿雅典的霸權,雙方爆發多次摩擦。前431年,斯巴達的同盟底比斯進攻雅典的同盟普拉提,正式引發了伯羅奔尼撒戰爭。雅典依靠其強大的海軍進行封鎖,斯巴達則攻入雅典,試圖迫其決戰。雙方互有勝負,但都未能取得決定性勝利,遂於前421年締結和約。和平未能維持很久,前415年,雅典對西西里島斯巴達的盟邦敘拉古發動大規模遠征,結果以慘敗告終。西西里遠征使雅典元氣大傷,無力抵禦斯巴達的攻勢。前405年,雅典海軍被全殲。次年,雅典向斯巴達投降,斯巴達成了希臘的新霸主。斯巴達的霸權也未能長久,希臘各城邦陷入混戰之中。

4. 馬其頓的崛起

馬其頓位於希臘的北部,處於希臘文明的邊緣,被希臘人視為蠻族。但從公元前4世紀起,馬其頓逐漸成為希臘北部的重要國家。前395年,菲利普二世即位。在菲利普的治下,馬其頓成為巴爾幹地區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面對馬其頓的崛起,希臘建立了以雅典為首的反馬其頓同盟。前338年,馬其頓在喀羅尼亞大敗希臘聯軍,取得了對整個希臘的控制權。前336年,菲利普遇刺身亡,其子亞歷山大即位。亞歷山大即位後很快就平定了希臘城邦的起義,鞏固了政權。前334年,亞歷山大率大軍渡海東征,拉開了他征服世界的序幕。亞歷山大最大的敵人是強大的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先後在格拉尼卡斯河和伊蘇斯擊敗波斯軍隊,從波斯人手中奪取了敘利亞和埃及。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試圖求和,但被雄心勃勃的亞歷山大拒絕。前331年,亞歷山大和大流士三世之間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高加米拉戰役爆發。亞歷山大再一次取得了勝利,並乘勢攻下巴比倫,波斯帝國滅亡。亞歷山大繼續東進,直到印度河流域方才折返。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病死,他龐大的帝國也隨之分裂。自此,古希臘歷史結束,希臘化時代開始。

5. 影響

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很多知識分子(以僧侶和貴族為主)為了擺脫基督教日益腐朽的世俗化統治與思想禁錮,開始重新學習逐漸被遺忘的古希臘著作,例如《荷馬史詩》、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和一些先古基督教會文章。古希臘的精神遺產第一次得到了全面復興和繼承。
可是到了18~19世紀,隨著啟蒙運動的興起,學者們不再把《聖經》上寫的當作真事,而且把古希臘的知識歸於同類,把前776年第一次奧運會之前的事情統統算為神話,而非歷史。1870年Heinrich Schliemann在希臘Troy出土文物,這一考古發現讓西方人重新認識到古希臘不是虛無縹緲的神話傳說,而的確經歷過燦爛的文明。從此學者開始仔細研究古希臘流傳下的著作,區分神話,傳說和歷史。

6.古希臘城邦

公園前8---前6世紀,希臘走上復興之路,城邦逐漸發斬起來。
城邦是指希臘的一種國家形態,它一般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包括周邊地若干村落。

7 .古希臘城邦政體

希臘城邦的主要特徵是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
政體:貴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寡頭制和僭頭制。

起源

古希臘文學反映了歐洲氏族社會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的現實生活,特別體現了古代世界的人們對戰爭與和平、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的思考。古希臘時代顯赫的英雄行為和社會歷史的重大變遷都在文學作品中得以深刻的體現。這些文學作品不僅為整個西方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調,也為人們研究古希臘世界的歷史與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文獻資料。
由於古希臘海灣、海島眾多,航海業發達,因此同其他地區,特別是同埃及和西亞各國有著廣泛的商業、文化聯繫。早在古希臘文明誕生之前,在西亞的兩河流域的峽谷里就連綿不斷的產生了蘇美爾文明、巴比倫文明和亞述文明。那裡已經具備了較先進的書寫、冶金、紡織等手工藝術,數學、天文學、建築學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地處北非的埃及,在工業、農業、科學、文學藝術方面也出現了古代罕見的奇蹟。這一切都對希臘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希臘人從古老的東方文化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以滋潤自己,希臘文學也具有顯著的東方色彩。
古希臘文學表現了古希臘人對宇宙、自然與人生的理解與思考,其中蘊涵著他們較為原始的精神、心理、情感和文化的內容。外部世界的神秘莫測,大自然不可駕馭,人生的變幻無常,使他們形成了帶有宗教宿命論色彩的“命運觀”。體現在文學中,命運對人具有絕對的控制性和不可改變性,人必須服從命運的安排,但人又可以在命定的範圍內發揮最大的才幹與潛能,隨心所欲的去做自己的事。
古希臘古羅馬文學中的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獨立不羈、狂歡取樂、享受人生的個體本位意識,而在困難面前又表現出艱苦卓絕、百折不撓的精神。威力無窮的命運給古希臘人帶來了困惑與恐懼,也培養了他們的自我意識和個體精神。此外,他們在與命運抗爭中激發出了蓬勃的生命活力。古希臘文學正是在描寫人對現世價值的追尋、人與命運的矛盾和抗爭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潑與美麗,表現了人類童年時期的自由、樂觀與浪漫。生命意識、人本意識和自由觀念是古希臘文學的基本精神,以後也成了西方文學與文化的基本核心。

古希臘數學

古希臘數學分為三個時期

、從伊奧尼亞學派到柏拉圖學派為止,約為公元前七世紀中葉到公元前三世紀;
、亞歷山大前期,從歐幾里德起到公元前146年,希臘陷於羅馬為止;
、亞歷山大後期,是羅馬人統治下的時期,結束於641年亞歷山大被阿拉伯人占領。
歐幾里德: 古希臘最著名的數學家和貢獻丟番圖,被譽為代數學鼻祖;阿波羅尼奧斯,圓錐曲線的研究;歐幾里德,著有《幾何原本》,奠下了以後歐洲數學的基礎;
畢達哥拉斯學派:發現多個定理,包括勾股定理,並發現無理數;
阿基米德: 帶動幾何發展,善用窮舉法、趨近觀念(十分接近現代的微積分)。

古希臘哲學

古典希臘哲學,或稱早期希臘哲學集中在辯論與質詢的任務。在很多方面,它同時為現代科學與現代哲學鋪設了道路。早期希臘哲學家對後世產生的影響從未間斷,從早期穆斯林哲學到文藝復興,再到啟蒙運動和現代的普通科學。

1. 前蘇格拉底的哲學家

西方哲學的歷史從古希臘開始,特別是一群通稱為前蘇格拉底時期的哲學家。這不是為了否認其他在古埃及、閃族以及巴比倫文化里出現的早期哲學家而作的謠傳。誠然,每個文化中都存在偉大的思想家和作家,而我們有證據證明一些最早的希臘哲學家可能至少接觸過某些埃及和巴比倫思想的作品。然而,早期希臘思想家與他們的前人相比至少增加了一種元素,使他們與前人的思想區分開來。在歷史上,我們首次在他們的作品中發現他們對於世界規律並不是教條式的主張,而包括了他們對這些理論的各種論點。
事實證明了,幾乎所有早期希臘哲學家提出的各種宇宙論是極度和明確的謬誤,但這並不會降低它們的重要性。因為即時以後的哲學家立刻拋棄了前人假設的答案,但他們不能逃避前人所提出的問題:
一切事物從哪來?
它到底是由什麼製造的?
我們如何解釋大量事物組成的本質?
為什麼我們能用單一數學來描述它們?
而希臘哲學家所追隨的形式和傳達他們的答案方法,變得與他們所問的問題一樣重要。前蘇格拉底的哲學家拒絕傳統的神話對他們周遭所見現象的解釋,而贊同更理性的解釋。換言之,他們依靠推論和觀察來闡明圍繞他們周圍的真實自然界,而且他們使用合理的論點突出他們的觀點來告訴他人。儘管哲學家對關於理性和觀察相關重要性尺度有所爭論,但2500年來他們基本上一致使用由前蘇格拉底學派最早發明的方法。
爭議常出現在確定前蘇格拉底哲學家的思想,以及確定他們用以支持自己獨特觀點的論據的方式。這個問題並非來自他們自身或思想上的一些缺陷,純粹是由於他們的歷史與我們相隔太遠的緣故。雖然多數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創作出標誌性的著作,但我們並沒有任何一本著作的完整版本。我們只有後世的哲學家和史學家對其作品的引用,與偶爾發現的原文片段。
泰勒斯(希臘語:Θ?λη?;英語:Thales)
阿那克西曼德(希臘語:Αναξιμανδρο?;英語:Anaximander)
畢達哥拉斯(希臘語:Πυθαγ?ρα?;英語:Pythagoras)
艾菲索斯的赫拉克利特(希臘語:Ηρ?κλειτο? τη? Εφ?σσου;英語:Heraclitus of Ephesus)
色諾芬尼(希臘語:Ξενοφ?ν;英語:Xenophanes)
巴門尼德(希臘語:Παρμεν?δη?;英語:Parmenides)與其他愛利亞學派(Eleatic)的哲學家
留基伯(Leucippus)、德謨克利特(希臘語:Δημ?κριτο?;英語:Democritus)與其他的原子論者(Atomists)
普羅泰戈拉(希臘語:Πρωταγ?ρα?;英語:Protagoras)與智者(Sophists)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希臘語:Σωκρ?τη?;英語:Socrates,公元前470年 ~ 公元前399年)是一位雅典哲學家,他開創了“倫理哲學”,使古希臘哲學從單純研究自然轉向研究人類本身,成為西方哲學傳統中最重要的偶像。他採用的“詰問式”教育方法對西方的思維方式有極為重要的貢獻。請參看他寫的文章得到更多信息。
柏拉圖
柏拉圖(希臘語:Πλ?των;英語:Plato,公元前427年 ~ 公元前347年),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古典希臘哲學家,受教於蘇格拉底,並教導了亞里士多德。他最著名的作品,《理想國》(希臘語:Πολιτε?α;英語:The Republic)描繪了他幻想的“完美”國家。他也寫了《律法》和許多蘇格拉底的對話錄。柏拉圖在年輕的時候就成為了蘇格拉底的學生,而且(據他自己敘述)參加了對他老師的審訊,雖然並非由他執行。與蘇格拉底不同,柏拉圖寫下了他的哲學觀點,並留下相當多數量的手稿。請參看他寫的文章得到更多信息。
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希臘語:Αριστοτ?λη?;英語:Aristotle,在其它大多數非英語的語言中被稱為Aristoteles,在義大利語則稱為Aristotele,公元前384年 - 公元前322年3月7日)與柏拉圖一起,被稱為對西方思維方式產生重要影響力的兩人之一。
他們的作品,雖然在許多基礎的方面有關連,但在風格和主旨方面卻截然不同。柏拉圖寫下了數打哲學對話錄(以談話的形式來辯論,通常由蘇格拉底以參與者身份出現)和少量信函。雖然早期的對話錄主要是關於獲得知識的方法,而且大多數在最後關於公正和實際的倫理,但他最著名的作品陳述一個關於倫理學、形上學、推論、知識和人類生命的概要觀點。其突出的思想包括,通過直覺(感觀)所獲得的知識總是會留下困惑和不純的觀點,而且對所謂“沉思的心靈能從世界中獲得‘真實’的知識”感到厭煩。只有靈魂能掌握知識的結構、事物的真實本質,我們看到的世界僅僅是一個充滿瑕疵的拷貝。這樣的知識不僅有倫理的重要性,而且有科學的重要性。我們可以把柏拉圖視為一個唯心主義者和理性主義者。
相比之下,亞里士多德更重視從感觀獲得知識,而且將相對的更多地獲得經驗主義者的現代標籤。因此亞里士多德為之後最終發展進入科學方法的世紀做好了準備。如今仍然存在的亞里士多德作品以論文的形式出現,大部分並未被作者所發行。最重要的包括了物理學、形上學、(尼各馬科)倫理學、政治學、論靈魂(在靈魂之上)、詩學和很多其它的作品。

2. 之後的古典哲學家

西塞羅(希臘語:Κ?κερο?;英語:Cicero)
基提翁的芝諾(Zeno of Citium)
愛比克泰德(Epictetus)
伊壁鳩魯(希臘語:Επ?κουρο?;英語:Epicurus)與盧克萊修(Lucretius)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

古希臘文學

古希臘文學是指古代希臘世界的文學。廣義的古希臘文學涵蓋了從氏族制希臘社會到希臘化時代的文學,持續時間近1000年。古希臘文學是整個西方文學的源頭,也是歐洲文學的第一個高峰。
古希臘文學反映了歐洲從氏族社會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的現實生活,特別體現了古代世界的人們對戰爭與和平、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的思考。古希臘時代顯赫的英雄行為和社會歷史的重大變遷都在文學作品中得以深刻的體現。這些文學作品不僅為整個西方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調,也為人們研究古希臘世界的歷史與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文獻資料。

1.概述

古希臘位於歐洲南部,地中海的東北部,包括今巴爾幹半島南部、小亞細亞半島西岸和愛琴海中的許多小島。特定的地理條件使得古希臘人難以在田地里依靠農耕方式某勝,而是在海上靠經商、做海盜或到海外開闢殖民地來求生存。這種生存環境早就了古希臘人自由奔放、富於想像力、充滿原始欲望、崇尚智慧和力量的民族性格,也培育了古希臘人追求現世生命價值、注重個人地位和個人尊嚴的文化價值觀念。因此,古希臘文學和藝術具有豐富多彩、雄大活潑的特徵,具有人類社會童年時代天真爛漫的特徵。
由於古希臘海灣、海島眾多,航海業發達,因此同其他地區,特別是同埃及和西亞各國有著廣泛的商業、文化聯繫。早在古希臘文明誕生之前,在西亞的兩河流域的峽谷里就連綿不斷的產生了蘇美爾文明、巴比倫文明和亞述文明。那裡已經具備了較先進的書寫、冶金、紡織等手工藝術,數學、天文學、建築學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地處北非的埃及,在工業、農業、科學、文學藝術方面也出現了古代罕見的奇蹟。這一切都對希臘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希臘人從古老的東方文化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以滋潤自己,希臘文學也具有顯著的東方色彩。
古希臘文學表現了古希臘人對宇宙、自然與人生的理解與思考,其中蘊涵著他們較為原始的精神、心理、情感和文化的內容。外部世界的神秘莫測,大自然不可駕馭,人生的變幻無常,使他們形成了帶有宗教宿命論色彩的“命運觀”。體現在文學中,命運對人具有絕對的控制性和不可改變性,人必須服從命運的安排,但人又可以在命定的範圍內發揮最大的才幹與潛能,隨心所欲的去做自己的事。
古希臘古羅馬文學中的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獨立不羈、狂歡取樂、享受人生的個體本位意識,而在困難面前又表現出艱苦卓絕、百折不撓的精神。威力無窮的命運給古希臘人帶來了困惑與恐懼,也培養了他們的自我意識和個體精神。此外,他們在與命運抗爭中激發出了蓬勃的生命活力。古希臘文學正是在描寫人對現世價值的追尋、人與命運的矛盾和抗爭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潑與美麗,表現了人類童年時期的自由、樂觀與浪漫。生命意識、人本意識和自由觀念是古希臘文學的基本精神,以後也成了西方文學與文化的基本核心。

2.發展

英雄時代
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是古希臘世界從氏族公社制向奴隸制社會過渡的時期,史稱“英雄時代”,又稱“荷馬時代”,這一時期文學的主要成就是神話和史詩。
古希臘神話
希臘神話
古希臘神話是原始氏族社會的精神產物,是古希臘人集體創造的,也是西方世界最早的文學形式,大約產生於公元前8世紀以前。它在希臘原始初民長期口口相傳的基礎上形成基本規模,後在荷馬、赫西俄德等人的作品中得到充分反映。它產生和反映的地理位置是西起希臘半島,東至小亞細亞半島,南到克里特島的廣大愛琴海地區。希臘神話是一個廣闊浩繁的系統,支脈派系龐雜,傳說故事眾多,並不完全一致。但它具有明顯的家族色彩,包孕著一條血緣的紐帶,存在一個基本脈絡,大體可分為神的故事和英雄傳說兩大部分。
希臘神話中的神祗像人一樣,有情慾,有善惡,有計謀,互有血緣關係,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如天父宙斯就經常下界追逐引誘凡間女子,而他的妻子赫拉則如同一個妒忌心極強的女人一樣迫害她的情敵。但神祗和人的區別也很明顯:長生不老,可隨意變形,各具特殊本領和巨大威力,其好惡態度對下界人類的生殺禍福起著決定作用。其中地位最顯赫的神是居住在奧林匹斯山上的十二個主神。
英雄傳說中的英雄都是神和人所生的後代,是半神半人的,具有過人的才能和非凡的毅力。英雄傳說以不同的家族為中心形成許多系統,主要包括赫拉克利特的傳說,忒修斯的傳說,伊阿宋的傳說等等。
希臘神話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逐漸形成的,神的性格和職責以及故事情節都有發展變化。可以說古希臘神話是整個西方文學的源頭,後世幾乎所有的作家都曾從古老的神話中汲取養分。
《荷馬史詩》
荷馬的禮讚 《荷馬史詩》是西方文學史上最早的正式的書面文學作品。史詩包括兩部,分別是《伊利亞特》(一譯《伊利昂紀》)和《奧德賽》(一譯《奧德修紀》),相傳作者是大致生活於公元前10世紀至8世紀之間的盲人詩人荷馬,不過目前更流行的觀點是《荷馬史詩》是包括荷馬在內的許多人集體創作並反覆修改過的。
《伊利亞特》共24卷,15693行,取材於希臘神話中“不和的金蘋果”的傳說。相傳阿喀琉斯的父母舉行婚禮的時候忘記邀請不和女神厄里斯,憤怒的復仇女神在宴席上扔下一個金蘋果,上寫“贈給最美的女子”,引發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愛神阿芙羅狄忒之間的爭奪,並最終導致特洛伊戰爭的爆發。史詩以特洛伊戰爭中希臘聯軍統率阿迦門農奪走勇將阿喀琉斯寵愛的女俘,阿喀琉斯因憤怒而不再參戰這一情節為楔子,描寫阿喀琉斯的憤怒以及此後51天之內發生的事情。
《奧德賽》的故事發生在緊接著特洛伊戰爭之後的10年中。特洛伊戰爭中為希臘聯軍獻木馬記的奧德修斯因冒犯海神波塞冬而在海上遇難,滯留異鄉,他以無比的英雄氣概克服種種困難,終於回家和妻兒團聚。
《荷馬史詩》的主題是歌頌希臘民族的光榮史跡,讚美勇敢、正義、無私、勤勞等善良品質,謳歌克服一切困難的樂觀精神,肯定人與生活的價值。但史詩也具有濃厚的宿命論色彩,人與人之間的鬥爭常常是神與神之間鬥爭的縮影。但史詩對戰爭本身很少作正義與否的價值判斷,超越了狹隘的民族主義。
在語言上,《荷馬史詩》達到了很高的程度,修辭技巧相當成熟,敘事結構也非常合理。荷馬善用比喻來描寫人物及刻畫宏闊的社會、歷史場面。儘管其中不乏冗長多餘的華麗辭藻,但這是所有古代文學的特點。
在這一時期的詩人除荷馬外,赫西俄德也非常著名。他大致生活於公元前8世紀末至7世紀初。他的代表作包括教諭詩《農作與時日》和《神譜》。他的創作風格和荷馬非常相似,語言上有模仿《荷馬史詩》的痕跡。
大移民時代
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史稱古希臘歷史的“大移民時代”,這一時期的文學主要成就包括抒情詩和寓言。
抒情詩
古希臘抒情詩包括多種題材,主要分為雙行體詩、諷刺詩、琴歌和牧歌。其中寫雙行體詩的古希臘詩人眾多,最早的詩人據傳是公元前7世紀上半葉的卡利諾斯,但是最擅長寫此詩體的則是西摩尼德斯(前556~前466年)。雅典民主制度的創建者梭倫也寫過不少詩歌。
然而古希臘抒情詩中,成就最高的卻是琴歌,是一種伴隨著音樂的歌曲類詩體。琴歌可分為兩種,一是獨唱體,一是合唱體。
薩福(畫像) 獨唱體琴歌的代表人物是女詩人薩福(前612年~?)。她在雅典的民主派和貴族派的政治鬥爭中被迫流亡國外,後來在故鄉萊斯博斯島創建音樂學校。她一共創作了9卷詩,但留存下來的只有兩首是完整的,其餘都是一些殘篇。她的語言艷麗無比,情調傷感,感情真摯,題材上多描寫纏綿悱惻的愛情。如她的名作《致阿那克托里亞》,沉痛哀惋,感人肺腑。據說薩福是個同性戀者。她的許多詩作均於1703年在羅馬和君士坦丁堡被公開焚毀。然而在古代希臘世界,薩福的地位極高,曾被柏拉圖稱為“第十個繆斯”。
除薩福外,阿爾凱奧斯阿那克里翁也非常擅長寫獨唱體琴歌。阿爾凱奧斯和薩福過從甚密,但聲名略遜於薩福。他的創作大多數是政治和戰爭題材,體現了琴歌中剛猛的一面。後世評論家認為正是他和薩福兩個人使古希臘抒情詩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而阿那克里翁則由於投靠王室,充當御用詩人而名聲不佳。他的作品通俗流暢,對16世紀之後的歐洲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至於合唱體琴歌,成就最高的詩人是品達(前518~前442年)。他曾受教於雅典的一些著名的音樂家,其詩作的主題多半是歌頌神、歌頌奧林匹克運動的。他一生共創作詩歌17卷,現存4卷完整的競技勝利者頌(總計45首詩)。品達的詩歌對後世影響非常大,彌爾頓、歌德等都曾有意模仿過他的風格。
《伊索寓言》
相傳伊索是公元前世紀上半葉的一個獲釋的奴隸,聰明絕頂,他一生創作了許多寓言故事,但現在傳世的只有公元前4世紀的一些古代作家整理編纂的120餘則。不過根據考證其中有很多故事可能來源於亞洲或非洲,並非伊索所作。
伊索寓言主要是通過一些動物的言行來寄寓道德教諭,著名的故事包括“獅子和老鼠”、“狐狸和仙鶴”、“披著羊皮的狼”和“狐狸和葡萄”等。伊索寓言通常短小精悍,思想性頗強,體現了古代希臘人的智慧,對後世全世界的文學都產生了影響。
民主時代
所謂的“民主時代”,是指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這段時期。這一時代是古希臘世界的全盛時期,各城邦都得到繁榮的發展,而地處海灣、交通便利的雅典在工商業方面日益發達,並建立了奴隸主民主制。在雅典,國家不設國王,最高權力機構是全體公民大會,大會由公民抽籤產生,共同對國家事務進行商議。
此外,對外戰爭的勝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這種繁榮的局面。公元前5世紀初,希臘和波斯之間的經濟和政治矛盾引起希波戰爭,希臘人在馬拉松戰役和薩拉米戰役中取得重大勝利,而戰後許多希臘城邦成立海上同盟,以防禦波斯侵略,雅典成為盟主。此後,雅典的經濟和政治日益欣欣向榮,也迎來了古希臘文學的黃金時代。
雅典的民主政治不僅是古代希臘的典範,而且是整個古代世界的典範。雅典的民主政治不僅是人類歷史的首創,而且直接影響了後世西方的政治制度。在現代西方國家語言裡,如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俄語等語言中的“民主”一詞,都是從古希臘語的“demokratia”一詞演變而來。古希臘語中的“demokratia”一詞,由“demos”和“Kratos”兩部分構成,“demos”的意思是“人民”、“地區”,“kratos”的意思是“統治”、“管理”,因此所謂“民主”是指“人民的統治”或者“人民的管理”。
雅典實行民主化程度最高的“直接民主制”。在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所有的官職向全體公民開放,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抽籤選舉方式(十將軍除外)擔任政府中的各級官職。雅典的政府官員都有任期,通常為一年,而且大多數的官職,不得連選連任,以避免結黨營私。雅典還實行委員會制,凡是重大事務均由集體作出決定,由集體負責。而不是由一個人說了算,從而避免了專制獨裁和官僚主義。為了保證民主政治不受侵害,從克利斯提尼時代開始,雅典還制定了陶片放逐法,用陶片投票選舉出可能對雅典的民主政治構成威脅的人。如果某人得票數超過6000,就會被放逐到國外,10年以後才能返回,從而使政治野心家無機可乘。
這一時期古希臘文學成就最高的是戲劇。
古希臘悲劇
古希臘悲劇起源於祭祀酒神狄奧尼索斯的慶典活動。在古希臘世界漫長的演進過程中,這種原始的祭祀活動逐漸發展成一種有合唱歌隊伴奏,有演員表演並依靠幕布、背景、面具等塑造環境的藝術樣式,這就是西方戲劇的雛形。
古希臘戲劇大都取材於神話、英雄傳說和史詩,所以題材通常都很嚴肅。亞里士多德曾在《詩學》中曾專門探討悲劇的含義。他認為悲劇的目的是要引起觀眾對劇中人物的憐憫和對變幻無常之命運的恐懼,由此使感情得到淨化。悲劇中描寫的衝突往往是難以調和的,具有宿命論色彩。悲劇中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堅強不屈的性格和英雄氣概,卻總是在與命運抗爭的過程中遭遇失敗。
最早的悲劇作家包括“戲劇之父”忒斯庇斯、最先在戲劇中引入面具的科里洛斯等。但這一時期成就最高的悲劇作家則是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得斯三人。
埃斯庫羅斯(前525~前456年)是古希臘最偉大的悲劇作家。他對古希臘悲劇最大的貢獻是在表演中引入了第二個演員,改變了過去古希臘戲劇中只有一個演員和歌隊共同演出的傳統模式,為戲劇情節的發展和戲劇道白的豐富多彩提供了可能和便利條件。埃斯庫羅斯已知劇名的作品共80部,其中只有7部傳世,包括《俄瑞斯忒亞》三聯劇(《阿迦門農》、《奠酒人》和《復仇女神》)、《乞援人》、《波斯人》、《七將攻忒拜》和《普羅米修斯》。埃斯庫羅斯是整個古希臘戲劇的第一位大師,對整個西方戲劇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索福克勒斯(前496~前406年)是雅典民主全盛時期的悲劇作家。他在27歲首次參加悲劇競賽,即戰勝了埃斯庫羅斯。阿里斯托芬稱讚他“生前完滿,身後無憾”。索福克勒斯一生共寫過100餘部戲劇,卻只有7部傳世,成就最高的是《安提戈涅》和《俄底浦斯王》。其中《俄底浦斯王》被認為是古希臘悲劇的典範。索福克勒斯的悲劇往往被稱為“命運悲劇”,即通常表現個人意志行為與命運之間的衝突。
歐里庇得斯(前485~前406年)是雅典奴隸制民主國家危機時代的悲劇作家。他一生從未參與過任何政治活動,而是醉心於哲學思考。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許多問題,包括神性與人性、戰爭與和平、民主、婦女問題等等。他一生共創作了80餘部悲劇,有18部傳世。其中最優秀的包括《美狄亞》、《特洛伊婦女》等。歐里庇德斯所處的時代是雅典由表面繁榮逐漸走向動盪的時代。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後,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尖銳,信仰危機和道德淪喪現象出現。在歐里庇德斯的戲劇中,可以清晰的感到劇作家對希臘政治現實的懷疑態度。《美狄亞》被認為是古希臘最動人的悲劇之一,也是西方文學中第一次把婦女作為主要角色來塑造。由於歐里庇得斯的戲劇風格和傳統的悲劇風格不同,因此他生前並不出名,死後名聲卻很大,他的戲劇對希臘化時期的新戲劇、羅馬文學和後世歐洲文學都有很大影響。
古希臘歷史上誕生了著名的三大悲劇詩人,他們代表了古希臘悲劇藝術“興起——繁榮——衰落”各個時期的最高成就:
埃斯庫羅斯——被譽為“悲劇之父”
代表作:《被縛的普羅米修斯》。講述了“盜火者”普羅米修斯從天界為人類帶來光明與溫暖,甘受宙斯懲罰的故事。
索福克勒斯——被譽為“戲劇藝術的荷馬”
代表作:《俄狄浦斯王》。是標誌著希臘悲劇藝術完美結構的典範。以倒敘“追兇”的方式講述了俄底浦斯王發現自己就是“弒父戀母”的罪魁禍首。其悲劇的感染力特別使人震撼。也使“俄底浦斯情結”被後世心理學家當成了“戀母情結”的代名詞。
歐里庇得斯——“心理戲劇的鼻祖”
代表作:《美狄亞》。寫取回金羊毛的英雄依阿宋的妻子美狄亞不惜殺害自己的孩子復仇的故事。在後來的女權主義者看來最早提出了婦女問題。
古希臘悲劇主要不是寫悲,而是在於表現崇高壯烈的英雄主義思想。根據亞里斯多德定義,古希臘悲劇“描寫的是嚴肅的事件,是對有一定長度的動作的摹仿;目的在於引起憐憫和恐懼,並導致這些情感的淨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從而成悲劇,因而悲劇的衝突成了人和命運的衝突”。
古希臘喜劇
古希臘喜劇起源於祭祀酒神的狂歡歌舞和民間滑稽戲。公元前487年,雅典正式確定在春季酒神節慶中增加喜劇競賽項目。
古希臘喜劇大半是政治諷刺劇和社會諷刺劇,產生於言論比較自由的民主政治繁榮時期。這一時期的喜劇具有較強的批判性,尤其擅長諷刺當權人物。這時的喜劇被稱為“舊喜劇”。公元前5世紀雅典曾產生過三大喜劇詩人,分別是克拉提諾斯、歐波利斯和阿里斯托芬,只有阿里斯托芬有作品傳世。
阿里斯托芬(前446~前358年)生活於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期,雅典的城邦文明正在衰落之中,雅典社會出現了貧富分化、政治派系等現象,這些都稱為劇作家創作的素材。阿里斯托芬一生共寫過44個喜劇劇本,但完整流傳下來的只有11部,比較著名的包括《巴比倫人》、《雲》、《鳥》、《騎士》、《阿卡奈人》等。其中《鳥》是最優秀的作品,也是古希臘現存的結構最完整的寓言喜劇,是烏托邦喜劇的濫觴。阿里斯托芬是整個歐洲的喜劇之父,正是他奠定了西方文學中喜劇以滑稽形式表現嚴肅主題的傳統。
希臘化時代
公元前4世紀下半葉,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整個希臘,並在帝國擴張的過程中將希臘文明傳播至東方,史稱希臘化時代。此時的古希臘文學已經接近尾聲,希臘文明的中心也逐漸由雅典遷移至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這一時期希臘文學的特點是脫離現實,講求辭藻,追逐傷感情調。比較有成就的領域是新喜劇和田園詩。
所謂新喜劇,是相對於阿里斯托芬時代的“舊喜劇”而言的,其特徵是不談政治,迴避嚴肅話題,而更多的表現社會風俗,用曲折的情節和雅致的風格取悅觀眾。米南德(前342~前292年)是古希臘新喜劇的先驅和代表人物,共寫過105部喜劇。他的很多作品都完整流傳下來,包括《恨世者》、《薩摩斯女子》等。米南德的喜劇往往有比較複雜的愛情背景,特別注重劇中人物性格的刻畫,深刻的影響了17世紀英國劇作家。
忒奧克里托斯(前310~前250年)是希臘化時代田園詩的首創者。他詩風活潑、優美,現存完整詩篇30首。古羅馬的維吉爾就曾模仿他的風格,創作了著名的《牧歌》。這一時期著名的詩人還包括阿波羅尼俄斯等。

古希臘建築

古希臘建築的概貌

雅典衛城一隅 在建築方面,古希臘人的遺產可以認為有兩個主題。一個是希臘建築所包含的形象模型。這些模型首先包括一系列裝飾物術語、雕塑以及風格,多多少少被全盤接受,或者斷斷續續被使用和廢棄。即使失寵,也不能輕率斷定它們已經從西方建築師們的資料庫中完全消失了。希臘建築留傳於世的第二個方面就是希臘人對建築的本質看法。建築形式總是讓人被動地接受,而關於建築的本質看法只能意會於心,而本能經常發現於一些顯而易見的地方。人們知道要恰當設計一個建築物的維度,就必須遵循一定的數學比例。這種觀點是希臘人的,不管在本質上,還是在選擇適當的比例上。這種觀點在文藝復興時期再次現身,有時建築形式的完美性不厭其煩地重複一些偏愛的形狀。
現存的建築物遺址主要就是神殿、劇場、競技場等公共建築,其中尤以神殿為一個城邦的重要活動中心,它也最能代表那一時期建築的風貌。古希臘人的生活受控於宗教,所以理所當然的,古希臘的建築最大的最漂亮的都非希臘神殿莫屬。古希臘人認為,神也是人,只是神比普通人更加完美,他們認為供給神居住的地方也不過是比普通人更加高級的住宅。所以,希臘最早的神殿建築只是貴族居住的長方形有門廊的建築。後來加入柱式,由早期的“端柱門廊式”逐步發展到“前廊式”,即神殿前面門廊是由四根圓柱組成,以後又發展到“前後廊式”,到公元前6世紀前後廊式又演變為希臘神殿建築的標準形式——“圍柱式”,即長方形神殿四周均用柱廊環繞起來。希臘神殿建築總的風格是莊重典雅,具有和諧、壯麗、崇高的美。這些風格特點在各個方面都有鮮明的表現。

古希臘建築的特點

根據所遺留下來的希臘建築,我們可以歸納出古希臘建築的幾大特點。
第一特點是平面構成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廳堂,大殿,周圍是柱子,可統稱為環柱式建築。這樣的造型結構,使得古希臘建築更具藝術感。因為在陽光的照耀下,各建築產生出豐富的光影效果和虛實變化,與其他封閉的建築相比,陽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閉牆面的沉悶之感,加強了希臘建築的雕刻藝術的特色。
第二特點是: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種柱式:1. 陶立克柱式,2. 愛奧尼克柱式,3. 科林斯式柱式,4. 女郎雕像柱式。這四種柱式是在人們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後面的柱式總與前面柱式之間有一定的聯繫,有一定的進步意義。而貫穿四種柱式的則是永遠不變的人體美與數的和諧。柱式的發展對古希臘建築的結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並且對後來的古羅馬,歐洲的建築風格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第三特點是:建築的雙面披坡屋頂形成了建築前後的山花牆裝飾的特定的手法。古希臘建築中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等裝飾手法,創造了獨特的裝飾藝術。
第四特點是:由平民進步的藝術趣味而產生的崇尚人體美與數的和諧。古希臘人崇尚人體美,無論是雕刻作品還是建築,他們都認為人體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大建築師維特魯威轉述古希臘人的理論:“建築物……必須按照人體各部分的式樣制定嚴格比例。” 所以,古希臘建築的比例與規範,其柱式的外在形體的風格完全一致,都以人為尺度,以人體美為其風格的根本依據,它們的造型可以說是人的風度、形態、容顏、舉止美的藝術顯現,而它們的比例與規範,則可以說是人體比例、結構規律的形象體現。所以,這些柱式都具有一種生氣盎然的崇高美,因為,它們表現了人作為萬物之靈的自豪與高貴。
第五特點是:建築與裝飾均雕刻化。希臘的建築與希臘雕刻是緊緊結合在一起的。可以說,希臘建築就是用石材雕刻出來的藝術品。從愛奧尼克柱式柱頭上的鏇渦,科林斯式柱式柱頭上的由忍冬草葉片組成的花籃,到女郎雕像柱式上神態自如的少女,各神廟山牆檐口上的浮雕,都是精美的雕刻藝術。由此可見,雕刻是古希臘建築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雕刻創造了完美的古希臘建築藝術,也正是因為雕刻,是希臘建築顯得更加神秘,高貴,完美和諧。

古希臘建築的影響

古希臘建築 公共活動的需要是公共建築大量興建的重要原因。現存的建築物遺址,如神廟、劇場、競技場都深深地反映了古希臘人的藝術趣味。其最突出的建築語彙――建築中的四種柱式,陶立克柱式,愛奧尼克柱式,科林斯式柱式,和女郎雕像柱式,令古希臘建築留下了獨特且不朽的丰姿。其所崇尚的人體美使希臘建築無論從比例還是外形上都產生了一種生氣盎然的崇高美。建築上的浮雕更是令建築物生機勃勃,充滿了藝術感。所以,想要研究古希臘的藝術史,希臘建築就是一切藝術的研究起點,因為它包含的並不僅僅是如何建起一座令後人驚嘆不已的建築物,它包含的還有古希臘人的審美觀念,雕刻藝術。古希臘建築是人類發展歷史中的偉大成就之一,給人類留下了不朽的藝術經典之作。其建築語彙深深地影響著後人的建築風格,它幾乎貫穿在整個歐洲兩千年的建築活動中,無論是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洛可可時期還是團隊精神時期都可見到希臘語彙的再現。古羅馬的建築受古希臘建築影響最深,羅馬時期還發展出了自己的一種混合柱式,來源都取自於希臘柱式。
古希臘建築風格特點主要是和諧、單純、莊重和布局清晰。而神廟建築則是這些風格特點的集中體現者,同時也是古希臘,乃至整個歐洲影響最深遠的建築。其中古希臘建築史上產生了帕提農神殿、宙斯祭壇(帕加馬)這樣的藝術經典之作,給世界留下了寶貴的藝術遺產,同時對世界建築藝術有著重大且深遠的影響。如果我們說,古希臘的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源泉與寶庫,那么,古希臘的建築藝術,則是歐洲建築藝術的源泉與寶庫。
古希臘建築通過它自身的尺度感,體量感,材料的質感,造型色彩以及建築自身所載的繪畫及雕刻藝術給人以巨大強烈的震撼,它強大的藝術生命力令它經久不衰。它的樑柱結構,它的建築構件特定的組合方式及藝術修飾手法,深深地久遠地影響歐洲建築達兩千年之久。因此我們可以說,古希臘的建築是西歐建築的開拓者。

古希臘建築年表

▲公元前2000年
青銅時代中期和米諾斯中期、克里特文明:克里特的大型宮殿
▲公元前1800年
小亞細亞的赫提王國:特洛伊最早的建築遺址
▲公元前1600年
青銅時代晚期和米諾斯晚期、克諾索斯的霸權:赫提城堡、提林斯和麥西尼的宮殿城堡、邁錫尼的王室陵墓、邁錫尼的阿特柔斯的寶庫
▲公元前1400年
特洛伊德麥加隆
▲公元前1300年
特洛伊戰爭、克諾索斯的衰落
▲公元前1100年
邁錫尼的衰落、黑暗時代的開始和希臘的起源
▲公元前1000年
希臘在愛奧尼亞建立最早的殖民地:對神靈的祭禮、最早的磚坯和木質結構的麥加隆
▲公元前776年
最早的奧林匹亞運動會和希臘編年史的開始:奧林匹亞聖地最早的建築遺蹟
公元前753年
羅馬城的建立、詩人荷馬和赫西奧德時代、希臘在西西里島、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地廣泛殖民:木質結構神廟的最早的列柱廊
▲公元前600年
城邦的政治權力、希臘民主政治的開端、薩摩斯島的畢達哥拉斯:古老藝術時期的開始、最早用雕刻裝飾的山牆、古老的多利亞式塞利特農和波西東尼亞的神廟、愛奧尼亞最早的大型神廟埃費索的阿爾忒彌斯神廟和薩摩斯島的赫拉神廟
▲公元前500年
戲劇的開始:悲劇和喜劇、反抗波斯入侵的戰爭開始、馬拉松戰役(公元前490年)、希臘城市化的開始、提洛同盟、伯里克利重建雅典城的計畫:古典藝術時期的開始、奧林匹亞的宙斯神廟、位於波西東尼亞的波塞冬神廟、帕特農神廟和雅典衛城的重建、阿提卡最早的劇場
▲公元前400年
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馬其頓霸權的開始、亞歷山大王朝、希臘最大的擴張:最初的科林斯式(圓形建築 )
▲公元前323年
亞歷山大去世、希臘化時代的開始:埃比達烏羅劇場
▲公元前300年
馬其頓戰爭:亞歷山大圖書館、迪杜馬的大型阿波羅神諭所、科斯島的阿斯克勒庇厄斯聖地、羅德斯島上的林都斯雅典娜聖地
▲公元前200年
羅馬的行省馬其頓、阿克亞、帕加馬和埃及:帕加馬的大型宙斯祭壇
▲公元前100年
建築師赫爾莫赫內斯
▲公元元年
羅馬帝國的開始:維特魯維《建築十書》
▲公元100年
博桑尼亞斯:希臘之旅

古希臘建築術語

▲凹紋:柱子表面的垂直切割裝飾
▲莨藶花:地中海氣候下常見的植物,它的葉子形狀可以用於科林斯式柱頭的裝飾圖案
▲衛城:通常為城市中較高的地方,建有一些神廟等神聖建築,通常還築有城牆。
▲阿迪隆:希臘神廟內殿後面的房間,通常封閉,有時可同內殿。
▲中心廣場:古希臘城市里召開大會的中心廣場或中心空地,同時也用於開設市場、舉行審判大會,並為城市主要的民用建築設定界限。
▲柱頂過梁:穿越整個列柱廊的主要橫樑,直接固定在柱頭上,過樑上面置以飾帶。在多利亞式的建築里,梁身光滑,而在愛奧尼亞式建築里,過梁呈三條帶狀凸起。
▲柱座:上面樹立有立柱的建築。
▲柱基:平台狀的建築物的組成部分,建築物置於其上。
▲柱頭:柱子頂端的收尾部分,它的上面是橫樑或頂蓋。
▲女像柱:雕像柱。最著名的是支撐雅典衛城厄瑞克特翁神廟中的一座門廊的年輕女性的雕像。
▲內殿:神聖而封閉的地方,惟有僧侶階級的成員才能進入,是希臘神廟的核心部分。
▲圓箍線:多利亞式柱式中用於裝飾柱頭以下柱身部分的平行切口狀的細小線腳。
▲門楣:置於牆洞之上的短梁,用來支撐建於其上的牆壁的重量。
▲齒狀裝飾:排列成一串的、細小直角齒形裝飾,此為愛奧尼亞式雕帶的特點。
▲多利亞式:多利亞人傳統的建築和裝飾風格,從公元前6世紀起,在整個希臘傳開。
▲柱頂板:柱列上面架在柱頭上的水平結構,包括柱頂過梁、雕帶和飛檐。
▲圓柱微曲線:確定希臘柱身輪廓的曲度,該曲都因圓柱直徑由下至上逐漸減小而形成。
▲鐘形圓飾:多利亞柱式中柱頭底座上的構件,其形狀如圓盤。
▲台座:希臘神廟基座最末一階台階的界限。
▲柱身:圓柱的柱頭和柱腳之間的部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