墊型蒿系

墊型蒿系

墊型蒿系,學名Ser. Minores Y. R. Ling,多年生半灌木狀草本,菊科植物,菊科蒿屬的一個系。本系我國有2種。

基本信息

簡介

中文名:墊型蒿系
菊科( COMPOSITAE)
蒔蘿蒿組( Sect. 1. Absinthium DC)

基本特徵

多年生半灌木狀草本。根、根狀莖木質,粗大;莖多數,叢生;莖、枝、葉兩面及總苞片背面密被灰白色
墊型蒿
或淡灰黃色平貼絲狀綿毛或絨毛。中部葉二回或一(至二)回羽狀全裂。頭狀花序直徑(2.5-)3-10毫米,具短梗,在莖上排成總狀花序或在分枝上排成總狀花序,而在莖上組成圓錐花序,花冠檐部紫色,雌花花冠狹圓錐狀或瓶狀,上端具(2-)3-4裂齒。
本系我國有2種。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我國的甘肅(西部)、青海(西部)、新疆(南部)及西藏;國外的伊朗、克什米爾地區、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及錫金等高山地區也有。

屬下物種

墊型蒿

墊型蒿(西藏植物志)小灰蒿(西藏俗稱),“那馬一甲馬”(藏語名),墊狀型半灌木狀草本。根木質,粗,垂直;根狀莖粗大,木質,黑色,直徑達2-4.5厘米,上面常具多數短小的老莖殘基及多數短的營養枝。莖多數,直立,細,叢生,高10-15 厘米,下部多少木質化,少分枝;上部分枝短或不分枝;莖、枝、葉兩面及總苞片背面密被灰白色或淡灰黃色平貼絲狀綿毛。莖下部與中部葉近圓形、扇形或腎形,長0.6-1.2厘米,寬0.5-1厘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裂片2(-3)枚,每裂片再3-5全裂,小裂片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1-2毫米,寬0.5-1毫米,葉柄長4-8毫米;上部葉與苞片葉小,羽狀全裂或深裂或3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葉狹線狀披針形,具短葉柄或無葉柄。頭狀花序半球形或近球形,直徑(3-)5-10毫米,有短梗或近無梗,在莖上排成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總苞片3-4層,內、外層近等長或內層略長於外層,外層、中層總苞片卵形或長卵形,邊緣寬膜質,紫色,內層總苞片橢圓形,半膜質或膜質;花序托半球形,密生白色托毛;雌花10-18朵,花冠瓶狀或狹圓錐狀,檐部具(2-)3-4裂齒,紫色,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50-80朵,花冠管狀,檐部紫色,花葯長橢圓形,上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有短尖頭,花柱線形,先端2叉,叉端截形,有睫毛。瘦果倒卵形,上端常有不對稱的冠狀附屬物。花果期7-10月。
甘肅(西部)、青海(西部)、新疆(南部)及西藏;多生於海拔3 000-5 800米的山坡、山谷、河漫灘、分水嶺、洪積扇、鹽湖邊、冰漬台、礫石坡地或礫質草地以及路旁等,常與針茅屬(Sti pa Linn.)植物共同組成高山草原或礫質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建群種或主要伴生種。伊朗、克什米爾地區、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及錫金等高山地區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喜馬拉雅地區。
本種頭狀花序大,半球形或近球形,花多數,雌花花冠檐部(2-)3-4裂;瘦果上端也有不對稱的冠狀附屬物,本種可能是“橫斷一喜馬拉雅山脈”地區“次生”的原始種類之一。

藏白蒿

藏白蒿( Artemisia younghusbandii J. R. Drumm. ex Pamp),半灌木狀草本。根木質,粗大;根狀莖粗,木質,直徑達2-5厘米,上部常分化為若干部分,並具多數營養枝。莖多數,細,叢生,高15-25(-30)厘米,下部木質,上部半木質;分枝多而長,近平展或斜展;莖、枝、葉兩面及總苞片背面密被灰白色或灰黃色絨毛。莖下部與中部葉寬卵形、卵形或近腎形,長0.5-1厘米,寬0.5-0.8厘米,一(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2-3枚,不再分裂或具1-2枚小裂片,裂片或小裂片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1-2毫米,寬0.5-1毫米,葉柄長0.2-0.4厘米,基部有假託葉;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全裂、3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葉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半球形或寬卵形,直徑(2.5-)3-4毫米,有短梗或近無梗,斜展或下垂,在小枝端單生或數枚集生,而在分枝上排成疏散的總狀花序狀,並在莖上組成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中層總苞片長卵形,內層總苞片長卵形或橢圓形,邊緣寬膜質;花序托凸起,圓錐形,有白色托毛;雌花4-8朵,花冠狹圓錐狀,檐部具3-2裂齒,花柱略伸出花冠外,先端鈍尖;兩性花8-14朵,花冠管狀,檐部紫色,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鈍或有短尖頭,花柱近與花冠等長,先端稍叉開,叉端截形。瘦果倒卵狀橢圓形。花果期7-10月。
我國西藏特有種;生於海拔4 000-4 650米的河谷灘地階地、山坡、路旁、礫質坡地與礫質草地上,常與針茅屬 (Stipa Linn.) 植物共同組成高山地區寒荒漠群落的建群種。模式標本采自西藏江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