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復臨安息日會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是一個全球性的組織,擁有一千多萬名信徒,遵守星期六為安息日,盼望耶穌快來。具體地說,這是個傳統的福音派的基督教團體,以耶穌為中心,以《聖經》為信仰的基礎,強調耶穌在十字架上的贖罪犧牲,在天上聖所中的服務,不久將回來接他的子民。這個教會的特點是守安息日,認定保持健康是信仰責任的一部份,並在全世界開展布道活動。

基本信息

概述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基督復臨安息日會

『基督復臨安息日』信徒的名稱於1860年開始採用。當時的命名者希望藉此表明自己的特殊信仰——遵守每周的第七日為上帝的聖日,並堅信耶穌快要復臨,教會的出版機構於1861年組建。全球總會於1863年正式成立。

教會的正式組織雖然誕生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初期,但此前還有數十年的醞釀期,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使徒時代,因為教會先驅們認為自己是新約教會傳統的繼承者。早在十九世紀初,世界各地就有解經家論述耶穌快要復臨的事。許多人經過認真研究但以理書和啟示錄的預言,得出結論說:預言所指的時期行將結束,出於智利的耶穌會教士拉昆薩經過.十年研究聖經以後寫了『彌賽亞在威嚴和榮耀中來臨』一書。倫敦的布道士愛華歐文把拉昆薩的著作譯成英語,附在第一次阿爾伯里預言研究會的一份報告裡。阿爾伯里會議在1826-830年間一年舉行一次,由來自各教會和宗派的教牧人員參加,研究基督快要復臨的問題,及但以理書和啟示錄的預言,和『教會對這些事所應負的責任』。約瑟夫伍爾夫是出席1826年會議的20人中之一,他走遍西亞和中亞廣大地區,宣傳基督將於1847年來臨,在耶路撒冷建立起千年國度。高生從1837年起在瑞士發表了一系列主日學講章,論述但以理的預言,指出但以理書和啟示錄所揭示的世界歷史行將結束。

十九世紀初的北美是充滿宗教熱情的時代。國外布道的大運動,伴有特別詩歌的帳棚大會,主日學運動,美國聖經公會,都產生於這個時代。當時許多宗教的思想和活動,都是以預言為原動力的。有不少的講章,小冊和書刊宣稱當時世界上所發生的事情乃是千年國度的先兆。但以理書和啟示錄所預言的時期行將結束,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先驅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興起的。

不過,復臨運動還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代。在十六世紀,馬丁路德就曾寫道:他堅信審判的日子不會遲於三百年以後。而最早的『復臨信徒』就是眾使徒。保羅曾以極大的盼望展示耶穌再來(帖前4:16)。上述這些信心的話語,其最終依據,就是耶穌自己的應許『我必再來。』(約14:3)

教會先驅和19世紀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英語:Seventh-dayAdventist),是與基督教有關、卻有本質差別的一個組織,原自19世紀中期美國的米勒耳派運動,該組織成立於1863年,以遵守基督教傳統曆法中每一周的第七天(即星期六)為安息日和相信《聖經》預言耶穌基督即將復臨。

教會先驅

早在十九世紀初,世界各地就有解經家論述耶穌快要復臨的事。許多人經過認真研究但以理
復臨運動講道場景(手繪彩圖)
書和啟示錄的預言,得出結論說:預言所指的時期行將結束,出於智利的耶穌會教士拉昆薩經過.十年研究《聖經》以後寫了《彌賽亞在威嚴和榮耀中來臨》一書。倫敦的布道士愛華歐文把拉昆薩的著作譯成英語,附在第一次阿爾伯里預言研究會的一份報告裡。阿爾伯里會議在1826-830年間一年舉行一次,由來自各教會和宗派的教牧人員參加,研究基督快要復臨的問題,及但以理書和啟示錄的預言,和“教會對這些事所應負的責任”。約瑟夫伍爾夫是出席1826年會議的20人中之一,他走遍西亞和中亞廣大地區,宣傳基督將於1847年來臨,在耶路撒冷建立起千年國度。高生從1837年起在瑞士發表了一系列主日學講章,論述但以理的預言,指出但以理書和啟示錄所揭示的世界歷史行將結束。
十九世紀初的北美是充滿宗教熱情的時代。國外布道的大運動,伴有特別詩歌的帳棚大會,主日學運動,美國聖經公會,都產生於這個時代。當時許多宗教的思想和活動,都是以預言為原動力的。有不少的講章,小冊和書刊宣稱當時世界上所發生的事情乃是千年國度的先兆。但以理書和啟示錄所預言的時期行將結束,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先驅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興起的。
不過,復臨運動還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代。在十六世紀,馬丁路德就曾寫道:他堅信審判的日子不會遲於三百年以後。而最早的‘復臨信徒’就是眾使徒。保羅曾以極大的盼望展示耶穌再來(帖前4:16)。上述這些信心的話語,其最終依據,就是耶穌自己的應許“我必再來”。(約14:3)

復臨運動

威廉米勒耳原是紐約州下罕普頓的一個農民,
威廉米勒爾(手繪彩圖)
他於1816年悔改以後.潛心研究《聖經》。經過二年的鑽研,他得出了結論說,根據但以理書8:14的預言,大約再過廿五年,我們的世界將要結束。他又化了五年時間反覆驗證了有關他的信念正面和反面的論據。最後他堅信,基督快要復臨了,他有責任宣揚自己的信仰。由於米勒耳是自學成才的,生性又怕羞,所以一時不敢站出來宣布自己研究《聖經》的發現。
1831年,威廉米勒耳在上帝面前許願:若有人邀請他.他就去告訴他們自己在聖經中所發現有關主快來的事。他正在禱告的時候,有一位青年人前來邀請這位研究聖經的農民前去領奮興會。他對於祈禱這么快就有回響深感驚訝。在祈禱了一個小時後,就答應去附近的德勒斯登講道。
1832年,米勒耳在佛蒙特的一家報紙上發表了一組文章,總計八篇。到了1834年他就完全獻身從事傳道和寫作。1836年,他出了一本書,後來又補充了年代表和預言圖表。據他的日記記錄,從1834年10月到1839年6月。他直接應邀講道就達800次。
隨著其它教會的傳道士加入米勒耳的工作,信徒的人數增加了。參加這個運動的人被稱為“復臨信徒”,或“米勒耳信徒”。1840年,約書亞海姆斯創辦了《時兆》,這是復臨信徒第一部大型的文集。同年在波士頓召開了第一次復臨信徒大會。1841年又召開第二次大會。教會中散發書刊,宣揚基督復臨的信息。
自1842年起,復臨信徒舉行一系列的帳棚大會,發出“半夜的呼聲”,宣告基督快要來審判世界,以喚醒罪人,並潔淨基督徒。米勒耳後來估計有來自各教會和宗派人約200牧師,500位傳道士和50000名信徒參加了復臨運動。他們用圖表,書刊和帳棚大會給當時美國東北部各州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主流教會的反對。
到處有人散播謠言說復臨信徒是狂熱派。報紙上的些文章也是不顧事實而憑空想像。有人說復臨信徒正在準備升天袍。復臨信徒因受到大家的嘲諷,以至到了1843年,他們大多離開了原來所屬的教會。

大失望

米勒耳曾教導說,世界將於1843年的某時結束。到了那年夏天,基督還沒有來,他曾表示失望,但仍勸勉信徒繼續等待主的快來。到了l844年2月,有一批覆臨派傳道士(不包括米勒耳),認識到但以理書8:14中二千三百日的預言要到1844年秋天才結束。不久,他們又確定了10月22日的這一天。
這個基督復臨的新日子是根據卡拉派猶太日曆七月份猶太人的贖罪日推算出來的。逾越節的羔羊基督既然在逾越節羔羊被殺的日子被釘,且在搖捆日復活,他也一定會在贖罪日從天上至聖所出來宣布禧年的開始。
10月22日的日期是逐漸被人接受的。隨著日子的接近,人們的熱情高漲起來了。但是並非每一個人都參加了“七月運動”。米勒耳本人也是在兩周前才斷定10月22日是確切的日子。
1844年10月22日,復臨信徒懷著嚴肅的喜樂和極大的期盼,在家中和教會裡相會,等待基督來臨。可是他們的希望破滅了。他們在失望之餘還受到別人的嘲笑,有一些原先因恐懼而相信基督復臨的人,也加入了嘲笑的隊伍。然而忠心的人確信他們的行動是由上帝所引導的。他們想方設法了解自己究竟錯在哪裡。
大失望以後,復臨信徒分成幾個團體,對於基督為什麼沒有來卻持不同的看法。多數人認為他們把2300日的預言用於基督復臨是正確的。基督沒有來一定是他們把年代弄錯了。有少數人堅持認為自己對於這一事件和年代的看法都是正確的,但基督來臨只是信徒生活中一個“屬靈”的事件。他們成了“屬靈派”,其中有許多人參加了震顫派(按:一新教派別,在禮拜時渾身發抖。)又有一些人為基督復臨重新設定了日子,結果又是失望。還有一些人認為日子是正確的,只是事件搞錯了。他們其中有一些人成了基督復臨安息日的創始人。
米勒耳繼續等待基督再來,但承認計算依據的史學和年代方面的資料可能是搞錯了。在等待基督復臨的過程中,他與那些認為錯在事件而不在時間的人分手了,但仍認他們為弟兄。他沒有和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先驅們一起接受有關天上聖所,死亡如睡覺,守安息日等新的看法。1849年米勒耳在去世時仍相信基督快要復臨。
1844年10月23日
愛德生見異象(手繪彩圖)
,哈蘭愛德生和一位信仰主復臨的朋友出來勉勵那些與他們一樣遭遇失望的人,他們禱告後經過一塊玉米田時,愛德生忽然有了一個新認識。復臨派原以為但以理書8:14的潔淨聖所是指基督復臨時潔淨地上教會的罪惡。愛德生想到,潔淨聖所不是在地上,而是在天上。10月22日只是開始,而不是結束。耶穌已經進入天上至聖所從事一項特殊的工作,工作完成以後他才蒞臨塵世。
愛德生和他的復臨信徒朋友們根據這個認識重新研究了聖經。到了1845年,歐文克羅澤詳細解說丁愛德生的觀點,闡明了以後為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所接受的立場。l844年10月22日是天上潔淨聖所和查案審判的開始,基督復臨是在未來.雖然沒有確定的日子,但不久一定會在眾目之下顯現,接著是乾禧年,基督與聖徒在天上作王。一千年結束後大地更新,建立基督的國。

早期信徒信念

在1844年以前,就有一些復臨信徒認為第七日的安息日(星期六)是敬拜的日子。同時,有一位守第七日的浸信會信徒拉結奧克斯普雷斯頓把她教會的一些出版物散布給新罕布夏華盛頓那些與其它復臨信徒一同盼望“得贖”的基督徒。他們的牧師弗雷德里克惠勒不久以後開始遵守安息日。到了1844年下半年,這批人成了復臨信徒中第一個遵守安息日的團體。安息日和天上聖所,成了這些信徒的“現代真理”。
雖然大多數復臨信徒相信人死以後有知覺,仍有些人認為人死後,沒有意識,一無所知。1842年,一位原衛理公會的牧師喬治斯托爾斯,在研究了聖經中關於人死後狀況的教訓以後,寫了一本名為《斯托爾斯六講章》的書,強調聖經的教訓是:人死以後不論善惡均一無所知,就像睡覺一樣,直到復活。威廉米勒耳和其它領袖反對這個看法。但又無法讓信徒信服自己的觀點。由於未能在人死後狀況問題上及惡人受永刑問題上達成一致意見,出席1845年奧爾伯尼會議的復臨信徒只能謹慎地表述說:義人在基督復臨時會得到賞賜。與此同時。安息日復臨派的早期領袖如貝約瑟、哈門愛倫和懷雅各則接受了聖經中有關人死以後像睡覺,無所知的教訓,與他們原先所持有不久將會有復活的信念保持一致。早期安息日復臨信徒從1845年開始,在小冊子上在自辦的刊物和友好的報紙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從安息日復臨派領袖的筆下,寫出了許多關於天上聖所和安息日新認識的小冊子和傳單。第一期《現代真理》於1849年出版。
從1848年到1850年,在新英格蘭各地舉行了“安息日會議”。這些會議闡明了安息日的道理,把弟兄們團結在與第三位天使的信息有關的偉大真理之上(懷雅各)。在這些會議上,信徒們研究聖經。祈求對正確的敦義有清楚的理解。這些年裡,幾個教會的代表在復臨派信徒信仰的“柱石”上達成了一致認識,如安息日、基督復臨、人死後的狀況等。他們所共同倡導的神學觀點成了以後教會發展的基礎。

早期領袖

貝約瑟、懷雅各和懷愛倫是繼承復臨運動,創建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人中最傑出的三位。他們和其它先賢一樣,井沒有想要發動一場新的宗教運動。他們只是把自己看作真理的繼承者和補缺口的人,而不是創新者或改革者。他們沒有“發明”教義。而只是在聖經中尋找發現它們。他們就是這樣紮根於新舊約《聖經》中。
1、貝約瑟(1792-1872)
貝約瑟是
貝約瑟(手繪彩圖)
三位創始人中重要的一位。他是航海家改革家和布道家。他於1792年出生於新英格蘭。他十五歲出海,到1820年升為船長,他的自傳描述了他在海上的經歷,以及在世界各地停泊的事。貝約瑟於1824年悔改。他做船長的時候.船上不允許酗酒,打罵和“在禮拜日縫洗衣服”。1827年,他結束了海上的生活,不久以後,他受洗加入馬薩諸賽州費爾黑文基督教會。他妻子普魯斯也是該教會成員。他積蓄了一定的錢財;定居下來經商,並熱心於公共事務,如節制,反對奴隸制度和提倡教育等。
1839年,貝約瑟接受了米勒耳有關基督復臨的觀點,此後全心投入復臨運動。1844年他變賣家產,結清賬務、獻身傳道。1845年初,貝約瑟從《以色列的希望》中讀到普雷布爾所寫關於安息日的文章。他前往新罕布夏華盛頓與弗雷德里克韋勒經過徹底研究以後.決定遵守安息日。第二年,貝約瑟撰寫了一本48頁的小冊子《第七日的安息日——永遠的記號》,宣稱安息日是作為基督徒道德準則的十誡之一。在次年該書的鵝二版中,貝約瑟把安息日列入啟示錄十四章三位天使信息的內容之中。他接受了獸代表羅馬教的看法,認為把每周敬拜的日子從星期六轉移到星期日乃是出於教皇的權威。
1849年,貝約瑟向西前往密西根州宣傳天上聖所、基督復臨、安息日和人死後如睡覺的道理。他在傑克遜市招聚了一班信徒以後,於1852年前往伯特克里。從1855年起,密西根州的巴特克里成了安息日復臨派活動的中心。在教會的創建期,貝約瑟常常應邀主持會議。他主持了1860年的會議。這次會議為剛成立的出版社選定了“基督復臨安息日”的名稱。他還主持了1861年密西根會議的組織工作。
貝約瑟倡導和實踐健康生活。結果他得以健康長壽。在76歲時,他是第一次在安息日復臨信徒帳棚大會的主要發言人之一。那是在1865年,會址在密西根州的菜特市。1871年,79歲高齡的貝約瑟除了當地教會的工作之外,至少主持了一百次會議。1872年3月,他在伯特克里(戰溪)保健院去世。
2、懷雅各(1821-1881)
懷雅各1821年出生於緬因
懷雅各(手繪彩圖)
州巴爾米拉,幼時身體極差,到19歲才上學,為彌補失去的時間,他連續12周每天學習18個小時考取了執教證書。教了年書以後他又上了17周的課程,這就是他所受全部的正規教育。
懷雅各15歲受洗加入衛理公會。他擔任教師後第二年從母親那裡聽說了米勒耳的道理。1842年,他第一次聽米勒耳講道,不久後,他繪製了自己的預言圖表,借了一匹馬,冒險出去宣講復臨信息。1843年,他被衛理公會授予牧師職。
懷雅各在大失望以前就與哈門愛倫相識,但他們的關係是1845年在緬因州東部一起與狂熱派作鬥爭以後才發展起來的。他們於1846年8月30日,在緬因州波特蘭市由治安法官主持結婚,不久以後他們開始遵守安息日。
從1848年起,懷雅各完全獻身傳道。1848年後,懷愛倫在馬薩諸賽州多切斯特會議期間見了異象,要懷雅各出一份刊物,宣揚那些貧窮而分布甚廣的守安息日者所信奉的真理。於是懷雅各於1848年7月開始出版《現代真理》著重於安息日的信息和復臨信徒對於聖所的看法。1850年,復臨信徒開始出版《復臨評論》,“闡明預言如何在過去在上帝奇妙的作為中應驗,以勉勵和鼓舞真信徒。”懷雅各是上述兩份刊物的編輯,同年8月,兩刊合編為《復臨評論與安息日通訊》,它是《復臨信徒評閱宣報》的前身。
1855年,懷氏夫婦移民密西根州的伯特克里(戰溪)。1860年,懷雅各參加了確定會名的工作。1861年5月,按密西根州的法律組建了伯特克里基督復臨安息日出版社,懷雅各任社長兼《評論與通訊》編輯。
懷雅各於1865-1867,1869-1871,1874-1880年任全球總會會長。1874年6月,他在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市創辦《時兆》雜誌。
不間斷地參與編輯、旅行、領導和行政工作消耗了懷雅各的體力。1881年8月他患瘧疾住進伯特克里療養院。8月6日逝世,葬於該市橡山公墓懷氏墓地。
3、懷愛倫(哈門愛倫,1827-1915)
懷愛倫和懷雅各共同生活了35
懷愛倫(手繪彩圖)
年。他們一起建立了家庭和教會。基督復臨安息日會認為懷愛倫是上帝的使者,擁有與眾不同,卓有成效的預言思賜。
愛倫出生於緬園州歌爾罕北部的個農民家庭。她和她的孿生姐姐伊莉莎白是她家八個孩子中最小的。她在童年時,全家遷到緬因州波特蘭市。她父親是制帽匠。九歲那年,她在放學回途中,臉上被一位同學丟出的石頭砸中。她昏迷了三個星期,鼻樑骨斷裂,可能還有腦震盪,以致呼吸緊張,只好退學,她所受的正規教育到此結束。她父母在家中教授她實用的技藝。她以後的學識主要來自大量的閱讀。
愛倫一家十分虔誠。父親是當地衛理公會的執事。1840年,愛倫與家人聽了威廉米勒耳的講道以後,就相信耶穌會在1843年左右復臨。1842年6月26日,愛倫受洗加入衛理公會。
1844年12月,許多失望的復臨信徒放棄了他們的信仰。有一次,愛倫與四位姐妹在一個朋友家聚集崇拜。他們在禱告時,17歲的愛倫見了第一個異象。她看見復臨信徒們行走在窄路上向著遠高過這個世界的天城前進。他們的眼睛注視著耶穌。她還看見了基督復臨和新耶路撒冷的榮耀。(早期著作13-20頁)
愛倫把異象告訴其它信徒,令復臨信徒的團體得到了鼓舞。他們勸她把第一個異象和以後的異象宣講出來。於是她很勉強地到各處作見證。她有一次外出與復臨派青年傳道士懷雅各同工。他們於1846年8月30日成婚。
他們的長子亨利於1847年8月26日出生,令懷愛倫嘗到了作母親的甘苦。次子詹姆斯愛德生於1849年7月出生於康乃狄克州的洛基希爾。威廉生於1854年。約翰赫伯特生於1860年,只活了幾個月。他們的長子於1863年死於肺炎。她最擔心的事就是他們夫婦外出傳道時把孩子交託別人照顧。從現存懷愛倫寫給兒子們的信函中,可以看出慈母的關愛,交織著屬靈上的牽掛。
19世紀40年代末。懷氏夫婦出席了幾次查經會。通過查考《聖經》,結合愛倫的異象,得出了教義方面的結論,確定了所要採取的立場。
1848年,懷愛倫見了個異象,要她丈夫出一份小報,於是就有了第一期的《現代真理》。此後,懷氏夫婦化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出版小冊子和報刊。
他們於1855年遷往伯特克里以後不久,懷愛倫在一次異象中看見了與伯特克里教會有關的重大事情。她把自己所看見的寫下來,於下一個安息日在教會中宣讀,教友們認為這些證言對其它信徒也有好處,遂決議出版第一份《教會證言》。這是一本十六頁的小冊子,最後共出了九卷。
1858年3月14日,懷愛倫見了一個長達兩小時的異象,涉及從人類墮落到新天新地之間善惡鬥爭的重大事件。這個異象成了《屬靈的恩賜》第一卷,即《善惡之爭》的前身的素材。她在伯特克里從事大量寫作工作時所住的小板房,向當代人見證上帝指派懷愛倫所進行的工作。
懷愛倫的時間並沒有全部用來寫作,講道和外出。從她在伯特克里早期的日記和信件來看,她還盡了作母親和持家的責任。她打理花園,縫製衣服,探訪鄰居。她的家成了外來傳道人的接待站。一些希望接受教育的青年人和灰心的人也常來她家。
1863年,懷愛倫在奧茨戈見了有關健康的異象以後,明白了身體健康與屬靈健康的重要關係。後來她蒙指示說:教會應創辦一機構來照顧病人。傳授健康生活的方法。於是在1866年創辦了西部衛生改革院,後來改稱伯特克里療養院。
19世紀70年代,懷氏夫婦外出,一方面為懷雅各的健康,一方面為促進教會的工作。在帳棚大會上,她總是以一種十分清楚的聲音發言,讓幾千人都能聽到。她有關基督徒節制方面的演講深受各教派的基督徒所歡迎。懷雅各在1881年去世後,懷愛倫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面,直到1883年她恢復了體力以後,才決心繼續進行她倆所熱愛的工作。
1885年,懷愛倫和兒子威廉前往歐洲。她從瑞士的巴塞爾出發,訪問了斯乾的納維亞、德國、法國和義大利,鼓勵別人在歐洲傳福音,並設法讓這些國家裡的復臨信徒聯合起來。她在外出期間仍然從事寫作。
回到美國以後,懷愛倫定居加利福尼亞州繼續寫作。1891年,她應教會領袖要求去澳大利亞,與阿奉代爾學院的創辦者一起辦學。這所學校成為該會教育的楷模。
1900年,懷愛倫回到加利福尼州,只要不外出或在教會會議上發言,她就繼續寫作。在以後的幾年時間裡,她寫了大量文章,幫助向各城市和南方美國黑人傳道。她在81歲時出席了在華盛頓舉行的1909年全球大會。懷愛倫這次外出長達五個月,在27個地方發表講話72次,然後返回聖赫倫那附近的榆廬家中。
懷愛倫於1915逝世。去世前五個月,她曾摔倒,髖骨骨折。葬禮在伯特克里會堂舉行。遺體埋葬在橡山公墓她丈夫旁邊。

教會早期的歷史

19世紀40年代後期參加安息日或聖經會議的先驅們經過長期而虔誠地研究《聖經》,確定了正確的教義,他們覺得自己必須與聖經保持一致,同時又不敢勸別人加入,因為他們認為救恩的門已經關閉了,但後來,先驅們對於其它人能否得救的態度改變了,因為他們進一步研究聖經,又在懷愛倫的異象中了解到,有一個信息要傳遍世界,許多沒有參加1844運動的人也會悔改。到了1852年,“關閉的門”變成“敞開的門”。這一小群人滿懷傳道的熱情,在美國東部各州到處傳福音。
1、16世紀50年代:出版工作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復臨信徒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出版,先是在紐約州的羅徹斯特,後來遷到密西根州的伯特克里。《復臨信徒評論J》的前身於1850年創刊。《青年導報》創刊於1852年。從1849年到1854年間,復臨信徒出版了39種小冊子。1852至1860年共出版了20本書。
50年代末第一次用英語以外的文字出版書刊,小冊子譯成德語、法語和荷蘭語,方便於不用英語的移民閱讀,並希望讓他們把這些資料帶給故鄉的親人。
從1855至1903年,烏利亞史密斯的名字是與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出版工作聯繫在一起的。除了幾年時間以外,他一直擔任《評論與通訊》編輯,有時他還兼任校對、經理和會計。他擅長寫作,又精通機械,他發明了帶有靈活的膝和踝關節的義肢,和帶摺椅的課桌,並獲得了專利。他所寫的但以理書講義(1867年)和啟示錄研究(1873年)的著作後來合成一卷,即《但以理書和啟示錄的預言》。這是該會書報員所銷售的第一本教義方面的書。
2、19世紀60年代:組織工作
該會於1860年定名,1861年組織地方教會。1863年建立總會。有幾位負責弟兄反對這一舉措,認為有組織就是“巴比倫”。而比較務實的人則看到,若沒有一個合法的團體,就不可能擁有出版和教會建築。他們的意見占了上風。
60年代強調健康方面的信息。懷愛倫在密西根州的奧茨戈見了有關健康的異象以後,就寫了許多這方面的文章,她的丈夫和她一起出版這些資料,教導人們按健康的定律生活。1866年,該會第一所衛生機構在伯特克里成立。病人們在西部衛生改革院中可以學習健康生活的原理,病好以後還能繼續學習,該機構頭幾年經濟上遇到困難,因為醫生並不是從著名的醫學院畢業的。到了1875年,約翰哈維凱洛格從紐約貝爾維尤醫學院修畢醫學課程後加入醫師的隊伍,局面才開始改觀。1877年又有一批醫師加入。到了世紀末,伯特克里療養院已經有九百多員工。
3、19世紀70年代:教育和傳道工作
19世紀70年代發生了兩件重要的事:1874年伯特克里(戰溪)學院建立,同年,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第一位正式傳道士離開美國去歐洲傳道。1872年,教會為G.H.貝爾負責設立特殊學校,從而開創了復臨信徒的教育體系。1874年,伯特克里(戰溪)學院開學,有100名學生。起初課程與社會上的正統模式相同,懷愛倫則一再強調實用性和技能培訓。到十九世紀末,廢除了正統的課程和學位的授與。1901年,伯特克里學院停辦,而在密西根州貝林斯普林另設以馬內利傳道學院,主要培養教師和傳道士。
約翰內文斯安德烈(1829-1883)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第一位派往國外的正式傳道士。1874年,安德烈攜帶他兩個失去母親的孩子前往利物浦,再去瑞士訪問復臨信徒,公開傳道。但他的主要貢獻是寫作,他自認為身體較弱,只是一個學者。1876年,在瑞士巴塞爾建立了出版社。安德烈就復臨信徒的信仰寫了許多文章,不但用英語,也用德語和法語。
在60年代美國內戰期間,安德烈代表華盛頓的教會解釋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反戰立場。他還寫了《安息日和第一日的歷史》,其最後一版有800多頁。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70年代的另一重大進展就是什一制的確立,即每一位信徒要奉獻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早在50年代,先驅們曾努力贊助上帝所託付他們的聖工。1863年,懷雅各在《評論與通訊》上撰文說,上帝對於奉獻的要求不會少於十分之一,正像他對以色列人的要求一樣。從那以後,什一的觀念就越來越普遍了。1876年,總會決議全球教會成員“應將自己一切收入的十分之一奉獻給上帝的聖工”。傳道人要教導信徒奉獻十分之一。1879年4月17日,總會決議:“茲決定,誠心要求各地的弟兄全心全意支持什一制,深信它不僅會改善聖工的財政狀況,還會給奉獻者個人帶來莫大的福氣。”(1879年事工議項133頁)十分之一是屬於上帝的(利27:30),應當用來支持傳道事業,這樣就會給教會向國外發展奠定堅實的財政基礎。

19世紀末

19世紀80年代,懷愛倫親臨歐洲,並在美國的教會刊物發表了一些有關歐洲工作的文章,從而促進國外的傳道活動。當時的主要對象是已經信主的人,其它的洲也開始進入,主要是通過文字布道士。1885年,S.N.赫斯格率一批傳道士前往澳大利亞。1886年在墨爾本組建了南半球第一個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教會。該會第一批小冊子於1879年送達巴西的德國移民。十年之內有好幾個家庭遵守了安息日。1888年,自養傳道的前海員亞伯蘭拉路,從加州牧羊工作退下來以後,前往香港在說英語的海員中工作。內華達州的一位礦工,前往南非探尋鑽石,隨身攜帶該會的書刊。1885年左右,第一個人開始守安息日,不久以後另一位南非人皮特韋塞爾根據聖經確信第七日的安息日是對的,也開始遵守。
80年代教會人數增加了一倍(從15,570到29,711人)。8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可能就是1888年在明尼阿波利斯舉行的總會大會了。在會上青年編輯瓊斯和華格納發表了一系列有關因信稱義的信息。懷愛倫贊同他們強調基督的義。一些教會領袖擔心瓊斯和華格納的教訓會使教會偏離所理解的任務——即傳揚安息日和高舉上帝的律法。會議上籠罩著誤解和分裂的烏雲。會後,懷愛倫和這兩位青年在美國各地傳揚因信稱義的信息。許多信徒歡迎這種強調,其它的人則堅持律法主義的立場,認為復臨信息的中心是律法而不是十字架。懷愛倫在這次會後的寫作中,更加強調基督的福音。例如她說:“我們盼望的唯一理由在於基督賜給我們的義。在於他的靈運行我們心中。”(喜樂的泉源63頁)明尼阿被利斯會議標誌著重新強調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信息。
1890年底,由美國該會各教會安息日學的奉獻所建造的傳道船皮特凱恩號到達太平洋的皮特凱恩島。1876年,懷雅各聽到邦提號兵變的訊息後,曾把書刊送到那裡。船上的木匠名叫約翰泰是一位復臨信徒。l886年,他在皮特凱恩島度過五周,引導居民接受聖經中關於安息日的教訓。
皮特凱恩號的建造,標誌著該會傳道工作開始成熟。在全世界信徒的支持下,傳道的項目增加了。1893,有兩位書報員開始在印度馬德拉斯銷售書刊。1895年教會派遣的第一位正式布道士喬治亞布魯斯到達印度加爾各答。第二年創辦了一所女子學校。到了六十年代末,出版工作已打下堅實的基礎。1894年,開普殖民地總督塞西爾羅達批了12000英畝的土地,在辛巴威的索羅西附近。於是索羅西區會即使索羅西學院得以建立。在新世紀來到以前,澳大利亞的阿奉代爾學院,阿根廷的里弗普里特學院,德國的弗里登索療養院先後建立。

教會的改組

到了1900年,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已經擁有1500名工人,75767名信徒。教會機構與1863年創建時已大不一樣。總部仍設在密西根州的伯特克里。那裡還有出版杜,學院和療養院。伯特克里的決策者們對他們的決定所影響的地區不太了解,通訊又慢又困難,權力集中在會長手裡。雪上加霜的是,竟同時有三個不同的機構向國外派遣傳道士:國外布道部、總會和醫療布道及慈善協會。
1901年以前已經聚取一些步驟改進教會的運作。從1882年起,歐洲的教會採取了不同的措施向地方教會放權。1888年全球大會倡議把北美分辦幾個教區,仿效歐洲的模式。1894年,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區會組成澳大利亞聯合會。
懷愛倫不斷地呼籲分權“要設立新的區會……主以色列的上帝會把我們聯合在一起,組建新的區會不會使我們分開,而會把我們聯繫在一起。”(1901全球總會公報69號)
1901年會議實施了六項重大改革:
1.組織聯合會
2.把各機構的所有權和管理權移交給當地教會
3.設立總會各部,如安息日學部、教育部、出版部
4.由各地代表充實到各委員會中
5.教會具體工作由當地人士負責
6.建立代表制的全球總會委員會
經過1901年的改組,總會委員會由25位成員組成。其中有北美6個聯合會的會長,歐洲和澳洲各一位會長,以及各部主席——當時叫書記,後來稱主任,該委員會代表世界各地的教會,從而擁有更大的權威。委員會主席每年從職員中選舉產生。
亞瑟G.但以理成為第一任會長。他當會長一直到1922年。但以理牧師的貢獻不僅是服務期較長。1902年,他監督教會總部從伯特克里遷到華盛頓。他具體實施從1901年開始的改組工作。他到過許多地方,認為要領導教會,就需要獲得傳道園地的第一手資料。在他的任期內,派往國外的傳道士大大增加。他還領導組建傳道協會,創辦《傳道者》雜誌。他的兩本代表作:《基督我們的義》、《常在的預言恩賜》論述了懷愛論的工作和人生。
分會的建立標誌著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組織的進一步發展。原先世界各地的傳道工作由總會副會長負責監督。19l3年批准了建立歐洲分會的章程和細則,後來又建立了其它分會。1922年,全球總會執委會確定了分會模式。

與凱洛格的衝突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20世紀頭十年特別困難。懷愛倫再告誡不要將機構集中於伯特克里。有人認為1902年療養院和出版社遭遇火災是忽視懷愛倫勸戒的結果。這場火災促使教會總部和《評論和通訊》遷往華盛頓。比大火更為嚴峻的是教會領袖與約翰H.凱洛格的衝突。
約翰哈維凱洛格既是能幹的內科醫師,又是著名的外科醫生,他寫過五十多本書,主要是醫學方面的。他從1876年起負責伯特克里療養院直到1943年去世止。他熱心支持衛生改革,倡導水療法,健身和素食。他是發明家,發明了理療器械,合成早期的肉類代用品,配製出最早的玉米片,後來由他的兄弟W.K.克洛格投資生產。從1895年到1910年,他負責芝加哥的美國醫療布道學院。他在芝加哥的醫療布道機構包括一個提供廉價食宿的工人之家,一個末婚或窮困母親之家,幾個診所,被釋放囚犯的職業介紹所,郵購商店。
1894年,伯特克里的人員在墨西哥開辦了瓜達拉哈拉診所,這是復臨信徒在國最早開設的醫療機構,後來發展為一所傳道學校和療養院。該機構和設立在伯特克里以及芝加哥的機構均屬於凱洛格的國際醫療布道和慈善協會,而不屬於基督復臨安息日會。
凱洛格不聽從教會領袖的意見,獨立行事,懷愛倫多次勸他服從領導。伯特克里療養院被火燒毀以後,教會領袖勸他只造一幢樓,不超過五層,高度不超過450英呎,他卻擅自不按決議造了一所大得多,豪華得多的大樓,他於1903年寫了《生命的殿》一書,含有泛神論的觀點,當懷愛倫責備他的非正統見解時,他就離開教會,帶走了屬於他的國際醫療布道和慈善協會的各個機構。

20世紀的安息日會

到1915年懷愛倫去世時,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組織上己趨成熟。在世界各地興辦了學校。醫院和診所給廣大民眾帶來醫療和衛生教育。在遠方有許多人受洗,教會進入成年階段,但是仍面臨著內部和外部的挑戰。
戰爭給教會帶來嚴重的破壞。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歐洲的復臨信徒以及他們在非洲和南美所維持的教會造成很大的困難。重建和重組工作進展緩慢,教會剛恢復元氣,戰爭的風雲再次籠罩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許多教會癱瘓,需要有大筆資金幫助歐洲教會解困和重建。

教會的發勝

教會歷經艱難,發展壯大。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信徒從1870年的5440人、增加到1998年的10,163,414人。1900年時,僅17%的信徒在北美洲以外,到了1998年,已有91.23%的信徒在北美以外的國家裡。同時,有8l.82%的傳道士在北美以外的分會工作。
1874年,安德烈奉派前往瑞士,標誌著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國外傳道事業的開始。但以理擔任會長期間,國外布道工作得到很大的促進(1901一1922)。但以理認為,平信徒輔以屬靈書刊,足以完成國內的傳道工作。傳道士和供應他們的什一應送到國外去。單單在1902年——當時美國的信徒還不足六萬,就有60名傳道士和他們的家人到國外去。工作起先集中在英國、德國和澳大利亞,這些國家又轉而派出了自己的傳道士。通過安息日學的傳道報告,教會一直配合遠方開展的工作。
今日的傳道工作已是多向流動。傳道士不再全由北美歐洲澳大利亞派出,例如1960年,從北美派出了l56位新的傳道士,其它分會則派出1l4位。1998年,有1071位工人在海外分會服務。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傳道士實行了互相交流。有菲律賓人管理非洲的教會機構,為病人服務。有阿根廷人在尼泊爾進行醫療布道,有印度人在美國編輯該會書刊,有加納人在全球總會工作,來自二十餘個國家的教授在安德烈大學任教,除了這種分會間的交流以外。還有許多人在鄰國甚至在他們自己國家的不同地區工作。
教會運用多種手段向人傳揚福音信息,既有鄰里探訪,也有數千人參加的布道大會。下面介紹一些比較突出的方法和活動。
1、出版
早期復臨信徒始終注意到出版工作的重要性。先驅們把小冊子和書刊看作《現代真理》的載體。
書刊在世界各地傳播復臨信仰的工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第一份在國外出版的刊物是1876年在瑞士巴塞爾所出的法語版《時兆》。在許多地方,是書刊最早帶來復臨的信息。有些只是由信徒交給友好的船長帶到遠方的港口,或者郵寄給專人。例如1879年,從伯特克里寄出的書刊把信息傳給巴西聖卡他利那的德國移民。書報員把書刊帶到世界各地,如拉路1888年去香港,阿諾德在1889至1890年間去安提瓜,倫克爾和斯特勞普1893年去印度的馬德拉斯,戴維斯和比肖普1894年去智利,考德威爾1905年去智利。
1998年,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以272種語言出版適用於傳道人和平信徒的書刊;該會分布在世界各地的57家出版社出版285種刊物,總銷量接近一億一千四百萬美元。到1998年底,在24,400位銷售該會書刊的文字布道士中,有4,680位學生藉此得以上學。
2、廣播電視
1926年,該會布道士理查士開始在加利福尼亞州中部地方的廣播電台不經常地進行講道。他相信廣播能為數以百萬計的人所接收,就在1930年起在洛杉磯開始每周的播音。1936年加入了一組男聲四重唱。1937年,他們被稱為“君王歌詠先鋒隊”,節目成為“預言之聲”的一部分。1942年1月4日,節目開始向全國廣播。同年預言之聲聖經函授學校開辦,第一個月從聽眾中收了2,000多名學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會廣播節目開始在其它國家播出(澳大利亞於1943年),並有了其它的語種(1943年有了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有當地人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傳福音。有些節目採用“希望之聲”的名字,有些地方,當地的音樂家在節目中運用了自己的才藝。“君王歌詠先鋒”演唱組以20來種語言獻唱。開設了英語和其它語種的新的函授課程。
到了1992年該會全國性廣播“預言之聲”開辦五十周年之際,世界各地已有l33所聖經函學校開設了66種語言的課程。約在2000個廣播電台以36種語言播音。
全球復臨電台於1971年租借葡萄牙的設施開播。第一周就有22套節目用13種語言播出。以後又設立了其它電台:1975年在馬爾他,1976年在斯里蘭卡,1980年在安道爾,1983年在非洲加彭。1987年起全球復臨電台在關島開始對亞太地區播音,內容大大超過“預言之聲”。來自中國各地的反映表明,儘管存在人為的障礙,福音仍大有人聽。
1950年,威廉福格爾和他的小組在紐約電視台直播《今日的信仰》節目.這是美國第一次真正的全國性宗教電視節目。1963年,《今日的信仰》成了第一個宗教性彩色電視節目。1985年,該節目改版為《生活方式雜誌》,由丹馬太主持。多年以來,通過《今日的信仰》節目,觀眾可以接受聖經課程,獲得閱讀材料,並能與當地的牧師聯繫。
還有兩個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電視節目值得一提:喬治范德曼於1956年開播《經上記著說》節目,編者:(現由范義禮牧師主持)向希望進一步研究的觀眾舉辦了數以百次計的研討會,特別是有研究《啟示錄》的。1973年,布魯克斯開播《生命的氣息》,主要對象為美國黑人,該節目以音樂和講道見長。[2]
3、傳道船舶和飛機
1921年利奧利傑西哈利韋爾應邀去巴西傳道。在乘船經亞馬遜河時,深為沿河地區的閉塞,貧困和疾苦所驚訝。他堅信,小輪船或汽船是接觸亞馬遜流域40,000英里航道邊人民的最有效途徑。南美和北美的青年復臨信徒紛紛為此籌款。哈利韋爾1930年在休假期間修了熱帶病治療的課程。回到巴西以後,他親自設計了輪船,並參與建造。在經過的28年時間裡,呂利韋爾夫婦乘著“擎光者”號船隻航行在亞馬遜河及其支流上,每年航程達12,000英里,給岸邊居民帶來希望和治療。後來在亞馬遜河上同時有七艘這樣的船,均以“擎光者”命名。到了1992年,船數達23艘;“擎光者”23由馬瑙斯(巴西)開出。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的傳道飛機,能在短時間內飛越荒山野嶺,到達偏遠地帶。婆羅洲和非洲最先得益於飛機的服務。1960年全球總會通過了航空布道的策略。1963年,第一架該會所屬飛機在秘魯的亞馬遜地區服務。後來又有其它飛機在南美,非洲和澳大利亞服務。這些小型的飛機由勇敢的傳道士駕駛,運載著人員物資,起落於簡易機場,穿行於難以步行的城鎮間。
傳道飛機的工作在1981年達到高峰,共有32架飛機服役。到了1989年,這項工作明顯地衰落,主要因為偏遠地區公路的發展,航空開支的增加,以及由地方教會負責費用等,地方教會的經費比不上海外的傳道士。
4、有針對性的傳道工作
1901年教會改組以後,把向全世界信徒和非信徒傳道擺在優先考慮的地位。1950年以來,教會採取明確的步驟系統性地向世界各地傳福音。對於基督教以外的宗教予以特別的關照。為了向要接觸福音的人傳道,制訂了有針對性的傳道策略。埃里克貝思曼所著《通往伊斯蘭教的橋粱》於1950年出版,開了研究向穆慚林傳福音方法的先河。20世紀60年代舉行了幾次有關伊斯蘭教的會議。1989年在英國紐波爾特學院開設該會伊斯蘭研究中心,專門研究向穆斯林傳揚基督的恰當方法,用這些方法培訓工人,成為國際性的信息中心。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菲律賓復臨信徒進修研究院開設遠東分會宗教研究中心。
1992年,在印度建立了一所研究向印度教徒傳道的特別機構。1992年在泰國也設立了一個相似的機構,研究佛教和向佛教徒傳道的方法。
1955年成立了希伯來聖經協會,目的是用猶太人感覺興趣的方式向他們傳福音。1959年在紐約市建立了猶太傳道中心,為猶太讀者定期出版雜誌。
1966年,全球布道系成為安德烈大學(密西根州貝林斯別林斯市)該會神學院的第六個系。該系不僅向神學生提供傳道課程,而且向即將赴約的國外傳道士開設強化課程。第二個任務後來由全球總會在安德烈大學開設的世界布道研究院接手。
華盛頓哥倫比亞聯合學院第一位學生布道士於1959年前往墨西哥傳道。1998年,有317位北美青年志願到國外十個分會服務。在世界範圍內,這樣的志願者超過1200人。學生們為了到國外傳道,必須在大學多學一年,儘管只有少量津貼,但仍十分滿足。許多人在亞洲的城市教授英語口語。他們的報告引起了其它平信徒傳道的興趣。不少原先志願布道的學生後來成為派往國外的正式傳道士。
為了滿足有針對性的傳道需要,教會領袖開始設計若干五年計畫以開展傳道工作,發展教會。1985年全球總會大會的傳道發展報告稱,《一千收割日計畫》帶來1,171,390人受洗。這次會議還發起了“90’收穫計畫”,其目的是新增信徒達到一千收割日計畫的二倍。使那些能夠用自己的屬靈恩賜參予救靈活動的人數增加一倍,使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每一個教會均成為傳道訓練的中心(90’收穫計畫)。五年以後,新增加了2490105名信徒。在世界保持住人口的各地區,投身於救靈活動的信徒人數增加了76.4%。
在1990年全球總會大會上發起了全球布道策略,其目的是讓人認識到眼前任務的艱巨。全球布道策略把全世界人口分為5000個地理單位,每個單位約一百萬人。當時尚有2300個左右的單位尚無復臨信徒。到了1999年8月減少到1700個,主要在亞洲。同時全球布道部報告,每天平均有4.5個該會新會所建立。

平信徒傳道工作

與正式教會機構開展的傳道工作並駕齊驅的是平信徒所從事的傳道服務工作。至今他們中有許多在復臨平信徒聖工服務協會的名義下工作,與教會機構緊密配台。最早的自立服務組織於1904年在田納西州納什維爾附近成立。麥迪遜組織擁有一所學校,一個醫療機構,一家健康食品工廠,以及一台印刷機。麥迪遜組織所培訓出來的工人往往在農村自己辦學,在城鎮設立診療機構,有好幾家分布在美國南方的醫療機構都是麥迪遜組織發展起來的,復臨信徒還在其它國家開設水療和推拿的診所。如今有好幾所自立的中學和大學對青年人進行學術和技藝方面的培訓,但是重點仍在服務他人的實際訓練。
工作經費的另一來源是自立的素食餐館。人們在這裡享受健康食品的同時,還能享受“生命的糧”。由復臨平信徒所開設的素食餐館將要發展到整個北美、歐洲、南美、澳大利亞和亞洲去。
塔克長老1937年在俄勒崗州波特蘭市開辦了《寧靜時光》廣播節目。該欄目除了廣播以外,還開辦健康系列電視節目《探索》。《寧靜時光》的主講人在世界各地的布道會上傳道。《寧靜時光》所籌集的資金為傳道飛機、卡車和吉普車,叢林小教堂,優秀學生的獎學金提供了經費。
1986年,三天使廣播網成為該會第一個由平信徒主辦的衛星電視台。該台從22300英里高空的衛星每天24小時傳送節目,然後把信號發回到地面的衛星電視接收天線上。播出的節目基本上是宗教性質,也包括一些非該會內容的節目。
馬拉納他(意為主阿,來吧)國際志願者組織是平信徒傳道工作的又一表現,該組織發起者是一批私人飛行員,他們要飛往需要建築的地方。今天,志願者們儘管採用不同的旅行方式,但總為教會建立一個設施。從1969年以來,該組織在59個國家完成了1782個建築項目,造價超過九千九百萬美元。單單1998年一年.就有3000名志願者參加馬拉納他工程。志願者們建造了教堂、醫院診所、孤兒院、學校和教會工人宿舍。凡是願意到建築工地的人都歡迎,不過路費要自負。志願者們也不需要以往有過建築方面的經驗的人。
1985年,復臨信徒邊遠區域布道團成立,派遣美國平信徒傳道士前往邊遠區建立該會教堂,該布道團此舉的目的是讓美國的復臨信徒與世界各地的布道區域有更密切的聯繫。1998年,有18個家庭在幾個洲15個不同的項目中服務。

教育體系

1874年創立的伯特克里學院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後來於1901年在密西根州貝林斯普林改辦為以馬內利傳道學院,由於學院實現半工半讀,直到1910年才授予學位。
復臨信徒對於備案一事持謹慎態度,他們擔心登記備案會使學校失去自己的信仰特色。有人認為博士學位不需要,甚至是危險的。因此,像加利福尼亞州太平洋聯合學院這樣的學校,到1928年才有了第一位哲學博士,這是該會登記備案的第一所學院,該會在其它國家的教育機構均較為順利地得到當地政府的承認。
1933年夏天,太平洋聯合學院首次為傳道士開設了研究生課程。高級聖經學校在遷往華盛頓以前,開了三個夏季的課程,成為該會神學院的開端。
該會在北美最主要的高等院校是安德烈大學和羅馬琳達大學。前者位於密西根卅的貝林斯普林,側重教育、文科和神學,後者側重醫學。到1998年,該會在北美共有高等院校15所,學生共有20939人。
1998年,該會在北美以外計有高等院校75所,至少有二十來所已達到大學規模。開設博士課程的在北美有3所,亞洲一所、中美所、南美三所。
至於普通教育,該會在1998年共有國小4450所,學生數723473人,中學1014所,學生數208486人。學生中有很大比例並非信徒子女,他們進入該會學校就讀是因為該會教育的良好聲譽。

醫療工作

自從1866年伯特克里療養院的前身西部衛生院建立以來,醫療工作一直是該會工作的重點。這樣做的神學依據是:承認上帝為創造主,身體是聖靈的殿(林前6:19)身體和靈性有密切的關係,健康的身體有利於屬靈的成長。因此,保持健康以及健康教育和疾病預防,都是宗教的一部分。此外,復臨信徒所從事的醫療為教會和社區提供服務。
療養院的工作在懷愛倫和凱洛格的指導下開始於伯特克里。病人們長期住院,得益於健康飲食、鍛鍊、按摩和水療法。他們也參加療養院的屬靈活動。1897年在澳大利亞悉尼;1898年在丹麥斯科茲伯格均創建了療養院。早期的醫療布道士們是帶著熱療設備和聖經出去工作的。
診所和醫院的設立往往是進入非基督教地區的先導。如在信仰印度教的尼泊爾,原先禁止傳道,自從1957年政府批准建立希爾紀念醫院以來,對教會活動的限制逐漸放鬆,該會在尼拍爾已建立了一些教會。
懷愛倫曾親自參予購買羅馬琳達的地皮。在這塊土地上,建起了醫療布道學院培訓醫藥布道士。最先開設護士課程,然後開設醫療課程。如今該校發展為羅馬琳達大學,羅馬琳達醫療中心以嬰兒心臟移植的開拓性工作而聞名。該中心於1991年建立的質子加速器,是同類治療癌症設備中的第一間。其它外科醫療隊曾造訪許多國家,施行手術,培訓當地人員。
預防醫學和健康教育也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醫療體系的重要方面,羅馬琳達大學本部及分校均能授予公共衛生的各級學位。在菲律賓和智利能授與碩士學位。專業醫務人員和牧師們共同積極參予傳授維持和增進健康的方法。本會的戒菸、減肥、消除緊張項目,是普世性的健康教育運動的一部份。
1998年,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全球共開辦162所醫院和療養院,有病床19700張。此外還有102個私人療養院和老人院,361個診所和門診部,25個孤兒院和兒童院。共有75586名人員在上述機構服務。

福利和開發工作

福利和開發工作是與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所提供的醫療服務密切相關的。地方教會和全球總會都有向困難的人提供幫助的項目。
1874年,伯特克里教會的婦女組織了“多加慈善協會”。如此命名是為紀念給男人做衣服的約帕女基督徒多加(徒9:36-39)。伯特克里的婦女為窮苦的家庭縫製衣服,提供食品,還照顧孤兒,服侍病人。她們的舉動傳開以後,世界各地都建立了多加會。1934年,芝加哥地區的各教會組織了第一個多加聯合會。他們的目標是幫助有需要的人,而不論其信仰,階級和種族。
許多地方教會還創立了社會服務中心,為窮人和受災人服務,向他們提供被服、食品、家俱和現金,並開辦成人教育班,教授持家,健康和謀生技藝方面的課程。一些教會和協會還備有車輛,裝滿衣服和食品,準備應付緊急情況。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全球總會設開發和救援署,在各分會和聯合會駐有代表,協調救援重大災情,如地震和洪水的受害人,井從事各種開發項目,如開發水源,建造學校,醫院和水壩,開辦初級醫療機構,開設自助課程,如園藝和職業技能等。該機構主要經費來自各基金會和政府,而不是教會。服務對象主要是教外人士,且大多在貧困的國家。

教會組織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各分會分布圖[6]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是全球性的組織。基層教會組合成區會,在經濟上依賴於上一級的組織。(自立區會例外一編者按)區會組成聯合會,聯合會的設立是以國家,民族或語言而定。聯合會再組成分會,分會是總部設在美國馬里蘭州銀泉市全球總會的分支機構,分會共有12個,即非洲印度洋分會、東非分會、歐非分會、歐亞分會、中美分會、北美分會、北亞太分會[7]、南美分會、南亞太分會、南太平洋分會、南亞分會、泛歐分會。
各級管理機構採用代議制,地方基層教會派代表進入區會,區會代表參予聯合會的決策。分會委員會中有聯合會的代表,全球總會委員會又有各分會的代表。
各級教會的決定由委員會作出,委員會包括行政人員(會長、行政秘書和司庫)各部門和機構的代表以及平信徒。事關全球教會事務的重大問題在全球總會年會上討論。反映在本會手冊上的教會政策上的變動,只能在五年一次的全球大會,經世界各地教會代表廣泛討論後作出。
地方教會無權指派自己的牧師,也無須支付牧師的薪水。地方教會須將信徒的什一上繳區會,區會常常在與地方教會協商以後,向他們指派傳道士並支付薪水。地方教會所收取的其它奉獻歸自己開支,此外還籌集資金,通過上級組織,支持世界各地的傳道工作。
各級教會均下設各部開展工作,有兒童事工部、家庭事工部,安息日學及個人布道部、管家部和青年部。教育部指導辦學,區會通常在本地開辦中國小,高等院校則由聯合會或分會管轄。衛生節制部制訂和實施促進信徒及非信徒健康的計畫和項目。公共事務和宗教自由部則指導信徒和教會機構處理與社會和國家有關的事務。出版部監督出版社和書報銷售人員的工作。傳道協會促進牧師們的效能和福利。傳播部負責宣傳教會的各種活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世界各地的教會領導大多由西方人擔任。二戰以後,由於大量當地人士擔任領導,北美和歐洲人士在國外教會擔任領導工作的人數已顯著減少。如1998年,只有二個分會的領導由外地區人士擔任。幾乎所有的聯合會和區會會長都由當地人擔任,同時全球總會領導層中也含有來自各洲和各種族的代表。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世界各地包含著眾多的種族、民族和語言。1998年教會出版物的語言多達272種,如果計算口頭使用方言,就達到748種了。1998年,北美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用26種語言進行禮拜,足見其多樣化。其中增加最快,人數最多的語言群體是講西班牙語的達99000人,占北美教會信徒總人數的11%。安德烈大學神學院開設西班牙語的碩士和博士學位課程。來自西班牙語群體的牧師擔任區會、聯合會和分會的領導職務。北美亞裔復臨信徒使用的語言還有漢語、朝鮮語、越南語、菲律賓語。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亞裔教會人數最多的在多倫多,加利福尼亞州夏威夷紐約
1998年12月,在北美分會891176名信徒中,有212538屬1944年組建的黑人教會,並由美國黑人擔任領導。北美分會的七個聯合會中均有黑人地方教會,儘管其中並非全是黑人信徒。同時有不少黑人在地方教會和全球總會中擔任領導工作,如1979-1900任內北美分會會長就是黑人查爾斯布萊福特。阿拉巴馬州亨茨維爾市奧克伍德學院自1896年起就招收黑人青年,培訓他們為上帝和同胞服務。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中只有極少女牧師,由於沒有正式按立,她們只能在當地教會任職,無權在區會擔任領導工作,但有不少婦女在當地平信徒中起著積極的領導作用。她們還在區會、聯合會、分會、總會各部門和委員會中發揮作用。

神學的發展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先驅都堅持以聖經為信仰和教義的唯一依據,不願發表教義說明和信條。烏利亞史密斯曾在1872年寫了一份教義說明,但是,在1888年明尼阿渡利斯以基督為中心的信息所引發的那場爭論中,史密斯的說明似乎被遺忘了。以後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年鑑均無教義說明。隨著教會的發展,有關該會信仰的問題也多了起來。1930年全球總會要求一個四人委員會起草一份說明。他們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次年的年鑑就附有“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基本信仰”。
這份說明與史密斯的說明相比,對三位一體,基督的位格和工作,恩典和律法的關係有了更清楚的認識,這份說明直到1946年才投票通過作為正式檔案,而且須經全球大會方能改動。在1980年全球總會大會上,投票通過了該會第一份正式教義說明。這廿七條基本信仰刊在以後每年的該會年鑑上。
教會內部一直都存在神學觀點的分歧。1888年關於因信稱義的爭論影響了整個二十世紀。二十世紀初凱洛格與教會的關係引發了有關教會方針的爭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有關天上聖所的看法在教會中引發了痛苦的爭端。九十年代一些地方的教會中傳道士和平信徒在解經和敬拜方式上的分歧引起了分裂現象。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接受聖經的預言,視自己為古代以色列人和使徒教會的屬靈繼承人,並享有由此帶來的福惠和特權。在聖經預言的更大範圍內,懷愛倫的工作促進聖經預言在現代的推廣。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使命是把整部聖經的福音傳到天涯海角(太28:19-20),向世界各國人民宣揚三位天使的信息(啟14:6-12)。遵守第七日的安息日讓復臨信徒記住六日的創造工作(創1:1-25;出20:11),上帝子民的喜樂(結20:20),以及永恆大安息的盼望(來4:9-11)。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強調靈、智、體及社會方面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為他們相信稱義是與成聖聯繫在一起的。
該會新教義說明(1980)的序言部分明確肯定,教會仍然對新的亮光和進一步認識《聖經》持開放態度。

簡史

早在1816年,美國一位浸信會傳道人威廉·米勒(William Miller, 1782~1849)開始對復臨道理產生興趣。他常研究《聖經·但以理書》八章十四節:“祂對我說,到二千三日,聖所就必潔淨”,認為此《聖經》預言快要應驗。1831年,米勒開始遊行布道,預言耶穌復臨的日期,人應當悔改,但他幾次預言基督復臨的日子都沒有應驗。

1846年,一位退休船長貝約瑟(Joseph Bates)講論該守安息日,稱正統基督教會守星期日的就是拜那獸,是有“獸的印記”的人。他們是遵守上帝誡命的“余民教會”。直到1863年,這群守安息日的安息日會信徒在美國密西根州的巴特爾克里克(Battle Creek)成立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安息日會總部在1903年遷至首都華盛頓,1989年遷到馬里蘭州。

基本信仰

安息日會的信條在歷史上曾發生多次重大變動,也曾出現一些主要分支比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大衛支派(十大邪教之一)。很難用固定的定義描述該組織。就目前而言,安息日會的信條如下:

  • 二十八條基本信仰:(1)《聖經》。(2)三一真神。(3)聖父上帝。(4)聖子上帝。(5)聖靈上帝。(6)創造。(7)人性。(8)善惡之爭。(9)基督的生、死與復活。(10)得救經驗。(11)在基督里成長(12)教會。(13)余民及其使命。(14)基督身體的合一。(15)浸禮。(16)聖餐禮。(17)聖靈的恩賜與職事。(18)預言的恩賜。(19)上帝的律法。(20)安息日。(21)管家的責任。(22)基督徒的品行。(23)婚姻與家庭。(24)基督在天上聖所的服務。(25)基督復臨。(26)死與復活。(27)千禧年及罪的結果。(28)新地。
  • 以上的二十八條基本信仰包括許多特殊與獨特的教義 - 例如:
    • 律法- 安息日會認為上帝的律法是“包括在十誡之內”,並且還繼續有約束力。基督犧牲所成全而釘在十架上的只是摩西頒布的“儀文律法”,不包括十誡。
    • 安息日- 認為第七日安息日(即從星期五日落至星期六日落)為聖日,此教義與傳統教派出現分歧。
    • 基督第二次來臨與末世- 安息日會有對於末日的獨特觀點。他們相信到了“患難時期”不久後,耶穌基督必定顯然地來臨到世上,把聖徒接往天上建立千禧年王朝,地球上則沒有生命,荒涼一千年。參看:安息日會的末世觀。
    • 死者的狀態- 安息日會相信死亡是不自覺的睡眠,通常稱作 “靈魂沉睡說”,而否認靈魂是長生不老。
    • 地獄- 安息日會認為邪惡者不會遭受永恆痛苦之刑罰,而是在地獄的火中被永久消滅。參見:靈魂消滅說。
    • 基督與撒但之間的大爭執- 安息日會相信人類有介入基督與撒但之間的大爭執。這是個對於罪惡之起源的獨特理解觀點,這派說法教導說罪惡的來源是由一位天使者(路西法) 在天堂自高自大然而背叛上帝的律法。
    • 天堂之聖所- 安息日會教導說基督升天后,就去服侍天上之聖所,而地上(耶路撒冷)之前的聖所只是天上聖所的影兒。安息日會教導說基督1844年時進入聖所中至聖所部份進行潔淨聖所工作,實現了贖罪節所預表的。
    • 查案審判- 這教條斷言說聲稱是基督徒的人從1844年10月22日就開始被評斷,而且認為人們必須仔檢查那些紀錄書本才能判定誰有資格得救恩和永生。參考:查案審判說。
    • 余民- 安息日會也教導說末日時期必有餘民,這些余民是有遵守神的誡命並且也有 “為耶穌作見證”。他們認為這批余民會在所記載的“三位天使之信息”宣布和傳揚全世界。
    • 預言之靈- 安息日會稱呼懷愛倫著作為“預言之靈”。(參看懷愛倫之語言恩賜)安息日會特別講清楚和強調《聖經》是真理之來源的決定性,稱聖經為“大光”,預言之靈為“小光”。
  • 死後審判見解。人死後要受審判,以判定是否配得《聖經》中的“第一次復活”(即信徒的復活)。“第二次的復活”(即不義之人的復活)則要等到基督與聖徒在天上施行統治一千年之後才發生。
    • 安息日會仍然遵從猶太教有關不潔動物的飲食規定。事實上,安息日會更大力鼓吹素食療法,並幾乎將飲食和信仰掛鈎。很多專家表示,聲稱食物能夠治療嚴重的疾病,比如癌症,將會使人耽誤病情--醫學的方法才是被驗證的有效的治療方法。聲稱食療治療癌症與其說是能幫助人治療,倒不如說是在害那些病人。

正統基督教會對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評價有幾個方面,其中被指為異端的方面包括輕視了罪和審判的嚴重性、低估了救恩的寶貴、懷愛倫在教會地位問題、以及其自我獨尊態度等問題。雖然「安息日會」一再重申:「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話,是信心和行為唯一完善的基本準則」(安息日會信仰第五條)。並且強調懷愛倫夫人的教訓只適用於本身教會,而非適用於其它教會。但是仍不免引起其它教會的疑慮---「安息日會」會不會把懷愛倫的言論放在聖經之上呢?根據一般的觀察和研究,確有不少「安息日會」的人士把懷愛倫奉為神明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大衛支派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大衛支派(Davidian Seventh-day Adventists)(簡稱大衛支派),該支派被認為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主要分支,是一個起於1934年的邪教組織,由維克多·豪迪夫(Victor Houteff,或譯維克多·胡太佛)創建,後來分裂為不同派別。由保加利亞裔移民維克多·霍特夫於1934年在洛杉磯創立。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大衛支派大肆宣揚世界末日論、禁慾主義,造成恐慌,該教主本人則肆意妄為。1993年美國執法人員圍困大衛·考雷什(原名Vernon Howell,1990年改名David Koresh)所領導的其中一派在德克薩斯州韋科鎮附近的總部,造成雙方共96人在事件中死亡。大衛教派(BranchDavidians)是美國一個極端教派,起於1934年,由保加利亞裔美國人維克多豪迪夫(VictorHouteff)創立,它後來分裂了好幾個不同派別。1934年維克多豪迪夫在美國創立大衛教派,當時名為「牧羊人之杖」(TheShepherd'sRod)。 豪迪夫本來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會友,因為宣揚異端而被逐出教會。1935年豪迪夫在德克薩斯州韋科鎮附近設立教派總部,1942年教派改名為「DavidianSeventh-dayAdventists」,但它與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並無關連。1981年,大衛考雷什加入了該分支。1988年考雷什取得韋科鎮教派本部的控制權後,自稱先知,後來又自稱基督轉世,宣揚1993年為世界末日,教徒們要和異教徒戰鬥,犧牲者方可進入天堂。因此嚴厲控制信眾,並開始屯積軍火,下令信眾接受軍事訓練。1993年2月28日發生的韋科鎮事件,令世人對「大衛教派」有更多認識。當日美國煙酒槍炮及爆裂物管理局人員為調查非法軍火,準備搜查韋科鎮大衛教派的山莊,受到教派武裝人員開火攻擊,槍戰造成了四名執法人員及六名信眾死亡。聯邦調查局接手包圍山莊,雙方對峙五十一日,期間大衛考雷什禁止山莊內的人離開,政府和他展開多次談判,大衛考雷什先後釋放了三十七人。1993年4月19日,聯邦調查局發動進攻時,山莊突然起火,八十六名信眾(包括大衛考雷什本人)喪生,只有九人生還。該事件被稱為「韋科慘桉」。雖然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已經將Adventists及Seventh-dayAdventists註冊成為商標。可是,由於大衛教派之前已為他教會註冊;因此這些年來,該會經常被人誤會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分支。其中有些人不知居心何在,仍多番以此惡意抹黑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為極端教派、異端、甚至是邪教組織,實在令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感到非常遺憾。

韋科鎮事件

脫離大衛教派的人宣稱考雷什在教內娶了多名妻子,當中甚至有未成年人,另外又虐待兒童及儲存大量軍火,引起[[執法部門]]的注意。

1993年2月28日,聯邦菸酒與軍火管理局人員為調查非法軍火,準備搜查韋科鎮大衛教派的山莊,受到教派武裝人員開火攻擊,

槍戰造成4名執法人員及6名信眾死亡。聯邦調查局接手包圍山莊,雙方對峙51日,期間考雷什禁止山莊內的人離開,政府和他展開多次談判,考雷什先後釋放了37人。4月19日聯邦調查局發動進攻時,山莊突然起火,86名信眾(包括考雷什本人)喪生,只有9人生還。事件又被稱為“韋科慘案”。這是自1978年美國“人民聖殿教”集體服毒自殺事件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邪教組織暴力犯罪事件。

俄克拉荷馬城大爆炸

爆炸後的俄克拉荷馬城

1995年4月19日,也就是韋科事件二周年的日子,上午9時,美國俄克拉荷馬州首府俄克拉荷馬城的美國聯邦政府機構大樓發生大爆炸,有200多人被炸死或埋在瓦礫之中。1995年4月21日下午,美國法務部宣布以爆炸案嫌疑犯之名逮捕麥克維。幾個小時後,居住在堪薩斯州的特里·尼科爾斯向警方自首。23日,又一名涉嫌與俄城爆炸案有關的犯罪嫌疑人戴維·伊尼戈斯在加利福尼亞州被逮捕。美國政府相信,俄克拉荷馬城爆炸案就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大衛支派的餘黨紀念和報復韋科事件而發動的恐怖攻擊。例如麥克維對兩年前聯邦政府攻打韋科邪教莊園的作法不滿,曾經去德克薩斯州在被燒毀的韋科鎮的卡

梅爾莊園廢墟上滯留,並且“極為氣憤”。4月23日,總統柯林頓宣布當天為“全國哀悼日”。

神學的發展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先驅都堅持以聖經為信仰和教義的唯一依據,不願發表教義說明和信條。烏利亞史密斯曾在1872年寫了一份教義說明,但是,在1888年明尼阿渡利斯以基督為中心的信息所引發的那場爭論中,史密斯的說明似乎被遺忘了。以後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年鑑均無教義說明。隨著教會的發展,有關本會信仰的問題也多了起來。1930年全球總會要求一個四人委員會起草一份說明。他們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次年的年鑑就附有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基本信仰。
這份說明與史密斯的說明相比,對三位一體,基督的位格和工作,恩典和律法的關係有了更清楚的認識,這份說明直到1946年才投票通過作為正式檔案,而且須經全球大會方能改動。在1980年全球總會大會上,投票通過了本會第一份正式教義說明。這廿七條基本信仰刊在以後每年的本會年鑑上。
教會過去和現在都存在神學觀點的分歧。1888年關於因信稱義的爭論影響了整個二十世紀。二十世紀初凱洛格與教會的關係引發了有關教會方針的爭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有關天上聖所的看法在教會中引發了痛苦的爭端。九十年代一些地方的教會中傳道士和平信徒在解經和敬拜方式上的分歧引起了分裂現象。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接受聖經的預言,視自己為古代以色列人和使徒教會的屬靈繼承人,並享有由此帶來的福惠和特權。在聖經預言的更大範圍內,懷愛倫的工作促進聖經預言在現代的推廣。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使命是把整部聖經的福音傳到天涯海角,向世界各國人民宣揚三位天使的信息(啟14:6-12)。遵守第七日的安息日讓復臨信徒記住六日的創造工作,上帝子民的喜樂,以及永恆大安息的盼望。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強調靈、智、體及社會方面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為他們相信稱義是與成聖聯繫在一起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