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

城鎮化

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反映城鎮化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為城鎮化率,即一個地區常住於城鎮的人口占該地區總人口的比例。城鎮化是人口持續向城鎮集聚的過程,是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必然經歷的歷史階段。當前,世界城鎮化水平已超過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早在“十一五”規劃綱要就已經明確“要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十二五規劃再次建議,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2013年6月,新一輪城鎮化規劃正在制定中,而城市群作為未來城鎮化發展的主體形態被賦予更多關注。

基本信息

概述

都江堰市向峨鄉村民集中居住的社區都江堰市向峨鄉村民集中居住的社區

城鎮化是指人口向城鎮集中的過程。這個過程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城鎮數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內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從經濟結構變遷看,城鎮化過程也就是農業活動逐步向非農業活動轉化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從社會結構變遷看,城鎮化是農村人口逐步轉變為城鎮人口以及城鎮文化、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向農村擴散的過程;從空間結構變遷看,城鎮化是各種生產要素和產業活動向城鎮地區聚集以及聚集後的再分散過程。

名稱起源

城鎮化一詞起源於拉丁文Urbanization的概念,最早源於1867年西班牙工程師A.Serda的著作《城鎮化基本理論》,這一概念被用來大致描述鄉村城市演變的過程。至20世紀,這一名詞已經在全世界範圍內被多數學者所接受。1970年代後期,Urbanization一詞被引入中國學術界並被接受。

指標

廣州市是一個人口超過1200萬的城市,與另外8座城市構成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廣州市是一個人口超過1200萬的城市,與另外8座城市構成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城鎮化水平,又稱城鎮化水平或城鎮化率,是衡量一個特定區域內城鎮化發展程度的數量指標,它的具體計算一般使用一定地域內的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百分比來表示,但因統計口徑會存在差異。

評價體系

城鎮化水平,除單獨的人口比率衡量外,還有一整套整體的評價體系,包括:城市人口比重,包括非農業人口、居住城區的農業人口和流動人口三者總和占轄區內總人口的比重;適齡人口的中學入學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城市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城市人均道路鋪裝長度;城市用自來水普及率;城市人均住房面積;萬人擁有醫生數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等指標。

評價原則

在城鎮化質量綜合評價中,不僅要考慮城市發展質量,還要考慮城鄉協調程度;不僅要考慮城鎮化帶來的文明成果,還要考慮為此付出社會、經濟、環境等方面的代價。為此,本評價遵循代表性、系統性、可操作性原則,從城市自身發展質量、城鎮化推進效率、城鄉協調程度等三個方面,構建城鎮化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類型

• 向心型城鎮化和離心型城鎮化
• 外延型城鎮化與飛地型城鎮化
• 景觀型城鎮化與職能型城鎮化
• 積極型城鎮化與消極型城鎮化
• 它力型城鎮化與自力型城鎮化
• 自上而下型城鎮化與自下而上型城鎮化

影響因素

主條目:推拉理論
從人口遷移的角度看,推動城鎮化發展的動力包括鄉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推力即是使人群離開鄉村的因素,主要包括:農村人口增長快,對土地造成巨大壓力;農村自然災害較為頻繁;農村人口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等。而拉力即為吸引人群去到城市的因素,包括:城市交通便捷;就業機會多;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齊全等。

世界城鎮化進程

作為一種全球性的現象,城鎮化真正開始是在工業革命之後。從1800年至今,世界人口增長了6倍,其中世界城市人口增長了近60倍,世界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現狀

中國在改革開放30年時間當中,城市空間擴大了二三倍,城鎮化率也達到了52.6%。但是,空間城市化並沒有相應產生人口城市化。中國有2.6億農民工,戶籍問題把他們擋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他們是被城鎮化、偽城鎮化的。如果擠掉水分的話,中國只有36%的城鎮化率。

相關新聞

中國明確各類城市城鎮化路徑規劃或明年出台

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明確了各類城市的城鎮化路徑,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開放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分析指出,這意味著中小城市戶籍有望很快放開,而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落戶政策可能將進一步收緊。

專家表示,由於今年僅剩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有可能在修改後於明年發布。隨著這一頂層設計的面世,2014年料將成中國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破題之年。

逆城鎮化

悄然出現
發展了多年的以房地產建設為龍頭的攤大餅式城鎮化,快要走到盡頭。一旦城區的面積過大,就會產生太多問題。交通、純淨的空氣和水資源、優質的教育醫療條件、工作機會,很難隨著人口同步增長。各式各樣的城市病開始發酵,乃至有人選擇離開大城市,逆城鎮化悄然出現。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費孝通等人就提出,城鎮化要發展小城鎮,鼓勵鄉鎮企業發展,就地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這一點在以上海為中心的浙江、江蘇兩省的部分地區,得到了不錯的發展。例如距離上海100公里之內,就有嘉興、蘇州、南通3個地級市,還有平湖、吳江、崑山、太倉、常熟、海門、啟東7個縣級市,這些城市的經濟在上海的帶動下均有不錯的發展,人才在這些城市之間的流動率也比較高。

但是其他地方,更多出現的是孤零零的大城市,大城市周邊富含經濟魅力的小城鎮卻是鮮見。典型如環繞著北京市的河北省,除了燕郊、香河、固安這幾個北京的睡城,還沒出現一座依靠北京而經濟騰飛的城市,大量的河北人進京務工,卻沒有帶活自己家鄉城市的發展。

大城市為什麼會容易發展起來,和大城市自身的屬性有關。大城市的規模效益和聚集效益遠高於中小城鎮,同時法律執行規範,機會相對公平。

發展障礙

2012年,北京市新增人口50.7萬,雖然這個數字比起前幾年小了許多,但仍然是個巨大的數字,想想看,50萬人需要多少套住房、多少輛車、餐館、學校與醫院。總人口數超過北京的上海,2012年的前9個月也增加常住人口23萬。

隨著人口的增加,巨大的城市病開始暴露,交通、污染、治安令人頭痛。尤其是高房價,這已經成為大城市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障礙。

高房價已經使得大城市裡中小微企業的發展處處受限,城市的青春活力悄然流失。

逆城市化:從衛星城到產業集群對比全球的其他超大城市會發現,北、上、廣、深的市區規模並不比東京、紐約小多少,人口更是遠多於它們。如果繼續擴張下去,帶來的只能是規模不經濟。

北京早在2010年就傳出訊息,要建設“環首都經濟圈”,包括“13縣市1圈4區6基地”,河北省13個縣市首先實現電話區號變更,全部與北京一致為010開頭,然後通過高鐵、輕軌、捷運、高速公路等立體交通設施建設,建成半小時經濟圈,即環首都經濟圈內任何地方,都可在半小時內達到北京城區。只是到了2013年,這個規劃還更多停留在紙面上。

北京的衛星城發展很慢,能否形成小城市的產業發展優勢是很關鍵的環節。因為一個地方沒有繁榮的產業,相應的教育、醫療等配套硬體就不可能發達,也就很難吸引人的遷移。
如果說大城市周邊的小城市還有機會借力的話,那么更多的不在大城市周邊的小城市乃至鄉鎮,其發展起來就更需要藉助產業的力量。
例如地處皖北中原的宿州市,想集中力量建設中國現代製鞋產業城,提出用5~10年時間,爭取實現製鞋產業基地年銷售收入500億元,利稅50億元,建成區20平方公里,吸納20萬人就業。如果宿州鞋城的規劃成功落地,會極大改變城市的面貌和生活狀態。
不過城市產業集群的建設,遠不是發展經濟那么簡單,已經發展多年的長三角和珠三角,這幾年來民工荒的現象持續,即使提高工資也未必能招到人。之前城市發展經濟,吸納大量進城人員,主要目的是獲取廉價勞動力,同時又希望儘量少承擔對他們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這使得城市更多成為一個賺錢的中轉站,缺少福利,外加高房價以及日益嚴重的污染,多數進城人員難以實現落戶生根的意願。
戶籍以及福利制度的改革,是未來發展城鎮化的重要前提,但這也對已經定居在城市中並且成為中產的人形成了威脅。

發展規劃

全國城鎮化工作會議後,《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有望對外公布,該規劃將涉及20多個城市群、18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和1萬多個城鎮的建設,未來受益城鎮化的地區會在中西部二三線城市和一線城市周邊的三線城市。

新的規劃

2013年6月,新一輪城鎮化規劃正在制定中,而城市群作為未來城鎮化發展的主體形態被賦予更多關注。未來城鎮化將以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全面提升東部三大城市群發展水平,並培育壯大17個區域性城市群。
由於多地爭相希望將各自區域的城市群規劃納入國家城鎮化的總體規劃中,17個區域性城市群中的2個可能升級到與東部三大城市群平等地位。
地方為進入城鎮群規劃各顯神通,而專家則認為,不恰當地用行政權力捏合城市群容易引發“城市病”。國家發改委下屬研究機構提供的報告也指出,我國仍缺乏跨行政區的城市群合作協調機制。

合理布局

城鎮化,核心是實現“以城帶鎮”的發展模式;要使“中心城市”有較強的集聚和輻射帶動能力,其城區人口規模應在200萬以上(才能以合理的稅費,提供較好的公共服務,否則服務不足或腐敗),最好是300萬以上(才能支撐較發達的公共運輸業,比如捷運和航空等);而“城”輻射帶動“鎮”的合理半徑以不大於200公里為宜(方便鄉鎮(或城區)人員到城區(或鄉鎮)辦事能當天來回);所以,現有特大城市(特別是省會)200公里之外,如果有較大的區域(3萬平方公里以上)和較多人口(1000萬以上/容易培育200萬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均應培育新的中心城市(比如增設為新省的省會、建設交通幹線樞紐、建設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等),以實現全國城鎮的均衡合理分布,從根本上防止全國的人口只集聚在現有的省會或直轄市(使大城市病越來越嚴重)。其中,以徐州、宜昌、贛州、桂林和宜賓等城市為中心的區域均是培育新城鎮的理想區域。
另外,要使“中心鎮(縣城)”能有效帶動全縣鄉村,“中心鎮(縣城)”到縣域邊界以20—30公里(公交的合理距離)為宜。

歷史任務

2012年12月15日-16日,中央召開經濟工作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要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積極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

歷史過程

城鎮化作為一種歷史過程,不僅是一個城鎮數量與規模擴大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城鎮結構和功能轉變的過程。這一歷史過程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城鎮化是農村人口和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過程;第二,城鎮化是第二、三產業向城鎮聚集發展的過程;第三,城鎮化是地域性質和景觀轉化的過程;第四,城鎮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識在內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擴散和傳播過程。概括起來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表現人的地理位置的轉移和職業的改變以及由此引起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演變;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城鎮人口和城市數量的增加、城鎮規模的擴大以及城鎮經濟社會、現代化和集約化程度的提高。

人口本地化編輯

根據天津交通部門數據顯示,預計今年本市春運客運量將達到1026.6萬人次,同比增長6.7%。全國春運期間新增客流量2億人次。根據天津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外來人口占常住人口數23%。劉植才教授表示,大多數外來人口春節期間返鄉主要原因在於無法在城市建立家庭。

“我接觸過一位河南的職工,做裝修行業,月工資6000左右,他所在的河南縣城房價大約2000到3000左右。但是在天津的房價下,購房就有相當壓力,如果想去北京購房,他更是不可能負擔的起。”劉老師分析。

城市演進陣痛前車之鑑

國家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司2009年在北京等五個大城市調查顯示,流動人口勞動力月平均收入為2143元,其中50%不到1700元,約1/10的流動人口低於1000元。只有30.0%的人有工傷保險,48.7%的人有醫療保險和22.7%的人有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及住房公積金分別只有6.5%、3.2%和2.6%。

“大多數流動人口在城市繳納稅收,但是城市並未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這是城市發展必然要經過的過程。”劉植才指出。

針對稅收和福利的公平性,南開大學吳浙教授表示:天津社會福利相對較好,外來人口進入提供了很多的福利,但是提供的財政支持相對較少,煎餅果子的攤子是不會上稅的。如果從其他人的福利中拿出錢來來保障這部分人的福利,顯然是不完全合理的。如何公平合理解決涉及到許多方面。

劉植才教授說:“里約熱內盧大城市周邊有貧民窟,我們也曾經在城鄉結合部出現過一些私搭亂建的現象,但是及時調整了這種狀態,這也是一個有益的教訓。”

關注頂層設計

吳浙說:“天津的經濟水平可以支撐一定程度上的城鎮化和外來人口的本地化,但是沒有能力解決所有外來人口的就業社會福利,這涉及到國家財政體制的問題。”

劉植才也表示解決外來人口的本地化問題,需要更加關注頂層設計。目前推出的保障房等安居工程與天津北京實行的居住證制度以及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的制度設計,相互結合,都是在逐步解決該類問題的一些嘗試性舉措。

在解決住房保障的基礎上,逐步解決外來人口的社會福利問題和後續發展,農民工的子女受教育後,在人力競爭中會獲得一定優勢,從而為本地化創造經濟和社會基礎。“這是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但是沒有辦法一蹴而就。”劉老師說。

相關圖書

《進城圓夢——探尋中國特色城鎮化之路》
作者:張志前,王申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1-1
版次:第1版
頁數:243
字數:172000
印刷時間:2014-1-1
ISBN:9787509752449
定價:48.00元

目錄

導言
第一章得農村者得天下----農村問題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基礎
第二章城鎮化的前世今----生世界城鎮的發展歷史和演化脈絡
第三章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中國夢”與美國夢的異同
第四章中國的新型城鎮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
第五章過上城裡人的日子----億萬中國農民的共同夢想
第六章 城鎮化與經濟成長----未來五到十年中國經濟新引擎
第七章殊途同歸以人為本----中國城鎮化道路的艱難探索
第八章他山之石為我所用----各國城鎮化過程中的經驗教訓
第九章推倒橫亘城鄉的牆----中國城鎮化的制度障礙及解決
第十章鑄中國經濟升級版----2030年的中國經濟社會展望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