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城鎮化

拒城鎮化

拒城鎮化現象,指中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部分進城農民要求將戶口遷回農村的現象。

現狀

拒城鎮化拒城鎮化

中國城鎮化進程處於快速發展時期,但存在城鎮化質量不高,城鎮化目標過高的問題。由於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滯後,使進城農民因進城後生活水平下降而要求將戶口遷回農村,出現“反城鎮化或拒城鎮化”現象。

原因分析

中國社會科學院前日在北京發布2011年《城鄉一體化藍皮書》指出,中國城鎮化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包括城鎮化的內在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土地城鎮化大大超前於人口城鎮化,工業化未能有效帶動城鎮化的發展,城鎮化建設投融資渠道不暢、資金缺乏,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滯後於城鎮化發展。
部分用人單位不與進城務工農民簽訂勞動契約,不給農民工投社會保險。由於對城鎮建設中徵用農地補償標準較低,安置、保障措施不到位,不但引起農民民眾的不滿,導致群體性上訪事件,引發社會矛盾、影響社會安定,而且使得進城農民因進城後生活水平下降而要求將戶口遷回農村,出現“反城鎮化或拒城鎮化”現象。

存在問題

相較於土地的大量占用,中國農村人口的城鎮化速度和產業增長並沒有相應地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許多地區存在大量的“空心鎮、空心村”,一些鄉鎮企業和村辦企業土地閒置率甚至高達55%以上,這說明我國城鎮化發展存在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和土地配置的不經濟,缺乏集約性,集中度不高,沒有實現有效節約土地空間的目標。
由於中國各地都把加快城鎮化當做一個重要目標,有的省份提出城市化率2011到2015年要從45%提高到54%,到2020年達到64%左右,城鎮化率的提高速度遠遠高於中央政府設定的預期目標。如果付諸實踐,可能導致冒進城鎮化、過度城鎮化、虛假城鎮化,也可能會帶來一系列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加劇社會衝突和社會矛盾。

中西比較

中國搞城鎮化,希望學習西方的經驗,通過城鎮化拉動需求,增加經濟的增長;但是,中國進行城鎮化的背景條件和西方是完全不一樣的。

西方在進行城鎮化的時候遇到了一個產業的突破。比如英國進行城鎮化時,是和第一次工業革命結合在一起的,那時出現了大量的新興產業,非常缺勞動力,他們在這個時候把農村人口運到城市,解決了新興產業的就業問題。美國的背景是第二次科技革命,那個時候也出現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所以西方的城鎮化基本是在勞動力短缺的情況下進行的。
就是西方在進行城鎮化的時候,他們有物質基礎維持,比如英國,有一個龐大的原料產地和產品市場。

而中國進行城鎮化像西方的這兩個條件都是沒有的,所以就導致中國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大部分農民進入城市,發現沒有崗位。但因為他們到城市以後,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的價值觀,所以他們又沒有辦法再回到農。這樣就會使這樣一群人非常尷尬,這會給社會帶來很多不穩定的因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