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板瘡

坐板瘡

坐板瘡,又名風疳,古名痤痱瘡。是生於臀部瘡瘍的統稱,指下腰及臀部多個散在癤腫,大如黃豆,小如粟米,根淺高突,中央有白色膿頭,焮硬疼痛。為常見多發皮膚病,夏秋季節尤多。

基本信息

發病原因

久坐、皮膚不清潔、搔抓或機體抵抗力降低均可誘發該病。駕駛員學生以及高溫高濕環境中坐位工作的工人等是坐板瘡的高發人群。

臨床症狀

坐板瘡坐板瘡
初起但見臀部皮色紅癢,或兼有粟米大、豆粒大之丘疹,繼之則見紅癢部焮赤腫痛如火燎狀,瘙癢甚者,多致潰破流水,蔓延不止,瘡連成片。初起的紅色丘疹逐漸增大,發展成丘疹性膿瘡,變成紅色硬性結節。患者自覺瘙癢或有輕度疼痛,一般沒有全身症狀。坐板瘡皮損呈乳頭狀增生或形成瘢痕硬結,往往反覆發作,病程持續數周或數月,不易治癒。久坐、皮膚不清潔、搔抓或機體抵抗力降低均可誘發該病。

治療措施

西醫治療
1、治療原則

治療原則為殺菌消炎乾燥,輕度病人可外用抗生素,較嚴重病人可口服藥物治療。
2、全身療法
根據病情輕重,給予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治療,如青黴素林可黴素注射液,口服阿莫西林複方磺胺甲唑片等,並補充複合維生素。
3、局部療法
可塗殺菌、止癢的藥物,如含抗生素的酊劑、10%魚石脂軟膏或利福平軟膏等。若伴有滲液,可用0.1%依沙吖啶溶液濕敷,每日3次或4次,每次20min。
4、免疫療法
慢性反覆發作的病人,可在上臂三角肌處皮下注射癤病菌苗,第1次0.5ml,以後每次1ml,每周注射1次,5次為1個療程,有效後連續注射2個療程或3個療程。注射後局部可能有輕度紅腫反應。若紅腫顯著,則應減少注射量,並緩慢遞增。中醫治療
中醫學認為,坐板瘡是由濕熱邪毒凝滯所致,其治療原則為清熱祛濕止癢,可以內服五味消毒飲,外用黃柏或苦參湯煎湯熏洗、坐浴,每日2次,每次20min。也可用五倍子3g(研細末)、冰片1.5g調糊塗於患處,每日1次或2次。

注意事項

炎熱的夏季是坐板瘡的多發季節,久坐的人們一定要重視預防該病的發生,主要是講究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一旦患上坐板瘡,要積極治療。
注射癤病菌苗或丙種球蛋白,有利於預防坐板瘡的發生。加強體育鍛鍊,增強抗病能力。如果有糖尿病貧血或全身慢性疾病,應對症積極治療

護理措施

生活護理

要注意個人皮膚的清潔衛生,避免搔抓和擠壓患處;坐板瘡大多與濕、熱、出汗及個人體質有關,因此,要避免捂、熱以及過度流汗,不要穿太緊或太硬的褲子。另外,應使用透氣性能好的坐墊(避免使用太硬或太軟的坐墊,夏天可使用麻將蓆坐墊),通風降溫,以減少汗水浸漬臀部。飲食護理
病人平時要儘量少喝酒,少吃油膩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增加維生素,保持大便暢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