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胡瘡

2、皮損發生在口唇周圍。 4、自覺有瘙癢、燒灼或疼痛感。 5、反覆發作,纏綿難愈。

基本信息

羊胡瘡的概述

羊胡瘡是一種發生在口唇周圍鬍鬚部位毛囊及其周圍的化膿性皮膚病。以反覆起膿皰,纏綿難愈為臨床特徵。主要發生在男性鬍鬚部位,相當於西醫所指的須瘡

羊胡瘡的病因病機

口周是足陽明胃經和任脈循行經過部位。脾胃兩經濕熱,循經上攻,郁而不散而成本病。濕郁化熱,熱盛肉腐,故可見膿頭,濕熱浸淫則濕爛成片。

羊胡瘡的臨床表現

本病主要發生在上唇和頦部,初起為粟米樣丘疹或綠豆大小的膿皰,中央有鬚毛貫穿,丘疹間皮膚潮紅腫脹,表面可附有黃痂或鱗屑,鬚毛周圍化膿,毛根鬆動,易於拔出,皮損可融合成片,並見潮紅、濕爛、流水、流膿、結痂,後脫屑而愈,但易反覆發作。自覺症狀常有瘙癢、燒灼和疼能感。

羊胡瘡的診斷依據

1、多見於成年男性。
2、皮損發生在口唇周圍。
3、皮損為膿皰或炎性毛囊丘疹,中央有鬚毛貫穿。
4、自覺有瘙癢、燒灼或疼痛感。
5、反覆發作,纏綿難愈。

鑑別

毛囊炎(folliculitis)系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毛囊引起的炎症。 祖國醫學對本病早有記載。生於項後髮際部位者稱“髮際瘡”;生於下頜部者稱“羊須瘡”、“須瘡”、“燕窩瘡”;發於眉間者稱“眉戀瘡”;發於臀部者稱“坐板瘡”等。 中醫學根據其發病部位及形狀有不同的命名,如大珠瘡、髮際瘡、羊鬍子瘡、螻蛄癤、螻蛄患、蟮拱頭等。本病好發於頭部、項部、臀部、肛周或身體其他部位,且有復發傾向,常多處發生,性質頑固,遷延難愈。

羊胡瘡的治療

1.瘡癤膏藥:外用,視瘡癤大小選用小張或大張藥膏,加溫軟化後乘溫熱貼於患處,稍加按壓,2-3日換藥1次;如果瘡癤潰破出膿,則宜每日換藥1-2次,待膿出淨後可再貼1-2次,使其根盤硬節完全吸收.凡正常皮膚在貼膏藥後發生紅斑,皮疹或瘦癢,應及時停用本品.
2.連翹敗毒丸:每次口股6-9g,一日2次,溫開水送服.
3.清血解毒丸:每次口服6g,一日2-3次,溫開水送服.
4.拔毒膏:外用,加溫軟化,貼於患處,隔日換藥1次.
5.小敗毒膏:每次口服15g,一日2次,溫開水送服.
6.大黃廑蟲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溫酒或溫開水送服.

羊胡瘡的護理與預防

1、患者雖無全身症狀,但應及時治療,經常清洗雙手。
2、用過的剃刀用具,應予消毒處理。
3、飲食宜清淡,少食辛辣發物之品。

注意事項

本病患者中的多數人有皮脂溢出。室內工作者較戶外工作者更易患本病。疲勞及精神緊張可能會促使須瘡復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