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瘡

須瘡(sycosis)是由細菌引起的化膿性毛囊炎和毛囊周圍炎,通常局限於鬍鬚區。

基本信息

病因

(一)發病原因

本病病原菌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偶爾也可為其他細菌。膿皰瘡癤病和其他處毛囊炎的膿液也可引起須瘡。不良的拔鼻毛習慣和被污染的剃刀刮臉剃鬚,也能招致本病的發生。引起須瘡的原因,可能不單純是由於化膿菌的感染,個人的體質因素也有重要的意義。患者往往對葡萄球菌有特殊的敏感性,正常時葡萄球菌不能穿過毛囊口進入毛囊深部,須瘡患者則可穿過毛囊口到達毛囊深部而發病。對治癒的須瘡患者注射葡萄球菌疫苗,可引起須部毛囊性紅斑反應。

(二)發病機制

剃鬚、修面所致的皮膚損傷,皮脂溢出,胃腸功能障礙,可成為本病的誘因,室內工作者較戶外工作者更易患本病,疲勞和情緒波動常使本病復發。

臨床表現

本病多發於30~40歲的男性,青少年雖也可發病但較少見。此病開始時,先在鬍鬚生長處皮膚潮紅和輕度腫脹,有灼熱及瘙癢。隨後在紅斑上出現與毛囊一致的炎性莊疹及膿皰。膿皰周圍繞以紅暈,膿皰中央貫通一根鬚毛,鬆動易拔掉。膿皰破後,乾燥結痂,經10多天后痂脫落而愈,但不斷有新的皮疹發生。這種損害可以在生須部位散在存在,也可成群出現。病變較淺者,脫落的鬚毛可以再生,如侵犯部位較深,毛囊已被破壞形成疤痕,稱為狼瘡樣須瘡。狼瘡樣須瘡在剛開始時也是毛囊性的炎件丘疹和小膿皰,局部皮膚潮紅腫脹、滲液、結痂脫落後,在中心處形成暗紅色的萎縮性疤痕。周圍仍有活動性的毛囊一致的小膿皰及肉芽腫樣炎性病變的邊緣。常從耳前頰部或須部開始,可向周圍擴展。頭皮也可被侵犯,破壞毛囊,形成疤痕性禿髮。須瘡通常多發生於上唇、耳前頰部、下唇及頦部等鬍鬚生長部位。但有時眉毛、瞼緣、腋部、陰毛部及頭皮也可發生。病程慢性,反覆發作,不易治癒。狼瘡樣須瘡中,皮脂腺和毛囊可破壞,形成瘢痕組織。

鑑別診斷

本病好發於成年男性鬍鬚部位,主要表現為毛囊性炎性丘疹及小膿皰,病程慢性,容易復發。本病需與下列疾病鑑別。
脂溢性皮炎:主要表現為紅斑及脂性鱗屑,不發生毛囊一致的膿皰。除鬍鬚部外,更易好發於頭皮、眉部等處。
須部假性毛囊炎:本病為鬍鬚向內生長引起的鬍鬚周圍異物反應性炎症,無毛囊性膿皰。
須癬:為鬍鬚部位之邊緣清楚的鱗屑性斑片,真菌檢查陽性。

治療與預防

治療
本病經過慢性,且易復發。平日應注意剃鬚刀具清潔,少吃甜食,多吃青菜,防止便秘,加強機體抵抗力。對牙齒、扁桃體及副鼻竇感染要進行治療。病情較重者可選用抗生素,如四環素紅黴素內服,1日4次,每次0.5克,連服10~14日。局部可用0.1%雷夫奴爾或0.5%新黴素溶液濕敷,外搽1%新黴素軟膏或百多邦軟膏。
中醫稱本病為羊胡瘡。 《外科證治全書》說:“生於下頦,初如粟如豆,色紅熱微癢痛,破津黃水,頗似黃水瘡。”
病因病機為脾胃虛弱,水濕內生,郁久化熱,外感毒邪,浸淫肌膚而發。治宜健脾除濕、清熱解毒,方用黃連解毒湯合平胃散(黃芩黃連黃柏梔子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生薑大棗)。
預防:
刮須時避免損傷皮膚,避免局部刺激,保持皮膚清潔衛生。加強機體抵抗力,避免勞累和緊張。積極治療鼻咽部慢性病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