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埃及數駱駝

所以駱駝市場的一大奇景就是,所有的駱駝只能蹦跳,無法踱步。 花500美元買頭駱駝是不可能的了,離開埃及前,我買了一枚駱駝形狀的項鍊墜。 埃及有約2900公里的海岸線,但卻是典型的沙漠之國,全境95%為沙漠。

原文

說到埃及,多數人眼前一定會浮現出金字塔。巍峨的金字塔腳下,一定還有幾個小黑點兒——沒有它們,畫面就顯得單調。那是駱駝。

在我眼中,駱駝是一種美麗的動物:體形高大,頸項曲線優美,俯視你的眼神更是溫柔。據我個人分析,“駱駝”一詞在阿拉伯語中就如“美”在中文裡可以拆成“羊”、“大”。在以農耕畜牧為生的古代中國人看來,羊大了便美;而生活在沙漠裡的阿拉伯人則認為,大個兒的駱駝最美。

走在埃及首都開羅街頭,經常能邂逅這種美麗的動物。它們在賓士的車流里不緊不慢地走著,在這個髒亂的城市裡,顯得驚人的優雅。入夜,空曠的街道上,有時會奇蹟般地跑過一群駱駝。

聽朋友說,開羅市郊有個駱駝市場,在那裡,成千上萬頭駱駝或站或臥,連綿不絕,蔚為壯觀。我決定到那裡好好數一數駱駝。

市場位於開羅西北一個叫布爾喀什的小鎮。我們一行四人,倒了好幾趟車,越行越荒涼,滿眼黃沙,不見人煙。正在犯疑,一股強烈的腐臭氣直衝鼻孔。探頭窗外,只見幾具駱駝屍體橫在路邊,有的腦袋不見了, 有的肚子被掏空。不知是人為還是野獸所為,心中一陣淒涼。

市場就在眼前。一道低矮的圍牆圈出方圓幾里的空地,數千峰駱駝擠擠挨挨,一眼望不盡。空氣中瀰漫著臭氣,耳邊蚊蠅嗡嗡,腳下奇癢,大概是跳蚤。奇怪的是,所有的駱駝都有一條腿被吊綁在脖子上。自願為我們當嚮導的小孩穆罕默德說,這是為了防止駱駝逃逸。所以駱駝市場的一大奇景就是,所有的駱駝只能蹦跳,無法踱步。

置身於駱駝的海洋,只覺得眼睛不夠用。地上跪著駱駝、欄里圈著駱駝、車上載著駱駝,稍不留神就被直衝過來的駝群嚇一跳。駱駝販子的吆喝聲、揮舞的皮鞭聲、駱駝的嘶鳴聲和汽車喇叭聲混雜在飛揚的塵土裡,那情景熱鬧而又茫然。

定睛細瞧,原來駱駝也分多種顏色:白色、淺黃、土黃、深褐。有的身上烙上了主人的名字,有的被燙上彩色的標記,斑斕而殘酷。白駱駝看起來溫柔高貴,往往出雙入對,有的甚至當眾親吻。褐色駱駝比較高大,成群結隊。

穆罕默德告訴我們,這些駱駝主要來自盛產駱駝的蘇丹。從蘇丹到開羅,要輾轉奔波上千公里,這就是為什麼這裡的駱駝大多看上去“形銷骨立”。賣出前,還得給它們多餵些草料,養養膘。說著,他縱身躍上一頭臥地的駱駝,趕著它跑了幾步。穆罕默德在市場邊長大,熟知駱駝的習性,和這裡的駝販子們也很熟。他笑著問,誰敢試試?我曾經在金字塔旁騎過一次旅遊警察的駱駝,知道這龐然大物起身、跪下時落差極大,至今對“驟起驟落”的感覺心有餘悸,不敢再試。

駱駝對人沒有攻擊性,離多近它也不在乎。我頭一次看清楚它們長長的睫毛、眼睛裡的血絲。我發現駱駝是有表情的,甚至會笑、會做鬼臉。它們的牙齒很黃,像大菸鬼。怪不得埃及旅遊商品店裡的T恤衫上常常印有駱駝抽菸的圖案。“駱駝牌” 香菸雖非埃及所產,卻是一種頗受歡迎的旅遊紀念品。

駝販子們大多是埃及南部靠近蘇丹地區的少數民族努比亞人。他們膚色黝黑,身穿阿拉伯長袍,白布包頭,肩上搭著褐色或深藍色花紋的男式圍巾,手裡當然少不了趕駱駝的長棍和鞭子。與這身傳統裝束相映成趣的是,不少人拿著手機。其中一人告訴我,許多生意是通過互發手機簡訊息做成的。問起贏利如何,他們笑出一嘴白牙,卻只告訴我,一峰母駝賣到1500~2000埃鎊(約500美元),好的種駝能賣到3000~5000埃鎊。休息時,駝販們或倚在牆邊抽水煙,或席地而臥,交流各自的買經賣經,講到興頭上,互擊手掌、放聲大笑。

市場裡的幾間破草棚就是交易的談判室。我斗膽闖進一間黑咕隆咚的草棚,只見十幾個人正激烈地討價還價,拉拉扯扯,馬上就要打起來的樣子。最後,一個坐在角落裡悶頭抽水煙的人忽然發話,大手一揮,所有的人都不再爭吵,生意談成了。出人意料的是,他們對我這個闖入者並不在意,也許是來此獵奇的外國人不少,他們早已習以為常。我看到有歐洲老太太,穿著合體的裙子,打著帶花邊的遮陽傘,深一腳淺一腳地在駱駝群中跋涉。

埃及的駱駝主要用於役使、食肉和旅遊。金字塔地區經常可以看到披紅掛綠、招攬遊客的駱駝。雖然買駝肉吃的人並不多,汽車也逐漸取代了駱駝作為運輸工具的地位,可不知為什麼駱駝生意卻長盛不衰。據說在埃及北西奈首府阿里什,每年都要舉辦國際賽駝大會,參賽的主要是周邊的阿拉伯國家。其間還舉行歌詠、賽詩等民間文藝活動。

從駱駝市場回來,每個人身上都有股揮之不去的氣味。我想,那是純正的阿拉伯鄉土味。花500美元買頭駱駝是不可能的了,離開埃及前,我買了一枚駱駝形狀的項鍊墜。

教案

【課題】:《在埃及數駱駝》

【課時】:一

【教具】:媒體課件

【教學目標】:

1.了解駱駝與埃及等阿拉伯民族的生活與文化的關係

2.養成關注異域世界的文化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駱駝與埃及人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播放一段埃及樂曲

“剛才我們欣賞了一段充滿古老神韻的埃及樂曲”

問:提到埃及,你會想到些什麼?

1.學生翻開預習本,讀自己查找到的有關資料

2.“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神秘的埃及”

演示圖片: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木乃伊、法老、壁畫、金字塔腳下的駱駝

3. 個別朗讀課文第一節

二. 談談對駱駝的認識、了解

問:駱駝是一種怎樣的動物?(它的外貌?顏色?神態?性情?)

1.學生口頭描述或找出文中的描寫(第2.7.9節)

2.“好,我們來近距離地看看駱駝”

演示圖片:有關駱駝

三.進入駱駝市場

1.問:作者帶我們來到埃及的哪裡數駱駝?

à駱駝市場(第4——11節)

2.思考:這裡的氛圍如何?交易怎樣?

(提示:你走進這個市場有怎樣的感受?環境、氣氛是什麼樣的?生意做得怎么樣?)

3.學生散讀其中五節(第4.5.6.10.11節)

圈劃、點評關鍵字句,然後同桌交流

4.交流、小結: 氛圍——喧鬧與擁擠 交易——紅火與激烈

5. 演示圖片:駱駝市場

“數一數,這裡的駱駝可以說‘數’也數不清”

四.引下:駱駝生意為何這么火爆?

討論:駱駝與埃及人的關係怎樣? (圈劃、分析關鍵字句)

(提示:主要在第2.3.12節

->駱駝在埃及的地位?

->埃及人對駱駝的態度?

->駱駝與埃及人的生活與文化的關係?)

1.交流、小結:駱駝在埃及的地位高,埃及人對駱駝親密、寬容

埃及人離不開駱駝

駱駝融入了埃及人的生活與文化中

2.演示圖片:駱駝與埃及人 (再回到演示板書)

3.朗讀第2.3.12.13節 (男、女、齊)

4.點提結尾:“我”為何要買一枚駱駝形狀的項鍊墜?

->被這裡的風土人情所感染

五.拓展

1. “走出埃及、告別駱駝,也許有些同學還意猶未盡。那么,請拿出你們自己收集的圖片。下面,我就讓同學上台來,引領我們領略更多更精彩。”

學生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具代表性、象徵性的風情圖片

並講解(說明、介紹)

2.“我這裡還有一系列圖片,我們一起來欣賞、感受各地風情”

我展示圖片

六.布置作業 (演示封底結束)

根據你收集的圖文資料,突出風土人情特點,寫一篇遊記

(註:也可以展開想像的翅膀,幻想的)

【板書】

一.駱駝市場

氛圍:喧鬧與擁擠

交易:紅火與激烈

二.討論

駱駝與埃及人的關係?

地位高 親密、寬容

離不開 駱駝融入了埃及人的生活與文化中

作者簡介

周軼君,女,上海人,1998年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02年6月,出任新華社駐巴以地區記者,成為唯一常駐加沙的國際記者。多次採訪過阿拉法特阿巴斯,亞辛等中東關鍵人物。第二屆 CCTV“中國記者風雲榜”得主。她的作品《離上帝最近—女記者的中東故事》作為上海文匯出版社首部社慶佳作隆重推出。在加沙的長達兩年的時間裡,周軼君接觸了大量當地人物和風情。她的《在埃及數駱駝》一文被編進了九年義務教育六年級第二學期課本。

埃及

埃及,全稱阿拉伯埃及共和國。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只有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角。北瀕地中海,東臨紅海,地當亞、非、歐三洲交通要衝,海岸線長約2700 千米,主要為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首都開羅。埃及人口和農業主要分布在尼羅河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地區,是人類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號稱古埃及文明,有人說埃及文明是尼羅河文明,這是對尼羅河的最高評價。

中文名稱:阿拉伯埃及共和國英文名稱: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簡稱:埃及所屬洲:非洲首都:開羅主要城市:開羅,蘇伊士,亞歷山大國慶日:7月23日國歌:《阿拉伯埃及共和國國歌》 官方語言:阿拉伯語貨幣:埃及鎊國家領袖:總統穆巴拉克人口數量:約7860萬主要民族:阿拉伯人主要宗教:伊斯蘭教國土面積:約1001450平方千米

國家概況

【國名】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 通常認為,英語中“埃及”一詞是從古希臘語演變而來的。阿拉伯人則將“埃及”稱作“米斯爾”,在阿拉伯語中意為“遼闊的國家”。埃及有稱為金字塔之國,棉花之國。 【首都】開羅 (Cairo) 【面積】約1001450平方千米 【人口】約7860萬。阿拉伯人約占87%,信奉伊斯蘭教;科普特人約占11.8%,信奉基督教; 【官方語言】阿拉伯語 【獨立日】2月28日(1922年) 【國慶日】 7月23日(1952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黑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 白色部分中間有國徽圖案。紅色象徵革命,白色象徵純潔和光明前途,黑色象徵埃及過去的黑暗歲月。

埃及國徽

國歌】《阿拉伯埃及共和國國歌》 【國徽】 為一隻金色的鷹,稱薩拉丁雄鷹。金鷹昂首挺立、舒展雙翼,象徵勝利、勇敢和忠誠,它是埃及人民不畏烈日風暴、在高空自由飛翔的化身。鷹胸前為盾形的紅、白、黑三色國旗圖案,底部座基飾帶上寫著“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宗教】伊斯蘭教為國教。小部分人信奉基督教,還有少數猶太教徒。 【國花睡蓮。 【國鳥】鷹 【貨幣埃及鎊 【匯率】1美元兌換5.4504埃及磅 【時差】比格林尼治時間早兩小時;比台北時間晚六小時。 【建交日期】1956年5月30日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26個省,省下設縣、市、區和村。 【人口】埃及是阿拉伯世界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達7950萬,其中絕大多數生活在河谷和三角洲。主要是阿拉伯人。伊斯蘭教為國教,其信徒主要是遜尼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自然地理】面積100.145萬平方公里。地跨亞、非兩大洲,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臨地中海。埃及大部分領土位於非洲東北部,只有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部。埃及有約2900公里的海岸線,但卻是典型的沙漠之國,全境95%為沙漠。世界最長的河流尼羅河從南到北貫穿埃及,被稱為埃及的“生命之河”。尼羅河兩岸形成的狹長河谷和入海處形成的三角洲,是埃及最富饒的地區。雖然這片地區僅占國土面積的4%,但卻聚居著全國99%的人口。蘇伊士運河扼歐、亞、非三洲交通要衝,溝通紅海和地中海,連線大西洋印度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經濟意義。主要湖泊有大苦湖提姆薩赫湖,以及亞斯文高壩形成的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納賽爾水庫(5000平方公里)。全境乾燥少雨。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地中海型氣侯,1月平均氣溫12℃,7月26℃;年平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餘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侯,炎熱乾燥,沙漠地區氣溫可達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毫米。每年4—5月間常有“五旬風”,夾帶沙石,使農作物受害。

自然地理

埃及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蘇伊士運河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角。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接壤,北瀕地中海,東南與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相望海岸線長2700多千米。全境96%為沙漠。最高峰為凱薩琳山,海拔2642米。尼羅河縱貫南北,注入地中海,境內長1530千米,兩岸形成寬約3~16千米的狹長河谷;入海處形成2.4萬平方千米的三角洲,99%的人口聚居在僅為國土面積4%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帶。蘇伊士運河是連線歐、亞、非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提姆薩赫湖以及亞斯文高壩形成的非洲最大人工湖——納賽爾水庫(5000平方千米)。全境乾燥少雨,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1月平均氣溫12℃,7月26℃;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餘大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燥,氣溫可達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每年4~5月間常有“五旬風”,夾帶沙石,損壞農作物。全境大部屬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紅海沿岸和西奈半島有丘陵山地,最高峰凱薩琳山海拔2,642米。氣候乾熱,除地中海沿岸年雨量可達100多毫米外,大部地區終年很少降雨。沙漠與半沙漠廣布。西部利比亞沙漠,占全國面積三分之二,大部為流沙,間有哈里傑、錫瓦等綠洲;東部阿拉伯沙漠,多礫漠和裸露岩丘。尼羅河縱貫南北,兩岸谷地和三角洲面積達4萬多平方公里,構成肥沃綠洲帶。礦藏有石油、天然氣、磷灰石、鐵、錳等。埃及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領土在非洲,只有西奈半島這一小部分領土在亞洲。在行政上,劃分為8個經濟區,每區包括一個或幾個省,全國共有26個省。埃及地處歐亞非之洲的交通要衝,北部經地中海與歐洲相通,東部經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戰略位置和經濟意義都十分重要。

埃及的疆土略呈不規則的四方形。東西寬1240千米,南北長1024千米,地形平緩,無甚大山,沙漠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96%。

西奈半島

沙丘,北部低地是蒂赫沙漠,多間歇性河流和乾涸的河床。東部為高原,聖卡特琳山海拔2637米,是埃及的最高山峰,相傳是摩西受“十誡”的地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