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魚形木魚

團魚形木魚

團魚形木魚又稱誦木魚。外形雕刻似魚頭,腹部中空,用於僧眾誦經或做法事時敲擊,它還是佛教音樂中起樂、止樂的指揮,是最為突出的低音節奏樂器。

團魚形木魚

團魚形木魚團魚形木魚

團魚形木魚又稱誦木魚。外形雕刻似魚頭,腹部中空,頭部正前方橫開長條形魚口以出 音,尾部盤繞,其狀昂首縮尾,背部(敲擊部位)呈斜坡形,兩側三角形,底部橢圓,有的小 木魚在尾部還有短小的握柄。外表雕刻有各種魚紋圖案,髹紅色漆描金花紋(圖)。這種木魚規格較多,發音叮咚有別。它的長度、寬度和高度大致相同,故多以圓徑量之。大木魚圓徑40厘米左右,小木魚圓徑7厘米左右。最大木魚圓徑可達85厘米以上。大木魚多為佛教寺院固定放置在大殿內,用於僧眾誦經或做法事時敲擊,它還是佛教音樂中起樂、止樂的指揮,是最為突出的低音節奏樂器;中型木魚有五種:一號木魚圓徑16厘米,二號木魚圓徑13厘米,三號木魚11厘米,四號木魚9厘米,五號木魚7厘米。它們的套用範圍最廣,既是各寺院普遍使用的法器,又是戲曲、曲藝、器樂合奏等樂隊中常用的擊節樂器。寺院中使用的大小木魚,下面都墊有用彩緞製作的木魚座,座墊內裝充棉絮,座墊外用絲線繡以蓮花等花卉圖案,座墊周圍還環繞一條繡花彩帶為飾;最小的木魚圓徑僅有4厘米,只在佛教法事“繞蓮 ”(繞佛堂)時套用,它置於外用彩緞、內裝棉絮的長筒形木魚座上,僧侶左手托著木魚座,右手執小棰邊走邊奏。大木魚常用桑木、椿木或核桃木製作,小木魚多用檀木、紅木或棗木 製作,以選用乾燥、無大疤節和無劈裂的木材為佳。外觀應左右對稱,表面圓滑,塗漆均勻 ,發音寬厚。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有多種團魚形木魚,其中最大者圓徑 88厘米,木棰長157厘 米、直徑3厘米、棰頭最大直徑8.5厘米;最小者圓徑4厘米,木棰長17厘米、棰頭直徑1.5厘米。
演奏時,大團魚形木魚需置於地面上,小團魚形木魚則用左手托持,右手執棰頭呈橄欖形的木棰敲擊。發音短促,音色清脆洪亮,是富有特色的節奏樂器。常用於戲劇、曲藝伴奏、器樂合奏、 民族樂隊和宗教音樂中。木魚在戲劇中,用於崑曲、京劇、晉劇(山西中路梆子)和藏戲等劇 種的伴奏。廣東音樂使用的是長魚形木魚,在合奏中有時要使用大小兩個木魚,大木魚發低音,小木魚發高音。在江南絲竹、蘇南吹打、浙東吹打、河北吹歌等民間器樂合奏中,多套用小團魚形木魚,它常與鼓板一起配合使用,以鼓板擊重拍,用小木魚擊輕拍。在十番鑼鼓福州十番、閩南十音、福建南音等器樂合奏中,小木魚是不可缺少的樂器,除用以敲擊輕拍外,還將它所發之音,視為主要音色之一。在民族樂隊中,常備有音高不同、數量不等的整套團魚形木魚,它們按五聲、七聲音階或十二平均律編排成套,多用於配合輕快活潑的曲調,有時也用以敲出簡短的獨奏樂句,還可用來模仿戰馬賓士的音響效果。在佛教、道教音樂中,木魚既是法器,又是離不開的節奏樂器。
團魚形木魚還在曲藝木魚歌中套用。木魚歌又稱唱木魚或木魚書,是節奏自由的吟誦體說唱 ,過去多由家庭婦女用廣州方言表演,唱時不用吹、拉、彈等樂器伴奏,只用木魚擊之以為節拍。這種民間說唱形式始於明代,廣泛流傳於廣東省廣州、南海、番禺、順德等地。木魚歌的唱腔後被粵劇吸收為唱腔的一種。長篇曲目有《花箋記》《二荷花史》等,短篇曲目有《琵琶上路》《樓台會》等。

 

參考條目: 樂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