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總理

國務總理

韓國總理全稱大韓民國國務總理(朝鮮語:대한민국의 국무총리)是大韓民國內閣的最高首長,由韓國總統任命,須經韓國國會表決同意。 中華民國國務總理,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國務院最高首長閣揆的通稱。這段時期內,曾使用過總理、國務卿等名作為銜稱。有些國務總理名義上曾代行大總統職權,但實權卻握在軍閥手上。

基本信息

大韓民國總理

大韓民國國務總理(朝鮮語:대한민국의국무총리/大韓民國의國務總理?),通稱韓國總理,是韓國內閣的最高首長,負責統籌內閣閣員的工作。此外,當總統被彈劾之時,總統的職務通常都會由總理代行。

韓國總理府外景韓國總理府外景

韓國現在的政治制度偏向總統制,總理的權力有限,由於韓國不設副總統,因為總理也是備位國家元首

選舉

大韓民國總統向國會提出總理及內閣的任命決議,由國會表決。經過國會同意後,總統正式任命總理。

歷史

1954年11月,臨時國務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規定不設國務總理。
1960年6月,國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把總統制改為責任內閣制
1961年5月,國務總理改稱為內閣首班(朝鮮語:내각수반),至1963年12月再度稱為國務總理。

幕僚單位

國務調整室(原國務總理室,室長為長官級)
特任長官室(2009年設定,2013年廢除)
公正交易委員會
金融委員會(2008年2月29日設,原金融委員會和財政經濟部的一部份)
國民權益委員會(2008年2月29日設,原國家清廉委員會、國民苦情處理委員會、國務總理行政審判委員會並設)
規制改革委員會
東學農民革命參與者名譽回複審議委員會
日帝強占下強制動員被害真相糾明委員會(臨時組織.2010年3月22日廢除)
對日抗爭期強制動員被害調查-國外強制動員犧牲者等支援委員會(臨時組織.2010年3月22日設定)

中華民國總理

中華民國國務總理,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國務院最高首長的通稱。這段時期內,曾使用過國務總理、國務卿等名作為銜稱。有些國務總理曾代理過大總統,但實權卻握在軍閥手上。

國務總理(1912年-1914年)

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臨時大總統需任命一個以總理為首的內閣

任次 銜稱 姓名 就任時間
卸任時間 卸任原因
1
國務總理 唐紹儀 1912年3月13日 1912年6月27日 因任命王芝祥為直隸總督事與袁總統不和而辭
2
國務總理 陸征祥 1912年6月29日 1912年9月22日 因被參議院彈頦失職,憤而稱病辭職

代理國務總理 趙秉鈞 1912年8月20日 1912年9月25日 國務院改組而去職
3
國務總理 趙秉鈞 1912年9月25日 1913年7月16日
涉嫌宋教仁案稱病辭職

代理國務總理 段祺瑞 1913年5月1日 1913年7月17日 爆發二次革命率軍鎮壓

代理國務總理 朱啟鈐 1913年7月17日 1913年7月19日

代理國務總理 段祺瑞 1913年7月19日 1913年8月26日 國務院改組而去職
4
國務總理
熊希齡 1913年7月31日 1914年2月12日 因財政困難而辭職

代理國務總理 孫寶琦 1914年2月12日 1914年5月1日 袁世凱廢止國務院官制而去職

政事堂國務卿(1914年-1916年)

1914年5月1日,民國北京政府將內閣改名為政事堂,總理改稱國務卿
任次 銜稱 姓名 就任時間
卸任時間 卸任原因
5
國務卿 徐世昌 1914年5月1日 1915年10月26日 因不滿袁世凱實行帝制而請辭

代理國務卿 陸征祥 1915年10月26日 1915年12月21日 奉命真除
6
國務卿 陸征祥 1915年12月21日 1916年3月22日 因袁世凱帝制失敗,改組內閣而去職
7
國務卿 徐世昌 1916年3月22日 1916年4月22日 辭職
8
國務卿 段祺瑞 1916年4月22日 1916年6月29日 袁死黎元洪繼任,內閣改組

國務總理(1916年-1928年)

1916年6月29日,北京政府政事堂復名內閣,國務卿改為國務總理。
1917年7月1日,由張勛領導的辮子軍在北京發動政變,推動清廢帝溥儀復辟重登大位,是為「張勛復辟」。當日,張勛被溥儀任命為內閣議政大臣。但此次帝制復辟在7月12日宣告失敗,段祺瑞在7月14日復任總理。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於名義上統一中國,國務總理一職被行政院院長取代。
任次 銜稱 姓名 就任時間
卸任時間 卸任原因
9 國務總理 段祺瑞 1916年6月29日 1917年5月23日 參戰案與黎元洪總統政見不和而被免職

代理國務總理 伍廷芳 1917年5月23日 1917年5月28日 因拒署解散國會命令而被免職
10 國務總理 李經羲 1917年5月26日 1917年7月2日 因張勛復辟而解職

代理國務總理 江朝宗 1917年6月12日 1917年6月24日 因國務總理正式就職而解職

沒有總理
1917年7月1日 1917年7月14日 張勛復辟,自命政務總長兼議政大臣
11
國務總理 段祺瑞 1917年7月14日 1917年11月22日 與代總統馮國璋就「統一中國」方式政見不和辭職

代理國務總理 汪大燮 1917年11月22日 1917年11月30日 國務院改組,新閣組成
12 國務總理 王士珍 1917年11月30日 1918年2月20日 因病請辭

代理國務總理 錢能訓 1918年2月20日 1918年3月23日 馮國璋總統被迫復任命段祺瑞為總理,因辭兼職
13 國務總理 段祺瑞 1918年3月23日 1918年10月10日 因徐世昌倡議和平,自知武力統一不容於國人而辭

代理國務總理 錢能訓 1918年10月10日 1918年12月20日 奉命真除國務總理
14 國務總理 錢能訓 1918年12月20日 1919年6月13日 因五四運動影響,內閣總辭

代理國務總理 龔心湛 1919年6月13日 1919年9月24日 因不堪安福系壓迫而請辭兼職

代理國務總理 靳雲鵬 1919年9月24日 1919年11月5日 奉命真除國務總理
15 國務總理 靳雲鵬 1919年11月5日 1920年7月2日 因受安福系壓迫而請辭,至7月2日始奉準免職

代理國務總理 薩鎮冰 1920年5月14日 1920年8月9日 內閣改組,新閣成立
16 國務總理 靳雲鵬 1920年8月9日 1921年5月14日 為排除安福系人員改組內閣,內閣總辭
17 國務總理 靳雲鵬 1921年5月14日 1921年12月18日

代理國務總理 顏惠慶 1921年12月18日 1921年12月24日 內閣改組,新閣成立
18 國務總理 梁士詒 1921年12月24日 1922年5月5日 因直系反對1月25日請假,至直奉戰爭失敗被免職

代理國務總理 顏惠慶 1922年1月25日 1922年4月8日 鑒於直奉有戰爭,而請辭兼代之職

代理國務總理 周自齊 1922年4月8日 1922年6月11日 新總統黎元洪復任,新閣成立而辭
19 國務總理 顏惠慶 1922年6月11日 1922年8月5日 以北方政局不安,先請假出京,而後改組內閣而辭

代理國務總理 王寵惠 1922年7月31日 1922年9月19日 內閣改組,新閣成立
20 國務總理 唐紹儀 1922年8月5日 1922年9月19日 因畏直系勢盛,終未敢就職,而後內閣改組而辭
21 國務總理 王寵惠 1922年9月19日 1922年11月29日 羅文乾案發後,又失直系洛吳派支持,乃通電請辭
22 國務總理 汪大燮 1922年11月29日 1922年12月11日 因不為直系津保派所歡迎,旋即辭職

代理國務總理 王正廷 1922年12月11日 1923年1月4日 內閣改組,新閣成立
23 國務總理 張紹曾 1923年1月4日 1923年6月6日 與直系軍閥相勾結,逼使黎元洪跨台而辭職

代理國務總理 李根源 1923年6月12日 1923年9月13日 被黎元洪任命,但未獲直系軍閥承認

攝政國務總理 高凌蔚 1923年6月13日 1923年10月12日 曹錕賄選總統就職後,即行辭職

代理國務總理 高凌蔚 1923年10月12日 1924年1月12日 新閣正式成立而去職
24 國務總理 孫寶琦 1924年1月12日 1924年7月2日 與財長王克敏互排擠,因曹錕左袒王克敏而辭職

代理國務總理 顧維鈞 1924年7月2日 1924年9月14日 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內閣改組而去職
25 國務總理 顏惠慶 1924年9月14日 1924年10月31日
26 國務總理 黃郛 1924年10月31日 1924年11月24日 因臨時執政府成立而辭職

不設國務總理



27 國務總理 許世英 1925年12月26日 1926年3月4日 因不滿段祺瑞之所為而請辭

代理國務總理 賈德耀 1926年2月15日 1926年3月4日 新任內閣總理
28 國務總理 賈德耀 1926年3月4日 1926年4月20日 隨段執政下野而辭職

代理國務總理 胡惟德 1926年4月20日 1926年5月13日 新任內閣總理
29 國務總理 顏惠慶 1926年5月13日 1926年6月22日 因直系反對,於正式內閣會議後,即行辭職

代理國務總理 杜鍚珪 1926年6月22日 1926年10月1日

代理國務總理 顧維鈞 1926年10月1日 1927年1月12日
30 國務總理 顧維鈞 1927年1月12日 1927年6月16日 因北京政局已至窮途,乃呈請辭職

代理國務總理 胡惟德 1927年6月16日 1927年6月19日
31 國務總理 潘復 1927年6月20日 1928年6月3日 張作霖率軍退出關外而解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