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蛇飾甗

四蛇飾甗

四蛇飾甗,高44.7cm,寬33.7cm,口徑28.7×23.2cm,重12.3kg。 屬於春秋早期的青銅器。

注音

四蛇飾甗 sì shé shì yǎn

概述

四蛇飾甗四蛇飾甗
四蛇飾甗,高44.7cm,寬33.7cm,口徑28.7×23.2cm,重12.3kg。

特點

分體式。甑呈長方斗形,直口附耳,口內無隔,腹高深,上部外侈,下部收斂,平底上有箅孔,甑下有榫圈,是為子口。鬲直口附耳,口內有用來插甑之榫圈的凹形母口,肩四角各飾以盤蛇,蛇上頸昂起,雙眼凸於頭頂處,鬲鼓腹,飾四球,分襠線連於腰際,足為蹄形。甑腹飾有三層勾連雷紋,耳飾變體重環紋,鬲腹飾蛇紋,四條盤蛇身上飾鱗紋
春秋早期的青銅器基本上沿襲西周晚期的文飾。如重環紋、鱗紋等,都是西周晚期新出現的紋飾,不過從本器耳部紋飾來看,重環紋已開始變形,失去了中間的內環,只剩下外環。勾連雷紋曾一度在商末和周初盛行,春秋時則流行嵌有松石、金、銀等物的勾連雷紋。本器所飾勾連雷紋未見鑲嵌,尚處於過渡階段。

關鍵字

雷紋

由近似“丁”字形的線條互相勾連組成。此種紋飾盛行於晚商至周初,戰國時再度流行。 鑲嵌

我國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鑄造銅器時,在需鑲嵌部位表面鑄成線槽,將松石、紅銅片或金銀絲、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鑲嵌工藝始於二里頭文化時期,在春秋時期較盛行。 

鱗紋

是以蛇體軀上的鱗片排列而組成的紋飾,排列的方式有連續式、重疊式、並列式三種。連續式是完全相同的鱗片,按縱向交錯排列,可鋪開一個很大的面。重疊式的鱗紋排列方式如魚鱗相疊,也是縱向形式。這兩種鱗紋,都可作為主紋,一般飾在器物的腹部。並列式是以大小相同或大小相間的鱗片橫置作帶狀,也有作二層橫列,這類鱗紋舊稱重環紋,一般飾在鼎和簋的腹上部。鱗紋盛行於西周中晚期。

(音研),甗是古代的一種食器,相當於今天使用的蒸鍋。甗的腰部有箅子,下面盛水。 

重環紋

古玉器紋飾之一,由略成橢圓的內外環組成,特點是一側為橢圓,另一側為直角或銳角紋樣。也是青銅器紋飾之一,常以環內套環的形式出現,有時可多達三重環。既可作為銅器上的主體紋飾,也可作為輔助花紋。西周晚期出現。

(音力),食器,炊粥器。新石器時代普遍使用陶鬲。青銅鬲最早出現在商代早期,春秋戰國時期鬲多以偶數組合與列鼎同墓隨葬,起著陪鼎的作用。戰國晚期,青銅鬲逐漸消失。甗的下部世稱鬲,用來裝蒸鍋水,屬於甗的一部分。

甗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甑,用來置放被蒸的食物,其下的銅板上有用來通蒸氣的十字孔或直線孔,稱為箅。 

相關論著

《故宮青銅器》故宮博物院編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