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紋

鱗紋

魚的魚鱗上有許多類似人的指紋,類似樹的年輪的精密紋路,稱為“鱗紋”。

基本信息

魚類鱗紋

魚身上的“鱗紋”,每年自然增長;10圈至30圈。每圈“鱗紋”之間的間距,形狀和寬度不但告訴我們魚的年齡有多大,而且還能告訴我們魚是在怎樣的生態環境中生活的。生長在寒冷水中或生長在缺少重要營養物質環境中的魚,它們的“鱗紋”必然狹小,反之寬鬆。在夏季,水挺暖和,魚生活在營養豐富的水域內,它們的“鱗紋”就必然寬大,每圈“鱗紋”之間的間距也較闊,就拿大馬哈魚來說吧,它們早期生活在淡水中,以後才洄游到食物豐富的海水中生活,所以它們早期的”鱗紋”是狹窄的,後期的“鱗紋”顯得寬大。再拿北太平洋產的紅大馬哈魚來說,通過鑑別它們身上的“鱗紋”細節,就可以揭示它們早期是生活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地區北部的河流中,還是生活在美國阿拉斯加州東南部的溪流中。同時,還可以確定北太平洋產的紅大馬哈魚有兩種,其中一種原產地是加拿大,另一種原產地是美國。這對在這些水域內游弋捕魚的美國加拿大漁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鱗紋解析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魚類學家通過研究和鑑別各種魚身上有明顯差異的“鱗紋”,就可以尋找根源,確定它屬於哪種魚,它的原產地在何處,它在哪裡孵化長大的。
在這些“鱗紋”上留下了魚類的生活足跡,對海洋生物學家來說,它們成了制定海洋法,保護合法海洋漁業資源的根據,各國可以據此確定哪些魚是該國水域內孵化長大的,哪些魚屬於別國水域洄游而來的漁業資源。
除了利用“鱗紋”鑑定魚類生活史以外、生物學家還可以通過鑑別魚類耳中耳石上的生長環境的微小差異來鑑定魚的生活史。
海洋生物學家一直在研究魚身上的“鱗紋”。但是用手工方法比較無數鱗片的差異,就像在鋸斷的樹幹上察看,並計算樹的年輪一樣,實在太費時,太使人勞累了,從而大大限制了它的實際套用。最近,美國生物聲學公司研製成功一種計算機化“鱗紋”分析系統,它大大簡化了以往的手工分析方法。

青銅器鱗紋

青銅器紋飾之一。形如魚鱗之排列,故又稱“魚鱗紋”。多數作二重線和三重線構成,有些如前狀而呈方形。常上下數層重疊組成。早見於商代,盛行於西周后期至春秋時期。

裝飾圖案

我國出土的商周時代的青銅器都有裝飾圖案。這種圖案是由原始社會後期的陶器裝飾圖畫發展而來的。青銅裝飾圖案的特點在於通過凹凸效果,展現形和線的完美結合。由於古人繪畫開始追求對稱美、靜止美、神秘美,導致了原始圖畫的圖案化。常見的有饕餮紋、雲雷紋、夔紋和鱗紋。饕餮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貪食的怪獸。形似饕餮頭部形象的裝飾紋樣稱饕餮紋。雲雷紋是以連續的迴旋形線條構成的幾何圖形。龍紋因其紋樣似傳說中龍的形象為名。有的表現屈曲的形態,有的則是幾條龍互相盤繞。夔是傳說中的一種近似龍的動物,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蜷。鱗紋形似魚鱗,常上下幾層重疊出現,此外,有的青銅器飾有鳥紋圖案。

饕餮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貪食的怪獸。形似饕餮頭部形象的裝飾紋樣稱饕餮紋。雲雷紋是以連續的迴旋形線條構成的幾何圖形。龍紋因其紋樣似傳說中龍的形象為名。有的表現屈曲的形態,有的則是幾條龍互相盤繞。夔是傳說中的一種近似龍的動物,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蜷。鱗紋形似魚鱗,常上下幾層重疊出現,此外,有的青銅器飾有鳥紋圖案。這些紋飾反映了古人對神的崇拜,也顯示了奴隸主階級的權勢——“威儀”。這種青銅裝飾紋樣,一方面反映了古人在裝飾規律和形象塑造技藝上的進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原始藝術的質樸風格和生活趣味的衰退。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青銅裝飾打破了商周的僵化格式,令人耳目一新。青銅裝飾圖案向反映戰爭場面和人們日常生活等新穎領域發展,如汲縣銅鑒上的《水陸攻戰圖》,它刻劃了二百九十多人,包括格鬥、射擊、划船、擊鼓、犒賞、送別等熾熱的戰鬥生活場面。這一類的青銅裝飾圖畫對漢代的畫象石、畫象磚有著直接的影響,甚至到明代的銅建築裝飾上也可以看到春秋戰國之遺風,如五台山銅殿便是證據。
可以說,青銅裝飾圖案是研究中國美術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它對後代銅工藝美術品的開拓有著深刻的影響。現代的敲銅浮雕其源頭就是青銅器裝飾圖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