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山國家森林公園

喇嘛山國家森林公園

內蒙古喇嘛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牙克石市境內濱洲鐵路線巴林火車站北部,距牙克石187公里,濱州鐵路和301國道由此穿過,交通便利,距呼倫貝爾市244公里。為牙克石市境內獨特的石林景觀,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公園總面積9379公頃。主要景點有喇嘛峰、仙人台、劍龍巖、醒獅岩等。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仙境喇嘛山仙境喇嘛山
巴林喇嘛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牙克石市境內濱洲鐵路線巴林火車站北部,距牙克石187公里,濱州鐵路和301國道由此穿過,交通便利,距呼倫貝爾市244公里。為牙克石市境內獨特的石林景觀,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公園總面積9379公頃,以大小28座突兀挺拔、陡峭嶙峋、巧奪天工、構造奇特的石峰組成。主峰遠看似一誦經喇嘛面壁而坐,因而得名喇嘛山。
喇嘛山國家森林公園極具特色,景區內奇山秀峰、碧水林海,素以峻拔奇秀蓍稱。喇嘛山上岩石千姿百態;喇嘛峰、仙人台、劍龍巖、醒獅岩等偉岸雄渾,令人稱奇;一線天、仙人橋、崖洞等峭拔險峻,令人望而生懼;靈龜岩、天犬岩、神陀岩、萬壽岩、取寶岩、洞天岩、瀑布岩等維妙維肖,令人頓生愛意;臥馬岩、香爐岩、玉屏峰、繡球石等形神兼備,令人目不暇接。 喇嘛山上諸峰渾然天成,橫縱俯仰,或岩、水、林相映成趣,或自成一景,從遠近高低或不同方向觀賞,都呈現出不同景致。有的景點深藏淺露,不臨其境難識其面,大有“養在深閨人未識”之感。 清澈的雅魯河水從山前流過,奇峰秀水。仰望峰顛入雲,但見“霧在山間游,清水石上滴”。百丈絕壁,石紋錯綜,蒼松倒掛石縫,橫枝臨風,蓬勃向上。遙望喇嘛山,萬木崢嶸,奇石陡立,碧水長天,此乃北國仙境,興安奇芭。
山體地貌
公園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屬新華夏系大興安嶺隆起帶北段南緣,第三沉降帶海拉爾斷裂褶帶和根河河凹陷帶接壤部位。
新華夏構造體系在區域構造形跡為一系列北北厄裂和大型隆起、凹陷。為大興安嶺隆起帶和興安里凹陷帶,總體呈北北東向展布。該體系前期為褶皺為主,後期以斷裂為主。主要有喇嘛山斷裂、烏奴耳斷裂、煤窯溝斷裂、伊列克得斷裂等。
新華夏構造體系波及公園,有地殼隆起、凹陷及喇嘛山斷裂,導致塑性地層發生褶皺,剛性岩層斷裂,形成崎嶇陡峻峰嶺地形,造就了十分豐富的地文景觀資源。峰嶺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溝谷深邃,曲徑通幽。
峰嶺地貌
喇嘛山國家森林公園喇嘛山國家森林公園
喇嘛峰:海拔810米,相對海拔75米。因峰東南端有一岩石造像,酷似喇嘛(和尚)而得名(凝眸山峰主體,亦似袒腹露胸的彌勒佛)為本景區景觀之最。山峰北側亂石雜沓,經喇嘛關(又作一線天)至峰北有線路接峭壁“行路難”、“鬼見愁”與石仞可至極頂。極頂處可俯瞰景區及巴林鎮全貌。
瀑布岩:位於喇嘛山主峰北部偏西約700米處。峰岩東南面石雨谷與喇嘛峰相望,岩腳海拔580米,峰頂高30餘米。立於岩石下向上仰望,絕壁光滑,經雨水沖刷的流痕酷似九天而泄的瀑布,寬約45米。
靈龜岩:位於喇嘛山主峰西南400米處,石雨谷西段東南坡。岩腳海拔600米,峰岩高20餘米,寬約50米。因峰岩頂端石岩似一引頸巨龜而得名。
神駝岩:位於喇嘛山主峰西850米處,石雨穀穀口南側。岩腳海拔400-500米,岩體高32米。又因該峰岩西麓守望公路,俯視濱洲鐵路,故又稱作迎門山。峰岩中間有一石門洞,中空寬約8米,高近10米,稱下天門。石門洞中留有中東鐵路時期俄國人文字留言。
劍龍巖:位於喇嘛山主峰西200米處。岩腳海拔620米,峰頂高10餘米,寬約30米,酷似劍龍。岩頂東南俯看喇嘛峰山徑,西北眺石雨谷。
合歡岩:位於喇嘛山主峰東南約100米處。岩腳海拔約610米,岩體高近10米。有兩柱岩體相對組合而成,似二人合歡而得名,兩岩相距約6米。
醒獅岩:位於喇嘛山主峰南600米山門處。海拔588米,相對海拔38米,於峰岩西南側望去,岩體形似雄獅臥踞,因而得名,是本景區主要景觀之一。在峰岩北側有自然險路可至岩頂。
石門岩:位於喇嘛山主峰正南約650米處,醒獅岩東北麓,岩腳海拔約550米,高10餘米,因岩體西側造型酷似石門,寬約2.5米,因而得名。是本景區遊人光顧較多的去處之一。
萬壽岩:位於喇嘛山主峰北偏西2160米,岩腳海拔約693米,岩體高38米,從西側遙望該峰岩,兩側各有一岩石,石寬分別約為20米和30米,高分別約為30和20米,造型酷似龍蛇護持,因而得名,又因龍蛇造型似香爐執耳,在艷陽高照下紫氣繚繞,故又稱香爐峰。有山路經猿面岩、元陰岩至此。山腳下灌木均為興安杜鵑,陽春五月,興安杜鵑盛開,紅艷如雲似霧,美不勝收,為塞邑興安十景主要代表地之一。
吼獅岩:位於喇嘛山主峰西北1950米處。岩腳海拔570米,岩體高約10餘米,寬約20米。自古側遙望,岩體酷似一尊雄獅朝山上怒吼,因以得名。該峰岩遠離山路,故遊人多為通過遙望,一飽眼福。
天犬岩:位於喇嘛山主峰西南700米處,石雨谷西段南坡。岩麓海拔530-540米間,岩體高近30米,寬約70米。從石雨谷口向南遠眺,該岩體造型似天犬吠日,因而得名。峰岩中部有約6米×5米石門,較神駝岩寬闊,因該石門處於神駝岩之上,故該石門稱上天門。石門洞中亦留有三、四十年代俄羅斯人筆跡。
峽谷地貌
石雨溝:位於喇嘛山主峰北側,由東北向西南走向,長3.25公里,寬約3米,深1米,流域面積約5.79平方公里。溝床為40-50厘米以上卵狀石疊鋪而成。窺斑見豹,由此可推斷在歷史上因地殼變遷,山體運動而發生過一場鋪天蓋地的石雨。溝床蜿蜒,有合有分。短樹夾溝、雜草護岸,落差為5.84‰。

資源情況

森林植被

植被垂直分布

喇嘛山國家森林公園喇嘛山國家森林公園
森林公園內山地相對高差452米,植被垂直分布大致為3個分布帶。即山地草甸草原帶、山地森林草原帶和山地落葉闊葉林帶。
①山地草甸草原帶
分布在海拔250-600米的山麓丘陵地帶,主要代表類型是西伯利亞杏-線葉菊山地草原草原。占據著低山、低山洪積扇和山前丘陵。草原的特點是含有西伯利亞杏組成的灌木層片。
②山地森林草原帶
分布在海拔600-800米的低山地帶,陽坡和半陽坡為蒙古櫟林,灌木有胡枝子、土莊繡線菊等。石質陡坡為大果榆、西伯利亞杏組成的草原化疏林。
③山地落葉闊葉林帶
多分布於海拔800-1000米的山地,主要由蒙古櫟林組成,其次為黑樺林。
主要植被景觀
闊葉林
A、草類-白樺林主要位於公園107、108、113、118、119、150林班內。分布在公園內海拔550-750米處,面積約2131公頃,平均樹高6米,平均胸徑6厘米,鬱閉度0.5,林齡40-45年,Ⅳ-Ⅴ齡級中齡林。喬木發達,主要為白樺,偶爾混生有山楊、黑樺。灌木層組成種類很多,高1-2米,常見種有興安薔薇、珍珠梅、絹毛繡線菊等。草本層發達,組成種類繁多,成分複雜。常見植物有地榆、小葉樟、柳蘭、輪葉沙參、毛蕊老鸛草等,同時林內還有少量的藤本植物,常見種為大萼鐵線蓮等。
B、胡枝子-黑樺林主要位於公園128、129、149林班內,分布在海拔650-750米陽坡,面積156公頃,呈島狀分布,鬱閉度0.5左右,平均樹高10米,平均胸徑12厘米。林齡42年,Ⅱ齡級中齡林。喬木組成較稀疏,以黑樺為建群種,常混生有少量的蒙古櫟、白樺、山楊,有時還混有少量的興安落葉松。灌木層稀疏,組成種以
胡枝子為主,並混有少量的絹毛繡線菊、石棒繡線菊等,局部地段混有興安杜鵑,草木層主要有寬葉山蒿、裂葉蒿、蓬子菜、莓葉萎陵菜、單花鳶尾、羊鬍子苔草等。
C、榛子-黑樺林主要位於公園110、130、143林班內,分布在海拔550-850米丘陵低山的陽坡,面積1756公頃,呈島狀分布,鬱閉度0.5-0.7左右,平均樹高10米,平均胸徑12厘米,林齡42年,Ⅱ齡級中齡林。與白樺林相連區域有白樺幼樹侵入。喬木層一般不高,以落葉闊葉黑樺為優勢,並混有少量的蒙古櫟、白樺及興安落葉松林,灌木層發達,多呈團塊狀分布,組成以榛子占優勢,其次為胡枝子,並常混生有少量的絹毛繡線菊、石榛繡線菊等。林下草木層也很茂密,植物種類豐富,有興安柴胡、蓬子菜、烏蘇里苔草等。
D、胡枝子-蒙古櫟林主要位於公園112、149林班內,分布在海拔530-680米的陽坡、半陽坡。受人類活動頻繁影響,現存原生的植被呈片狀分布,且多為萌生矮林,平均樹高6米,平均胸徑6厘米,鬱閉度0.5,林齡40年,Ⅱ齡級幼齡林,面積1118公頃。受人類頻繁活動影響,現存原生的植被呈片狀分布,且多為萌生矮林。林木組成主要是蒙古櫟占優勢,常混生一些黑樺和少量的興安落葉松,林下灌木層發達,以胡枝子占優勢,林間隙地常有榛灌叢成團塊狀分布。林下草木層也很茂密,植物種類豐富,主要植物有凸脈苔草、東方鈴蘭、大花杓蘭、單紫苞鳶尾等。
蒙古櫟與石質陡坡的大果榆、西伯利亞杏及線葉菊,形成森林草原景觀。
E、榛子-山楊林一般呈小片狀零星分布公園內海拔530-680米之間的陽坡,常與黑樺、蒙古櫟、興安落葉松組成混交林,面積466公頃。平均胸徑6厘米,高5-8米,鬱閉度0.6。林齡35年,Ⅰ齡級中齡林。衍生自草類、落葉松林或蒙古櫟、興安落落葉松林。喬木層中除以山楊為優勢以外,常混生少量白樺和蒙古櫟以及興安落葉松。林下灌木主要組成種是榛子,其次為胡枝子、絹毛繡線菊、石毛繡線菊,草本層組成豐富,主要有關蒼朮、單花鳶尾、翅果唐松草、輪葉沙參、鈴蘭、小玉竹等。
闊葉灌叢
A、榛子灌叢主要位於公園106、112林班內。面積40公頃。為落葉的中生灌木,多分布於公園內陽坡山麓,可成為蒙古櫟林下的灌木,在林緣的平緩坡地,林間隙地則單獨構成烏蘇里苔草-榛子灌叢。此類灌叢分成灌木層和草本層,灌木層高約1米左右,蓋度達70-80%,組成以榛子為主,常混有胡枝子和少量的興安胡枝子、興安薔薇,偶有少量的山楊或蒙古櫟幼樹。草本層的主要成分有萬年蒿、大葉野豌豆、地榆、大油芒、小黃花菜、輪葉沙參等。
草甸
山地雜類草草甸是公園內分布最廣泛的山地草甸類型。以林緣、林間空地上最為常見。一般地形平緩、坡度較小。主要植物有地榆、蓬子菜、日蔭菅、野豌豆、唐松草、白頭翁、委陵菜、芍藥、線葉菊、貝加爾針茅等。群落由於種類繁多,很難找出明顯的建群種,草層高度在40厘米以上。蓋度達80%以上。盛夏季節,百花盛開,五彩繽紛,十分華麗。
人工林
在公園內的北大坡分布有大面積的人工落葉松林,總面積985公頃。主要位於107林班(5、11、12小班)、110林班(10、11、12、32、35小班)、111林班(25、30小班)、112林班(13、14小班)和125林班(5小班),平均樹高13米,胸徑14厘米,林相整齊,生長旺盛。

森林植物

喇嘛山國家森林公園喇嘛山國家森林公園
蒙古櫟林:蒙古櫟屬殼斗科落葉喬木,當年生枝褐色,有棱條,密被黃灰色星狀絨毛,葉革質厚硬,倒卵狀或倒卵狀長圓形,在公園內呈片狀分布。該樹種冠形呈橢圓形,盛夏,綠蔭濃郁,蒼翠欲滴,鳥鳴蟲唱、草長螢飛。金秋時節,野果飄香。
白樺林:白樺葉紙質,三角狀卵形或三角形,菱狀卵形或寬卵形,在公園內呈島狀分布,或與山楊混生,是優良觀賞樹種。該樹種亭亭玉立,青翠秀美,直接雲天,枝葉相交,綠染蒼穹。晚秋,層林盡染,與火紅的大花剪秋羅、花楸、白中點紅的芍藥、藍紫色的桔梗和精巧奇特花形的鈴蘭、大花翠雀以及具有極高觀賞價值的龍膽花、交相輝映,交織著山果,五彩斑斕。
人工興安落葉松林:是在原有的天然林主伐後,人工更新的林分,林中樹幹通直高大,樹冠相連,蔽日遮天。林木蒼勁,茂松滴翠,綠草如茵。風過時松濤陣陣,有如臨大海的感受。
興安杜鵑灌叢:興安杜鵑,又名達子香、滿山紅。屬杜鵑花科類,常綠灌木。其花冠為漏斗狀,有單葉、複葉,花呈粉紅色,花期在4月~5月份。主要分布於針闊混交林下和林緣地帶。早春時節,萬木復甦,杜鵑花迎春怒放,紅花點點,花團錦簇,蔚為絢麗,可謂山花爛漫、奼紫嫣紅。興安杜鵑又為蜜源植物和藥用植物,其花有鎮靜利眠之功效,其葉入藥可治療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等症。
西伯利亞杏灌叢:屬薔微科,為旱中生落葉灌木,主要分布於公園的陽質山坡。花單生,先葉開放,花瓣白色或粉紅色,花期5~6月,果實6~8月。每逢春暖花開之時,細小花簇綴滿枝頭,以其清新素雅召喚著人們走近自然,盡情地享受春天。金秋時節,枝頭掛滿枝頭碩果,沁人肺腑。

野生動物

金雕(Aguilachrysaetos)
金雕屬漂移鳥類,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秋冬季節也常到林緣、低山丘陵、荒坡地帶活動。多去林緣、荒坡、沼澤、林間空地覓食。主要捕食野兔、雉雞、鶉類、雁鴨類、松鼠等。有時也攻擊狍、野豬幼體等動物,也吃大型動物屍體。種群數量稀少,約4-6隻,目前已列入俄羅斯、日本珍稀瀕危動物紅皮書,屬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鳥類。
雪鴞(Nycteascandiaca)
雪鴞屬遷徒鳥類,是一種環北極鳥類,夏季主要棲息於北極凍原、凍原苔原、丘陵等地,冬季主要棲息於苔原森林、平原和林緣曠野。食物主要為野兔、嚙齒類動物及鳥類。雪鴞為冬候鳥,數量稀少,約4-6隻,屬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鳥類。
黑鸛(Ciconianigra)
屬遷徒鳥類,在公園內以旅鳥形式出現,棲息於偏僻而又有較少干擾的森林河谷及森林沼澤水域地帶,主要以鯽魚、雅羅魚、泥鰍等小型魚類為食,此外亦食蛙、蜥蜴、昆蟲、嚙齒類等,數量較為罕見,約2-4隻,最多時可見10隻小群。為國家Ⅰ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普通鵟(Buteobuteo)
普通鵟在公園內屬留鳥,主要棲息於開闊地附近的樹林中,多單獨生活。但春、冬季結小群,常在高空翱翔,翱翔時兩翅寬闊地展開,短而圓的尾展開如扇,有時停落在樹上、草堆及小丘的頂部,捕食主要以齧齒、鳥、爬行類和昆蟲為食,5~6月產卵,每窩產卵2~3枚,呈青白色,通常具栗褐色或紫褐色細點斑紋,7月末8月初幼鳥出巢。數量約4-10隻。
駝鹿(Alcesalces)
駝鹿俗稱犴、堪達罕。它是鹿科動物中最大的一種,頭大而長,頸下部有長的毛束,鼻部隆腫形似駝,吻鼻部通稱犴鼻。
駝鹿主要分布在公園北部的高山區,冬季多出現在向陽的半山坡,通常遇到驚擾一般也不越過山脊。駝鹿嗜食楊、樺、柳的嫩枝葉、樹皮及灌木枝條,封凍前,在泡沼覓食枯草等水生植物。每年繁殖一次,三年性成熟。駝鹿為國家Ⅱ保護動物。公園內現存3-5隻。
雪兔(Lepustimidus)
雪兔屬典型的寒溫帶針葉林動物,夏季體色呈灰色,冬季體色呈白色。主要分布於公園內混交林。現有數量10-20隻,比較容易見到實體。常在倒木下面、凹地、灌叢中收集枯枝落葉做簡單的巢穴,一隻雪兔常有2-3個這樣的巢穴,外出活動和覓食時多從一個巢穴走向另一個巢穴。冬季也常在雪中做洞,洞深達1.0-1.2米。雪兔進行覓食和活動常走固定的路線,多夜間活動。

主要景點

保全寺
原址位於牙克石市,始建於20世紀40年代,因喇嘛山獨特的地理位置,經有關部門同意,遷址喇嘛山國家森林公園。保全寺位於喇嘛峰景區的東側,依山傍山綠樹環繞,設計占地面積189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200平方米,主要有四重大殿、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有哈飛集團贈送的中國最大的漢白玉彌勒佛像,佛像重42噸、高4.5米。
瀑布岩
位於石雨谷的東側叢林中,與元陽岩相對,有一巨大的山峰,迎面岩石經風雨的侵蝕留下道道水流痕跡,岩石造型獨特,又有落差,整個岩石宛如天水飛流直下,靜中有動,故稱瀑布岩。
石雨谷
石雨谷是喇嘛山森林公園主景區之一,石雨谷景區除千姿百態、形象逼真的石峰外,還具有神秘色彩的石雨石,清澈的石雨泉,特色森林景觀,植被景觀。此處是森林探險的理想之地。
藥王洞
藥王洞是大自然的傑作,洞長8米之餘,寬約2米,高4米,是一天然石洞,由低向高伸展,洞上有一洞口可見天,在洞內可以攀壁而上到洞口,相傳藥王爺在此為百姓制過藥,洞內在夏季有微微的藥香味,進洞迎面有兩個分別高約2米,寬1.5米上窄下寬形狀相互鼎立依扶的石頭,據說敬完藥王后,用手觸摸兩塊石頭其中的一塊,能有利於健康。洞外生長很多中草藥,此處光顧的遊人很多,也有眾多求醫問藥者。
觀景亭
位於河西“臥虎山”的最高處,該亭設計簡樸大方,古香古色,亭內有石桌石凳,供人小憩,是觀賞各種景觀的最佳場所,春來可觀雲霧瀰漫,浩渺天際,山如長龍,騰越雲海,秋至可賞秋之溫柔,群山泛著淡淡的暖色,一片火紅。
靈龜岩
位於喇嘛山主峰西南約400米處,石雨谷西段東南坡海拔600米,岩峰巨大,形如海龜,四面陡峭不能攀援,周圍樹木茂密,此岩峰如同玩游在林海中之龜。如有霧時,此處仙境一般。龜象徵長壽,所以眾人願與靈龜合影留念,以求健康長壽。
合歡岩
合歡岩是渾圓高大的立柱相對組合,兩峰相距約6米,給人一種對面竊竊私語的感覺。相傳鄂溫克部落首領的兒子滿都拉與蒙古族姑娘烏蘭相愛,滿都拉遭到部落和家族的反對而出家當了喇嘛,可情緣未了,日夜思念烏蘭,烏蘭也如此,一次相會時發誓永不分離,雙雙化作岩石互相守望,故為合歡岩。山岩四周夏季開滿山丹花(烏蘭蒙語山丹花),如站在兩岩之間聽到一種嗡嗡的聲,許願就能實現,這兒深受年輕人的青睞。
一線天
一線天位於喇嘛主峰西側,是兩山之間的縫隙,縫寬處約2米,窄處不足1米,長40米,在直上直下的縫中懸掛兩塊巨石,第一塊稱“照心石”,攀援可伸手觸摸,第二塊稱“降魔石”,可望不可及。此處林木茂密、幽靜,對面有塊自然形成石供遊人小息,能給遊人不盡的遐想,同時是觀賞喇嘛主峰、將軍岩、仙人台必經之地。
生態園
生態園是一處幽靜的園林,位於喇嘛山國家森林公園北端,以種苗培育、花卉培育、城市綠化樹種培育為主。這裡古樹參天、榭廊靜謐、亭閣通幽,是集休閒、度假、野餐於一體的幽靜之處。旅遊項目有休閒垂釣、農家特菜、野炊、植物觀賞。
喇嘛湖

喇嘛山國家森林公園喇嘛山國家森林公園
喇嘛湖位於喇嘛山角下,生態態園內。是“一帶江山如畫”的喇嘛山景區的明珠。
喇嘛湖優雅、靜謐、瑰麗,綻放出誘人的自然美。喇嘛湖是四維立體景點,構成漂流、泛舟、垂釣、觀賞為一體的自然風景。
喇嘛湖是湖、瀑布、塘、園一體,相銜相依,互襯互托。
喇嘛湖是喇嘛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精靈,與喇嘛山相映相襯,可謂神仙聖湖。
劍龍巖
位於喇嘛山主峰西側,外形似侏羅紀恐龍時期的劍龍,故稱劍龍巖。沿林蔭台階而上易攀援,傳說是龍王的第九子劍龍因與玉香童子要好,留下一鱗片化作山岩。劍龍巖上有一尊漢白玉觀世音佛像,在此處許願還願者居多。
怡人橋
是在1998年被特大洪水衝垮原吊橋後新建的一座鋼纜鐵索橋。全長81米,寬3.1米,高3.5米。是呼倫貝爾市第一纜索橋。
醒獅岩
位於喇嘛山景區山門的右側,海拔588米,一獨立山峰,遠處望去,酷似雄獅臥距,因此得名,是景區的主要景觀之一。從山下觀醒獅岩,岩頂有一座巨大球星石頭,在上墜而不落,如獅子頂繡球。相傳是文殊菩薩的坐騎,與文殊菩薩一同路過喇嘛山時,因與玉香童子是玩友,就將一岩石點化其化身,白天參禪入睡,夜晚化作靈體護佑喇嘛山的平安。山峰北側有可攀登之路達岩頂,岩頂一尊藥師佛像,此景很受遊人的歡迎。
仙人台
過一線天沿石徑而上,扶安全欄攀登到一巨大平台,平台有一尊坐禪的道人石岩,故稱仙人台,仙人台是觀石雨谷、面壁岩、劍龍谷等首選地,在此處觀看靈龜岩與玉兔岩如在林海霧波中賽跑的神韻。
喇嘛峰
喇嘛峰是喇嘛山主峰,海拔810米,高大宏偉壯觀,是登山愛好者的首選之地。此峰險峻奇特,“一步登臨一重天”。主峰的東側有一小峰,造型似誦經坐禪的僧人,當日出特定的時間,光線照射,把山峰投影到主峰上,主峰就有一尊佛的影像,能看到這一景觀的為有福之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