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潘怡如

哭潘怡如

《哭潘怡如》是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先生於1944年3月為悼念摯友潘怡如而賦的詩作。詩中表達了詩人對亡友的痛惜和哀思。

作品原文

哭潘怡如
客年未接一封信,訊息如何問亦疏。
只為兵戎多間阻,不圖人事有乘除②。
楚雲黯黯新秋後,夜雨潺潺近夏初。
再過西州門首路③,也應慟哭恨難攄。

注釋譯文

①潘怡如:名康時,1880年出生於湖北紅安,中國共產黨黨員,詩人董必武的摯友。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後又參加了北伐戰爭,1944年病逝。
②乘除:指人或者事物消長盛衰的變化。
③西州門:東晉謝安卒前扶病還都經過此地。謝安去世後,其外甥羊曇悲傷悼念,行不由西州路(見《晉書·謝安傳》)。西州城故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朝天宮西。

創作背景

無內容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詩人痛悼故交摯友的七言律詩,書寫詩人與友人書信疏隔,突然得到對方病逝的噩耗時,那種強烈難抑的悲慟之情。然而,詩人這種悲慟感情的抒發,確是含蓄、深沉而又耐人尋味。
該詩的前四句是寫詩人對摯友潘怡如的懷念及其噩耗的傳來。後兩聯則是抒發對亡友深沉痛悼的悲慟感情:“楚雲黯黯新秋後,夜雨潺潺近夏初。再過西州門首路,也應慟哭恨難攄。”這裡,詩人運用的是聯想與曲喻相融合的方法。詩人把悼念亡友的悲慟感情,忽而想像為新秋後的楚天黯黯黑雲,是那樣的鋪天蓋地;忽而想像為近夏初的潺潺夜雨,是那樣的纏綿無盡;之後,“西州門”的典故,實際也是喻指詩人那異乎尋常的悲痛感情的。這樣層層設喻,相互輝映,把詩人對亡友的強烈、複雜、難以言喻的悲慟化作一種深邃的意境,委婉的抒發出來。
想像和聯想,是詩歌創作的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但它又往往是通過曲喻飛揚、升騰起來的。該詩中的想像或聯想與曲喻的融合,造成一種含蓄、雋深的詩的境界和特殊的美的魅力。

作者簡介

董必武像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湖北黃安(今紅安)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黨和國家卓越領導人。青年時代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20年在湖北建立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從事黨和紅色政權的建設工作。1934年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戰時期和日本投降以後,是中共同國民黨談判的代表之一,同國民黨破壞抗戰、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策,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建國後,歷任中央政法委員會主任,政務院副總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第二屆政協副主席,中央監察委員會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