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范君三章

《哀范君三章》是魯迅於1912年悼念好友范愛農所寫的作品。該詩勾畫出辛亥革命後中國政治形勢的本質特徵,處處突出范愛農與黑暗社會的對立,從而深深地挖掘了范愛農致死的社會原因。作者對中國革命的深刻見解和對前途渺茫的深沉痛苦交織在一起。該詩從范愛農的悲慘命運反映出那個時代的一個側面。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哀范君三章

創作時間:一九一二年

作者:魯迅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哀范君三章(1)

我於愛農之死,為之不怡累日,至今未能釋然。昨忽成詩三章,隨手寫之,而忽將雞蟲做入,真是奇絕妙絕,辟歷一聲,群小之大狼狽。今錄上,希大鑑定家鑑定,如不惡,乃可登諸《民興》也。天下雖未必仰望已久,然我亦能已於言乎?二十三日,樹又言。

其一風雨飄搖日,余懷范愛農。(2)華顛萎寥落,白眼看雞蟲。(3)世味秋荼苦,人間直道窮。(4)奈何三月別,竟爾失畸躬。(5)

其二海草國門碧,多年老異鄉。(6)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場。(7)故里寒雲惡,炎天凜夜長。(8)獨沉清洌水,能否滌愁腸?(9)

其三把酒論當世,先生小酒人。(10)大圜猶酩酊,微醉自沉淪。(11)此別成終古,從茲絕緒言。(12)故人云散盡,我亦等輕塵!(13)

作品注釋

(1)這三首詩發表於一九一二年八月二十一日的紹興《民興日報》上,暑名黃棘。1934年,魯迅把第三首編入《集外集》時題作《哭范愛農》,“當世”作“天下”,“自”作“合”,“此別成終古,從茲絕緒言”作“幽谷無窮夜,新宮自在春”。許壽裳《懷舊》:“先兄讀了,很讚美它;我尤其愛‘狐狸方去穴’的兩句,因為他在那時已經看出袁世凱要玩把戲了。”標題中的“范君”指范愛農,魯迅的好朋友。范愛農名肇基,字斯年,是魯迅的同鄉,後來又一起留學日本。辛亥革命後,魯迅做紹興浙江山會初級師範學堂的臨督(校長),請他做學(監教務長)。魯迅因對當時的“督軍”王金髮和黑暗的社會現象不滿憤而辭職。一次,范愛農跟朋友去看戲,坐船回來,在大風雨中落水淹死。他水性很好,魯迅疑心他是投水自殺的。魯迅和他的交往,見《朝花夕拾·范愛農》。他死後,魯迅很悲痛,寫了這三首詩悼念他。

(2)風雨飄搖:指政治形勢的險惡和動盪。辛亥革命後的第二年,英俄帝國主義相縫侵入新疆、西藏等地,國內政局很不穩定。

(3)華顛:頭髮花白。華指顏色花白。顛:頭頂。萎:枯萎。寥落:稀疏,指頭髮禿落。白眼:《晉書·阮籍傳》說阮籍“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表示藐視。雞蟲:杜甫《縛雞行》:“雞蟲得失了無時。”這裡用來比喻那些爭權奪利的政客。當時自由黨的主持人何幾仲排擠范愛農,范愛農很鄙視他。在紹興話里“幾仲”和“雞蟲”的讀音相似,所以這又是諧音雙關。

(4)荼:苦菜。這一句說世態炎涼,使人覺得有秋荼似的苦味。直道:正直的道路。窮:困苦。

(5)竟爾:竟然。畸:音jī,不正,奇異。畸躬即畸人。《莊子·大宗師》:“畸人者,畸於人而侔於天。”即與世人不合而合乎正道。范愛農為人正直而到處受排擠,所以作者也稱他為畸人。

(6)海草國門碧:李白《早春於江夏送蔡十還家雲夢序》:“海草三綠,不歸國門。”說草綠了三次(過了三年),還沒有歸家。這裡是說范留學日本多年。老異鄉:指久住日本。

(7)狐狸:指清朝皇帝和官僚。方去穴:剛離開巢穴,就是說清朝的統治剛被推翻。桃偶:用桃木做的木偶,這裡指辛亥革命後上台的官僚。這一句是說在袁世凱操縱下新官僚像傀儡一樣登場了。

(8)故里:故鄉,指紹興。寒雲惡:比喻局勢很壞。炎天:夏天。凜:寒冷。這句寫范愛農悽苦的心情:即使炎夏之夜也像凜冽的長夜一樣難熬。

(9)獨沉:有主動投水的意思。作者猜測范愛農是自殺的,所以這樣說。清洌:清澈而寒冷。洌,音liè,清澄。滌:洗。這兩句是說,你投河死了,不知清澈寒冷的河水能不能洗一洗你的愁腸?論當世:評論當代的時事人物。

(10)小:看輕。酒人:嗜酒的人。范愛農是個有志於改革社會的人,所以他在“把酒論當世”的時候,仍然看不起那些整天喝得醉醺醺的糊塗蟲。

(11)圜:同圓。大圜: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所以稱天為大圜。酩酊:大醉的樣子。這一句是說:天都像喝醉了一樣,暗指社會的昏亂。范愛農水性很好,在微醉時落水,本不會死,“自沉淪”,含蓄地寫出他是因不滿社會而自殺。沉淪:沉沒。

(12)終古:永久。這一句是說這一別成了永別。從茲:從此。緒言:開頭的有啟發性的話。這一句說,從此再也聽不見范愛農的議論了。

(13)故人:老朋友。雲散:像雲一樣被吹散。輕塵:喻微不足道。這是作者悲憤之語。

作品譯文

其一在風雨飄搖的日子裡,我懷念著好友范愛農。早生的白髮,只剩下稀稀落落的幾根,翻起眼白,蔑視那些爭權奪利的害人蟲。世道人情如秋荼般的苦啊,正直的人處處碰壁,無地容身。為什麼才離別了三個月,就失去了這樣一位剛毅不屈的友人?

其二祖國海濱的春草綠了又綠,你卻長年流落飄泊在異邦。狡猾的狐狸清王朝皇帝剛剛下台,騙人的桃偶軍閥又上了場。在那寒雲翻滾,氣候險惡的故鄉,就連熱天也得打冷顫,夏夜也難挨到天亮。你終於獨自投入了冷冽的江水,請問能否洗盡你深沉的憂愁和悲傷?

其三拿起酒杯把人世來評論,你鄙視那幫隱身避世的酒徒。醉生夢死的世界啊,微醉猶醒的你,斷送了生命。從此以後我們永遠分手了,再也聽不到你那激昂慷慨的議論。啊,老朋友們一個個雲消霧散而盡,我也把自己的生命看做了輕微的灰塵!

作品賞析

這三首詩是辛亥革命後的第二年——一九一二年寫的。辛亥革命是一次極不徹底的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它並沒有觸動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辛亥革命只把一個皇帝趕跑,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並沒有完成。”辛亥革命後,從清朝皇帝手裡奪過來的政權,落到了封建軍閥袁世凱手中,而對帝國主義的統治則根本沒有觸動。中國社會仍處在黑暗之中。在中國近代史上,這時正是由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過渡到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舊交替的時期,辛亥革命說明了資產階級不能救中國,但是新興的無產階級還沒有登上中國的政治舞台。魯迅在這一時期以他深刻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開始了他對中國革命前途的探索和深思,同時也因為看不到前途而苦悶。

范愛農在一九一二年陰曆三月二十七日給魯迅的信中寫道:“聽說南京一切措施與杭紹魯衛(魯衛即差不多的意思),如此世界,實何生為?蓋吾輩生成傲骨,未能隨波逐流,惟死而已,端無生理。”這就是說,范愛農看到辛亥革命後所謂民國的“措施”即政策,與革命前並沒有什麼區別,中國仍然是黑暗社會,自己又不願同流合污,因而痛不欲生。寫這封信後四個月,范愛農就落水而死了。這封信真實地反映了范愛農臨死時的心情和致死的思想原因。他對社會的看法與魯迅有相同之處,他當時的淒涼心情也深深引起魯迅的共鳴。

魯迅以十分沉痛的心情一氣寫下三章哀詩。第一首是寫:在風雨飄搖的政治局勢下,作者緬懷死去的好友范愛農。兩鬢蒼白的范愛農敢於藐視惡勢力,因而橫遭迫害,吃盡苦頭。辛亥革命失敗了,正直的人還沒有出路,不料分手三個月後,范愛農竟沉水而死了。第二首,作者回顧了和范愛農一道留學日本,海草三綠,久居異國,那時他們曾激昂慷慨地參加了民族民主革命運動。但是辛亥革命卻只趕走了清朝皇帝這個“狐狸”,緊跟而來的又是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軍閥袁世凱之流,中國仍然是寒雲密布的黑暗社會,使范愛農在炎夏短夜中也感到有如在漫長的寒夜裡。這環境固然令人“痛不欲生”,但像范愛農這樣沉水而死,也不能洗淨這深沉的憂愁。這一方面寫出范愛農和作者對當時政治的深刻憂愁是無法解脫的,同時也包含著作者對范愛農消沉而死的委婉痛惜的批判。第三首是作者回憶起曾經與范愛農一道飲酒,縱談時事:作者熟知范愛農並非嗜酒之徒,但社會黑暗,眾人皆醉,范愛農終於含著悲憤在微醉中沉水而死,從此再聽不到他那富於啟發性的談話了。作者的摯友被迫自殺,作者因而發出了“我亦等輕塵”的感慨。

三首詩反覆詠嘆,層層深入,極盡哀思。處處勾畫出辛亥革命後中國政治形勢的本質特徵,處處突出范愛農與黑暗社會的對立,從而深深地挖掘了范愛農致死的社會原因。作者對中國革命的深刻見解和對前途渺茫的深沉痛苦交織在一起。這三首詩從范愛農的悲慘命運反映出那個時代的一個側面。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赴日本留學,1909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此外,還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並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蒐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作品,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作品被編為《魯迅全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