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中區

呼中區

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大興安嶺伊勒呼里山北麓,東與大興安嶺地區新林區毗鄰,南隔伊勒呼里山分水嶺與松嶺區、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相望,北和塔河縣、漠河縣相連,西與呼中自然保護區、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左旗交界,總面積為7,419.99平方公里,四面環山,中部為呼瑪河河谷,地形西南部多高山竣嶺,東北部多丘陵河谷,形成同西南向東北拔逐漸降低的地貌特徵。呼中區區址設在山環水繞、風景秀麗的呼中鎮內。內外交通十分便利,鐵路直驅腹地,林區公路四通八達,近二千公里的公路與鐵路一起構成了完整的交通網路。光纜通信、程控電話、國際網際網路可直接與世界各地取得聯繫,對外通信方便、迅捷。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呼中區大興安嶺地圖
呼中區轄4個鎮:呼中鎮碧水鎮、呼源鎮、宏偉鎮

建置沿革

呼中區呼中寒帶黑木耳
唐朝(630年)歸平盧節度使管轄。

契丹(遼)(692年)歸西各招討司管轄。

金朝(1115年)屬蒲與絡萬戶府管轄。

元朝(1215年)為薩哈爾家庭的世襲封地。

明朝(1411年)歸奴兒乾都指揮使司出萬山衛管轄.

清朝(1644年)歸盛京總管轄統轄。(1653年)改歸寧古塔昂幫章京管轄。(1683年)劃歸黑龍江將軍統轄。後來改由璦琿副都統,庫瑪爾路協領直接管轄。

民國三年(1914年)把呼瑪設治局改為呼瑪丁等設治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65年劃歸林業部大興安嶺特區:1968年4月成立呼中區革命委員會,1981年7月改稱為呼中區人民政府。

註:唐至民國資料來源《黑龍江歷史編年》

歷史沿革

呼中區卡瑪蘭大橋
原屬呼瑪縣管轄。1964年8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劃歸大興安嶺特區管轄。1965年7月,成立呼中林業公司,同時設立呼中區,實行“政企合一”體制。1970年將呼中林業公司改為林業局,仍為“區、局合一”,隸屬大興安嶺地區管轄。

1992年,呼中區隸屬大興安嶺地區管轄。位於大興安嶺地區西部,東與新林區接壤,南與松嶺區、鄂倫春自治旗相連,西以雉雞場山分水嶺與額爾古納左旗分界,北與漠河縣、塔河縣毗鄰。區政府駐地距地區行署駐地185公里。全區總面積9403平方公里。全區共轄6個鎮。1992年末全區總人口5.7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26萬人;回、滿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1%。區政府駐地呼中鎮。(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

2000年,呼中區轄6個鎮(呼中、呼源、碧水、宏偉、雄關蒼山)。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4454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呼中鎮23826呼源鎮7604碧水鎮9556雄關鎮899蒼山鎮858宏偉鎮1803

地理位置

呼中區呼中國家自然保護區
1968年4月8日經黑龍江省大興安嶺特區革命委員會批准,始成立呼中區革命委員會。它位於我國大興安嶺伊勒呼里山北坡,呼瑪河中上游地區,地理座標為東經122°39′30″-124°21′00″,北緯51°14′40″-52°25′00″。北與漠河縣、塔河縣接壤,南至伊勒呼里山分水嶺與松嶺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相鄰,東與新林區相連,西與自然保護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左旗交界。全境東西寬115公里,南北長125公里。總面積為7419.99平方公里。

呼中區(呼中林業局)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大興安嶺伊勒呼里山北麓,東與新林區毗鄰,南隔伊勒呼里山分水嶺與松嶺區、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相望,北和塔河縣漠河縣相連,西與自然保護區、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左旗交界。四面環山,中部為呼瑪河河谷,地形西南部多高山竣嶺,東北部多丘陵河谷,形成同西南向東北拔逐漸降低的地貌特徵。面積7698平方千米/9403平方千米/7419.99平方千米,人口5.7萬。駐呼中鎮。

資源優勢

呼中區自然保護區
呼中區局地處大興安嶺8.4萬平方公里的核心地帶,號稱東亞“小北歐”,位於伊勒呼里山麓北坡,全區總面積96萬公頃,是中國的偃松之鄉,寒帶黑木耳之鄉,素有“中國北極明珠”之稱。

呼中區蘊藏著十分豐富的森林物產資源。森林覆蓋率89.3%,樹種有落葉松樟子松白樺楊柳雲杉等;林中有馬鹿紫貂獐子花尾榛雞多種野生動物;有草莓紅豆猴頭蘑靈芝、黃芪等600多種山野果和山藥材;呼中地處世界有色金屬礦產德爾布乾富礦帶中部,地下蘊藏著氧化鐵紅麥飯石、銅、鉬、鉛、鋅等多種礦藏;境內風光秀美,有中國最北的呼中國家級森林公園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中國海拔最高的蒼山石林,中國最北的氡泉,有中國北極第一峰大白山、呼瑪河源頭漂流、水簾洞等旅遊景點景觀。

開發建設以來,圍繞努力快發展,全面建小康這一目標,區局積極實施“生態立區、項目興區、工業強區、特色經濟富區”四大戰略,著力發展“生態旅遊業、綠色食品業、特色養殖業、林木產品精深加工業、興安北藥業、礦產業”等六大接續產業,推動經濟、社會和各項事業快速發展,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

呼中區飛龍鳥
飛龍鳥,屬於鳥綱松雞科,體形很象鴿子,體重在六兩到九兩之間,肉質潔白細嫩,前胸肌脯碩大豐滿。它的頸骨長而彎曲,猶如龍骨;腿短有羽毛,爪面有鱗,就象龍爪一般,故取名“飛龍鳥”。它身上的羽毛色澤光亮美麗,特別是雄鳥,頭上有幾根主翎,如鳳冠在頭,毛色也比雌鳥好看。由於飛龍鳥飛行能力差,一般一次飛行二三百米就要落下,所以,為了適應環境,以防天敵襲擊傷害,飛龍鳥的局長毛顏色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在春夏之時,呈紅褐色,上有紅、白、藍、黑色小斑遍布全身,與大興安嶺棕色森林的自然色彩相似;秋季,其毛色最漂亮,羽毛五彩繽紛,七色斑點布滿全身;到了冬季,羽毛全變成了褐色,正好與松樹白樺樹混交一起的顏色差不多。這樣,飛龍鳥在大自然界生存,就很難被發現。飛龍鳥多棲息於灌木叢或松樺樹混交林中。雌雄成雙成對,形影不離,如喪偶,另一隻就會終身獨守,矢志不移,故有“林中鴛鴦”的美稱。飛龍鳥被人們譽為“禽中珍品”。

工藝:在大興安嶺地區,“飛龍”常作為上等湯菜。其肉主要用於做湯。做時,將“飛龍”肉切成絲或小片,待清水煮沸後,將肉下鍋,加少許鹽,再燒開即成。用一般動物的肉做成的湯,都呈乳白色,而“飛龍”湯則是清湯。做一鍋“飛龍”湯,無須加任何佐料便滿室飄香,打開鍋蓋,湯水清澈見底,“飛龍”肉雪白細嫩,味道鮮美異常,沁人心脾。如將飛龍鳥肉與其它肉一起烹調,則它肉亦有“飛龍”肉之香。

旅遊開發

呼中區蒼山石林風景區
呼中區結合地域特點,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把旅遊產業作為帶動地方經濟的基礎產業來抓,已呈現出良好態勢。

去年呼中區累計接待旅遊觀光人數為2581人,實現旅遊收入73.2萬元,在呼中區實現了新的突破。從去年初以來,呼中區就對旅遊業的發展進行了準確定位,制定了適合區情的發展計畫。規劃了蒼山石林風景區提陽山風景區大白山風景區呼中旅遊度假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區等5個景區,並在現有的條件下對景區景點的道路進行了修護,建立了簡易的景區景點指示牌、涼亭、公廁等基礎設施,建成了老知青紀念館等人文景點,並成立了呼中區建區以來第一家正式經營性的旅行社,培訓出了10名業餘導遊人員和1名專職導遊。在大興安嶺地區首先建成了老知青紀念館。逐步將其作為呼中區開發建設史博物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加以建設,成為呼中區的一道靚麗的人文景觀。這個區還開設了大興安嶺地區第一個旅遊專題網站,將呼中區的旅遊資源在網上進行公布,廣泛宣傳特色旅遊資源,增進了全國各旅行社及遊客對呼中區旅遊景點的了解,招徠了更多的遊客。呼中區還借設立呼中國家森林公園之機,積極爭取通過了省旅遊局的考察評定和規劃。呼中區的原始森林度假區建設項目也已被地區列為“十一五”規劃項目。

呼中區蒼山石林風景區
蒼山石林風景區位於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呼中區的南部,位於呼中林業局蒼山林場東南6公里處山頂的一片密林中,由一塊塊碩大的花崗岩聚集成峰,宛如萬丈碧波中的海市蜃樓,高大雄偉、又如烽火台上英姿瀟灑的將軍屹立於林海中,惟妙惟肖。幾十座石林,形態各異,拔地而起,峰峰相連。立於峰下,仰首翹望,高入雲天。蹬及峰頂,俯瞰群山,蔚為壯觀。是我國最北部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石林。

在蒼山旅遊區內岩石以流紋質角礫凝灰熔岩為主,該岩石距今大約130百萬年,其岩石特徵為:灰色、灰紫色,角礫狀、流紋狀構造,膠結物為凝灰熔岩結構,角礫含量15%-18%,大小為0.5cm-3.0cm,呈稜角狀,角礫成分為流紋岩、安山岩。NE、NW向二組節理髮育,切割岩石構成不同的形態,差異風化、崩塌脫落及剝蝕作用造成千姿百態的形態,蘑菇狀、柱狀等等。因此,形成極具觀賞價值的自然景觀。

蘑菇石”成因淺說
一億多年前,該區火山爆發,方圓數公里內,地上流淌著火山口溢出的滾燙的酸性岩漿,空中不時落下噴射的碎石和火山灰,形成了流紋質角礫凝灰質熔岩;同時因地殼運動,產生了南北、東西、北東、北西四個方向的斷裂,岩石內部出現垂直地面的不同方向的節理。以後經幾千萬年的風吹日曬、雨淋和水流沖刷,便有了南北向的呼瑪河與其他方向的支流以及支流的支流,其中也包括蒼山東溝。而“蘑菇石”周圍的岩石因不如“蘑菇石”堅硬被漸漸剝蝕掉,唯一有“蘑菇石”成了頂天立地的“英雄”。但儘管“蘑菇石”堅硬,若不注意加以保護,不久將會倒下,一道美麗的風景就會消失了!

呼中區蒼山石林風景區
動植物資源
該景區植被屬寒溫帶針葉林區,大興安嶺山地寒溫帶針葉林帶,是東西伯利亞山地明亮針葉林森林的南延部分,森林類花以興安落葉松為主,從河谷山麓到山頂喬木垂直帶上界都能廣泛成林。植物種類分布58科,156屬,233種。其中苔蒙植物13種,成類植物7種,裸子植物5種,被子植物223種。列入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有:二級保護植物東北岩高蘭、三級保護植物樟子松鑽天柳黃茂草發蓉。除森林植被外,該區尚有草甸和沼澤植被。儘管本區從植物種類和地理區系看較為單純,但由於完整保存了自然景觀和森林生態環境系統。

這片廣茂的原始森林裡,棲息著131種鳥類,隸屬14目29科,雀形目69種,非雀形類62種。其中有候鳥84種、留鳥35種、旅鳥12種。屬國家一類保護鳥類1種,二類保護鳥類20種。代表種有細嘴松雞大天鵝花尾棒雞燕隼紅隼長尾隼等。

景區有獸類33種,其中古北界種類32種,廣布種1種。代表種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貂熊、紫貂。二類保護動物棕熊、豬俐馬鹿駝鹿雪兔水獺等。兩棲爬行類動物和魚類資源有14種,其中兩棲綱有兩個目4個科;爬行綱有2個目2個種,魚類有8種,主要有黑龍江林蛙及江雪魚、哲羅魚、細鱗魚等。森林昆蟲及菌類同樣構成了森林環境的組成部分,它們是許多動物賴以生存的食物。森林昆蟲共有4目24科80種。菌類3個亞門21種。

從山頂到溝谷,從沼澤到灌木叢,從草甸到水域,風景區的大森林以其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未被人類開發的原始狀態,給眾多種類眾多數量的野生動物以天然的棲息條件,構成了得天獨厚的野生動物樂園。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