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馬大堤

同馬大堤

同馬大堤(Tongma Dike) 位於中國長江下游左岸安徽省安慶市境內的重要堤防,南臨長江,東傍皖河,上接湖北省黃廣大堤末端段窯,下抵懷寧縣官堤頭,全長約175.5公里,其中長江段堤長138公里,皖河段堤長37.5公里。同馬大堤設計堤頂高程為設計洪水位以上2.00m,堤面寬度分為直接擋水堤段12米,外有民垸堤段10米,丘陵堤段8米。同馬大堤所在地區原是先秦時期的古彭蠹,洪水時江湖一片,枯水期則洲汊分歧,茫茫九派,為禹貢所稱之“九江”。同馬大堤加固工程自1974年開始列入國家基建投資項目。

同馬大堤

同馬大堤所在地區原是先秦時期的古彭蠹,洪水時江湖一片,枯水期則洲汊分歧,茫茫九派,為禹貢所稱之“九江”。後由於江道南移及長時期泥沙沉積,江湖分離,形成大片沼澤地、窪地。從清代道光十八年(1838年)到民國五年(1916年),歷經80年,自上而下依此建成同仁堤、馬華堤等小堤,曾多次決口成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連圩、並圩形成同馬大堤雛形,但防洪標準低,1954年發生特大洪水時,多處發生漫溢性決口,後經多次建設,堤線延伸至懷寧縣官壩頭,1963年正式命名為同馬大堤。

大堤保護區內面積2310km,包括安慶市宿松、望江、懷寧、太湖4縣,保護總耕地面積18.67萬hm,人口240萬,其中安徽省境內耕地面積9.47萬hm,人口124萬,是安徽省糧、棉、油和水產養殖的重要生產基地之一。新的合九(合肥至九江)鐵路和滬蓉(上海至成都)高速公路也橫貫保護區。大堤同時也保障湖北省黃廣大堤保護區的安全。根據保護區的重要性,大堤被定為2級堤防。

演變

同馬江堤系同仁堤、馬華堤之總稱,上起湖北省黃梅縣的段窯,下至安徽省望江縣華陽鎮,長83.4公里。1958年皖河連堤並圩,江堤延伸到懷寧縣官壩頭,全長175公里。

同馬大堤同馬大堤

同馬江堤位於長江北岸,是華陽河流域和皖河流域下游的防洪屏障,是鄂、皖兩省6縣(廣濟、黃梅、宿松、望江、懷寧、太湖)和4個國營農場(龍感湖、華陽河、九成畈、皖河)總面積5235平方公里、近300萬畝耕地的大命脈,關係到200萬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它與黃(梅)、廣(濟)堤聯成一體,溯江而上至廣濟田家鎮的湓塘,向有“湓華堤”之稱。因此同馬、黃廣兩堤雖屬兩省,但自修建之日起即息息相關,利害相連。我縣境內江堤為同馬江堤的首段,上起段窯,下至周灣,長62.696公里,保護面積128.1萬畝,其中耕地面積67萬畝。

興建

歷史上,同馬江堤。主要有如下江堤段組成:

同仁堤位於湖北黃梅、江西九江(原名德化)及宿松歸林莊大田尾(今梅堤南江心洲中)的交錯處,長6.63公里。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黃梅賴知縣倡議修建,經費由鄂、贛、皖三省均攤。

丁家口堤上起丁家口,經匯口、八里江、桂營至豐樂,長11公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由德化知縣初公朴督修而名。

初公堤位於程營街西南的江心中(原屬歸林莊),清鹹豐初年由官款修建,長1.1公里,後連年崩塌,堤身退建,堤岸延長到1.67公里。

南堤上接初公堤,下至涇江口堤。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宿松縣令孫葆田督修涇江口堤,補建南橫堤。二十七年被水沖塌,於外建御江長堤,南堤遂成復堤。民國二年(1913年)御江長堤潰決,知縣鄒德本督修南堤;故又名鄒公堤。

涇江口堤位於老洲頭,該處原有水港連江達湖,為明初邑人石良督開。清順治五年(1648)曾堵塞,康熙初年(1662年)復開,光緒十一年(1885年)堵港成堤,長100餘米。

涇江長堤(又名護口堤)上接初公堤,下抵小孤山的馬家港,長約16.33公里。光緒十一年(1885年)築建,清末民初修成。

馬華堤上接涇江長堤,下抵華陽港岸,長40公里。民國三年(1914年)修築,民國五年完工,經費官府、民眾負擔各半,鄂、贛、皖三省四縣分攤。其中黃梅34%,廣濟22%,九江13%、宿松31%。

修築

民國九年(1920年)三月,同仁堤崩塌,鄂、贛、皖三省聯修。十三年馬華堤潰決,三省聯修,本縣用款8萬元(銀元)。十五年,馬華堤被江水沖毀多處,次年由當地居民集資修復。十七年,在馬華堤王家洲以下堤段外坡加修平台1300餘米,因工款不足,沒有完工。同年,同仁堤黃梅堤段潰破,次年冬鄂、贛、皖三省共築同仁堤1000米,至十九年五月完工。二十年大水漫堤,次年復堤3900米,完成47.7萬土方。

抗日戰爭前夕,同馬大堤堤頂寬4米,外坡1∶3,內坡1∶2.5,堤頂高程18.2—19.5米(吳淞零點,下同)。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夏季,江潮高漲,潰退的國民黨軍隊企圖阻擋日軍追擊,將中棚地段一號灣江堤炸開,使洲地淪為澤國。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至三十二年(1943年),洲區淪陷為日偽統治區,民眾自發集資逐年維修江堤。

退建與加固

小孤山江岸清康熙年間,小孤山仍峙立於深弘線左側的江心,清末至民國初年逐漸與北岸相連。王家洲至周灣一線,近115年來,崩進2300米。

復興至中棚江岸在鹹字號(36號碑)近60年來,三次退建。水域向北位移達1000米。70年代初,採取拋石護岸措施,目前長江北移中止。

八里江至段窯一線江岸自清光緒年間以來,崩塌4.5公里,江堤先後退建六處,1939年至1959年,葉灣、梅壩、鄧家壩、匯口等處長14公里的地段。崩塌平均寬347米,面積5.2平方公里。近百年來累計崩塌面積為67平方公里,有300處集鎮和村莊退建。

程營堤段自梅壩至匯口老街,1949年春退建,壩長6500米,完成土石方104萬方。同年冬季,馮公堤自周墩至復興碼頭,退建910米,完成14.56萬土方。次年冬,鹹字號(今復興鎮老岸村)中棚閘至王屋段退建2300米,計36.6萬土方。1951年冬季,六骨排壩自王家洲龍潭至套口段,退建長4000米,計64萬土方。除以上退建工程外,還進行了培修,1949~1953年共完成1.068萬土方。

1954年7月14日,江水漫過壩頂,堤潰破61處。同年11月,縣組織11萬民工,堵口復堤。國家撥款340萬元,共完成432萬土方;經1955年和1956年續建,共完成1045方土方。

1957年以來,堤壩的加高培厚工程從未間斷,並在重點堤段按設計要求採取如下措施進行加固:

外坡平台1954年冬,在江堤外坡重點堤段建有平台,經1973~1979年陸續增建,平台總長35.16公里。平台比堤頂低5米,台寬8~10米。

填塘固基1980年開始,對堤內水塘逐年按設計標準進行填塘固基,與堤頂高程低6米左右。1983年引進機械沖填設備,在鵝灣、觀音港、王家洲一帶,用水力機械抽江中淤泥沖填,效果顯著。

塊石護坡自60年代開始,在位於迎風頂浪和土質較差的堤段,採取無墊層乾砌塊石護坡,總計護坡長3593米。

拋石沉柳護坡據統計1957年至1978年,國家用於防坍保岸拋石沉柳經費為873.97萬元。累計拋石111萬立方,沉柳6.5萬株。從而有效地制止和延緩了江岸線的崩塌。

堤壩植草為防江堤水土流失,每年冬修時,在新挑堤面植草。目前,百里乾堤,均為草皮復蓋。

防浪林帶為防禦汛期風浪,禁止江堤,建國後在江堤外灘建造防浪林。1954年大水後,每年均要在江堤外灘植樹造林,1958年至1963年平均每年植樹20萬株。1967年後,實行專管與群管相結合的辦法,林木成活率80%,如今,63公里長的江堤外灘,形成了20~150米寬的防浪林帶,成林45.64萬株,幼林23.49萬株。

減壓井為在汛期使堤身排水降壓,從1981年開始,在匯口、朱墩、占家橋等險工險段,興建降壓井67口,此科研成果達到設計要求,效果很好。

設計標準

同馬江壩防洪設計標準,歷史上是以鄰近年最高洪水位為標準。民國時期是以二十年(1931年)洪水位(19.50米湖口水位)為標準;建國初期江堤退建工程,都是以1949年洪水水位(20.65米湖口水位)為標準;1954年特大洪水,以後江堤按1954年匯口站實測水位21.59米,考慮到不決堤標準最高水位22.42米而設計現大堤首端高程為24.21米。1983年7月13日長江匯口站最高洪水位21.65米時,江堤未潰。

問題與展望

同馬大堤堤身高,基礎差,要大幅度地加培又受土源制約,許多堤段的加培造價昂貴。高度在10m以上的堤身,是1600多年長期積累而成,堤身內部隱患很多,種類也繁雜,極難根除,而河道安全泄量仍遠比特大洪水為小,採用分洪措施也只能解決40年一遇洪水(見)。如出現歷史上的特大洪水,後果將極為嚴重,長江四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和已堵的調弦口)向洞庭湖分流逐年減少,對同馬大堤的威脅,也就不斷增加。今後應繼續加固堤身,消滅隱患;改善堤基和控制河勢,穩定河岸;同時更應興建水庫控制上游來水,從根本上減輕水患。

同馬大堤工程介紹:

1、概況

同馬大堤位於同馬北岸荊州市,上起荊州區棗林崗,下至監利縣城南,全長182.35km。

堤防保護範圍包括同馬以北,漢江以南,東抵新灘鎮,西至沮漳河的廣大荊北平原地區,保護1100餘萬畝耕地、1000多萬人口,有荊州等一批重要城鎮和江漢油田。一旦大堤決口,不僅荊北平原頓成澤國,而且威脅武漢市和附近交通幹線的安全,有可能打亂整個國民經濟的部署。

建國以來同馬大堤經歷了五次大規模的加固修培,目前大堤堤身斷面形象基本達標,即堤頂高程按沙市控制站水位45米加超高2米設計,堤頂面寬8~12米,內坡1:3~1:5,外坡1:3。

2、重點險工險段情況

據統計,從明弘治十年(公元1498年)至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的352年間,同馬大堤潰口達34次,平均約十年發生一次。1931年洪水,大堤於朱三弓、一弓堤等處潰口;1935年洪水,大堤在麻布拐、得勝寺、謝家倒口三處潰口。

1954年同馬大堤發生險情2440餘處,其中脫坡125處,裂縫51處,渾水漏洞315處,清水漏洞1408處,浪坎33處,管涌68處,散浸235處,跌窩162處,其他險情43處。上述險情中惡性重大險情50餘處(直接擋水堤段長度172.1km),當年三次運用同馬分洪區,累計分蓄洪水123億立方米,最大降低沙市水位0.96m,使同馬大堤得以安全度汛。

1998年沙市最高水位達45.22m,超過1954年最高洪水位0.55m,同馬大堤堤防出險90處,其中散浸43處、管涌10處、滲漏20處、浪坎6處、涵閘漏水2處、跌窩1處,其他險情8處,均經及時處理而脫險。

現將重點險工險段介紹如下:

(1)沙市觀音磯、江陵郝穴堤段:沙市觀音磯堤段位於上同馬沙市河灣凹岸上首;郝穴堤段位於上同馬郝穴河灣。兩處均屬同馬大堤歷史重點險工段。曾多次發生崩岸險情,多年平均枯水位以上護坡部分年久失修、護坡塊石零亂、損壞嚴重,大堤外灘狹窄(20~60m)、地勢低洼不平,汛期堤內仍有散浸、散浸集中等險情發生。1998年汛期水毀嚴重。汛後於1999年春至2000年春對沙市觀音磯、江陵郝穴堤段進行了綜合整治。工程實施後,灘岸抗沖、堤坡防浪能力大大提高,堤容堤貌明顯改善,社會效益顯著。

(2)姚圻垴:地質鑽孔資料表明,該堤段範圍地表復蓋極薄,僅0.8米左右,其中下埋藏一橫大堤的砂層,堤內有大小潰口淵塘10個。98年、99年汛期距堤腳700多米溝渠、稻田出現多處小管涌群。2001年已實施導滲溝工程。

(3)觀音寺閘:在距水閘出口涵洞末端400~407米範圍內,分別於1962年和1987年汛期出現兩起特大管涌險情。1962年主管涌直徑4.8米、深11.6米,曾投入砂石料128m3。63年在渠道內修建了減壓井,其後多年無大險。1987年又在63年管涌洞附近再次發生了特大管涌險情,管涌直徑2.5米,深4.7米,帶出砂粒擴散成盤,砂盤直徑達8米,厚約0.2米。87年冬至88年春再次修建減壓井,建節制閘,填壓低洼坑塘,對閘底板作補強處理,進行了綜合整治。1997年,該閘又進行了全面改建加固,經歷了98年、99年大洪水的考驗,但該閘基礎滲透壞問題尚未徹底解決。

(4)閔家潭:84年謝古垸分洪後,在距堤內腳60~120米淵墉內有20個冒水孔帶沙。1996年實施閔家潭處理單項工程,已採用多種工程措施實施綜合處理,經過了1998年、1999年萬城超歷史最高洪水位考驗。

3、加固設計批覆情況

同馬大堤加固工程自1974年開始列入國家基建投資項目。一期工程自1975年至1983年,完成投資11800萬元。1984年起進行同馬大堤二期加固建設。1983年湖北省同馬大堤加固工程總指揮部根據安排,編制完成同馬大堤加固工程補充初步設計報告,1986年3月國家計委以計農241號文批覆了同馬大堤加固工程補充設計任務書,1988年湖北省水利廳以鄂水堤(88)189號文向水利部報送,由湖北省水利勘測設計院編制的《同馬大堤加固工程補充初步設計》。水利部以水規11號文批覆補充初步設計,核定總投資30489萬元。其中中央補助27000萬元。1998年,水利部委託水規總院對補充設計進行了調概審查,並以水規規16號文報送水利部,調概總投資78160萬元,目前,水利部已上報國家計委待批。根據1998年長江抗洪實踐經驗,同馬大堤加固工程原基礎防滲處理設計標準偏低,考慮到同馬大堤防洪地位的特別重要性,必須按高標準要求大堤基礎加固工程進行補充設計,目前補充設計工作正在開展。

4、堤防等級及設計標準

⑴ 工程及建築物等級

同馬大堤全長182.35km,屬1級堤防。堤身、堤基、護岸及涵閘均按1級建築物設計。

⑵ 設計洪水標準

根據長江中下游防洪規劃,以1954年實際洪水作為長江中下游總體的防洪標準。相應設計洪水位為:沙市45.00m,城陵磯34.40m,漢口29.73m,湖口 22.50m(以上均為凍結吳淞高程),按此插補計算出同馬大堤堤段的設計洪水位為47.6~37.20m。

⑶堤防工程設計

同馬大堤設計堤頂高程為設計洪水位以上2.00m,堤面寬度分為直接擋水堤段12米,外有民垸堤段10米,丘陵堤段8米。堤頂寬度8~12m,堤身外坡1:3,內坡1:3~1:5。堤頂修築砼路面。內外平台寬30~50米,並結合護岸、涵閘、堤基處理等項目綜合加固。

5、建設及投資完成情況

經過歷年的加固工程建設,同馬大堤主體工程已基本完成,堤身斷面全面達到了設計標準,堤防的抗洪能力顯著提高,抗禦了1998年、1999年長江流域超設計洪水位的大洪水。從1984年到現在共完成投資69386.5萬元,其中堤身加培土方工程2419.61萬立方米, 堤基處理土方工程2162.31萬立方米,護岸石方工程171.2萬m3,堤頂路面工程172.7km(不含前期已損壞的泥結碎石路面)。所剩工程主要是局部堤段的堤基復蓋及填塘等項目。

全球著名防洪工程

防洪工程(flood control works),是指為控制、防禦洪水以減免洪災損失所修建的工程,主要有堤、河道整治工程、分洪工程和水庫等,它們在對抗洪魔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